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关于数码照片的色彩还原
数码相机在白平衡设置正确且曝光准确的前提下,拍摄的照片上色彩不应出现较大偏差,但在摄影实践中仍不难发现,有些照片出现比较明显的偏色。通常出现偏色大都是白平衡未能设好,但有时也会牵涉其他原因。一般来说,与色彩还原相关主要为以下几点:
(一)选择相应白平衡模式
当环境光特点比较鲜明,明显偏向红黄色时,寄希望于相机自动白平衡完成矫正就不大可能。比如在白炽灯或碘钨灯下拍摄,照相机自动白平衡功能再强,也无法获得正常的色彩还原。自动矫正功能还是有限,因此必须选择与照明光线相适应的白平衡模式。
但相对来说,尽管阴天色温偏高,但阴天选择自动白平衡仍得到不错效果。这是因为阴天原本偏色不明显,经相机矫正后,即使有少量偏色,通常也能为人眼接受。
少量偏色应利用微调功能。如摄影者已针对环境光特点选择相应白平衡模式,照片仍出现轻微偏色,此时应借助白平衡“微调”功能作精细调整。在各个白平衡选择中都有微调档供选择,包括“自动白平衡”模式中也有正负3级可作调整。正常情况下,微调正负档应定位在“0”档表示不加不减,不作任何正负色温补偿。加1相当于增加100K蓝色,减1则相当于增加100K的黄色,而减3则相当增加300K黄色。
(二)相机和电脑屏幕的色彩差别
在实践中发现,即便是同品牌同型号的相机,LCD显示屏上的色彩表现也会有细微差别,有些偏暖调,有些偏冷调,有些则比较正常。也可说相机显示屏的色彩差异要远比电脑屏幕来得明显,有些摄影者喜欢在相机屏幕上观看,感觉不顺眼就对白平衡作微调,这就很可能将原本正常的颜色改得不正常了。因此对操作者来说,不但要熟悉相机各种功能,还要熟悉相机屏幕与电脑屏幕的颜色差异,这对确保获得色彩正常还原的素材很有帮助。
(三)观看颜色的标准
严格而言,要求数码相机所拍摄图像与现实中被摄对象绝对一致不大可能,而且除非是科技摄影或有特别要求的题材外,图像稍有些色彩偏差也无可厚非。通常色彩正常的标准是白色有足够纯度,凡出现人物形象的照片主要看人物肤色,人物肤色要自然舒服,也可以说只要人物肤色满足要求就可。前些年用不同软件显示图像时,有时会有轻微色彩差异,如今这些差异基本不复存在。当然,不同品牌,不同档次的显示器本身也会有些许差异,但一般来说用符合出厂标准的显示器观看,不至有太大差别。
(四)关于镜头对颜色的影响
有些摄影者发现色彩不甚理想,或怀疑镜头有问题,这就得检测镜头成像质量。有条件者可在同样环境下,将该镜头安装于其他相同型号的相机上拍摄,再比较色彩。镜头前如有UV或天光镜最好卸除,以保证无其他因素干扰。同时要严格按白平衡要求,选择相应模式或预置白平衡,如此才可能获得满意的素材。此外也可将UV镜拆除,在自动白平衡或闪光灯白平衡模式下用闪光灯拍摄人物,如确实有轻微偏色,可作一定的微调,以后将该调整值作标准常用数,这样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偏色。
问题:
下列关于“数码照片的色彩”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数码相机在白平衡设置正确且曝光准确的前提下,拍摄的照片上色彩不应出现较大偏差。因此只要设置好白平衡,数码照片的色彩就能还原。 |
B.因为相机显示屏的色彩差异要远比电脑屏幕来得明显,所以经常对白平衡作微调,就很可能将原本正常的颜色改得不正常了。 |
C.前些年用不同软件显示图像时,都会有轻微色彩差异,如今这些差异基本不复存在。 |
D.如发现色彩不甚理想,或怀疑镜头有问题,最好将该镜头安装于其他相机上拍摄;镜头前如有UV或天光镜要卸除,同时要按白平衡要求,选择相应模式或预置白平衡,如此才可能获得满意的素材。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环境光特点比较鲜明,明显偏色时,必须选择与照明光线相适应的白平衡模式,必要时还要借助白平衡“微调”功能作精细调整。 |
