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锰结核主要分布在水深4~6公里的深海盆的海底,在东太平洋的克拉里昂断裂带与克里帕顿断裂带之间储量特别大,大约平均每平方米100公斤以上,总量估计可达30亿~50亿吨。锰结核是一种。它外形浑圆,一般是褐色的,往往以贝壳、珊瑚、鱼牙、鱼骨为核心,其他物质成层状生长,包裹核心,含有锰、铁、铜等20多种金属元素。到目前为止,关于锰结核的金属元素供应源有多种说法。早期比较流行的是,大陆或岛屿上岩石风化后分解出的金属离子,被风或河流带入海洋。后来也有人提出,是海底火山、海底风化和水溶液为它提供了所需的金属元素。海水本身是盐类溶液,也可能是重要的金属元素供应源。宇宙尘埃等外空物质也能形成锰结核的元素供应源。近年来,海底多金属矿泉被大量发现,有人提出可能这些矿泉带来的矿物质才是锰结核形成的基本物质基础。
在深水环境下,锰结核不停地生长,单体锰结核生长速度极慢,可全世界的锰结核增长总量十分可观。科学家估计,太平洋的锰结核一年之内生长的铜就可供世界用3年!
关于锰结核的生长机理,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假说:一是自生化学沉积说,认为海底的PH值增高时,氢氧化铁会围绕一个核心沉淀,这种沉淀物可吸附锰离子并产生催化作用,促使二氧化锰不断生成。二是生物成因说,它的理论根据是,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锰结核的表面和内部细微构造时,发现结核表面有很多由底栖微生物形成的空管和微窟窿,当其形成管子时,摄取了大量的微结核于壳内。三是火山活动说,认为火山爆发喷发出大量气体,伴随着锰、铁、铜及其他微量金属,这些金属进入海水中后,沉淀出铁的含水氧化物,使锰和其他金属经过氧化富集、沉淀,形成锰结核。
现在已经估计出,锰结核大约每千年生长1毫米,有的甚至每万年生长1毫米,其生长速度远远低于海底沉积物的堆积速度。可是为什么锰结核没有被厚厚的海洋沉积物埋起来,还有待于人类去发掘。根据上下文,下列对“锰结核”的解释,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以海中生物残骸为核心,其他物质层状堆积形成的矿石 |
B.火山爆发喷发出的含金属元素的气体的凝结物 |
C.表层含有大量二氧化锰、氢氧化铁等物质的沉淀物 |
D.含有丰富的锰、铁、铜等金属元素的海底团块 |
下列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锰结核一般是褐色的,在锰结核的“核”上,含有多种金属元素的物质一层包裹一层,外形浑圆。 |
B.锰结核含有锰、铁等20多种金属元素,它的表面有许多由底栖微生物形成的空管和微窟窿。 |
C.锰结核的金属元素供应源是大陆或岛屿的岩石、海底火山喷发的气体、本身是盐类溶液的海水以及宇宙尘埃等。 |
D.锰结核的年增长总量非常大,但就单体的锰结核增长速度看,非常缓慢,远远低于海底沉积物的堆积速度。 |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 )
A.海中的氢氧化铁围绕一个核心沉淀,当海底的PH值增高时,能促使二氧化锰的生成,并最终形成锰结核。 |
B.锰结核主要分布在深海盆的海底,这与其金属元素供应源和生长机理密切相关。 |
C.海底火山爆发喷出的炽热气体,能将海中的锰、铁、铜及其他微量金属析出,形成锰结核。 |
D.锰结核的生长速度不同,体积大小不一,彼此相差很大,因他此无法估计锰结核的年生长量。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需要转基因水稻吗?
