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古典诗学里的钟声
刘士林
中国古人写“钟声”的诗句很多,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杜甫的“晨钟云外湿”、张继的“夜半钟声到客船”等。在这些诗句中, “钟声”以其自身特有的存在方式,构成中国古典诗学一个饶有兴味的审美意象。
钟声从一开始就与人类的文化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黑格尔说: “塔楼上的钟塔是专门为宗教仪式而设的,因为钟声特别适合于基督教的礼拜,这种依稀隐约的庄严的声响,能感发人的心灵深处……”在欧洲,钟声所传达的缥缈、崇高、严静的宗教意味,是自始至终贯穿下来的。
在中国,情况则有不同。在有关记载中,钟声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的宗教祭祀仪式中的钟声,这种宗教音乐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恐惧、松弛和宗教性迷醉。另一类是与古代庆典活动相关的钟声,多用来表达一种阔大、热烈的气氛,如《诗经·关雎》中的“钟鼓乐之”。后来这类钟声又演变成显示身份地位的象征信号,如王勃《滕王阁序》的“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随着这层意义的出现,钟声也就逐渐具有了审美属性。
但这些都还不全是古典诗学中那种发人深省、令人超升、使人有所领悟的“钟声”意象。它的生成还有一个更为直接、也更为深层的原因,这就是:钟声昭示着时间。
无论中西,钟声都与时间有特殊的关系,或者说,钟声常给时间一种特殊的内涵。在西方,《圣经》中就常用“丧钟”一词提示尘世的虚幻。在基督教的生命观里,钟声能提醒人类:生命的短暂和上帝的永恒。钟声的这层时间含义实质上包含了两种意义:一是表示日常生活时间,如早钟、晚钟;二是表示带宗教色彩的时间,如丧钟,我们可称之为“精神时间”。钟声的这两种意义,在中国古代也有昭示,但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淀成分。
在中国文化里,钟鸣常与桑榆之年等特定意象连用,表达对时光消逝的感觉和对生命的领悟。尤其在佛教东渡,带给中国传统思想以“空”的观念后,寺院的钟声被赋予了一切皆空的佛教思想,从而逐渐变成人们反省、忏悔、探视内心和领悟生存的象征。钟声作为一种信号,它展示出生命在时光中消耗、磨损的程度,从心灵深处提醒人们:夕阳西下或早晨到来,旧的结束或新的开始,以及“我们向何处去”或“何处是归程”等。钟声又常与年华已逝、风尘碌碌的惆怅心情联系在一起,其缥缈而又严静的音律也最易把精疲力竭的生灵,引入宗教的虚幻精神境界'
在西方,对“钟声”意象最为关注和凝神思考的当推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他晚年一直思考用“诗”去追寻在现代社会中“隐去”的上帝。他认为,对诗来说,重要的是“说出”(蕴含) “精神能量”。这蕴含的精神能量,被他比喻为“沉默的钟声”。他要求诗人用这“钟声”去寻回上帝和神性事物,让人们通过诗,聆听到内心深处“沉寂的钟声”,最终完成向上帝皈依的历史旅程。
中国人真正悟出这“沉寂的钟声”的悠长意味的,则应首推唐代诗佛王维。诗如: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
谷口疏钟动,渔樵唯觉稀。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归辋川作》)
这些可以说是古典诗学中“钟声”意象的最佳表现。它充满了一种真正经心灵领悟、体验到的空寂。它具有那种令人大悟的“精神能量”占与海德格尔“沉寂的钟声”不同的是,它不是召唤人们皈依上帝,而是皈依佛家宣扬的空寂的世界本原。在古典诗学中还有一种召唤,它不是召唤人们走向“空寂”,而是召唤人们回归自然,如唐人于良史云: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钟声借助它积淀在人类心灵深处的宗教情感,往往能一举将人从现实世界引入虚幻王国。这对那些在现实世界中遭受挫折、因顿的人们来说,尤其如此,如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钟声”已失去原始宗教内容,也部分失去佛教内容,而成为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象。
