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羊耽妻辛氏,字宪英,陇西人,魏侍中毗之女也。聪朗有才鉴。初,魏文帝得立为太子,抱毗项谓之曰:“辛君知我喜不?”毗以告宪英,宪英叹曰:“太子,代君主宗庙社稷者也。代君不可以不戚,主国不可以不惧,宜戚而喜,何以能久!魏其不昌乎?”
弟敞为大将军曹爽参军,宣帝将诛爽,因其从魏帝出而闭城门,爽司马鲁芝率府兵斩关赴爽,呼敞同去。敞惧,问宪英曰:“天子在外,太傅闭城门,人云将不利国家,于事可得尔乎?”宪英曰:“事有不可知,然以吾度之,太傅殆不得不尔。明皇帝临崩,把太傅臂,属以后事,此言犹在朝士之耳。且曹爽与太傅从受寄托之任,而独专权势,于王室不忠,于人道不直,此举不过以诛爽耳。”敞曰:“然则敞无出乎?”宪英曰:“安可以不出!职守,人之大义也。凡人在难,犹或恤之;为人执鞭而弃其事,不祥也。且为人任,为人死,亲昵之职也,汝从众而已。”敞遂出。宣帝果诛爽。事定后,敞叹曰:“吾不谋于姊,几不莸于义!”
其后钟会为镇西将军,宪英谓耽从子祜曰:“钟士季何故西出?”祜曰:“将为灭蜀也。”
宪英曰:“会在事纵恣,非持久处下之道,吾畏其有他志也。”及会将行,请其子琇为参军,宪英忧曰:“他日吾为国忧,今日难至吾家矣。” 琇固请于文帝,帝不听。宪英谓琇曰:“行矣,戒之!古之君子入则致孝于亲,出则致节下于国;在职思其所司,在义思其所立,不遗父母忧患而已,军旅之间可以济者,其惟仁恕乎!”会至蜀果反,琇竟以全归。祜尝送锦被,宪英嫌其华,反而覆之,其明鉴俭约如此。泰始五年卒,年七十九。
(选自《晋书•列女》)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代君不可以不戚 戚:忧愁。 |
B.斩关赴爽,呼敞同去 关:关隘。 |
C.凡人在难,犹或恤之 恤:担忧。 |
D.会至蜀果反,琇竟以全归 竟:终于。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魏其不昌乎 ②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B.①吾不谋于姊,几不莸于义 ②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
C.①祜曰:“将为灭蜀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D.①且为人任,为人死 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辛氏“明鉴”的一组是( )
①魏其不昌乎 ②以吾度之,太傅殆不得不尔
③请其子琇为参军 ④吾不谋于姊,几不莸于义
⑤宪英嫌其华,反而覆之 ⑥会至蜀果反
A.①③⑤ | B.②③④ | C.①④⑥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文帝当初被立为太子的时候,欣喜异常。宪英知道后,认为他缺乏忧患意识,国运 难以长久。 |
B.大将军曹爽与太傅俱受明皇帝临终之托,曹爽却大权独揽,谋篡帝位,被宣帝诛杀,是 他罪有应得。 |
C.曹爽蒙难,辛敞终随鲁芝赴险,虽救援未果,却成就了自己的义行,这得力于姐姐的帮助。 |
D.钟会有反心,在他做镇西将军时,请羊琇任随军,羊琇固辞,帝双不允,只好依母命而行,终于化险为夷。 |
把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人执鞭而弃其事,不祥也。
译文: 。
(2)会在事纵恣,非持久处下之道,吾畏其有他志也
译文: 。
(3)古之君子入则致孝于亲,出则致节下于国。
译文: 。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小题。
白居易传
(元)辛文房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本文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对下列句子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权贵有嫌其出位 出位:言行出格。 |
B.居易累以忠鲠遭摈 累:屡次。 |
C.与胡杲……李文爽燕集 燕:通“宴”,宴饮。 |
D.不尚艰难 尚:崇尚,追求。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权贵有嫌其出位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 |
B.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骊山北构而西折 |
C.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
D.久之,转中书舍人顷之,持一象笏至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
断句
