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尊字子赣,涿郡高阳人也。少孤,窃学问,能史书。年十三,求为狱小吏。数岁,给事太守府,问诏书行事,尊无不对。太守奇之,除补书佐,署守属监狱。久之,尊称病去,事师郡文学官,治《尚书》《论语》,略通大义。复召署守属治狱,为郡决曹史。数岁,以令举幽州刺史从事。而太守察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数上书言便宜事,事下丞相御史。初元中,举直言,迁虢令。
后上行幸雍,过虢,尊供张如法而办。以高第擢为安定太守。到官,出教告属县曰:“令长丞尉奉法守城,为民父母,抑强扶弱,宣恩广泽,甚劳苦矣。太守以今日至府,愿诸君卿勉力正身以率下。”又出教敕掾功曹,“昔孔子治鲁,七日诛少正卯,今太守视事已一月矣,五官掾张辅怀虎狼之心,贪污不轨,一郡之钱尽入辅家,然适足以葬矣。丞戒之戒之!”辅系狱数日死。威震郡中,盗贼分散,入傍郡界。豪强多诛伤伏辜者。坐残贼免。起家,复为护羌将军转校尉,护送军粮委输。而羌人反,绝转道,兵数万围尊。尊以千余骑突羌贼。功未列上,坐擅离部署,会赦,免归家。涿郡太守徐明荐尊不宜久在闾巷,上以尊为郿令,迁益州刺史。先是,琅邪王阳为益州刺史,行部至邛郲九折阪,叹曰:“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后以病去。及尊为刺史,至其阪,问吏曰:“此非王阳所畏道邪?”吏对曰:“是。”尊叱其驭曰:“驱之!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尊居部二岁,怀来徼外,蛮夷归附其威信。
迁东郡太守。是时,东平王以至亲骄奢不奉法度。及尊视事,奉玺书至庭中,王未及出受诏,尊持玺书归舍,食已乃还。后王复延请登堂。
久之,河水盛溢,泛浸瓠子金堤,老弱奔走,恐水大决为害。尊躬率吏民,投沉白马,祀水神河伯。尊请以身填金堤,因止宿,庐居堤上。吏民数千万人争叩头求止尊,尊终不肯去。及水盛堤坏,吏民皆奔走,惟一主簿泣在尊旁,立不动。而水波稍却回还。吏民嘉壮尊之勇节。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问诏书行事,尊无不对对:回答 |
B.后上行幸雍幸:指皇帝到某地 |
C.坐擅离部署 坐:因犯……罪 |
D.吏民嘉壮尊之勇节壮:强壮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王尊“为公”的一项是 ( )
①数上书言便宜事 ②七日诛少正卯 ③尊以千余骑突羌贼
④怀来徼外,蛮夷归附其威信 ⑤尊持玺书归舍,食已乃还 ⑥因止宿,庐居堤上
A.①③⑤ | B.②③⑥ | C.①④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尊年幼时成了孤儿,后来担任书佐时,监管监狱事务很长时间,后来推说自己有病而离职,进一步师从郡文学官学习,并且颇有收获。此后又被征召复出任职。 |
B.在做益州刺史时,面对前任王阳认为作为孝子不应冒生命危险而过的九折阪,王尊表示自己要做忠臣而不畏惧过九折阪。王尊在任两年,安抚境外(百姓),各部族百姓都来归附。 |
C.东郡境内河水泛滥,面临决堤的时候,身为太守的王尊镇静自若,表现出一种与大堤共存亡的勇气。当然,他亲自率领官吏百姓投白马祭祀河神,显然有迷信因素。 |
D.王尊清正廉明,不畏权贵,除贪肃恶态度坚决,堪称朝廷忠臣。他曾因敢于直言、政绩突出、带兵突围等被嘉奖提拔,但也几次因不同的原因被免职。 |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虢,尊供张如法而办。
答:
②太守以今日至府,愿诸君卿勉力正身以率下。
答:
③是时,东平王以至亲骄奢不奉法度。
答: 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桓公曰:“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 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说苑·政理》)
[注]牸(zì)牛:母牛。
司马温公幼时,患(1)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2),众兄弟既(3)成诵,游息(4)矣;独下帷绝编,迨(5)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6),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7)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8)。”(摘自《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1)患:担心,害怕;(2)群居讲习: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3)既:已经;(4)游息:游玩休息;(5)迨:等到;(6)用力多者收功远: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7)尝:曾经;(8)思其义所得多矣: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②迨能倍诵乃止
③迨能倍诵乃止④咏其文
2.翻译下列句子。
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A.用力多者收功远。 |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
C.书不可不成诵。 |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有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范仲淹二岁而孤(1),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2)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3),辄以水沃面(4);食不给,啖(5)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6),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7)。”
注释:(1)孤:幼年丧父;(2)每:常常;(3)或夜昏怠:有时晚上昏睡懈怠;或:有时;(4)辄以水沃面: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沃:洗。(6)乃至被谗受贬: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谗:说别人坏话;(7)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义:
②辄以水沃面音:义:
③食不给音: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③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④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4.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并简要归纳层意。
①②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的什么文章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这句话在本文中起了什么的作用。
薛谭学讴(1)于(2)秦青,未穷(3)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4)。秦青弗止(5),饯行于郊衢(6),抚节(7)悲歌,声振林木,响遏(8)行云。薛谭乃谢而(9)求反(10),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1)讴:唱歌;(2)于:向;(3)穷:尽,完;(4)遂辞归:于是就告辞回家;(5)弗止:没有劝阻;(6)饯行于郊衢: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7)抚节:打着拍节:(8)遏:阻止;(9)谢:道歉;(10)反:通假字,通“返”,返回。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
2.翻译:薛谭乃谢而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3。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4。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文征明临(1)写《千字文》,日(2)以十本为率(3),书(4)遂(5)大进。平生于(6)书,未尝(7)苟且(8),或(9)答人简札(10),少(11)不当意,必再三易(12)之不厌(13),故(14)愈老而愈益(15)精妙。(《书林纪事》)
注释:(1)临:临贴,照着字画模仿。(2)日:每天。(3)率:标准。(4)书:书法。(5)遂:于是,就。(6)于:对,对于。(7)尝:曾经。(8)苟且:敷衍了事,马虎。(9)或:有时。(10)简札:信件,书信。(11)少:稍微。(12)易:改换,更换。(13)厌:嫌麻烦而讨厌。(14)故:所以。(15)愈益:愈加,更加。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
2.翻译下列句子
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
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张无垢谪(1)横浦,寓(2)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3)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4)十四年。洎(5)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6),至今犹存。(《鹤林玉露》)
注释:(1)谪: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员降级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这里指被贬官。(2)寓:居住。(3)昧爽:天将亮。昧,昏暗。爽:明朗,清亮。(4)如是者:象这样。(5)洎:等到。(6)双趺之迹隐然: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
③就明而读④如是者十四年
2.翻译下列句子。
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
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3.选出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A。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如是者十四年
B.其如土石何其寝室有短窗
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