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宜)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孟子的堂弟)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即有病),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吾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不得已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曰:“岂谓是与?……天下有达尊者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孟子·公孙丑下》)
选出下面加点字与“辅世长民”中“长”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①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②孔子师郯子、师襄、老聃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④欲居之为利,而高其直
⑤置人所罾鱼腹中
⑥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
A.②③ | B.①⑤ |
C.④⑥ | D.②⑤ |
选出对下面两句中的“是”字指代的内容解释正确的一项:
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云尔
则不敬莫大乎是
A.①指代“王”②指代“齐人” |
B.①指代“齐人”②指代“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云尔” |
C.①指代“齐人”②指代“王” |
D.①指代“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②指代“齐人” |
根据上下文,判断下面哪一句表达了说话人的真实心意:
①寡人如就见者也
②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③今病小愈,趋造于朝
④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一句的正确意思是:
A.所以想要有大作为的君主,必然有他召唤不来的臣子 |
B.所以想要大有作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被召见的臣子 |
C.所以想要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愿召见的臣子 |
D.所以想要大有作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随意召见的臣子 |
本文体现了孟子对君臣关系的看法与态度,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孟子认为臣对君的尊敬应建立在仁义的基础上,而不应只停留在礼节形式上。 |
B.孟子认为君对臣要尊德乐道。 |
C.孟子认为国君如向贤能的臣子咨询国事,应亲自造访他。 |
D.孟子认为国君不能因为自己德高望重就轻慢于地位和年龄比自己低的臣子,即不能“有其一以慢其二”。 |
阅读材料,完成文后各题。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唐宋以来,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诘、韩退之、王介甫三篇。观退之介甫二诗笔力意思甚可喜及读摩诘诗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强不免面红耳热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
(王士禛《池北偶谈》)写出教材中学过的韩退之和王介甫的代表散文各一篇。
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全琮字子璜,吴郡钱唐人也。父柔,汉灵帝时举孝廉,补尚书郎右丞,董卓之乱,弃官归,州辟别驾从事,诏书就拜会稽都尉。孙策到吴,柔举兵先附,策表柔为丹阳都尉。
孙权为车骑将军,以柔为长史,徙桂阳太守。柔尝使琮赍米数千斛到吴,有所市易。琮至,皆散用,空船而还。柔大怒,琮顿首曰:“愚以所市非急,而士大夫方有倒悬之患,故便振赡,不及启报。”柔更以奇之。是时中州士人避乱而南,依琮居者以百数,琮倾家给济,与共有无,遂显名远近。后权以为奋威校尉,授兵数千人,使讨山越。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将关羽围樊、襄阳,琮上疏陈羽可讨之计,权时已与吕蒙阴议袭之,恐事泄,故寝琮表不答。及禽羽,权置酒公安,顾谓琮曰:“君前陈此,孤虽不相答,今日之捷,抑亦君之功也。”於是封阳华亭侯。
