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合成生物学,就是通过设计和构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人工生物系统,来解决能源,材料、健康和环保等问题的学科。它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以来,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等学科发展的一个合乎逻辑的结果。合成生物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设计和构建新的生物零件、组件和系统;二是对现有的、天然存在的生物系统的重新设计和改造,以造福人类社会。合成生物学技术上包括DNA序列的合成和对来自细菌、酵母及植物等多种生物基因及代谢途径的组装、多基因的精密调控等。
有关抗疟药物青蒿素微生物工业化合成的研究工作是合成生物学研究的典范之作。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华泰立介绍说,虽然已有的生物技术足以将有关代谢途径嫁接到大肠杆菌上,但要达到实用的经济效益,其产量必须有7个数量级的提高。经过多年努力,美国科学家科斯林与同事成功地用合成生物学方法在大肠杆菌和酵母中合成了青蒿素的前体物质——青蒿酸,有望大幅增加青蒿素产量。降低治疗疟疾的费用。这一研究就是利用合成生物学的思路:始终把细胞当作微生物制药工厂进行设计、加工、集成、组装和控制。由于科斯林有化学、生物学和化学工程的学术背景,因此能够成功地进行学科交叉。在研究过程中,科斯林领导的小组对有关代谢途径作了重新设计;解决了天然或非天然代谢物大量积累对寄主的毒性问题,并对改造后的微生物用变异进化法进行优化筛选,最终将青篙素合成的成本降为原来的十分之一。
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还可以合成能源物质——氢和石油。美国VirginiaTech生物系统工程系教授利用合成生物学原理,用13个已知的酶来完成一个重要反应,这13个酶形成了一条非天然酶催化途径。研究证明,由13个酶组成的合成酶途径,可以由具有高能量密度载体的淀粉及水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高效低成本地生产氢气。随着技术发展及与燃料电池的集成,该技术有望解决与氢气的储存、销售有关的难题。美国可再生石油公司的研究人员正利用来自多种生物的基因及用来生产脂肪酸的生化途径,用合成生物学方法创造出一些代谢模块,插入微生物后,通过不同的组合,这些模块可以诱导微生物生产原油、柴油、汽油等能源物质。
专家预测,合成生物学将会像信息技术一样得到迅速发展,并将在能源、化学品、材料、疫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美国出版的《技术评论》将合成生物学列为将可能改变世界的10大新出现技术之一。专家希望国家相关部门对合成生物学给予充分的重视。
与克隆技术一样,合成生物学是否会引发生物安全和伦理道德等一系列问题?有专家坦承:“人工合成的生物系统一旦逃逸到自然界,可能会引发生态灾难;恐怖分子可能会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制造生物武器,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选自《科技时报》2008年7月28日,有删改)下列对“合成生物学”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A.合成生物学通过设计和构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人工生物系统来解决能源、材料、健康和环保等问题。 |
B.合成生物学是人类实施基因组计划以来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等学科发展的一个合乎逻辑的 结果。 |
C.对现有的、天然存在的生物系统的重新复制和改造,以造福人类社会是合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
D.合成生物学技术上包括对来自细菌、酵母及植物等多种生物基因及代谢途径的组装、多基因的精密调控等。 |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青蒿素微生物工业化合成研究利用了合成生物学的思路,始终把细胞当作微生物制药工厂进行设计、加工、集成、组装和控制。 |
B.科斯林领导的小组在重新设计了有关代谢途径,用变异进化法对微生物进行了优化筛选后,就大大降低了青蒿素合成的成本。 |