B.要求数码相机所拍摄图像与现实中被摄对象绝对一致是不可能的,所以科技摄影的图像稍有些色彩偏差也无可厚非。 |
C.因为在实践中发现,即便是同品牌同型号的相机,LCD显示屏上的色彩表现也会有细微差别,所以不同品牌,不同档次的显示器就会有更大的差异。 |
D.虽然阴天色温偏高,但因为阴天原本偏色不明显,所以经相机矫正后,即使有少量偏色,通常也能为人眼接受。 |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数码照片偏色不仅仅是白平衡设置的问题,所以选择高质量的电脑屏幕和相机镜头,就会减少偏色现象。 |
B.除非是科技摄影或有特别要求的题材外,通常能为人眼接受的少量偏色的照片效果仍然不错。所以人眼能发现的偏色现象,是不符合科技摄影的要求的。 |
C.摄影者如果熟悉相机各种功能,还熟悉相机屏幕与电脑屏幕的颜色差异,又了解环境光的特点和影响,就基本上能获得色彩正常还原的素材。 |
D.将镜头前的UV镜拆除,在自动白平衡或闪光灯白平衡模式下用闪光灯拍摄人物,就可减轻偏色,所以在其他模式下用闪光灯拍摄人物就不能造成偏色。 |
阅读下面的文字(共20分)
今世的五百次回眸
毕淑敏
①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顿生气馁,这辈子是没指望了,和谁路遇和谁接触,和谁相亲和谁反目,都是命定,挣扎不出。特别是想到我今世从医,和无数病患者咫尺对视,若干垂危之人,我手经治,每日查房问询,执腕把脉,相互间凝望的频率更是不可胜数,如有来世,将必定与他们相逢,赖不脱躲不掉的。于是这一部分只有作罢,认了就是。但尚余一部分,却留了可以掌握的机缘。一些愿望,如果今生屡屡瞩目,就埋了一个下辈子擦肩而过的伏笔,待到日后便可再接再厉地追索和厮守。
②今世,我将用余生五百次眺望高山。我始终认为高山是地球上最无遮掩的奇迹。一个浑圆的球,有不屈的坚硬的骨骼隆起,离太阳更近,它是这颗星球最勇敢最孤独的犄角。它经历了最残酷的折叠,也赢得了最高耸的荣誉。它有诞生也有消亡,它将被飓风抚平,它将被酸雨冲刷,它将把溃败的肌体化作肥沃的土地,它将在柔和的平坦中温习伟大。我不喜欢任何关于征服高山的言论,以为那是人的菲薄和短视。真正的高山不可能被征服的,它只是在某一个瞬间,宽容地接纳了登山者,让你在它的头顶歇息片刻,给你一窥真颜的恩赐。如同一只鸟在树梢啼叫,它敢说自己把大山征服了吗?山的存在,让我们永葆谦虚和恭敬的姿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事物必须仰视。
③今世,我将用余生一千次不倦地凝望绿色。我少年戍边,有十年的时间面对的是皑皑冰雪,看到绿色的时间已经比他人少了许多。若是因为这份不属于我选择的怠慢,罚我下辈子少见绿色,岂不冤枉死了?记得在千百个与绿色隔绝的日子之后,我下了喀喇昆仑山,在新疆叶城突然看到辽阔的幽深绿色之后,第一反应竟是悚然,震惊中紧闭了双眼,如同看到密集的闪电,眼神荒疏了忘却了这人间最滋润的色彩,以为是虚妄的梦境。就在那一瞬,我皈依了绿色。这是最美丽的归宿,有了它,生命才得以繁衍和兴旺。常常听到说地球上的绿地到了XX年就全部沙化了,那是多么恐怖的期限。为了人类的长盛不衰,我以目光持久地祷告。
④今世,我将一万次目不转睛地注视人群。如果有来生,我期望还成为他们之中的一员,而不是其他的什么动物或是植物。尽管我知道人类有那么多可怕的弱点和缺陷,我还是为这个物种的智慧和勇敢而赞叹。我做过一次人了,我知道了怎样才能更好地做人,做人是一门长久的功课,当我们刚刚学会了最初的运算,教科书就被合上。卷子才答了一半,抢卷的铃声就响了,岂不遗憾?
