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在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我们采取这种制度,是同我们国家根本性质联系的。中国人民就是要采用这样的政治制度来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这里的“制度”是指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 C.政治协商制度 | D.社会主义制度 |
《柳南续笔》载“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这句话反映了
| A.棉花在内地的传播 | B.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 |
| C.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 D.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原料 |
唐朝诗人张籍写道:“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这反映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
| A.多次战乱,人口南迁 | B.少数民族政权开发南方 |
| C.两晋时期在南方的开发 | D.民族融合 |
下列图表(注:X轴表示时间,Y轴表示佃农对地主的依附程度)能体现佃农与地主依附关系发展的是
以下有关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国民全体 |
| B.春秋时期的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 |
| C.地主扩大地产的唯一途径是土地兼并 |
| 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自唐代开始实施 |
就说明“至迟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而言,下列论据中说服力最小的是
| A.考古发现的反映春秋时期牛耕的文物 |
| B.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出现的“牛”与“耕”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名字 |
| C.战国初期的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牛)为畎亩之勤”的记载 |
| D.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关于“叔均(传说中人物)是始作牛耕”的记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