C.利用合成生物学原理,只要用13个已知的酶完成一个重要反应形成一条非天然酶催化途径就可以生产石油和氢气。 |
D.因为合成生物学在能源、化学品、材料、疫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所以美国出版的《技术评论》将合成生物学列为改变世界的10大新出现技术之一。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更高级的合成生物学将最终取代基因组学。 |
B.宽广的学术背景必定比单一的学术背景更有助于合成生物学的研究。 |
C.与克隆技术一样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必将引发生物安全和伦理道德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
D.如果相关部门给予足够重视,中国的合成生物学研究必将处于世界最前列。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兴趣与人生
冯友兰
小孩子的游戏,最有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在游戏中,小孩子做某种事,完全出于他的兴趣。他可以写字,但并非欲成为一书家。他可以画画,但并非欲成为一画家。他更非欲以写字或画画,得到所谓的“世间名利恭敬”。他写字或画画,完全是无所为而为。他做某种事,完全是乘兴,他兴来则做,兴尽则止。所谓“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他做某种事情皆是顺其自然,没有矫揉造作,所以他做某种事情,是无所为而为,亦即无为。
小孩子时候的游戏,是人生活动中最快乐的一部分。道家的理想生活,就是这一类的生活。道家以为成人所以不能得到这一类的生活者,乃因受社会中各种制度的束缚。我们若能打破此种束缚,则此种生活即可得到。我们也以为这种生活是快乐的,也可以说是理想的生活,但社会中各种制度的束缚并不是容易被打破的。这些束缚不容易被打破,并不是因为人的革命的勇气不够,而是因为有些社会制度是任何社会存在所必需的。若打破这些,就取消了社会存在。社会若不能存在,人也不能存在。就是说,若没有社会,人就不能生活,更不用说快乐的生活。道家认为,无为的生活是快乐的,这是不错的。道家又以为,人在社会中,因受社会制度的束缚,以致人不能完全有这种生活,这也是不错的。但道家因此即以为人完全可以不要社会制度,以求完全有这种生活,这是一种过于简单的办法,是不可行的。
照道家的说法,无论任何人总有他感兴趣的事。我们看见有些人于闲暇时,什么事都不做,而蒙头大睡,或坐在那里胡思乱想,似乎是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而实在是他对蒙头大睡,或胡思乱想,有很大的兴趣。既然任何人对于有些事总感兴趣,如果任何人都照着他的兴趣去做,则任何人都过着最快乐的生活。“各得其所”,真是再好没有的。或者可以问:如果人人都对于蒙头大睡感兴趣,如随其兴趣,则都蒙头大睡去了,又有谁去做事呢?人人都不做事,岂不大家都要饿死?道家于此可答:绝不会如此。有许多人对蒙头大睡不感兴趣,如叫他终日蒙头大睡,他不但不以为乐,反以为苦。所以有些人要“消闲”。所以要消闲者,即有些人有时感到闲得无聊不可耐,故需设法找点事做,将闲消去。忙人找闲,而闲人则找忙,所以,虽任何人都随着他的兴趣去做,天下事仍都是有人做的。
这是一个极端的说法。照这个极端的说法,自然有行不通、不可行之处。有些事显然是不容易使人感兴趣的,如在矿井里做工等。然而这些事还不能没有人做。在社会里,至少在有些时候,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做些我们所不感觉兴趣的事。这些事大概都是社会所必需的,所以我们对于它虽不感觉兴趣,但也必须做之。社会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所以,我们对于社会都有一种起码的责任。这种起码的责任,不见得是每个人皆感觉兴趣的。所以,主张人皆随其兴趣去做的极端说法,如道家所说者,是不可行的。
不过这种说法如果不是极端的,则是可行的。这种说法在相当范围内,我们不能不说是真理。
在以前的社会制度里,尤其是在以前的教育制度里,人们以为,人的兴趣只有极少数是正当的。在以前的教育制度里,人所应读的所谓“正经书”是很有限的。四书五经是大家所公认的“正经书”。除此之外,学举业者,再加读诗赋八股文;讲道学者,再加读宋明儒语录。此外,所有小说词曲等,均以为是“闲书”。看闲书是没出息的事,至于写闲书更是没有出息的事了。在以前的社会制度里,尤其是在以前的教育制度里,人们以为,人的兴趣多数是不“正当的”。因此,有多少人不能随他的兴趣去做,以致他的才不能发展;因此,不知压抑埋没了多少天才,这是不必讳言的。(选自冯友兰《人生经典》,有删改)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所谓的“无为”,就是做事情不追求“世间名利恭敬”,一切顺其自然,一切顺应自己的兴趣。 |