黄武元年,魏以舟军大出洞口,权使吕范督诸将拒之,军营相望。敌数以轻船钞击,琮常带甲仗兵,伺候不休。顷之,敌数千人出江中,琮破之,枭其将军尹卢。
七年,权到皖,使琮与辅国将军陆逊击曹休,破之於石亭。是时丹阳、吴、会山民复为寇贼,攻没属县,权分三郡险地为东安郡,琮领太守。至,明赏罚,招诱降附,数年中,得万馀人。
嘉禾二年,督步骑五万征六安,六安民皆散走,诸将欲分兵捕之。琮曰:“夫乘危徼幸,举不百全者,非国家大体也。今分兵捕民,得失相半,岂可谓全哉?纵有所获,犹不足以弱敌而副国望也。如或邂逅,亏损非小,与其获罪,琮宁以身受之,不敢徼功以负国也。”
为人恭顺,善於承颜纳规,言辞未尝切迕。初,权将围珠崖及夷州,皆先问琮,琮曰:“以圣朝之威,何向而不克?然殊方异域,隔绝障海,水土气毒,自古有之,兵入民出,必生疾病,转相污染,往者惧不能反,所获何可多致?猥亏江岸之兵,以冀万一之利,愚臣犹所不安。”权不听。军行经岁,士众疾疫死者十有八九,权深悔之。后言次及之,琮对曰:“当是时,群臣有不谏者,臣以为不忠。”
琮既亲重,宗族子弟并蒙宠贵,赐累千金,然犹谦虚接士,貌无骄色。
《吴书》:“初,琮为将甚勇决,当敌临难,奋不顾身。及作督帅,养威持重,每御军,常任计策,不营小利。”
(节选自《三国志》)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便振赡振:救济 |
B.权时已与吕蒙阴议袭之阴:暗中 |
C.故寝琮表不答寝:休息 |
D.言辞未尝切迕迕:抵触,违反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全琮谦谨“持重”的一组是
①琮倾家给济,与共有无②琮破之,枭其将军尹卢
③明赏罚,招诱降附④为人恭顺,善於承颜纳规
⑤猥亏江岸之兵,以冀万一之利,愚臣犹所不安
⑥赐累千金,然犹谦虚接士,貌无骄色
A.①②③ | B.①②⑥ | C.③④⑤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策初到吴地,全琮的父亲率先归附,孙策表封其为丹阳都尉。孙权做车骑将军时,任命全柔为长史,后调任桂阳太守。 |
B.刘备率领关羽的人马包围襄阳樊城,全琮首倡偷袭之策,当即为孙权所采纳赞赏,事成之后又在宴会上加以表彰。 |
C.全琮统率军队征讨六安时,不主张冒险侥幸,反对其他将领提出的分兵抓捕百姓的策略,认为不是维护国家大局的行为。 |
D.孙权将要攻打珠崖与夷洲,全琮认为该处地僻,士卒征讨,易染疾病,反对出征,孙权却未听从,但一年后后悔不已。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柔尝使琮赍米数千斛到吴,有所市易。
(2)敌数以轻船钞击,琮常带甲仗兵,伺候不休。
(3)纵有所获,犹不足以弱敌而副国望也。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各题。
19.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文章最妙,是目注彼处,手写此处。一 部 《 左 传 》 便 十 六 都 用 此 法 若 不 解 其 意 而 目 亦 注 此 处 手 亦 写 此 处 便 一 览 已 尽 《 西 厢 记 》 最 是 解 此 意。文章最妙,是目注此处,却不便写,却去远远处发来,迤逦写到将至时,便且住,却重去远远处,更端再发来,再迤逦又写到将至时,便又且住。如是更端数番,皆去远远处发来,迤逦写到将至时,即便住,更不复写出目所注处,使人自于文外瞥然亲见。《西厢记》纯是此一方法。
(选自金圣叹《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有删节)
20.《西厢记》是元代杂剧作家依据唐代诗人的《会真记》改编而成的一部杂剧。
21.从上述材料看,《西厢记》在创作上具有怎样的艺术特色?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资政殿大学士尚书左丞赠吏部尚书正肃吴公墓志铭
欧阳修
公讳育,字春卿。公为政简严。初,秦悼王葬汝州界中,其后子孙当从葬者与其岁时上冢者不绝,故宗室、宦官常往来为州县患。公在襄城,每裁折之。由是宗室、宦官凡过其县者,不敢以鹰犬犯民田。其治开封,尤先豪猾,曰:“吾何有以及斯人?去其为害者而已。”居数日,发大奸吏一人,流于岭外,一府股栗。由是京师肃清。
方元昊叛河西,契丹亦乘间隳盟,朝廷多故。公数言事,献计画。自元昊初遣使上书,有不顺语,朝廷亟命将出师,而群臣争言竖子即可诛灭。独公以谓元昊虽名藩臣,而实夷狄,其服叛荒忽不常,宜示以不足责,外置之。且其已僭名号,夸其人,势必不能自削,以取羞种落,第可因之赐号若国主者。且故事也,彼得其欲,宜不肯妄动。然时方锐意于必讨,故皆以公言为不然。其后师久无功,而元昊亦归过自新,天子为除其罪,卒以为夏国主。由是议者始悔不用公言,而虚弊中国。