简岩
民以食为天。眼下,值得中国人特别关注的是,大多数国人每日三餐必得消费的稻米可能变成转基因稻。这个问题全世界都在关注着,美国的《科学》杂志在最近的报道中指出,如果最近获得农业部的批准,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大米生产和消费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商业种植转基因水稻的国家。
中国可能批准种植的转基因稻,主要是抗螟虫、抗蛀杆虫、抗白叶枯病和其他植物疾病的品种。这些转基因稻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稳产增产,少用杀虫剂,因而使稻米更绿色和环保。
对于中国人来说,转基因稻的生产则意味着国人至少需要担负三种风险:是否对人自身的安全有保障;是否对环境和生态有影响;是否会影响到中国人赖于生存的水稻品种和质量。
转基因作物包括水稻的安全性测试基本上都是在短时间(如三个月)内,用转基因稻米和天然的稻米分别喂养老鼠并比较结果而获得的。因此,这并不能保证人们今后长期食用转基因稻米的安全性。
国外即使有转基因食品,也是非常特殊的。比如,转基因棉花不用于食用,转基因大豆则要经过多次加工,制成食用油或食品后才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相对安全。
由于基因漂流问题,水稻更容易受到基因污染。而中国既是栽培水稻的发源地之一,又是稻米品种多样性的集中地,野生稻资源和地方品种资源都相当丰富,一旦基因污染出现,中国天然的稻种资源宝库将会受到严重的破坏,中国水稻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也将荡然无存。另外,转基因稻米的种植还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危害非靶标生物、产生新的更严重的病毒、造成超级害虫等问题。因此,在这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上,能不能召开一个听证会,听听农民和公众的意见呢?
水稻是中国人的生命线,让“不懂内情不懂科学”的人也听听转基因稻的来龙去脉,这至少也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同时也是一个预警,在将来万一出现问题时还有一种心理上的缓冲。
科学家还得向公众解释:一旦出现基因漂流,危及公众的安全或损害中国栽培稻和野生稻资源,还有没有什么办法来阻止和逆转。然而,目前所能预测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如果发生损害,就如水银泻地,就是不可逆和难以修复的。
对中国需不需要转基因稻进行科学论证,这不是不要科学,更不是反科学,而是为了让科学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节选自《百科知识》2005.1.)
1.下面属于文中所说的“转基因稻生产可能影响环境生态”的一项是
A.危害人体的健康 B.影响水稻的质量
C.祸及非靶标生物 D.损害转基因棉花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转基因稻的种植事关国计民生,面临多重风险,备受国内外人士的关注。
B.解决转基因稻商业种植问题的关键,是延长其测试时间和增加测试对象。
C.稳产高产和具有更强的抗病虫害能力,是试图种植转基因稻的主要原因。
D.中国应否种植转基因稻,目前人们的意见仍不统一,仍需进行科学论证。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国外虽然也有转基因食品,但一般都不直接用于人的食用,因此中国也不宜进行转基因稻种植试验。
B.基因漂流可能会造成植物基因污染,如果中国种植转基因稻,必然会使中国水稻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
C.尽管转基因稻具有稳产高产、少用杀虫剂的优势,但在其安全性得不到保证之前,仍应禁止种植转基因作物。
D.如果安全问题能得到圆满解决,我国的传统农业将可能向现代农业跨越,进而找到解决我国粮食短缺问题的新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造血液