B.在以前的社会制度里,人们用所谓“正经”“正当”的价值标准,限制了个人的兴趣,以致影响到个入能力的发展。 |
C.社会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社会生活中有我们不容易感兴趣的事,但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我们必须去做。 |
D.作者认为,我们之所以在生活中得不到乐趣,是因为受到各种社会制度的束缚,只有打破束缚,才能得到快乐。 |
下列不符合道家的“极端说法”的一项是()
A.成人不能像儿童那样乘兴,是受到了社会各种制度的束缚,所以必须打破这些束缚。 |
B.无论什么人,都有其感兴趣的事,但是其所做的事并非都是由其兴趣所为。 |
C.既然任何人对有些事总感兴趣,而且都照着他的兴趣去做,那么他就有了快乐的生活。 |
D.即使许多人都对于蒙头大睡感兴趣,不做事情,也不会影响社会运转。 |
请根据文章第二段内容,概括作者对道家所持的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陈寅恪:守正为心
徐蓓
东渡日本时,陈寅恪还不到12周岁。在日期间,伙食甚差,每天带的便当里仅有一点酱萝卜佐餐。后来在德国留学时,由于国内官费不能按时汇到而经济窘迫。除听课外,他常整日在图书馆里阅读,仅带一点最便宜的面包充饥,全天不进正餐。
虽然日子贫苦,但也自有富足。
在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辗转游学的18年里,他学习了梵文、印第文、希伯来文、蒙文、藏文、波斯文等22种语言。此外,还学习了物理、数学、天文等知识。
在女儿陈流求的印象中,“最初父亲是对理科有兴趣,他想学习物理、数学之类,但最后还是选择了文史。”因为在海外求学的过程中,陈寅恪发现,在世界学术中,中国文化的地位很高,但相关研究却没有跟上。
当时留学国外,很多人只是为了得到一张文凭,而陈寅恪读书却天马行空,只要听说哪里有好大学、好教授,他就去旁听。不为学分,不为文凭,获取知识是他的全部目的。也正是因为不为文凭而读书,他的学术视野越来越开阔,他的东方学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
与当时大多数归国留学生喜欢西装革履不同,陈寅恪总是一袭长衫,脚踩布履,冬春则棉袍马褂,是清华园里出了名的“国货式先生”。
“他去课堂授课,不提皮包,总用双层布缝制的包袱皮裹着书本。讲佛经文学、禅宗文学的时候,一定是用黄布包着书;而讲其他课,则用不同的深颜色包袱布包着书。”这个细节,对陈流求来说清晰如昨。而让清华师生更为印象深刻的,是陈寅恪的博闻强识、旁征博引和推陈出新。“父亲多次对我们说起,即使每年开一样的课程,讲授内容都必须有所更新,绝不能一成不变。”
就这样,他的课不仅吸引了很多学生,而且连冯友兰、吴宓、朱自清等知名教授也跑来听他的课。慢慢地,陈寅恪有了个新称呼——“教授的教授”。
他身处乱世,磨难重重。
1937年,北平沦陷。消息传来,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日夜忧愤,以致卧床不起,又拒绝进食服药,不久辞世。
父亲离世,让陈寅恪难以承受。陈流求记得,“当时,因忧愁国事、家事,父亲右眼视力急剧下降,被诊断为右眼视网膜脱落,要立即手术。但他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放弃治疗。因为若接受手术治疗,需要疗养一段不短的时间。但久留北平,父亲怕会遭到日伪逼迫。他情愿眼睛瞎,也坚决不肯在沦陷区教书。”
为了不在敌占区当亡国奴,陈寅恪带着全家从北平出发,辗转流离,跋涉了11个省。
居无定所,生活困苦,孩子年幼多病,夫人身虚体弱,自己的左眼也一点点看不见了。而最让他心痛的,是凝聚了自己十数年心血所收集的书籍和资料,大部分毁于战火,还有很多随身带着的书竟被人盗走了。
陈寅恪做学问的方式是在书上随读随记,也就是古人说的“眉批”,眉批上写满了他的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没了书,这就意味着,他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他积攒的记忆了。
就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陈寅恪凭着记忆,撰述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在大灾大难面前,陈寅恪用尽心力写下了对民族的义。
在右眼失明7年多之后,56岁的陈寅恪连左眼也看不见了。
