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篇》
材料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材料三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
材料四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材料五 “第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应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摘自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到材料四是我国古代思想家们关于和谐社会的观点,请分别概括出其侧重点。(4分)
(2)依据材料五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方面采取了哪些方针、政策或原则,以促进世界的和谐? (2分)这些方针或政策有何共同特征? (2分)
(3)从上述材料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2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毛泽东在理论和实践的同意方面,超越了他的同事……毛泽东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能够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的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多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二“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继续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探索。纠正、创新地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他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摘自《川大学者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
材料三 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在历史运动中,事物的本质,照我的理解,一是时势发展的大趋势,一是大众心理。把握到这两条,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
——《思想如何变成物质的力量?》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毛泽东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3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邓小平的主要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邓小平在20世纪70、80年代的主要思想。(5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时势发展的大趋势”在上述所列各种理论中的具体表现。(2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脱离了农奴依附身份的农民享有其他自由的农村居民同等的权利,诸如自由买卖,依法开办和经营工厂以及种工业、商业和手工业作坊、加入行会、同业公会、有权起诉、出庭作证、参加选举、受教育和服兵役等等。农民结婚和处理自己的家庭事务不必取得地主的同意。
——《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的一般法令》
材料二 政治:建立地方自治机构(地方自治局)。1864年颁布的《省、县、地方机构法令》根据这个法令俄国大部分地区建立了自治会议及其行政机关。司法:废除旧的等级审判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教育:鼓励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思想:客观上使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进一步传入俄国,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纷纷要求改革。经济:(1861年改革增加了自由劳动力,扩大国内市场,提供资金;借鉴西方技术;政府制定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
——百度百科:《俄国农奴制改革·其他内容》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一般法令》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法令实施的积极意义。
(2)据材料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最大成功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能否成功的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表
诸侯国 |
与王室关系 |
地理位置 |
晋 |
姬姓贵族 |
山西 |
卫 |
姬姓贵族 |
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 |
鲁 |
姬姓贵族 |
山东南部 |
齐 |
功臣 |
山东北部一带 |
燕 |
姬姓贵族 |
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 |
材料二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统一全国,王绾上书要求分封王子。时为廷尉的李斯等人反驳王绾等人的观点,认为分封会使天下动乱。实行分封制与否,可以说是外来客卿和本土宗室大臣之间的政治较量。
——黄栋法:《综论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选自《船山学刊》2009年第2期
材料三今四海一家,廓然无事,收揽威权,正在今日,朝廷宜重而惜之不轻与。人谓如李唐季年使职或带相衔,初无分省实权。何则?既远阙廷,岂容别置省府。所以然者,盖亡金南渡后一时权宜,不可为法。
——王恽:《元贞守成事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初期面临的政治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解决这一问题的举措及其影响。
(3)概括材料三的主旨。综述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发展趋向及其根源。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近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东西方的教育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 1910年全国新式学堂数字为42,696处(各省42,444处,京师252处);全国学生数字为1,300,739人(各省1,284,965人,京师15,774人)。另外尚有数千人留学国外。1907年,学部颁布了《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及《女子小学学堂章程》,各地女学也相继开办。据记载,1907年京师、直隶、奉天等19个省份,共有各类女子学堂428所。这一时期开办的各类学堂,主要是蒙养学堂、高初等小学堂以及师范学堂等,高等学堂所占比例较低。
——摘编自乔志强《中国近代社会史》
材料二 教育作为一种公民权,是从19世纪开始的一个进程的顶点,即教育的逐步世俗化并从宗教与慈善团体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教会并不是反对发展初等教育的唯一的方面,雇主们为反对普及教育进行了不断的斗争,1876年英国的一项法令禁止雇佣10岁以下的儿童为固定职工,1918年全日制义务教育的年龄规定为14岁,在达到这个年龄之前,禁止一切固定就业,同年取消全部学费。在妇女教育方面,总的说来,欧洲各国工人阶级的女孩子都受到与男孩子相同的教育,并未因性别有所差异。成人教育理所当然的主要是与工人阶级有关,虽然其范围各国有所不同。
——摘编自《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11》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概述近代欧洲教育的特点。
(3)联系上述材料,比较近代中国与欧洲教育异同。
(27分 )正确的经济政策引领时代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少数领域里,大企业的突然出现对美国传统的企业精神是一次巨大的威胁。更为可怕的是哪些新兴的大公司在政治上的权力是史无前例的。他们的游说人员在华盛顿比比皆是;无论是国会山的哪个大厅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谢尔曼饭托拉法》,宣布“任何垄断、企图垄断或与他人联合、勾结进行垄断洲际或国际间贸易的人”为罪犯。
——《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
材料二 在国民收入中,1956年同1952年相比,全民所有制经济的比重由19.1%上升到32.2%,集体所有制经济由1.5%上升到53.4%,公私合营经济由0.7%上升到7.3%,而私营经济则由6.9%下降到0.1%以下,个体经济由71.8%下降到7.1%。前三种合计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达92.7%。其中社会主义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已达98.8%。
材料三 当小岗村是十八户农户“趁着夜色,走进那座破败的农家茅屋时,他们没有想到,这个普通的冬日夜晚, 其实正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黎明”,是他们“催生了中国农村的一轮大变革,……”因此,“他们的名字,也将自此载入史册”。
——陈桂棣,春桃《小岗村的故事》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托拉斯出现的背景以及《谢尔曼反托拉斯法》颁布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分析导致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3)小岗村十八户农民带来的“中国农村的一轮大变革”有何深远意义?在当前形势下,小岗村如何才能实现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