(选自《文史哲》2003年第2期,有删改)
 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钟声最初都是一种表达宗教意味的信号。
B.在中外文化中,钟声或传递宗教的情感,或表示庆典的气氛。
C.中国“钟声”的审美属性是伴随宗教属性同时产生和发展的。
D.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钟声”常用来表达一种生命超越的情感。

E.在真正悟出“沉寂的钟声”的意味这方面,西方要早于中国。
F.“钟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已失去宗教内容,仅存审美属性。
下列诗句中的“钟声”,与“精神时间”无关的是

A.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B.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C.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D.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钟声”在中西文化中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中国古典诗学中的“钟声”具有哪些文化内涵?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看齐白石——永远的童心
“柔藤不借撑持力,卧地开花落不惊”,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涵盖了齐白石老人一生的处事态度和人格魅力。他常以藤自喻,他画的藤也就如其人。他是天真可爱的,可爱得毫不掩饰。
他的画里总是充满了田园气息。他受吴昌硕影响很大,但是吴昌硕扬文人之风,过多地表达文人的清高人格。他虽然也学文人画,但是他的画中表达的是对具体情景的回忆与体验。如果说吴昌硕倡导的是一种“绝世姿”的姿态,那么齐白石就是一种“蔬笋气”的姿态。看惯了四王的画的人,觉得他的画俗气,不如山水画家来得大气有胸襟。但是,他的画的题跋没有八股文的限制,完全是自己心灵大胆的表现,题材上也就不限于牡丹杨柳四君子,画里透着农民的朴实和孩子的天真。
齐白石活跃在一个动荡的年代,整个中国都在一种西化的思潮中。然而齐白石却以另外一种姿态审视世界,他做的就是一个纯粹的自已。没有做作,没有虚伪,只有自我。他的山水画一直不受人喜欢,所以后来他很少画山水,特别是到40年代,他的山水可谓是绝笔了。他的山水也是自己心境的一种体验,不管是名山大川,都是他亲自去过的地方。山水简单,大方,甚至是信笔乱涂。人们越是看不起他的山水,他就越坚特。率真的他就像一个小孩在和一个不听话的玩具叫劲,那么乐在其中。
一生做画无数的齐白石,大都是画花草,蔬菜,鱼虫。他画的题材之广,别说是大写意画家,就是工笔画家也很难相比。他做画的题材都来自农村大自然,从普通的白菜萝卜,到茨菰紫藤,从蜻蜓蝉蛾到鱼虾螃蟹,从牡丹芙蓉到不知名的野草,他都有很深的了解,他的《野草蜻蜒》题跋写到“借山【注】馆后涤专井旁秋来常开此花野草也余不知为何名”。齐白石老人对生活的观察是极入微的,他知道什么花在什么季节开放,什么季节挂果,他知道同一种植物生长在南北方的区别,他知道什么虫在什么季节鸣叫,产卵,蜕变。这与他早年在农村生活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就像一个初来世的婴儿,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他将他知道的一些动植物的生活习惯和画法写在了画的题跋中,“两部蛙声当鼓吹”“晴雨可呼乎予尝问汝啼似是呼晴呼雨妇可逐乎篱兽之雄者只有汝也”。正是这种好奇,才成就了这位旷世奇才。齐白石一生留下的山水人物不多,但是都是他再看过之后画的。看得出来,他早年的木雕经历给他后来的绘画道路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素材的积累、造型能力的培养都是他后来绘画的宝贵经验。