⑤把自己喜欢的事一一想来,我还要看海看花,看健美的运动员,看睿智的科学家,看慈祥的老人和欢快的少女,当然还有无邪的小童,突然就笑了。想我这余生,也不用干其他的事了,每天就在窗前屋后呆呆地看山看树看人群吧,以求个来世的擦肩而过。这样一路地看下去,来世的愿望不知能否得逞,今生的时光可就白白荒废了。于是决定,从此不再东张西望,只心定如水,把握当前。
⑥不为虚缈的擦肩而过,而把余生定格在回眸之中。喜欢山所表达的精神,就游历和瞻仰山的英俊和广博,期望自己也变得如许坚强。喜欢绿色和生命,喜爱人的丰饶和宝贵,就爱惜资源,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第一段在“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后展开议论,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4分)
从第二段看,“山所表达的精神”有哪些?作者为什么将用余生一千次不倦地凝望绿色?
请分别指出文中划线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简析表达效果。
(1)它有诞生也有消亡,它将被飓风抚平,它将被酸雨冲刷,它将把溃败的肌体化作肥沃的土地,它将在柔和的平坦中温习伟大。
(2)做人是一门长久的功课,当我们刚刚学会了最初的运算,教科书就被合上。卷子才答了一半,抢卷的铃声就响了,岂不遗憾?
从“五百次回眸”到决定“不再东张西望”,作者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3小题,9分)
苏词
傅成 穆俦
①苏轼是豪放词的开创人和代表者。在传统的观念中,词以表现舞筵歌场、闺情离思为正体,而苏轼则率先在词的境域上求新求变,所谓“以诗为词”。凡能写进诗的社会和生活题材,举凡登览、怀古、咏史、咏物、游猎、感遇、悼亡、壮行、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等,无不摄入笔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这种意象的扩大,冲破了传统词境的囿制,将词体提高到与诗言志抒情的同等文学地位,使人自然而然地对苏词产生出“曲子中缚不住”的感想来。
②同词体的解放相配合,苏轼雄驰的感情与健拔的笔力,也一新天下耳目。我们拿“大江东去”(《念奴娇》)与“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相比,就很容易看出在宣泄力度上的不同;而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等都不止是寻常的夸张,而是奇情豪气的自然发露;东坡词“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陆游《老学庵笔记》)的印象,即在于此。
③豪放词是苏词最为人瞩目之所在,但在其词作中,仅占很小的比重,也就是说,苏轼在词体的创作中也是全能的。他有大量的婉约词,格调却显得高远典雅,真诚健康,起到了将以浓艳为主的婉约调领挈至向上一路的积极作用。更有大量的作品不易简单归类,其间或清丽,或韶秀,或清空,或旷达,常能“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寄劲于婉,寄直于曲,寄实于虚,寄正于余”(刘熙载《艺概》)东坡以其传世的三百余首词作,为宋代词坛的百花齐放提供了全方位的表率和借鉴。
④苏轼对于宋词体制的贡献也值得一提。唐五代词多为小令,而苏轼是宋初大量制作长调的先行者之一,后世甚而将《贺新郎》、《戚氏》等词牌的创制权寄于其名下。长调在篇章结构、摘词敷采上需要更多的手法与技巧,而苏轼则往往能自如地将诗、文、论、赋的匠法运用其中。但他并不斤斤于囿守音律,为了表意的需要,敢于在格律或句读上作大胆的调整。工匠以创造突破为快而不以随俗守成为乐,苏轼作词便属于这样的类型。下列对“以诗为词”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将写诗的规律运用到词体的创作上。 |
B.凡能入诗的题材内容均可入词。 |
C.冲破了传统词境的囿制,扩大了词的意象。 |
D.将词体提高到与诗言志抒情的同等文学地位。 |
下列对“东坡词‘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的印象”原因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苏词感情雄驰,笔力健拔。 |
B.苏词词体解放。 |
C.“大江东去”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比,在宣泄力度上不同。 |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等词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词人的奇情豪气。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到了苏轼手中,词的传统被改变了,词与诗的题材已经可以混一,两者之间已经没有了不可逾越的鸿沟。 |
B.苏轼在词的创作方面是全能巨匠.无论豪放词,还是婉约词或不易简单归类的词,都感情雄驰,笔力健拔,积极向上。 |
C.词本是合乐的歌词,音乐对它有着很大的制约性;苏词突破了音乐的藩篱,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词与诗最终殊途同归。 |
D.苏城对于宋词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包括豪放词的开创、婉约词和其他多种风格词的创新、词的形式技巧音律的突破等。 |