人体中流动的红色血液是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等成分组成的全血。目前先进的医学技术强调的是成分输血,在临床使用上很多情况不需要全血,只采用一种或几种血液成分来治疗。因此,人造血液也不需要与全血成分完全一致。现在已有血浆代用品上市,血小板代用品也已经开始研究,目前许多国家着重于开发红细胞代用品。血液中红细胞最主要的功能是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能携带氧气。如果能合成出负责搬运氧分子的血红蛋白,人造血液的关键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既然是救命的血,安全自然是第一需要。由于人造血液制备工艺中加入了病毒去除或灭活工艺,所以输入人造血液可以避免因血源污染而导致的疾病传播。此外,输入人造血液可以不必再考虑不同血型的匹配问题。我们所说的血型一般是指ABO血型,是按红细胞膜上所含有的抗原来分型的。因为用血红蛋白组成的人造血不具有红细胞膜,没有抗原就不会与体内已有的抗体产生交叉反应,所以人造血适用于任何血型,人体不会对它产生排斥作用,可以真正做到“一血通用”。特别是在紧急抢救的情况下,医生只需直接为病人输入人造血液,而不必先检测患者是哪类血型,然后再费时去寻找与之匹配的血液,节约了很多宝贵的时间。
人造血液的优越之处还在于它可以大量地制造,保障医疗用血的充足供应。以动物血红蛋白作为造血原料的人造血液,有丰富的原材料来源。我国目前研制的人造血液以牛血红蛋白为原料,而法国的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一种名为海蚯蚓的沙滩小虫的血液也适合制造人造血液。另外,人造血液的一大优势还在于它能够长时间地保存。根据目前的技术条件,普通血液在专门的储存条件下只能保鲜42天,如果超过这个时间,血液就有可能变质,而人造血的保存期可以长达数年。以血红蛋白为基质的人造血液是红色溶液,冻干后为红色或暗红色粉末。如果有需要,只需将干粉状的人造血溶解在特定的液体中便可以向病人输注。由于不需要血型匹配,并且携带、保存方便,因此在发生战争或者大规模灾害时,人造血特别适合于紧急医疗救援。
1.下列对“人造血液”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造血液是人工制造的包含一种或几种血液成分的血液制品。
B.人造血液是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等成分组成的血液制品。
C.人造血液是人工制造的取代人体内的红色血液的血液制品。
D.人造血液就是人工制造的用于医学治疗的血浆代用品。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还不能合成出负责搬运氧分子的血红蛋白。
B.不能合成出负责搬运氧分子的血红蛋白,红细胞的代用品就无法研制出来。
C.合成出负责搬运氧分子的血红蛋白,是制造人造血液关键性的技术难题。
D.如果攻克了合成出负责搬运氧分子的血红蛋白这个惟一的难题,人造血液就可立刻制成。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成分输血是把全血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分别制成制品,然后根据不同患者的需要输给相应制品。
B.由于制造过程中加入了病毒去除或灭活工艺,因而输入人造血液可以避免因血液污染而导致的疾病的传播。
C.人造血液能长时间地保存而永不变质,携带和保存都很方便,特别适合于紧急医疗救援。
D.输入人造血液可以不必再考虑不同血型的匹配问题,人体不会对它产生排斥作用,可以真正做到“一血通用”。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造血液可以避免因血源污染而导致的疾病传播,因此能有效地杜绝目前时有发生的因输血引起传染性疾病的医疗纠纷。
B.因为人造血液可以大量地制造,不远的将来,人造血液也许会成为普通患者都可以输得起的放心血。
