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裴)子野字几原,生而母魏氏亡,为祖母殷氏所养。少好学,善属文,仕齐为江夏王行参军。梁天监初,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至行,将表奏之,会云卒不果。久之兼廷尉正,时三官①通署狱,子野尝不在,同僚辄署其名。奏有不允,子野从坐免职。自此免黜久之,终无恨意。后为诸暨令,在县不行鞭罚,人有争者,示之以理,百姓称悦,合境无讼。初,子野曾祖松之,宋元嘉中受诏续修宋史,未成而卒,子野常欲继成先业。及齐永明末,沈约所撰《宋书》称“松之已后无闻焉”。子野更撰为《宋略》二十卷,其叙事评论多善,而云“戮淮南太守沈璞,以其不从义师故也”②。约惧,徒跣谢之,请两释焉。叹其述作曰:“吾弗逮也。”兰陵萧琛言其评论可与《过秦》、《王命》分路扬镳。于是吏部尚书徐勉言之于武帝③,以为著作郎。普通七年,大举北侵,敕子野为《移魏文》,受诏立成。武帝以其事体大,召尚书仆射徐勉、太子詹事周舍、鸿胪卿刘之遴、中书侍郎朱异集寿光殿以观之,时并叹服。武帝目子野曰:“其形虽弱,其文甚壮。”俄又敕为书喻魏相元叉。其夜受旨,子野谓可待旦方奏,未之为也,及五鼓,敕催令速上。子野徐起操笔,昧爽便就。乃奏,武帝深嘉焉。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靡丽,制多法古,与今文体异。或问其为文速者,子野答云:“人皆成于手,我独成于心。”子野在禁省④十余年,默静自守,未尝有所请谒。无宅,借官地二亩,起茅屋数间,妻子恒苦饥寒,唯以教诲为本。末年深信释教,终身饭麦食蔬。中大通二年卒。赐谥贞子。
(节选自《南史 裴子野传》)
[注]①三官:南朝梁时廷尉设廷尉监、廷尉正、廷尉平三官,称廷尉三官。②沈璞,沈约父,因未及时响应宋孝武帝平叛,被处死罪,并罪及家人,沈约在《宋书》中对此事曲文掩饰。③武帝:梁武帝萧衍。④禁省:皇宫。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至行,将表奏之。嘉:赞许。
B.武帝目子野曰:“其形虽弱,其文甚壮。” 目:眼睛。
C.敕子野为《移魏文》,受诏立成。 敕:皇帝命令。
D.子野徐起操笔,昧爽便就。 徐:慢。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人有争者,示之以理。 B.松之已后无闻焉。
申之以孝悌之义。 于是余有叹焉。
C.未之为也。 D.子野为文典而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蟹六跪而二螯。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裴子野出色文才的一组是( )
①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至行,将表奏之。②其叙事评论多善。③以为著作郎。④敕子野为《移魏文》,受诏立成。⑤徐起操笔,昧爽便就。⑥唯以教诲为本。

A.①②④ B.③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子野在兼任廷尉正时,因名字被同僚签署,受牵连获罪免官,但他能淡然处之,
终无怨恨之意;出任诸暨县令,不乱用刑罚,深受百姓称颂和喜爱。
B.裴子野继承曾祖父裴松之遗业,修完《宋略》二十卷,其叙事评论颇为中肯,不掩
饰史实,但兰陵萧琛却不以为然,认为他的史论无法和《过秦》、《王命》相提并论。
C.裴子野为文既典雅又快速,其文与当时风行的文体不同,他所作的《移魏文》徐勉
等人深为叹服,武帝也称许其文气势豪壮。
D.裴子野为人静默自守、安贫乐道,对家人不从物质上满足他们,唯以教诲为本,妻

室儿女长期苦于饥寒;晚年时,他深信佛教,素食至终。
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约惧,徒跣谢之,请两释焉。叹其述作曰:“吾弗逮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问其为文速者,子野答云:“人皆成于手,我独成于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
(甲)
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⑵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⑶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⑷曰:不赂者以赂者丧。⑸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⑹故曰弊在赂秦也。(苏洵《六国论》)
(乙)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两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付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疆界,边境)寸尺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杀;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苏辙《六国论》)
(丙)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立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也,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唯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清·李桢《六国论》)
解释三段文字中加点的词语
当:出身: 视:
与“未可专以罪秦也”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B.彼秦者将何为哉
C.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D.戍卒叫,函谷举

