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彻斯特的工厂主曾浪漫地想着:“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得忙上数十年!”然而鸦片战争10年后一个叫米契尔的英国人在中国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情形:“在收获完毕后,农家所有的人手不分老少,都一起去梳棉、纺纱和织布。这个国家9/10的人都穿这种手织的衣料,其质地各不相同,从最粗的粗棉布到最细的本色布都有。生产者所用的成本简直只有原料的价值。”上述材料反映了 …
( )
①英国商人想用经济手段打开中国大门 ②传统的小农经济对工业品的顽强抵抗 ③英国商人很难通过正常的贸易打开中国的市场 ④英国由此展开了罪恶的鸦片贸易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名言出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之口,他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大力主张“自由市场经济”,批评政府干预市场,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1976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理论能被认可,离不开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列关于该理论产生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行国家大力干预经济政策 |
| B.20世纪7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
| C.美国经济受到来自西欧、日本的挑战 |
| D.一些国家减少政府干预经济取得了一定成果 |
列宁在评价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
| 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 |
| 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 |
| C.在特定环境下为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
| 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 |
16世纪前,最重要的商品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贸易,16世纪后,随着贸易范围的扩大,新的海外产品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新航路开辟引起了欧洲的商业革命 |
| B.新航路开辟引起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
| C.反映了欧洲贵族生活的奢靡 |
| D.反映了欧洲的矿产资源匮乏 |
下图是《俄国(苏联)实力发展曲线图》。图中1935-1975年,苏联实力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原有的工业基础和能源储备都比较雄厚 |
| B.历次经济体制改革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
| C.加强了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控制 |
| D.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 |
1983年,国家有关部门指出,去年国有企业首钢创利润4.1亿,交国家2.862亿元后,在当年新增利润中拿的太多。首钢领导则认为,企业去年上交利润又递增了6%,不应该 “只知取蛋,不想养鸡”。材料说明当时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急需()
| A.政企分开,建立企业承包责任制 |
| B.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
| C.搞活企业,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
| D.释放活力,取消计划管理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