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篇》
材料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材料三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
材料四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材料五 “第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应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摘自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到材料四是我国古代思想家们关于和谐社会的观点,请分别概括出其侧重点。(4分)
(2)依据材料五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方面采取了哪些方针、政策或原则,以促进世界的和谐? (2分)这些方针或政策有何共同特征? (2分)
(3)从上述材料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掠夺殖民地是近代战争的主要起因,战争被视为国家的正当权利。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这些战争的继续,……现代通信和交通工具的发明缩短了世界各地间的距离,战争才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同时,科技的进步带动了武器的发明,坦克、飞机、远程大炮等大大增强了武器的杀伤力,使得战争更加残酷,毁灭性更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仍然沿用近代争夺殖民地的方式,企图用战争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战争一爆发,就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远远超出了发动者短期内结束战争的预想……虽然英、法等国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可是战争给自身带来的打击和损失巨大到难以承受的地步……近代以来,欧美地区相继建立起民族国家。但是,西欧各国狭隘地把本民族的富强凌驾于他国之上,认为其他国家的发展就意味着自己的衰落,因此竭力削弱他国……制造所谓的“邻国的威胁”,把本国打扮成“受害者”,煽动本国人民仇恨邻国……已经失去了殖民地的德国和殖民地较少的日本难以摆脱经济危机,改变了20世纪20年代的外交政策,走上了法西斯对外侵略的战争道路。
——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分析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并概括“一战”的特点。
(2)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科技与战争的关系。
近代先进中国人在民族危机前面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向西方学习。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A著作的作者是谁?他在此书中阐述了怎样的指导思想?有何意义?
(2)图B代表了近代中国哪一政治派别?此派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他们的共同主张是什么?
(3)图D中的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由谁创办的?这场新文化运动可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的主要指导思想是什么?后期宣传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4)由图A、图B到图D体现出了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怎样的层次性?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韩非子·有度》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郑(国)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惑,指迷失方向)
材料二 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材料三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四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请回答:
(1)从材料看,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司南和指南针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它的辨别方向的功能?
(2)应如何理解材料三的内容?
(3)材料四中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4)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人)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这种对赎罪券的谎谬宣传,使得那些有学问的人,对于保持大家对教皇的尊敬,也确实感到困难。对于俗人的怀疑和非难又是难以解答。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
——卢梭
请回答:
(1)普罗泰格拉属于什么运动(或学派)的代表人物?材料一体现了他的哪一思想主张? (2分)
(2)材料二关于“赎罪券”的争论引发了什么运动?这场运动由谁引发?该运动的历史影响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卢梭的主要思想观点。(2分)
(4)假如上述材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你认为该组材料最恰当的主题是什么?(2分)
中国外语教育发展的进程也是中华民族融入世界文化主流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37年,有记载的英国最早来华的商人,通过一位懂得中葡语言的通事(注:翻译人员),与中国人打交道。1699年,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立商馆,英国致力于打开中国市场。18世纪上半叶,随着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增加,广州英语开始“稳步而迅速地取代澳门葡语而成为中外贸易不可替代的国际通用语”。从l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广州英语在中国南方口岸发挥着贸易通用语的主导作用。19世纪前期,以汉字注音的广州英语词汇读奉或手册商务英语教材纷纷出现。如《红毛买卖通用鬼话》《通商指南》
《华英贸易字汇》等。
——莫再树《晚清商务英语教学源流考镜》
(l)依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州英语”流行的历史现象。
材料二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恭亲王奕诉上奏:“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不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中国迄今无熟悉外国语言文字之人,恐无烈悉其底蕴。”李鸿章也指出:“互市二十年来……中国能通洋语者,仅持通事。凡关于军营交涉事务,无非雇觅通事往来传话,而其人遂为洋务之大害。…‘彼西人所擅长者,推算之学,格物之理,制器尚#-之法无不专精务实……越能尽阅其未译之书,方可探赜索隐,由粗显而入精微。果有精熟西文青转相传习,一切轮船火器等巧技,当可由渐通晓,于中国自强之道似有裨助。”自1861年至1864年,清政府先后设立了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和广州方言馆等一批培养外语人才的学校。
摘编自夏东元著《洋务运动》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创办外语学校的意图。与材料一相比,近代外语教育有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