失去光明的最初几天,陈寅恪的心情忧郁低沉。“全家被一种悲哀失望的气氛笼罩着。我们觉得,这是父亲一生中所经受的最沉重的一次打击。”但很快,他就平静了。他心里的亮光没有灭。“不久,父亲就开始学习怎样在目盲的情况下继续工作。”后来,陈寅恪干脆沉浸在自己的学术世界里,踽踽独行。
“父亲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他强调文责自负,甚至不允许别人改动一个标点。”曾经,陈寅恪要出一本书,出版社要求改动其中的一个词,被他严词拒绝了,结果那本书竟没能在当时出版。
这种坚持或倔强,不是固执,而是陈寅恪做学问的态度,是他一生的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有删改)
相关链接
陈寅恪,义宁人。清朝著名诗人陈三立的第三个儿子。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
(摘编自《国学网》)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求学过程中,陈寅恪发现,在世界学术中,中国文化的地位很高,但相关研究却没有跟上,从事这方面研究易出成果,因此他最终选择了文史。 |
B.陈寅恪先生被称为“国货式先生”,是因为他总是一袭长衫,脚踩布履,冬春则棉袍马褂,作者用生动形象的外貌描写表现了他特立独行的品格。 |
C.陈寅恪撰述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是在凝聚了他十数年心血所收集的书籍和资料毁于战火的情况下完成的,也是他民族责任意识的体现。 |
D.陈寅恪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他强调文责自负,甚至不允许别人改动一个标点,倔强而又固执。 |
E.生于乱世,内外环境的干扰,使陈寅恪在实现自己追求的过程中阻碍重重,但他没有放弃目标;艰难前行,终身治学,始终是为了以学问报效国家。陈寅恪的一生磨难重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文中说,陈寅恪有了个新称呼“教授的教授”,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他获得这一称号的原因。
陈寅恪一生“守正为心”,其“正”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插田
叶紫
失业,生病,将我第一次从嚣张的都市驱逐到那幽静的农村。我想,总该能安安静静地修养几日吧。
我披着破大衣踱出我的房门来,田原上早已经充满劳作的歌声了。
通红的肿胀的太阳,映出那些弯腰的斜长的阴影,轻轻地移动着。碧绿的秧禾,在粗黑的农人们的手中微微地战抖。一把一把地连根拔起来,用稻草将中端扎着,堆进那高大的秧箩,挑到田原中分散了。
我的心中,充满着一种轻松的、幽雅而娴静的欢愉,贪婪地听取他们悠扬的歌曲。我在他们那乌黑的脸膛上隐约地,可以看出一种不可言喻的、高兴的心情来。我想:“是呀!小人望过年,大人望插田!……这原是他们一年巨大的希望的开头呢……”
我轻轻地走过去。在秧田里第一个看见和我点头招呼的,便是那雪白胡须的四公公,他今年已经七十三岁了,还肯那么高兴地跟着儿孙们扎草挑秧,这是多么伟大的农人的劳力啊!
“四公公,还能弯腰吗?”我半开玩笑半关心地问他。
“怎么不能呀!‘农夫不下力,饿死帝王君’呢。先生!”他骄傲地笑着,用一对小眼珠子在我的身上打望了一遍,“好些了?……”
“是的,好些了。不过腰还是有些……”
“那总会好的啰!”他又弯腰拔他的秧去了。
我站着看了一会,在他们那种高兴的、辛勤的劳动中,我深深地感到自家年来生活的卑微和厌倦了。东浮西荡,什么东西毫无长进的,而身体,又是那样的受到许多沉重的创伤;不能按照自家的心思做事,又不会立业安家,有时甚至连一个人的衣食都难以温饱,有什么东西能值得向他们夸耀呢?……而他们,一天到晚,田中,山上,微漪的、淡绿的湖水,疏云的、辽阔的天际!唱自家爱唱的歌儿,谈自家开心的故事。忧?愁?……夜间的,酣甜的呓梦!……
我开始羡慕他们起来。我觉得,我连年都市的漂流,完全错了;我不应该在那样的骷髅群中去寻求生路的,我应该回到这恬静的农村中来。我应该同他们一样,用自家的辛勤劳力,争取自家的应得的生存;我应该不闻世事,我应该……
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兴趣,使我突然忘记了腰肢的痛楚,脱下了鞋袜和大衣,想同他们插起田来。我的白嫩的脚掌踏着那坚牢的田塍,感到针刺般的酸痛。然而,我却竭力地忍耐着,艰难地跟着他们下到了那水浑的田中。
四公公几乎笑出眼泪来了。他拿给我一把秧,教会我一个插田的脚步和姿势,就把我送到那最外边的一层,顺着他们里边的行列,倒退着,插起秧来。
四公公越到我的前头来了——他已经比我快过了一个长行。他抬头站了一站,我便趁这个机会像夸张自家的能干般地和他攀谈起来。
“我插的行吗?四公公!”