C.人造血液可以以动物血红蛋白作为造血原料,这种原料来源十分丰富,使得人造血液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D.目前先进的医学技术强调的是成分输血,随着人造血液技术的提高,今后在临床上不再采用全血输血。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伏尔泰【法】雨果
(本文为1878年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讲话)
一百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陨落了。但他是永生的。他离开人世时已年登耄耋,他著述极富,肩负着最荣耀也是最艰巨的历史责任,那就是:培育良知,教化人类。他在咒骂与祝福声中溘然长逝;被旧时代所诅咒,又受到未来的祝福。这二者都是至高无上的光荣。在他弥留之际,一方面,他受到同时代人和后世子孙的欢呼赞美,另一方面,像其他曾经和旧时代搏斗过的人一样,那对他怀有深仇大恨的旧时代也得意洋洋地发出了叫骂声。他不仅是一个人,他是整整一个时代。他曾尽己任,完成了一项使命。他已完成的工作显然是天意选派他去完成的,命运的法则和自然的法则都同样明白地体现出上天的意旨。
这位伟人所生活的八十四个年头,经历了达到顶点的专制时期和刚刚露出一丝晨曦的革命时代。他诞生时,路易十四尚在王位,他去世时,路易十六已经戴上了王冠。他的襁褓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辉,他的灵柩则投射着从大深渊里透出的最初光芒。
在这轻薄无聊、凄惨忧郁的时世下,伏尔泰独自一人,面对宫廷、贵族和资本的联合力量,面对那股毫无意识的强力——群盲;面对那些无恶不作的官吏,他们专门媚上欺下,匍匐于国王之前,凌驾于人民之上;面对那些教士,他们是伪善与宗教狂热的邪恶混合体。让我再说一遍,伏尔泰独自一人,向社会上一切邪恶的联合力量宣战,向这茫茫的恐怖世界宣战,并与之搏斗。他的武器是什么呢?是那轻若微风而重如霹雳的——一支笔。
他用这武器进行战斗,用这武器赢得胜利。
让我们一齐向伏尔泰的英灵致敬吧。
伏尔泰胜利了。他发动了一场非同寻常的战争,一场以一敌众的战争,一场气壮山河的战争。这是思想向物质作战,理性向偏见作战;这是善之战,仁爱之战。伏尔泰有女性的温柔和英雄的怒火,他具有伟大的头脑和浩瀚无际的心胸。
他战胜了陈旧的秩序和陈旧的教条,他战胜了封建君主、中古时代的法官和罗马的教士。他把黎民百姓提高到尊严的地位。他教化、慰抚、播撒文明。他为西尔旺和蒙贝利而战,也为卡莱斯伯拉·巴利而战。他承受了一切威胁、辱骂、迫害、毁谤。他还遭到了流放。但是他不屈不挠,坚定不移。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讽刺战胜专横,以嘲弄战胜宗教的自命一贯正确,以坚韧战胜顽固偏执,以真理战胜无知。
我刚才说到微笑,我要在这里停一停。微笑!这就是伏尔泰。
只有希腊、意大利和法兰西这三个民族曾经用人的名字来总结和命名时代,使这些时代具有某种人的品格。我们说,伯里克利时代,奥古斯都时代,列奥十世时代,路易十四时代,伏尔泰时代。这些称号有重大的意义。只有希腊、意大利和法兰西民族享有以人物来命名时代的特权,这正是文明的最高标志。在伏尔泰之前,只有以某国元首来命名时代的先例。伏尔泰比国家元首更高,他是各派思想的元首,一个新的纪元已从伏尔泰开始。从此我们感到,最高的统治力量就是让一切被理性思考。文明曾服从于武力,以后,文明将服从于思想。王杖和宝剑折断了,光明取而代之。这就是说,权威已经变换为自由。自此以往,高于一切的是人民的法律和个人的良心。作为一个人,我们要行使权利;作为一个公民,我们要克尽职责。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这两方面的进步是明确分开的。
……我们要面向伏尔泰那伟大的死亡,伟大的生命和伟大的精神。让我们在他神圣的墓前鞠躬致敬。他在一百年前与世长辞,但他曾造福人类因而永垂不朽,让我们向他请教吧。让我们也向其他伟大的思想家请教,向让·雅克,狄德罗和孟德斯鸠请教,他们是光荣的伏尔泰的辅翼者。让我们与这些伟大的声音共鸣。让我们在人类所流的血上再加上我们自己的血吧。够了!够了!暴君们。既然野蛮冥顽不化,好吧,让文明激起义愤吧,让十八世纪来帮助十九世纪吧。我们的先驱哲人都是真理的倡导者。让我们唤起那些光辉的亡灵,请他们在策划战争的君主们面前公开宣布人类生存的权利,良知争取自由的权利。请他们宣布理性支配一切;宣布劳动神圣;宣布和平应受到祝福。既然黑暗来自帝王的宝座,让坟墓中放出光明吧!