阅读下面的文字 (22分)
阳 关 雪
余秋雨
①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画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
②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钻进雪里,去寻阳关了。
③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皱折也找不到。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④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而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鼻子一定是立即冻红了的。呵一口热气到手掌,捂住双耳用力蹦跳几下,才定下心来睁眼。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任何站立在这儿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
⑤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⑥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发豪迈。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这种恬然的自信只属于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魇中苏醒、对前途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唐人造像中的微笑,只会更沉着、更安详。在欧洲,这些艺术家们翻天覆地地闹腾了好一阵子,固执地要把微笑输送进历史的魂魄。谁都能计算,他们的事情发生在唐代之后多少年。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阳关的风雪,竟愈见凄迷。
⑦王维诗画皆称一绝,莱辛等西方哲人反复讨论过的诗与画的界线,在他是可以随脚出入的。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历史老人凛然肃然,扭过头去,颤巍巍地重又迈向三皇五帝的宗谱。这里,不需要艺术闹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对美有太深的寄托。
⑧于是,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阳关,再也难以享用温醇的诗句。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谪官逐臣。
⑨即便是土墩、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⑩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
⑪回去吧,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有删改)第④段对阳关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简要分析唐代为什么“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6分)
概括文中有关王维的信息,并简要说明作者为什么花如此多的笔墨写王维。(6分)
结合文章主旨,谈谈你对“回去吧,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的理解。(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城 市 中 的 礼 与 乐
刘 士 林
礼、乐与城市文明有密切关系,这可从什么是文明,文明与城市的关系,以及什么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内容等角度加以认识与阐释。
首先,在中国文献中,“文明”最早见于《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是指人们创造的用以区别“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一整套“形式符号系统”,也就是先秦儒家津津乐道的“礼乐制度”,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为政治服务,所以古代中华民族的“文明”主要是指“政治文明”。
其次是“文明”与“城市”的关系一直十分密切,这在中西民族是高度一致的。在起源的意义上,英语中的“文明”(civili zation)一词即源于拉丁文的“civitis”(城市)。在中国周代,建立“城市”的标志是不同于野蛮部落的祭祀与礼仪中心,如《诗经·大雅·緜》记载的“乃立冢土”。按照礼仪制度组织起来的人类活动,构成了最初的城市生活方式。在实践的意义上,依附于城市的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主要功能在于建立“夷夏之别”,有“礼乐”即“夏”(文明人),失“礼乐”则为“夷”(野蛮人)。英文的“civilization”一词,最初也是指城市居民的风俗、习惯和道德的高贵。城市文明的出现,第一次从文化模式上区别开“文明人”与“野蛮人”,构筑了“城市”与“乡村”在生活方式上的分界线。从当代语境看,与乡村、城镇及传统城市相比,城市,特别是大都市的“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均获得了更高的发展,因而,一般性的“物质文明建设”与基本的“政治、法律制度建设”,已不能体现出城市文明在当代的发展水平,而作为一个社会更高发展目标的“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理想追求”才是其代表或象征。