画风淳朴,用笔简练,这是白石老人的风格,有时寥寥几笔却若有神。《秋梨细腰蜂》一画,齐老用极粗糙的草纸随便地几笔便是一个梨,一只蜂。《莲蓬葵扇》《花鸟》完全是一个小孩的简笔画,痛快简约,毫不掩饰,近乎粗率。这是一个孩童才有的不做作,没有过多的考虑,只有大胆的发挥。
他画虾无数。笔下的虾非常生动,不画水却感觉画面充满了水。他画的虾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几乎所有的虾都是尾左上角,头右下角的动势。似乎很呆板,但是玄机也就在这里,他能在这种统一的方向中画出丰富的变化来,很不容易。我最喜欢的是他在1951年画的一幅《虾》。虾的身子全在一个方向,那么灵动,那么洒脱。“辛卯九十一岁白石老人制于京华”,就这么简单的题词,朴实而有趣。
齐白石一直保持着童心。他在1947年的一幅《枫叶秋蝉》里面题词道:“霜叶丹红花不如八十七岁白石。”八十七岁高龄,却把自己和风华正茂的红叶相比。齐白石一生很少有人物画。他画里面的人一头白发,却有着孩子般天真的笑容,有着年轻人的状态,表情夸张,诙谐有趣。这与人物的年龄比起来显得很幽默(《东方朔偷桃图》《搔背图》)。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我想中国人是需要这种自信的。总有不欣赏齐白石的画的人,也有对他进行攻击的,他也真是个奇人,他是被人骂而还之以“骂”。但是他不是人身攻击,而是粗率性格本身的显露,是儿童天真的爱和恨。他将自己缺点真诚地说出来,“吾生性多疑”,还有点小孩子气地说,“我心眼特别多”。我想在他面前我们应该释怀了吧。
“烛火光明如白昼,不愁人见岂为偷”,这就是我眼中的齐白石。
[注]借山:齐白石中年迁居余霞山脚下的梅公祠,他曾说过:“山不是我所有,我不过借来娱目而已!”所以自号借山老人。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柔藤不借撑持力,卧地开花落不惊”,齐白石常以藤自喻,他画的藤也如其人,表现出自持自守、宠辱不惊的处事态度和天真可爱的人格魅力。
B.齐白石的画虽然不如山水画家来得大气有胸襟,但是,他的画里透着农民的朴实和孩子的天真。他的山水也是自己心境的一种率真体验。
C.虾尾左上角,头右下角的动势是呆板的,但是齐白石能在这种统一的方向中画出丰富的变化来,画出一种灵动和洒脱。
D.齐白石早年的木雕经历为他后来的绘画道路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其中所积累的素材、培养的造型能力成为他后来绘画的宝贵经验。

E.齐白石对于别人的攻击,也还之以“骂”,表现出粗率的性格;他敢于将自己缺点真诚地说出来,表现出儿童一般的天真的爱和恨。
在作者看来,齐白石“永远的童心”在其画作中有哪些体现?
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齐白石成为国画大家的原因。
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自己也是如此:受吴昌硕影响很大,而与吴昌硕“绝世姿”不同,齐白石的作品表现出一种“蔬笋气”。怎样才能达到艺术的高峰,白石老人的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小题
上班的诀窍
[德国]路·席波赖特
“哈姆森先生,这是新来的同事诺伊鲍尔先生,先让他同您在一个办公室里办公。他需要全面了解这儿各部门的情况,请您多关照他,指点他,对他说明一切情况。”
哈姆森见老板信赖地把新同事托付给他,不禁受宠若惊,唯唯诺诺地说道:“我一定照办。”
他同新同事离开了老板的办公室。
“喂,诺伊鲍尔先生,让我们来参观一下企业吧,这样您就会熟悉企业的情况了。”
“参观企业?”新同事不解地问。
“是啊。要是我们坐在办公室累了,想放松一下,到处游荡,那就说参观企业。我们离开工作岗位,老板见了当然不高兴,可我们总会找出一个理由的。”
“什么理由呢?”诺伊鲍尔饶有兴趣地问。
“您来学学吧。譬如,就说要商量和检查一些事情。当然有时确实是真的,有些事也可以检查两三次。不过您别忘了把文件夹啦、帐薄啦、货单啦诸如此类的东西带在身边,做出办公事的样子。这一来,您就可以在仓库里呆上几个小时。我们私下里说说,有几个仓库保管员喜欢打牌,常常需要找个玩牌的伙伴。如此消磨时间,您觉得怎样?”