“行!”四公公笑了一笑,但即刻又皱着眉头说:“读书人,干这些事情总不大合适呀!对吗?……”
“不,四公公,我是想试试看呢,我看我能不能插秧!我想……唔,四公公,我想回到乡下来种田呀!”
“种田?……王先生,你别开玩笑呢!”
“真的呀!还是种田的好些,……我想。”
四公公的脸上阴郁起来了,他呆呆地站在田中,用小眼珠子惊异地朝我侦察着我的话是否真实。我艰难地移近到他的身边,就开始说起我那高兴农人生活的理由来,我大声地骂了一通都市人们的罪恶,又说了许多读书人的卑鄙,下流,……然后,正当欲颂赞他们生活的清高的时候,四公公便突然地打断了我的话头:“得啦!先生,你为什么竟说出这样的话来呢?”他朝儿孙们打望了一下,摸着胡子,凄然地撒掉手中的残秧。“在我们,原没有办法的,明知种田是死路,但也只得种!有什么旁的生涯给我们做的呢?‘命中注定八合米,走尽天下不满升。’……而先生,你……读书人,高升的门路几多啊!你还真的说这种话,……你以为,唉!先生,这田中的收成都能归我们自家?……”
他咽住了一口气,用手揉揉那湿润的小眼睛,摇头没有再说下去了。他的胡子悲哀地随风飘动着,有一颗晶莹的泪珠子顺着他那眼角的深深的皱纹爬将下来。
我没有再听出他底下说的是什么话来,痴呆地,羞惭地站在那里,看着他祖孙们手中的秧禾和那矫捷的插田的动作。……“死路”。“高升的门路!”……我觉得有一道冰凉的流电,从水里通过我的脚干,曲曲折折地传到我的全身!
我的腰肢,开始痛得更加厉害了。
(有删改)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品以语言、动作、神态等写作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通过对插田事件的描绘,来深入探讨当时人们的生存困惑。 |
B.作品中对插秧的描写,表明了人们的喜悦之情,这是一种恬静美好的生活,也由此才引发了“我”的羡慕。 |
C.四公公的脸上阴郁起来了,他认为种地本是他们的无奈之选,可“我”这么一个都市里的人却那么说,这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 |
D.四公公之所以凄然地撒掉手中的残秧,是因为四公公担心如果都市人都来种地的话,那么他们便更没有“旁的生涯”了。 |
E.作品借插田这一事件来探讨“读书”与“种地”的问题,通过描写“我”与四公公之间认识上的分歧,引发读者的深思。作品中的四公公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作品是怎么叙述插田的故事的?请简要分析。
作品的最后为什么以我的腰疼为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当代美学家帕克曾说,美学之所以有必要,就是因为要捍卫他们经历过的美好的东西。而中国人所认为的美好的东西,看起来并不美,一片怪石、一湾瘦水、几株枯木,以及凋零的秋意、残败的落花、秋末的风苇等等,都成为创造境界的重要“原料”,都成了与自我生命相关的活的存在物。放眼葱翠不去描写,而注意落花流水,对眼前袅娜的风物不闻不问,却有兴趣嗟叹枯木寒鸦……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其实这都缘于中国艺术家对生命的关注。他们通过艺术这“余事”,来呈现自己对生命的看法,对生命价值的把握,或者说是追逐那个意义世界。他们热衷于造“境”,而不是写物,是因为他们有对世界的感觉需要传达。别看这些小诗或小景画,中国艺术家在其中寄寓的却是对历史、宇宙和人生的看法。
中国艺术家有通过境界来表达思想的爱好。如古代诗画中屡屡出现“微云淡河汉”的境界描写,其实表现的是一种从容洒落的宇宙情怀和人生格调。王维的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里将人排除,关心起深林苔痕,表面看起来是不关心人,其实正是通过这一片天地写人的心境、人的感受,不是对风景感兴趣,而是对自我生命的感受感兴趣,描写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呈现自己回到世界的愉悦,为自己心灵寻找一个安顿的地方。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是贯穿此诗的核心。艺术家并不在意青苔和深林,而是在意其背后的高古和幽深。