翻译以上文字中划线的句子
(1)以两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译文:
(2)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译文:
(甲)对文章论证层次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苏辙和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的内容回答)
(1)苏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菱 溪 石 记
欧阳修
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其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唐会昌中,刺史李渍为《荇溪记》,云水出永阳岭,西经皇道山下。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询于滁州人,曰此溪是也。杨荇密有淮南,淮人为讳其嫌名,以荇为菱,理或然也。
  溪傍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金,吴时贵将,与荇密俱起合肥,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好,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佚欲而然邪?想其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尚有居溪旁者。
  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按:察看
B.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称:适合
C.骄于富贵佚欲而然邪?佚:遗失
D.亭负城而近负:靠近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而乃能知爱赏奇异
吾常终日而思矣



A aA





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B





石即刘氏之物也
养生丧死无憾也,王道之始也



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
去以六月息者也



C





D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重新安置菱溪石的目的是满足滁州百姓逢时过节玩赏,本文写作目的只是告诫世人不要玩物丧志。
B.菱溪石在刘金手中是私人藏品,在欧阳修手中供百姓观赏,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这说明二人境界悬殊。
C.刘金是一名勇猛之人,身处乱世,志向远大,事业有成,他收藏菱溪奇石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骄奢淫逸。
D.作者介绍了刘金在世时的盛极一时,后叙述刘氏后代泯然无闻之状,两相对比,突出了作者的兴废之感。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

(2)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为将,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名由此显。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建元六年,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安国曰:“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弊。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于是上许和亲。
元光元年,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曰:“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阴使聂翁壹为间,亡入匈奴,谓单于曰:“吾能斩马邑令丞吏,以城降,财物可尽得。”单于爱信之,以为然,许聂翁壹。聂翁壹乃还,诈斩死罪囚,县其头马邑城,示单于使者为信。曰:“马邑长吏已死,可急来。”于是单于穿塞将十余万骑,入武州塞。当是时,汉伏兵三十余万,匿马邑旁谷中。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诸将皆属护军。约单于入马邑而汉兵纵发。未至马邑百余里,行掠卤,徒见畜牧于野,不见一人。单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欲刺问尉史。尉史曰:“汉兵数十万伏马邑下。”单于顾谓左右曰:“几为汉所卖!”乃引兵还。
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于忠厚焉。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
(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因肉袒谢谢:道歉。
B.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倍:违背。
C.未至马邑百余里,行掠卤行:将要。
D.单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怪:责怪。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韩安国“为人多大略”“忠厚”特点的一组句子是
①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②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
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④击之不便,不如和亲
⑤阴使聂翁壹为间⑥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在狱中遭到狱吏的侮辱,但他怀有宽容之心,在他东山再起后并未对狱吏田甲施以报复。
B.在匈奴请求和亲的问题上,大行王恢和韩安国的意见是一致的。韩安国主张和亲的理由比较充分,所以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C.雁门郡马邑城的豪绅聂翁壹受派遣做间谍,逃到匈奴,后来为取得单于使者的信任,斩杀死囚,悬头于马邑城上,向单于诈降,最终却功败垂成。
D.为突袭匈奴单于,汉军在马邑城旁边的山谷中伏兵三十余万,韩安国担任护军将军,并统领各路兵马。

把文言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
(2)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每小题2分,共8分)
金日磾①传
班固
金日磾字翁叔,本匈奴休屠王太子也,武帝元狩②中,骠骑将军霍去病将兵击匈奴右地③,多斩首,虏获休屠王祭天金人④,其夏,骠骑复西过居延,攻祁连山,大克获,于是单于怨昆邪。休屠居西方多为汉所破,召其王欲诛之,昆邪、休屠恐,谋降汉,休屠王后悔,昆邪王杀之,并将其众降汉。封昆邪王为列侯。日磾以父不降见杀,与母阏氏、弟伦俱没入宫,输黄门养马,时年十四矣。
久之,武帝游宴见马,后宫满侧。日磾等数十人牵马过殿下,莫不窃视,至日磾独不敢。日磾长八尺二寸,容貌甚严,马又肥好,上异而问之,具以本状对。上奇焉,即日赐汤沐衣冠,拜为马监,迁侍中骑马都尉光禄大夫。日磾既亲近,未尝有过失,上甚信爱之,赏赐累千金,出则骖乘⑤,入侍左右。贵戚多窃怨,曰:“陛下妄得一胡儿,反贵重之!”上闻,愈厚焉。
日磾母教诲两子,甚有法度,上闻而嘉之。病死,诏图画于甘泉宫,署曰“休屠王阏氏”。日磾每见画常拜,乡之涕泣,然后乃去。日磾子二人皆爱,为帝弄儿⑥,常在旁侧。弄儿或自后拥上项,日磾在前,见而目之。弄儿走且啼曰:“翁怒。”上谓日磾:“何怒吾儿为?”其后弄儿壮大,不谨,自殿下与宫人戏,日磾适见之,恶其淫乱,遂杀弄儿,弄儿即日磾长子也。上闻之大怒,日磾顿首谢,具言所以杀弄儿状。上甚哀,为之泣,已而心敬日磾。
日磾自在左右,目不忤视者数十年。赐出宫女,不敢近。上欲内其女后宫,不肯。其笃慎如此,上尤奇异之。
(节选自《霍光金日磾传》)
【注】①金日磾:“日磾”读作(mì dī),汉代人。②元狩:汉武帝年号。③右地:西部地区。地理上以西为右。④金人:用铜铸的神像。⑤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⑥弄儿:供人狎玩取乐的孩子。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攻祁连山,大克获   克:战胜
B.日磾每见画常拜,乡之涕泣   乡:通“向”,面向,朝着
C.目不忤视者数十年   忤视:直视
D.陛下妄得一胡儿,反贵重之   重:珍贵