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把文言文材料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②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文言文阅读
扬州督同将军梁公,解组乡居,日携棋酒,游林丘间。会九日登高,与客弈,忽有一人来,逡巡局侧,耽玩不去。视之,目面寒俭,悬鹑结焉,然意态温雅,有文士风。公礼之,乃坐。亦殊撝谦。公指棋谓曰:“先生当必善此,何勿与客对垒?”其人逊谢移时,始即局。局终而负,神情懊热,若不自已。又着又负,益愤惭。酌之以酒,亦不饮,惟曳客弈。自晨至于日昃,不遑溲溺。
方以一子争路,两互喋聒,忽书生离席悚立,神色惨沮。少间,屈膝向公座,败颡乞救。公骇疑,起扶之曰:“戏耳,何至是?”书生曰:“乞付嘱圉人,勿缚小生颈。”公又异之,问:“圉人谁?”曰:“马成。”先是,公圉役马成者,走无常,十数日一入幽冥,摄牒作勾役。公以书生言异,遂使人往视成,则僵卧已二日矣。公乃叱成不得无礼,瞥然间,书生即地而灭,公叹咤良久,乃悟其鬼。
越日,马成寤,公召诘之。成曰:“书生湖襄人,癖嗜弈,产荡尽。父忧之,闭置斋中。辄逾垣出,窃引空处,与弈者狎。父闻诟詈,终不可制止,父愤悒赍恨而死。阎摩王以书生不德,促其年寿,罚入饿鬼狱,于今七年矣。会东岳凤楼成,下牒诸府,征文人作碑记。王出之狱中,使应召自赎。不意中道迁延,大愆限期。岳帝使直曹问罪于王,王怒,使小人辈罗搜之。前承主人命,故未敢以缧绁系之。”公问:“今日作何状?”曰:“仍付狱吏,永无生期矣。”公叹曰:“癖之误人也,如是夫!”
异史氏曰见弈遂忘其死及其死也见弈又忘其生非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哉然癖嗜如此尚未获一高着徒令九泉下有长死不生之弈鬼也可哀也哉
(《聊斋志异 棋鬼》)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九日登高,与客弈会:相约 |
B.神情懊热,若不自已已:停止 |
C.父愤悒赍恨而死赍:怀着 |
D.故未敢以缧绁系之系:捆绑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公礼之,乃坐癖之误人也,如是夫 |
B.公叹咤良久,乃悟其鬼促其年寿,罚入饿鬼狱 |
C.酌之以酒,亦不饮故未敢以缧绁系之 |
D.自晨至于日昃于今七年矣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癖之误人”的一组是()
①日携棋酒,游林丘间 ②自晨至于日昃,不遑溲溺
③父愤悒赍恨而死④促其年寿,罚入饿鬼狱
⑤不意中道迁延,大愆限期⑥徒令九泉下,有长死不生之弈鬼也
A.①③⑤ | B.②⑤⑥ | C.①②④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生爱棋成癖,家产荡尽,父亲气死,他也不知悔改,最后被阎王减了寿数,罚进饿鬼狱。 |
B.书生虽然酷爱下棋,但棋艺不精,与扬州督同将军梁公的客人下棋时,屡战屡败,最后只好跪地求饶。 |
C.梁公对书生以礼相待,起初以为他只是个爱好下棋的穷书生,直到他“即地而灭”后,梁公才渐渐明白他原来是鬼。 |
D.书生在阴间时本来有个赎罪转生的机会,可他沉迷弈棋,误了给东岳泰山凤楼写碑记的期限,最后落得个永世不得超生的下场。 |
翻译和断句
(1)用“/”线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异史氏曰见弈遂忘其死及其死也见弈又忘其生非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哉然癖嗜如此尚未获一高着徒令九泉下有长死不生之弈鬼也可哀也哉
翻译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6分)
①阎摩王以书生不德,促其年寿,罚入饿鬼狱。
②不意中道迁延,大愆限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滃然而仰出滃然:水势充盛的样子 |
B.遂以平滁平:平定 |
C.及宋受天命受:同“授”,授予 |
D.掇幽芳而荫乔木掇:拾取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与人乐乐 |
B.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 盖亦反其本矣 |
C.尝以周师破李计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 能以足音辨人 |
D.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其日牛马嘶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滁州介于江淮之间,虽有商贾往还,但四方宾客并不来此偏僻的丰乐亭。尽管此处环境优美,可以仰而望山,俯而听泉;也可以春采花草,夏绵清凉。 |
B.文章描写山泉景色之美,叙述建亭游赏之乐,文笔简洁生动。如用“耸然”“窈然”“翁然”,就点出了山水的独特情貌;用“掇”“荫”就表现出了游赏之乐。 |
