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古诗中从生物学角度看,表现为物种间竞争关系的是 ( )
| A.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
|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
| C.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为了保护海洋鱼类资源,以前人们提出了“抓大鱼放小鱼”这一观点,并指导甲地渔民用于实践。可是后来甲地渔民发现在甲地的正常季节中捕到的鱼越来越小。对于上述原因的解释最准确的为
| A.自然选择使甲地的鱼发生基因突变而变小了 |
| B.人为因素的选择作用,使甲地鱼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向小的方向改变所致 |
| C.甲地渔民的捕鱼能力降低所致 |
| D.由于鱼的食物减少,甲地的鱼得不到足够的食物而长不大 |
右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取食方式为吞食的三个物种随食物颗粒大小而产生的种群数量分布。下列对此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三个物种的食物资源完全相同 |
| B.物种甲与物种乙为竞争关系 |
| C.物种丙与物种甲为捕食关系 |
| D.能量流动方向由甲经乙到丙 |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人老龄化阶段 | B.2003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 |
|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 D.由于微甘菊人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
将蛙的甲状腺放入含有蛙脑垂体提取液的培养液中,同时检测某种激素的含量。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再检测培养液中该激素的含量,发现该激素含量增加,这种激素是
| 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 B.促性腺激素 | C.促甲状腺激素 | D.甲状腺激素 |
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两组实验:
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
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 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 |
| 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 |
| 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
| 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