“真有意思。”诺伊鲍尔说。
“喏,这是您的办公桌。”哈姆森说,“这儿有咖啡。喝咖啡嘛,本来只能在休息时间喝,否则顾客来了,看见我们在喝咖啡,就会留下不好的印象,为此我们想出了一个专门的办法。您瞧,很简单:我们把办公桌右下方的抽屉腾出来,放上咖啡杯,人一来,马上关上。抽屉里铺上了吸墨水纸,即使咖啡泼了出来,也没问题。我们私下里说说,我们同样可以喝酒。当然在上班时喝酒是禁止的,这是大家都清楚的。不过有时有人过生日,或者觉得不畅快,需要提提神,那他就把酒杯和酒瓶也放在抽屉里。”
“这真实用。”诺伊鲍尔说。
“还有一个内部的小秘密。您瞧,这扇门里有一个小房间,那是储藏室,谁也不会闯进去的。呆在里面,倒叫人感到挺舒服的。如果我们之中有谁喝多了感到不舒服,那他就干脆躺到里面的羊毛毯上睡觉。您可知道这句妙言:办公室里睡觉是最舒服的睡觉。当然,这是不能让老板知道的……”
“这我明白。”新同事说。
哈姆森真是一位乐于助人的同事,他把一切情况都说明了。“有一点我提出来请您注意:如果您早上睡过了头,就千万别赶来上班。弄得气喘吁吁地跑来,倒可能会迟到几分钟。迟到给人的印象不好。您可以这么办:干脆打个电话来,说您在医生或牙医那儿看病,要来得迟一点。您与其迟来一刻钟,倒不如迟来三小时。您要去理发或者干诸如此类的事,也可照此办理。我们在上班时间理发,这是因为我们的头发是在上班时间长长的。”
“这种见解是合乎逻辑的。”
“是啊,难道不是这么回事吗?您要是知道了这些上班的诀窍,就能在这儿混得很好。”
“嗯,我已尝到了各种诀窍,多谢您的关照。”
“嘿,这是我理应做的,我们是同事嘛。不过,您能对我说说,您是怎样搞到这份差事的?为什么要您熟悉各部门的情况呢?通常这儿雇佣的人只做某一件事。”
诺伊鲍尔说:“要我熟悉各部门的情况,是因为老板一退休,我就要接替他。那位老板是我的岳父。”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为了报答老板的“信赖”,认真完成老板“关照他,指点他”的指示,哈姆森竭尽所能的讲说“上班的诀窍”,帮助新同事尽快融入到新环境。
B.诺伊鲍尔“不解”“饶有兴趣”的反应和他“有意思”“真实用”等等的响应哈姆森“指点”的细节,一步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向前发展。
C.小说主要通过语言描写集中刻画了主人公哈姆森上班吃喝玩乐、工作时间睡觉、迟到撒谎的工作状态。
D.老板信赖下属员工,老员工满怀关爱地指点新员工,上下同心,同事之间互相信任,这家公司的工作气氛和谐。

E.哈姆森真诚地想要帮助新同事能在公司“混得很好”,对此,诺伊鲍尔是满怀感激地表示“多谢关照”的。
小说开头部分写老板跟哈姆森的对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办公室职员哈姆森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说的题目是“上班的诀窍”,但主要内容是围绕哈姆森上班如何偷懒、耍滑展开的,如果以“偷懒的诀窍”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同其它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恐怕要算《礼记》了,《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这明显地反映在中晚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里则更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刚”、“柔”、“忠”、“义”、“谦”、“贤”、“德”等等品格赋予竹子;此外,“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老竹)。从此,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并通过种竹养竹、咏竹画竹等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一代传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节选自《汉字趣编》之十二)
下列有关“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竹子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因为它外在的某些独特之处与这些君子贤人的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有契合之处。
B.《礼记·祀器》中说的“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是古代典籍中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文字记载。
C.戴凯之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竹文化发展到高峰时期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竹谱专著。
D.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是为了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
B.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是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他们沉醉痴迷。
C.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其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特点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是中唐以后的事。