再次,城市文明的核心在于“礼”与“乐”。《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借别。”引申地说,“礼”的功能在于划定秩序,“乐”的目的在于生产和谐。没有“序”的人群是野蛮的、混乱的,而丧失“和”的社会则是僵化的、非人性的,只有这两者的和谐发展,才能使人既在“礼”的前提下“相敬”,又在“乐”的引导下“相亲”。从当代的视角看,城市文明的核心即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系统。
在表面上,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涉及它的各个方面,但从“人文学”等相关研究入手,如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金耀基先生说:“人文学主要有两大块,一个是美学,一个是伦理学,分别讲什么是美的,什么是善的。”由此可知,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的主体是“城市的善”与“城市的美”,前者用来生产秩序、规范行为,后者用来调节情感,旨在使人获得快乐与自由。“礼”与“乐”、“城市的善”与“城市的美”,其和谐发展对于当代人十分重要。没有“礼”的约束与规范,人口众多而拥挤的城市必然混乱不堪;而失去“乐”的疏导,则会直接影响到都市人的心理健康与精神生态。
(选自《光明日报》)从原文看,下列对“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明”一词最早见于我国古代文献《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其核心在于“礼”与“乐”。 |
B.“文明”与“城市”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非常密切的,这一点在中西方不同的民族中都是高度一致的。 |
C.“文明”是指人们创造的用以区别“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一整套“形式符号系统”,其功能在于建立“夷夏之别”。 |
D.因为“文明”的主要功能是为政治服务的,所以中华民族的“文明”主要是指“政治文明”。 |
下列各项,不能证明“文明与城市”关系密切的一项是( )
A.在起源的意义上,英语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即源于拉丁文的“civiris”(城市)。 |
B.在中国周代,建立“城市”的标志是不同于野蛮部落的祭祀与礼仪中心,如《诗经·大雅·緜》记载的“乃立冢土”。 |
C.城市文明的出现,第一次从文化模式上区别开“文明人”与“野蛮人”,构筑了“城市”与“乡村”在生活方式上的分界线。 |
D.按照礼仪制度组织起来的人类活动,构成了最初的城市生活方式。英文的“civilization”一词,最初也是指城市居民的风俗、习惯和道德的高贵。 |
下列对原文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当代城市,特别是大都市的“物质文明建设”与“政治、法律制度建设”,已不能体现出城市文明发展水平,应当予以废弃。 |
B.“礼”与“乐”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内容,也是城市人文精神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两者和谐发展,才能使人“相敬”“相亲”。 |
C.“城市的善”主要用来维持生产秩序、规范行为;“城市的美”,主要用来调节情感,旨在使人获得快乐与自由。两者分属“美学”“伦理学”范畴。 |
D.尽管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涉及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要研究城市人文精神,却只能从“人文学”的研究人手。 |
阅读下面的文字
乡村:民族的记忆与想像雷抒雁
曾经的乡村,是一卷卷蓝布封皮的线装书,手工刻制的木版文字在薄薄的宣纸上印满了炊烟、古屋、插秧、刈麦,印满了拱桥、溪流、杏花、荠菜;平平仄仄的一些低吟浅唱、长长短短的一些唐诗宋词,都写在卷卷线装书的册页里。
当然,还有滚滚的征尘,有苛政猛于虎的悲嚎,有卖炭翁身上衣单怨天寒的无奈,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劳作,有“田园荒芜胡不归”的呼唤……
几千年的农耕文化,起根发苗,发展壮大就在农村。农村,刻写着我们民族的记忆和想像。
权力和商品造就了城市。城市的出现,加大了乡村的分化,拉开了城乡经济和文化的距离,有了城里人和乡下人的分类。古老的城市控制和剥夺着乡村,如果说城市是一座座砖砌的奶桶,乡村只是一头头散落田野的奶牛。乡村喂养着城市。衣衫褴褛的乡村父母,吃糠咽菜送儿子走进学堂,开始了逃离农村,逃离劳动、逃离贫困与低贱的第一步。几千年的封建教育,就是教育农村人离开农村,然后用权力和金钱来控制农村。