C.滁州在五代时兵祸不断,至宋统一后才得以安定。作者感慨今昔,赞颂朝廷使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歌颂太平气象,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 |
D.作者反复指出“故老皆无在者”“遗老尽矣”,透露出对人们居安而不思危的隐忧,要人们记住“幸生无事之时”,指出自己有“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的职责。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遥襟甫畅甫:美好 |
B.命途多舛舛:乖违,不顺 |
C.识盈虚之有数数:定数 |
D.君子见机机:预兆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穷睇眄于中天穷且益坚 |
B.气凌彭泽之樽岂效穷途之哭 |
C.极娱游于暇日屈贾谊于长沙 |
D.奉宣室以何年处涸辙以犹欢 |
下列对文中典故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有似屈原和贾谊。 |
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时,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
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表明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 |
D.“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自己不会怨恨世俗而放任自流。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张砺,磁州人,初仕唐为掌书记,迁翰林学士,会石敬塘①起兵,唐主以砺为招讨判官,从赵德钧援张敬达于河东。及敬达败,砺入契丹②。
后太宗见砺刚直,有文彩,擢翰林学士。砺临事必尽言,无所避,上益重之。未几谋亡归,为追骑所获,上责曰:“汝何故亡?”砺对曰:“臣不习北方土俗、饮食、居处,意常郁郁,以是亡耳。”上顾通事③高彦英曰:“朕尝戒汝善遇此人,何及使失所而亡?砺去,可再得耶?”遂杖彦英而谢砺。
会同初,升翰林承旨,兼吏部尚书,从太宗伐晋。入汴,诸将萧翰、耶律郎五、麻答辈肆杀掠。砺奏曰:“今大辽始得中国,宜以中国人治之,不可专用国人及左右近习。苟政令乖失,则人心不服,虽得之亦将失之。”上不听。
顷之,车驾北还,至栾城崩,时砺在恒州,萧翰与麻答以兵围其第。砺方卧病,出见之,翰数之曰:“汝何故于先帝言国人不可为节度使?我以国舅之亲,有征伐功,先帝留我守汴,以为宣武军节度使,汝独以为不可,又谮我与解里④好掠人财物子女。今必杀汝!”趣令锁之。砺抗声曰:“此国家大体,安危所系,吾实言之。欲杀即杀,奚以锁为?”麻答以砺大臣,不可专杀,乃救止之。是夕,砺恚愤卒。
(《辽史·张砺传》)
注释:
①石敬塘(892-942):后唐节度使。曾在契丹的扶持下称帝,建年号为天福,史称后晋。
②契丹:古代少数民族名,早居辽河一带。后耶律阿保机统一各族,建契丹国,即辽国。
③通事:官名,以通晓华俗华语的人充任,职掌外交方面的事务。
④解里:人名,辽宗室,曾参与反辽太祖的诸弟之乱,后被绞杀。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可专用国人及左右近习 习:习惯 |
B.宜以中国人治之中国:中原 |
C.趣令锁之趣:急忙 |
D.擢翰林学士擢:提拔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部表现张砺“刚直”的一组是:
①会石敬瑭进兵,唐主以砺为招讨判官。
②砺临事必尽言,无所避。
③砺对曰:“臣不习北方土俗、饮食、居处,意常郁郁,以是亡耳。”
④砺奏曰:“今大辽始得中国,宜以中国人治之,不可专用国人及左右近习。”
⑤砺抗声曰:“此国家大体,安危所系,吾实言之。欲杀即杀,奚以锁为?”
⑥是夕,砺恚愤卒。
A.①⑤⑥ | B.②③④ |
C.③⑤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砺在后唐任职时,颇受后唐主的重用,曾跟随赵德钧赴河东援助张敬达,后来张敬达兵败,张砺归顺了契丹。 |
B.张砺为人刚直,知无不言,无所顾忌,辽太宗非常器重他。他曾要逃走,当辽太宗了解了事情的原因后,不但没有惩罚他,还向他道歉。 |
C.张砺跟随辽太宗讨伐后晋时,萧翰等将领大肆屠杀、掠夺,张砺直言阻止他们,但辽太宗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
D.辽太宗去世后,张砺正在恒州,萧翰等将领乘机报复,欲杀害张砺,张砺刚强不屈,愤激死去。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顾通事高彦英曰:“朕尝戒汝善遇此人,何及使失所而亡?砺去,可再得耶?”(6分)
② 苟政令乖失,则人心不服,虽得之亦将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