中国艺术追求个体在雄阔的宇宙和久远的历史中的沉思。一个秋林亭子,就是发现生命意义的空间。寂寂小亭人不见,夕阳云影共依依,表达的是一种生命的关怀。倪云林最善画亭,他的枯山瘦水中,每每有小亭兀立其中。云林在这亭子中,抖落外在的粘附,恢复了“自由身”,他要利用这亭子,体会生命深层的妙处。秋日的萧疏小亭前,流水带着飘飘而下的落叶,深潭边布满了苔痕,落日穿过密密的树林,将碎影散在这片天国。这是静止的天地,就在寂静的世界中,但见得日光下彻,细影晃动,衬托出世界的幽深。惆怅和寂寞,愉悦和坚守,都充满诗画中。
在中国艺术家笔下频繁出现的亭子,原是一个观照生命的窗口。沈周《题天池亭月图》题诗说:“天地有此亭,万古有此月,一月照天地,万物辉光发。不特为亭来,月亦无所私。”他哪里是在画月,画的是一种永恒感,那种超越世相、不生不死的永恒。不了解中国文化哲学的背景,很难读懂这样的作品,如果将它当作写景诗、风景画,等于抛弃这样的艺术。
中国艺术的境界创造并非强调欣赏外在美的对象,而是期望表现灵魂的轻歌。清山水画家黎简说:“每至深幽沉郁之处,一两笔得其神明,辄欲起舞,屡常自觉,至老木幽亭之作,觉一往溪山远致,泓峥萧瑟实不可言,剡溪归棹,余情邈然矣。”这是一种率意的生命之舞。
(摘编自朱良志《生命的态度》)下列对于“中国艺术”的相关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中国艺术家关注不美好的东西,使它们成为创造境界的原料和与自我生命相关的活的存在物,而不去关注那些美的东西。 |
B.中国的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要传达出他们对世界的感觉,因而绘画、作诗时,他们热衷于造“境”而不是写物。 |
C.中国的艺术家并不在意青苔深林之类的物象,而是通过它们背后的境界来表达自己的对生命的感受,描写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 |
D.中国诗歌和中国绘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就是以它们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生命价值的。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以古代诗画用“微云淡河汉”的境界表现从容洒落的宇宙情怀和人生格调为例,来说明中国艺术家通过境界来表达思想的习惯做法。 |
B.王维的诗,有时通过一片天地写人的心境、人的感受,呈现自己回到世界的愉悦,表达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寻找一个心灵安顿的地方。 |
C.对于频频出现在中国艺术家笔下的亭子,如果只是把它当作写景诗、风景画中的一个物象,就是对艺术的抛弃,因为它是作为观照生命的窗口而呈现的。 |
D.“每至深幽沉郁之处,一两笔得其神明,辄欲起舞”,表现的是画家创作时的率意,他们对外在美的对象的否定,是为了表现灵魂的轻歌。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学家帕克的话,强调了美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捍卫经历过的美好,而中国艺术家,对此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观点。 |
B.倪云林在萧疏的小亭前画上流水、苔痕、树林等物象,衬托出世界的幽深,表现了他的惆怅和寂寞,愉悦和坚守。 |
C.沈周《题天池亭月图》题诗中的月与亭,已经超越了一首诗与一幅画的表层,画出的是一种超越世相、不生不死的永恒。 |
D.了解中国文化的哲学背景后,再来理解“天地有此亭,万古有此月”中的亭和月,才能更好地把握其中的艺术价值。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庐山捡石记
⑴下着雨,我在庐山,淅淅沥沥的声音,染绿了树,染绿了路旁的草地。烟雨初霁,山光澄练,我在山间行走,弯腰拾起一块石头。
⑵走近庐山,面对夏禹观洪留胜迹,司马迁至记山名,秦皇汉武皆登过的庐山,我来的时间太短。一条条小径还来不及相识,那是舒展的试卷,我有无数的话想询问这古山,这天地间的灵物,可又从何谈起?