庆历五年三月,拜参知政事。与贾丞相争事上前,上之左右与殿中人皆恐色变,公论辩不已,既而曰:“臣所争者,职也;顾力不能胜矣,愿罢臣职,不敢争。”上顾公直,乃复以为枢密副使。居岁余,大旱,贾丞相罢去。御史中丞用《洪范》言大臣廷争为不肃,故雨不时若。因并罢公,以给事中知许州,又知蔡州。州故多盗,公按令,为民立伍保而简其法,民便安之,盗贼为息。
自公罢去,上数为大臣言吴某刚正可用,每召之,辄以疾不至,于是召还,始侍讲禁中。庞丞相经略河东,与夏人争麟州界,亟筑栅于白草。公以谓约不先定而亟城,必生事。遽以利害牒河东移书庞公且奏疏论之,皆不报。已而夏人果犯边,杀骁将郭恩,而庞丞相与其将校十数人皆以此得罪,麟、府遂警。公前在河南,逾月而去,河南人思之,闻其复来,皆欢呼逆于路,惟恐后。其卒也,皆聚哭。
公享年五十有五,以嘉祐三年四月十五日卒于位,诏辍朝一日。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去其为害者而已(2)上顾公直
(3)皆不报(4)皆欢呼逆于路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居数日,发大奸吏一人,流于岭外,一府股栗。
(2)由是议者始悔不用公言,而虚弊中国。
(3)御史中丞用《洪范》言大臣廷争为不肃,故雨不时若。请用“/”标出文中画浪线句的两处停顿,。
遽 以 利 害 牒 河 东 移 书 庞 公 且 奏 疏 论 之请简要概括吴育认为元昊不可诛灭的三点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孙承宗,高阳人。貌奇伟,须髯戟张。与人言,声殷墙壁。始为县学生授经边郡。往来飞狐、拒马间,直走白登,又从纥干、清波故道南下。喜从材官老兵究问险要厄塞,用是晓畅边事。
熹宗即往,以左庶子充日讲官。帝每听承宗讲,辄曰“心开”,故眷注特殷。天启元年,沈、辽相继失,举朝汹汹。御史方震孺请罢兵部尚书崔景荣,以承宗代。廷臣亦皆以承宗知兵,遂推为兵部添设侍郎,主东事。帝不欲承宗离讲筵,疏再上不许。未几,大清兵逼广宁,遂拜承宗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越数日,命以阁臣掌部务。承宗上疏曰:“迩年兵多不练,饷多不核。今天下当重将权,授之节钺,勿使文吏用小见沾
沾陵其上。边疆小胜小败,皆不足问。”因列上抚西部、恤辽民、简京军、增永平大帅、修蓟镇亭障、开京东屯田数策,帝褒纳焉。
时宁远城工竣,关外守具毕备。承宗图大举,奏言:“前哨已置连山大凌河,速畀臣饷二十四万,则功可立奏。”帝命所司给之。兵、工二部相与谋曰:“饷足,渠即妄为,不如许而不与,文移往复稽缓之。”承宗再疏促,具以情告。帝为饬诸曹,而师竟不果出。当是时,忠贤益盗柄。以承索功高,欲亲附之,令应冲等申意。承宗不与交一言,忠贤由是大憾。而其党李蕃、崔呈秀、徐大化连疏诋之,至比之王敦、李怀光。承宗乃杜门求罢。
十一年,大清兵深入内地。以十一月九日攻高阳,承宗率家人拒守。大兵将引去,绕城呐喊者三,守者亦应之三,曰“此城笑也,于法当破”①,围复合。明日城陷,被执。望阙叩头,投缳而死,年七十有六。谥文忠。后叙宁远功,荫子锦衣世千户。
(选自《明史·孙承宗传》,有删改)
①此城笑也,于法当破:这是守城的人在嘲笑,按照法令应当攻破它。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人言,声殷墙壁殷:震动 | B.饷足,渠即妄为渠:他 |
C.文移往复稽缓之稽:可笑 | D.忠贤由是大憾憾:仇恨,怨恨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孙承宗有远见的一组是(3分)
①帝每听承宗讲,辄曰“心开”②天下当重将权③边疆小胜小败,皆不足问
④列上抚西部……开京东屯田数策⑤承宗不与交一言⑥承宗乃杜门求罢
A.①③⑤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承宗貌奇气壮,有别常人。他胡须张挺,声音洪亮;在边郡讲授经学时,往来很多地方,多次向低级武官和老兵探求打听险要之地,通晓边防事务。 |
B.孙承宗文武双全,颇受器重。皇帝每次听孙承宗讲论,都感觉很受启发;沈、辽失守,满朝喧扰不安,众大臣推举他主持东边军务,皇帝因不舍而未准。 |
C.孙承宗明晓时弊,谋事周全。针对军队经常不操练,军饷经常不核实的情况,提议授兵权给可倚重的人,给予一定自主权,并献上镇守边境的多条策略。 |
D.孙承宗忠于朝廷,刚正不阿。他拒绝了想让他亲附的权奸魏忠贤,进宫请求罢免魏忠贤的职位;清兵攻陷高阳,他不幸被抓,面向朝廷叩头后上吊自杀。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天下当重将权,授之节钺,勿使文吏用小见沾沾陵其上。
(2)承宗再疏促,具以情告。帝为饬诸曹,而师竟不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