思念乡村的人也有,多是政治上的失意者、商战中的败北者、战场上的伤残者,是激烈的争斗之后寻找宁静地方的疗伤者。乡村以善意的同情接纳了他们,用源源不断的温情和取之不尽的中草药为他们医治创伤。而这些受伤者往往如受伤的鸟,强健之后又挣脱农人的双手飞进城市。所谓“世外桃源”,只是都市受伤者的幻觉和梦呓。农村依然清静而贫苦、美丽却落后。他们远在都市的子女西装革履、粉面彩裙,记忆里只是星星点点的乡情,和偶尔由芭蕉暮雨生发出的淡淡乡愁。
没有谁想去写一部乡村史,像写王朝史那样写乡村的发生、发展和变迁,写农人的劳作、灾难和贡献。充满想像和幽默的乡村版文学,也只在口头上流传,随风起落;充满真诚和情感的乡村版歌谣,偶尔为都市人采集,一唱竟成明星。
广大的乡村、散乱的乡村、到处都闪烁着星星点点金沙的乡村,如今面临一次新的机遇,它将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面貌出现在中国的大地上,它将把落后变为先进、把贫困变为富庶,卫生与文明将取代肮脏与粗野。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伟大变革,是都市前所未有的对乡村的亲情反哺。
可是,我还是有一点杞忧。既往的每一次变革,那怕是最小的,都伤害过乡村的美丽与个性。这一次,会不会也有一些难免的伤损?美丽的村舍被单一的水泥楼房代替,宁静的生活被喧嚣的市声淹没,一卷古朴柔软的线装书被生生地改造成硬壳子西装书,千姿百态的乡村成了千篇一律的城镇。这让我们的子孙永远失去了印证唐诗宋词意境的物证,使我们民族丰富的人文想像只留下冷冰冰的政治和经济。
乡村,是我们最后一片诗意的栖居地。保护诗意的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命题。
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注意搜集和整理古老的乡村历史和文化是一个当务之急。我国的乡村以其古老的存在,成为整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许多古老村落历经数千年,保留着深厚的为正史所缺失的宝贵记忆,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有力的物证。
不久前,读到一本《长治地名典故》。它记录了长治市所辖2区11县134个乡镇及各个村落名称的来历与传说。这是一部十分有意义和趣味盎然的地方志书,它让我们透过长治地方一些乡村名字的变化,看到我国北方乡村复杂的历史变革、优美的人文想像以及社会经济的沿袭与发展。
长治县荫城镇有一个“内王村”,要溯源到西汉末年王莽追杀刘秀时期。当刘秀正在危急之时,看到一位农人正在耕田,便滚身在犁沟里,农人用浮土将其掩上,遮过追兵眼目。巧的是,那耕田的马匹站在刘秀藏身的地方,生怕踩了刘秀,总是踡起一条腿来。刘秀后来当了皇帝,这个村子曾经“土内藏王”,便以“内王”命为村名。这个故事很像古典版的阿庆嫂水缸里藏胡传魁,颇有戏剧性。
八义镇则是源于著名的长平之战,八位义士阻拦赵括草率发兵抗秦,被刚愎自用的赵括杀害。战争结果是赵军大败,秦将白起活埋了四十万赵军。此地后来立碑纪念“八义士谏赵处”,村子更名八义村。这一路古村落多用“义”字,如义堂村、信义村、太义村等等。
长平之战,在上党大地上留下深刻的记忆,许多村落的名字都和这一场战争有关。赵兵败后,尸骨成堆,引来群犬吞食,附近有村名“狗湾”。长子县的色头镇有色头村,说的是当时秦军为了斩取首级以求功赏,村边堆满血淋淋的人头,村子便叫“血头村”。后来到唐玄宗李隆基时,为了超度亡灵,请僧侣在这里做道场,始改“血头”为“色头”。
这些村名从历史事件引发,既表明了村庄的古老,又验证着历史的真实。
襄垣县虎亭镇有个黄楼北村,记录的却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故事。说黄氏经过此地,写下《薄酒丑妇歌》:“薄酒可与忘忧,丑妇可与白头”、“丑妇千秋万载同室,万金良药不如无疾。薄酒一谈一笑胜茶,万里封侯不如还家。”诗篇长至38句,写的都是乡下人的朴素情感与生活,诗句多有俚语和幽默,甚为村人喜爱,便将其刻石成碑。本该是黄楼碑村,叫转音了,便成黄楼北村。
像这样一些有趣的记忆,几乎村村都有。《长治地名典故》把乡村的口头传承变成文字记录固定了下来,这样乡村今后无论怎样变革,都会留下一册宝贵的历史。
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关心和注意保护、留存乡村古老的文化记忆是十分必要的。不要再如“文革”时期用那些“兴无”、“灭资”、“永红”之类的流行语言替代乡镇街巷的古老名字,更不要用什么“罗马”、“阿拉斯加”之类的当今都市崇洋社区名字改造古老乡村。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是中国式的,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一脉相连的农村。
我们的记忆、想像和情感,还在农村,那里永远都应是我们诗意的精神家园。让乡村与都市亲近,而不是让乡村的背影渐行渐远。 文章开头对“曾经的乡村”的生动描绘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对乡村的认识有哪些观点?请分条概括作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对乡村和城市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情感和态度?请根据文意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说“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是中国式的”,“中国式的”是什么含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