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未尝有过失,上甚信爱之 B.甚有法度,上闻而嘉之
C.陛下妄得一胡儿,反贵重之 D.其笃慎如此上尤奇异之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金日磾“笃慎”的一组是(  )
①至日磾独不敢           ②上欲内其女后宫,不肯
③日磾适见之,恶其淫乱,遂杀弄儿  ④日磾每见画常拜,乡之涕泣
⑤日磾自在左右,目不敢忤视者数十年 ⑥上闻之大怒,日磾顿首谢

A.①④⑤ B.③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日磾本来是匈奴休屠王的太子,父亲被杀后,与母亲阏氏、弟伦全被官府收为奴隶,他被送到黄门养马,当时年仅十四岁。
B.金日磾的母亲教育金日磾的两个儿子很有方法,两个孩子小时候长得非常逗人喜爱,常陪伴在武帝身边,深受武帝宠爱。
C.汉武帝游宴时,让几十个马奴牵出马来供他们观赏,当时有许多宫女在场,有些马奴忍不住偷看宫女,只有金日磾目不斜视。
D.金日磾并不因为儿子受到天子的宠爱而放任自流,当看到儿子行为不检点,和宫女相戏,就亲手杀死了他,以绝后患。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安重荣,小字铁胡,朔州人也。重荣有力,善骑射,为振武巡边指挥使。虽武夫,而晓吏事,其下不能欺。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重荣拔剑授其父,使自杀之,其父泣曰:“不忍也!”其母从傍诟骂,夺其剑而逐之,问之,乃继母也,重荣叱其母出。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而见晋高祖自藩侯得国,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虽怀异志,而未有以发也。是时,高祖与契丹约为父子,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重荣愤然,以谓“屈中国以尊夷狄,困已敝之民,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耻也!”数以此非诮高祖。契丹使者往来过镇州,重荣箕踞慢骂,不为之礼,或执杀之。是时,吐浑白氏役属契丹,苦其暴虐,重荣诱之入塞。契丹数遣使责高祖,并求使者,高祖对使者鞠躬俯首,受责愈谨,多为好辞以自解,而姑息重荣不能诘。天福六年夏,契丹使者拽剌过镇,重荣侵辱之,拽剌言不逊,重荣怒,执拽剌;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高祖患之,为之幸邺,报重荣曰:“前世与虏和亲,皆所以为天下计,今吾以天下臣之,尔以一镇抗之,大小不等,无自辱焉!”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怒于重荣。 其冬,安从进反襄阳,重荣闻之,乃亦举兵。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高祖遣杜重威逆之,兵已交,其将赵彦之与重荣有隙,临阵卷旗以奔晋军。重荣闻彦之降晋,大惧,重荣以吐浑数百骑守牙城,重威使人擒之,斩首以献,高祖御楼受馘,命漆其首送于契丹。
注:藩镇:指总领一万的军府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

A.不为之礼,或执杀之执:抓
B.数以此非诮高祖 诮:批评
C.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阴:私下里,偷偷地
D.高祖患之,为之幸邺幸:宠幸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安重容“怀异志”和“非诮高祖”的一组是: ( )

A.天子宁有种邪 B.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重荣箕踞慢骂 屈中国以尊夷狄
C.重荣诱之入塞 D.重荣怒,执拽剌

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耻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 ( )

A.安重荣虽为武官,但也通晓文吏事务。在处理一起家庭纠纷时,生父不忍杀其子,
继母则提剑杀逐,重荣不满继母的行径,厉声将她斥退。
B.安重荣愤然于高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极力轻慢侮辱对方,甚至抓捕杀死
他们,高祖屈已礼待契丹,而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非常气愤,坚决反对。
C.契丹一直伺机图谋晋朝,本应引起晋朝君臣高度警惕,高祖却表示前朝与虏和亲
和做法都是为国家考虑,现今重荣对抗契丹只能是自取其辱。
D.安重荣肖兵起事,借口朝见,聚集数万饥民前往邺地。高祖派遣部队阻击,在双

方交战中重荣被俘遇害,高祖令人漆其首级后将它送给契丹。
把文言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虽怀异志,而未有以发也。
(2)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