⑶我难以就这样转身离去,山的气息、山的灵性包围着,使我的脚步踯躅。一直下着雨,有些闷,我在牯岭的灯光下看书,写字,上网,突然觉得天地何其大。我载不动庐山,庐山太重太重。
⑷我载不动庐山的云,那是古来的云。走在牯岭街上,那云突然不期而至,从遥远的天边翻波逐浪而来,瞬息之间,弥漫四合。动或如烟,静或如练,返照倒映,倏而紫翠,倏而青红。那云长袖善舞,软绵拂面,我上前试抓一把,它却随风飘然而去。
⑸探头向山下凝望,只见云海滔滔滚滚,蓊蓊蓬蓬,红墙蓝瓦转瞬被云遮盖,几只白鸽跃然飞起,其光如银。回首但见三四老者于街头围石桌而坐,安心对弈,白云缭绕于他们膝间,恍然片刻已是千年。
⑹我饮不完庐山的水,那清泉飞流直下三千尺,溅玉撒珠,沾湿过李太白的袍袖,“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何等风流倜傥!我本一楚女,能不爱李白?仰望再三,经这俊朗的男子双手捧过的庐山瀑布,如飞电,若白虹,就是天河之水,又能怎的?
⑺沿着牯岭旁的小河,追寻着它的流动,更想追随太白的足迹,河水淙淙,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问路人这河可有名字?答曰:“美庐河”,流向乌龙潭,流向长江,更远处,便是海了。苍茫间,诗人举头望明月,对影成三人,千古英姿不变。而世事变迁如溪间之水,或涨或落,最终多少荣辱随水流淌,然山依旧水依旧。
⑻我抱不动这庐山漫山遍野的树,或远或近数不过来的5000多种树木,姿态各异,从全世界不同的角落连根而来,随后将一片相思留在了庐山。我只能仰视它们逐年升起的峨冠,抚摸那些古老或青春的年轮,抱紧它,感受它扎向大地深处的根脉。
⑼庐山,你能让我带走什么?我只能从这里拾起一块小小的石头。
⑽我拾起了它,这是无数偶然中的必然,这块豆青色、透露着黑褐花纹的石头,一定是随庐山盈缩造化,吐纳颢气,由天地养育而成。它沉默着,将千万年的秘密,深藏在那一条条细致的纹路之中。我抚摸着它,如同行走在从古至今的路径上。
⑾这小小的石块会听得陶公荷锄而来,吟诵那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⑿而这庐山石,与江州司马白居易也有过一面之缘,白公显然识得这类石头。那白公头戴笠帽,宽袖临风,相对琵琶女,低眉无言,只听大珠小珠落玉盘,嘈嘈切切如雨声。
⒀又有豪放的苏东坡站立山巅,叹道:“吾闻太山石,积日穿线溜。况此百雷霆,万世与石斗。”这与天相斗过的小小石头,曾经的轰轰烈烈似不见痕迹。或许于地崩天裂之后,有经历一番暴雨山洪的席卷,随溪水翻滚打磨,最终如当下光滑如玉。
⒁随后在美庐旁的草地上,见到了一座庐山石的雕像,底座上刻着:“我是贝尔吉斯·奥登瓦尔德山人,我是庐山地质世界公园的友好使者。”庐山石化作了优秀德国诗人席勒高昂的头,他微张着嘴,似乎在吟诵那传遍世界的《欢乐颂》。
⒂而我,将拾起的庐山石带回家中,陪伴它的,尚有一侧书香,我看见它,便再次走进了庐山,走进那万载风流。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两项都对得4分,答对一项得2分,有错项得0分)
A.本文语言绮丽、典雅。又巧借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不失为一篇美文。 |
B.庐山之美不仅在秀美的风景还在于丰厚的文化内涵,这也是作者的行文重点。 |
C.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文章卒章显志,简洁有力,构成了本文一大特色。 |
D.本文行文中调用多种技法,托物言志是其中最突出的一点。 |
E.本文作者借一次庐山偶行,巧妙地选拾一石,将庐山的颇具特色的自然的景观尽收眼底,移步换景,轻灵自由。请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第9段“庐山,你能让我带走什么?我只能从这里拾起一块小小的石头”在文中的作用。
试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1)下着雨,我在庐山,淅淅沥沥的声音,染绿了树,染绿了路旁的草地。
(2)一条条小径还来不及相识,那是舒展的试卷,我有无数的话想询问这古山。文章开头就强调“下着雨”,接着又说“一直下着雨”,这有何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