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下场景,不可能出现的是( )
| A.1842年,英国女王在电灯下阅读关于鸦片战争的电报 |
| B.1905年,谭鑫培表演的京剧被拍摄成影片 |
| C.1936年,人们通过电视转播观看奥运会的比赛 |
| D.1998年,中国人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网上贸易 |
1916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关键性的一年,这一年战争的基本态势是( )
| A.同盟国处于进攻状态 | B.协约国开始取得战略主动权 |
| C.战役主要集中在西线 | D.同盟国控制制海权 |
南斯拉夫某城有一块石碑,碑文是“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当时“他的子弹”射向 ( )
| A.德国皇帝威廉二世 | B.奥国皇储斐迪南大公 |
| C.法国国王路易十六 | D.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 |
1896年德皇威廉二世说:“我们十年前开始实行殖民政策而未有舰队……我们现在有了大量的殖民属地……因为这些殖民属地与英国继续不断地发生或大或小的纠纷……我们的贸易正和英国作生死的斗争……但是在各大洋上航行的挂着我们旗帜的大批商船,在130只英国巡洋舰的面前而我们只有4只来对抗的情形下,是十分不保险的。”对上述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英德矛盾逐渐成为帝国主义间的主要矛盾 | B.德国打算与英国进行海军军备竞赛 |
| C.英德争夺的焦点是殖民地和贸易问题 | D.德国力图与英国成为海上贸易伙伴 |
下列不符合19世纪晚期世界历史发展特点的是( )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
| B.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殖民地斗争激烈 |
| C.欧洲开始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 |
| D.英国调整与法、俄的关系,正式结成三国协约 |
沈志华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 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 | B.人民迫切要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
| 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 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