(有删减)
1.在作者的眼中,伏尔泰是怎样的人?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
答:
2.作者在文中说,“他发动了一场非同寻常的战争,一场以一敌众的战争,一场气壮山河的战争”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解释“战争”的含义。
答:
3.作者认为,“只有希腊、意大利和法兰西这三个民族曾经用人的名字来总结和命名时代”,而且作者认为“伏尔泰比国家元首更高”,这是为什么?
答:
4.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伏尔泰作为一个巨星陨落了,但是他又是永生的。他是在咒骂和祝福之中溘然长逝的,一方面旧时代痛恨他,另一方面他又受到同时代人和后世子孙的赞美。 |
B.伏尔泰不仅用笔向宫廷、贵族和资本的联合力量发出挑战,而且亲自投入到战争去。他发动了一场战争,最后战争失败了,他被流放了。 |
C.鉴于伏尔泰为社会做出的巨大贡献,后世的人用“伏尔泰时代”来评价他,表彰他为社会所做出的巨大的贡献。 |
D.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他始终以微笑来面对生活,面对那些反动的统治力量。 |
E.伏尔泰虽然已经逝世了,但是他的“伟大的死亡、伟大的生命、伟大的精神”却仍然在激励着后人,他的丰富的思想对十九世纪的社会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坦然走过乞丐
毕淑敏
1喜欢张爱玲的一个理由,是她说自己不喜欢乞丐。凡人不敢说厌恶乞丐,特别是女性,那样显得多不善良啊!
2乞丐是一个现象,它把贫穷和孱弱表面化了,把人的无助赤裸裸地表达着,让他人在同情之后,起了帮助的欲望和收获施予的喜悦。于是乞丐就成了常说常新的话题。听过一个女子讲述,她最终决定嫁给丈夫,是因为那个男人在看到乞丐的时候,总是一往情深地掏钱。某次竟把请女孩吃饭的钱悉数捧出,以至于两个人只能空腹沿江散步(女孩的钱只够两人回家的路费)。女孩认定男子值得信赖,很快和他结婚了。那个衣衫不整的乞丐不知不觉中成了红娘。当我对女孩见微知著的聪敏欣赏不已时,她脸色陡沉,说婚后不久发现丈夫狭隘虚伪,很快分道扬镳。于是那个乞丐又在浑然不觉中成了罪人。
3我茫然了。
4某天和海外宗教界的朋友结伴走地铁。肮脏的老乞丐裹着污浊破毡,半跪半俯地挡住了阶梯,破旧草帽中,零星小币闪着黯淡的光。毡下像枪管一般刺出半截腿,该长脚的地方,却是一团褐色的腐肉。情景的惨和气味的熏,使人不得不远远抛下点钱,逃也似地躲开。
5我知趣地退后了几步,和朋友拉开距离。依她的慈悲和博爱,无论捐出多少,都是心意,也是隐私,我尊重地闪开为好。她端庄地走了过去,俯身对残疾老人说,请您让一让,不要阻了通道,您没看到人们都绕开你走吗?这让大家多不方便啊。老人抬起半张脸,并不答她的话,我行我素道:行行好,太太,给几个小钱……朋友悄然走了过去,不曾放下一枚分币。进入地铁,找到站内的工作人员,她说,通道上有个乞丐,妨碍了交通,请你们敦促她走开。
6我无声地看着这一切,心想不给钱尚能理解,比如恰逢心绪不佳,无有余力关顾他人,但找了公安驱赶老乞丐,是不是也嫌过严?忍不住替她找理由,说:我看到报载,有些乞丐骗吃骗喝,白天在街上行乞衣衫褴褛,下了班之后,西装革履下馆子;有的干脆以此为业,几年下来,居然在乡下起楼造屋成了当地首富……想你一眼看出那乞丐正是这路人等?