D.白居易《养竹记》总结出竹的高尚情操,刘岩夫《植竹记》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品格赋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内涵。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从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到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寓情于竹、引竹自况来看,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
B.“竹林七贤”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莫大影响,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与之有关。
C.竹子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由外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
D.将“刚柔忠义”等品格赋予竹子,将“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赋予了慈竹和筇竹,表明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已确立了牢固的地位。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杨绛眼中的傅雷
在别人看来,傅雷是严肃且苛刻的一位人物,甚至于傅雷的一些好朋友,也会对傅雷的性格有所挑剔。然而杨绛夫妇却不是如此。他们把傅雷家朴素幽雅的客厅当做他们夜谈的最好场所。在她眼里,傅雷虽然严谨,却是一个很真诚且经常含笑的人。一般人只是看到了傅雷的表面,而杨绛夫妇与傅雷一家的交往让他们认识到一个真正的傅雷。
傅雷不轻易笑,这也许与他一个人经常自闭在房间里翻译外文作品有关;然而一等到他笑起来,杨绛就觉得他好像在品尝他自己的笑一样,津津有味。杨绛说,傅雷的笑脸只给朋友看。曾经有一个人当众打趣过傅雷,那就是钱钟书。然而那次傅雷并未发火,反而还不好意思地笑了。
的确,傅雷是十分严肃的,尤其对他的两个儿子更是如此。傅聪傅敏小时候很顽皮不懂事,杨绛夫妇去了他们家后,他们就喜欢偷听客厅里的谈话。傅雷是极力反对孩子偷听大人谈话的。一次正好被傅雷逮个正着,傅聪和傅敏就惨了。厉声呵斥下,两个儿子显得很无辜。
不可否认,傅雷对儿子的教育是相当严格的。傅雷年老的时候自己也说:“我对孩子们太严厉了,但是我们还是由父子的关系加深到好朋友的关系,这是值得庆幸的一件事。”傅雷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性情急躁是冲动下的不由自主,沉静下来又会自责,增添自己的苦痛。这是杨绛看到傅雷的真性情的另一面。
在杨绛眼里,傅雷还是一位非常认真的人。杨绛曾专门写过一篇纪念傅雷的文章,对傅雷的性格为人有生动的描述。有一次杨绛翻译了一篇散文,傅雷称赞说译得好。而杨绛觉得自己的翻译并无过人之处,而且是一个很短的文章,就敷衍了傅雷一下说其实不怎么好。结果傅雷在忍耐了一分钟后却认真地发话了:“杨绛,你知道吗?我的称赞是不容易的。”这句话着实让杨绛吃了一惊:“我当时颇像顽童听到校长错误的称赞,既不敢笑,也不敢指出他的错误。可是我实在很感激他对一个刚试笔翻译的人如此认真看待。而且只有自己虚怀若谷,才会过高地估计别人。”杨绛事后才发现,傅雷是太认真看待一个初试笔翻译的人了,加上他的虚心,因此对别人的估计才会过高。
在杨绛看来,傅雷的认真最主要还是体现在对待翻译的态度上。他时常同杨绛夫妇写信讨论翻译的问题。他对于自己的翻译作品,也是不停地修改,故他的译作一部胜过一部。他译的《贝多芬传》,十年后的译笔与初译有很多不同。傅雷不仅如此,还经常说他的译笔过于呆滞,向杨绛夫妇探讨如何使自己的译笔灵动起来。他虚心接受了杨绛夫妇的建议,熟读老舍的小说。
傅雷在众人的眼里,仿佛就是一只“天外的仙鹤”,在他自己的艺术王国里自由翱翔,让人为之艳羡和景仰。他因钟爱艺术而看淡世俗,从而显得孤高,这显然是他的个性使然。他曾在家书中对傅聪说:“身外之名,只是社会上一般人所追求,惊叹;对个人本身的渺小与伟大都没有相干。孔子说的‘富贵于我如浮云’,现代的‘名’也属于精神上‘富贵’之列”。
但傅雷经常在钱钟书和杨绛面前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坦诚自己并不是别人所谓的“孤傲的云间鹤”。傅雷的自比,让杨绛夫妇乍听之下觉得滑稽,一是“傅”的发音据傅雷的家乡话发为“虎”,并且傅雷在自己家里“严苛”,更有点儿像老虎,杨绎夫妇觉得叫“老虎”更加合适。傅雷自比“小老鼠”,让杨绛夫妇对傅雷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透过这句重复了很多遍的自喻,他们发现傅雷其实是在诉说自己的真实心情。他让自己潜身书斋,安心做自己的翻译工作。而其实他心里知道书斋才是他安身的“洞穴”,因为他不善处世,知道自己不善在仕途上圆转周旋。
(摘编自《那些翻译大师们》)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傅雷是一个严肃的人,不苟言笑,经常一个人自闭在房间里翻译外文作品,只有在朋友
当众打趣他时,傅雷才会不好意思地笑了。
B.傅雷逮到两个听大人说话的儿子,不管家里有没有客人就厉声呵斥,加以管教,意在表明傅雷对儿子的教育是相当严格的。
C.傅雷之所以对杨绛这样一个初试翻译的人会估计过高,是因为他不仅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
而且是虚怀若谷的人。
D.正因为傅雷对待学问非常认真,为人谦虚,所以当他认为自己的译笔呆滞时,就向杨绛夫

妇讨教如何使自己的译笔灵动起来。
E.“富贵于我如浮云”一语出自《论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傅雷引用此句是说自己不愿用不道义的手段获取名气。
在杨绛眼中,傅雷有哪些真性情?请简要概括。
傅雷对待翻译工作认真严谨,具体表现有哪些?