7朋友笑了,说我哪有这份神功。你说的那些事例我也在报上看过。具体到这位老人,没有证据,我们不可以随便怀疑。我疑惑道,既然你不认为他是坏人,为何不施舍?
8朋友道:可我也不能判断出他是否真的贫病无告,难以自食其力啊?!我说,这却难了。每个人在掏腰包施舍之前,难道还要雇个私人侦探,一一查访乞丐们的收入情况吗?
9朋友正色道,这正是现代社会的为难之处。农耕社会,谁个穷谁个真无助,十里八乡的人都心里有数。进入信息社会了,人员大量流动,我们知道火星几日几时几分大冲,一般人却无法掌握乞丐们的真实背景。我说,那怎么办呢?有些乞丐挡住你的路,展示他们的残疾和可怕,吓得你不得不甩钱。几个人同行,若你袖手而过,就显出小气和不仁,压力也挺大啊。
10朋友说,我是从不在马路边施舍的。那样不是仁慈,而是愚蠢。当然了,我不敢说马路边的每一个人都不该救助,但救助,也要有现代的意识。你给了一点钱,他就叩头,他靠出卖尊严得到金钱,你收获了廉价的欲望满足。那种靠展示生理恶疾,压榨人们的感官,更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和逼迫。利用丑恶博得金钱,古来就被称为“恶乞”,被人所不齿。如果你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却助长了不良之风,不正与你善良的愿望相悖吗?!
11我听得点头,从那以后,我可以坦然走过乞丐身旁。对那些慷慨解囊之人不再仰慕,对那些扬长而去之人也不再侧目。当然了,也积极向正规机构捐助并期待他们的清廉。
(《解放日报》 2003.10.17)
1.文章开头,作者说喜欢张爱玲,以表示对乞丐的不喜欢。作者不喜欢乞丐主要有哪些原因。
答:
2.第二段中插叙了“一个女子的讲述”,可否删去?请简述理由。
答:
3.第三段中,作者说“我茫然了”,在第十一段又说“我可以走过乞丐”,“茫然”和“坦然”各指什么?两者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答: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提到喜欢张爱玲,是因为张爱玲不喜欢乞丐,与作者的心思暗合,表明自己作为女性心地不够善良的一面。 |
B.朋友对乞丐的施舍的“现代的意识”,具体表现为作者说的“积极向正规机构捐助并期待他们的清廉”。 |
C.本文围绕“如何对待乞丐”这一话题,深入探讨了恶丐的品性,,对现实中如何对待乞丐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
D.文章从“不喜欢”开始,再到“茫然”,最后是“坦然”,思考层层深入,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使全文浑然一体。 |
E.文章结尾说“对那些慷慨解囊之人不再仰慕,对那些扬长而去之人也不再侧目”,这是对待乞丐健康心态的具体表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当前,发展新经济,即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是世纪之交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知识经济我国了解得比较多了,就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通过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实现经济活动的知识转向。那么,什么是循环经济呢?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是由“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张广祥编此试题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它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
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简言之,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它是实施可持续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
1.对“循环经济”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循环经济是融清洁生产和综合利用废弃物为一体的经济。
B.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的经济。
C.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一种经济活动。
D.循环经济是知识经济之外的另一种新经济形式。
2.对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区别,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前者以“污染排放”为目的,后者以生产“再生资源”为目的。
B.前者是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后者是物质循环流动的经济。
C.前者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后者带来资源增加、环境改善。
D.前者是一种消费经济,后者是一种生态经济。
3.对文中划线句子句意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废弃物如果放错了地方,就无法变成再利用的资源。
B.废弃物如果妥善利用,就会变成有价值的资源。
C.资源如果放错了地方,就会变成无用的废弃物。
D.废弃物是不存在的,因为它实际上也是资源。
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知识化转向和生态化转向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B.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依赖循环经济。
C.较之旧经济,新经济注重更多的不是数量而是效益。
D.同是新经济,循环经济将比知识经济更具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