在众人眼里,傅雷仿佛是一只“天外的仙鹤”,他自己却自比为一只“墙洞里的小老鼠”。你怎样看待这些说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象牙色毛衣
裘山山
他是丈夫和她的老朋友。
在众多的朋友里,他是最热心帮助他们,并不求回报的一个。
他极重感情,然而,他的感情生活却十分不幸。他没有姐妹,母亲也早已故去,这使他的生活在缺少女性的温情和抚爱下,显露出一种十分明显的窘迫。
在又一次失恋后,他来到她家。她静静地织着毛衣,听他讲着。他忽然苦笑着举起双肘说,你瞧,我毛衣破成这样了,她也不肯替我织。你知道我这个人,感情上总希望别人更多的给予。我孤独得太久了。
她心中生出无限怜悯。后来他走了,胳膊肘毛衣磨破的地方露出红运动衣的颜色,十分刺眼。
晚上,她对丈夫说起,丈夫也叹气。于是她说,我给他织一件毛衣吧!
丈夫沉吟半晌,说,以后吧。
她便不再提。
终于有一天,他结婚了。她和丈夫由衷地为他高兴。
然而,他们又离异了。这一回他彻底绝望了,说:看来我只能过单身生活了。他没有说那女孩子一个不是。
他依旧穿着那件旧毛衣,两只破袖子被拆掉后补织了一段不伦不类的颜色。
这是她留给我的唯一纪念。他苦笑着。
她决意要为他织一件毛衣。
丈夫说:这家伙对色彩挑剔得很,你得先问问。
她就去问他。他呆呆地怔了好一会儿,才说,你,给我织毛衣?
怎么啦?她尽量把口气放平淡:不相信我的手艺?
不不不。他笑了,我哪能挑剔你的手艺。我只是……其实也没什么。
那就告诉我你最喜欢什么颜色。
他认认真真地想了很久,说,象牙色。
她见商店就进去问,但得到的回答总是:没有。
这样一耽搁,三个月过去了。
后来托人买到了,那是一种似淡黄又似浅灰的颜色,透出几丝温馨。
她设计了几种样式,去问丈夫,丈夫应着,随便指了个花样。
不知怎的,她把已经绕成团的线又塞进了箱子,重新买线给丈夫织了一件,尽管丈夫早已有了好几件。
这样一耽搁,三个月又过去了。
到了秋天。她觉得他已经很久没来了。她想织好毛衣后再和丈夫一起去看他。
起了头,但进展很慢。并且丈夫晚上在家时,她会自然而然将“象牙色”放下,拿起别的毛线活儿。那时她已有了身孕。
孩子一出生,她和丈夫都忙得不可开交,织到一半的毛衣当然又放下了。光阴似箭,孩子已经蹒跚学步了,不知从哪里扯出一团线来,越拉越长,带出了那件织了一半的象牙色毛衣。
她顿生歉疚。赶紧拿出来织,又向朋友打听他的近况。朋友说,他早于几个月前申请调到甘肃敦煌去了。
她惊愕他的不辞而别。
这家伙,是不是误会了你给他织毛衣?丈夫半开玩笑地说。
于是她和丈夫很久不再谈到他。
突然有一天,他死了。在他留下的遗物中,有一封写给她和丈夫的信。其中有一段是专门写给她的——我知道你一定早已将毛衣织好,可我不愿来拿,每次见到你,我最怕的就是你告诉我:毛衣织好了,拿去吧!为了这个,我索性不再来,也为了这个,我才不辞而别。自从你对我说,你要为我织一件毛衣,我就一直感到一种温情萦绕在心头。我总是想,在这个世界上,毕竟还有人在为我织毛衣。我不愿让这温暖的感觉中断。我最需要的不是毛衣……
她和丈夫赶去参加他的葬礼,带着那件不再能温暖他的象牙色毛衣。
下列各项对小说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在写象牙色毛衣的同时,还写了他身上穿着的那一件毛衣,这件毛衣每出现一次,
他就失恋一次,所以它象征着他感情不顺利的命运。
B.当她把想给他织一件毛衣的想法告诉丈夫后,从她丈夫的反映中我们可以看出,她丈夫
不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表现出来的有点儿自私。
C.由于她事情太多,加上怀孕生子,结果给他织的毛衣一直没有织好,使他带着遗憾死去了;
假如她能及早织好这件毛衣,悲剧就不会发生。
D.在读者看来,这是一篇充满悲情的小说,但他死去的时候,他的内心并不凄凉,他的

心中萦绕着一种温情,这种温情让他感受到了温暖。
E.这篇小说构思比较简单,没有什么复杂的情节,也没有细致的描写,但却能给读者留下深
刻的印象,这主要是因为这篇小说能以情动人。
小说中的他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
她给他织毛衣有着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织毛衣”,既关涉人物,也关涉主题,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