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复庵记
顾炎武
旧中涓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而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也。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为东官伴读。方李自成之挟东官二王以出也,范 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将尽厥职焉。乃东官不知所之,范君为黄冠矣。
太华之山,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官观之籍。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
余尝一宿其庵,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自是而东,则汾之一曲,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介子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又自是而东,太行、碣石之间,官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然!作此记,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注释】①黄冠:道士。与下文中“方士”同义。②商朝亡后,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后饿死于首阳山。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养民自幼读书,曾在宫中担任太子的伴读,后来因被李自成挟持,才弃家逃到关中,当了道士,又在他人帮助下建造了“复庵”隐居起来。
B.本文围绕复庵来组织材料,先记其庵、其人、其山,再写作者自己“尝一宿其庵”开户东眺的所见、所思、所感。
C.文章写复庵周围环境时,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范君卓然独立,不与清朝有染的志节的赞扬。
D.作者写到大明朝宫阕山陵“朱颜”已入时,行文之中饱含着对国家败亡的感慨,对民族前途渺茫的悲伤。

作者把范君的华山隐居与伯夷叔齐的首阳采薇相比,又由“绵上之山”而想起介子推的故事,这样写的用意分别是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宫之奇谏假道
晋假道于虞以伐虢,虞公许之。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夏,晋里克、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灭下阳。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①,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②。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③,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④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⑤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⑥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⑦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注]①启:启发晋的贪心。晋、虞、虢都是姬姓诸侯国,属同一祖先。玩:忽视。②大伯:周太王的长子。虞仲:周太王的次子。昭:古代宗庙神主排列分昭、穆两行,昭左穆右。始祖后第一代为昭,第二代为穆,依此而推。③桓、庄:桓叔与庄伯,这里指桓庄之族。庄伯是桓叔之子,桓叔是晋献公曾祖,庄伯是晋献公祖父。晋献公曾尽杀桓叔、庄伯的后代。④逼:威胁。⑤繄(yī):句中语气词。⑥冯:同“凭”。⑦腊:岁终的祭祀。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假道于虞以伐虢假:借
B.虢亡,虞必从之从:听从
C.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再:第二次
D.弗听,许晋使许:同意,允许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师还,馆于虞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B.虢,虞之表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是寡人之过也
D.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是宫之奇劝谏虞公的一组是()
①晋不可启,寇不可玩②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③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④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⑤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⑥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①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国吞并虢国和虞国的成功,说明其心狠手毒,六亲不认,不顾同宗亲情,唯利是图。
B.晋国第一次借道攻打虢国,虞公同意了,并且会合晋国军队一道去讨伐虢国。
C.晋国第二次借道攻打虢国,宫之奇力谏虞公,虞公也有所犹豫,但是最终答应了晋国的要求。
D.虞公第二次同意借道之后,宫之奇率领家族的人离开了虞国,并断言虞国将会灭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①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②矣。”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 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者,面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无室者,论而共秩焉。”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景公游于麦丘,问其封人:“年几何矣?”对曰:“鄙人之年八十五矣。”公曰:“寿哉!子其祝我。”封人曰:“使君之年长于胡③,宜国家。”公曰:“善哉!子其复之。”曰:“使君之嗣,寿皆若鄙臣之年。”公曰:“善哉!子其复之。”封人曰:“使君无得罪于民。”公曰:“诚有鄙民得罪于君则可,安有君得罪于民者乎?” 晏子谏曰:“君过矣!彼疏者有罪,戚者治之,贱者有罪,贵者治之;君得罪于民,谁将治之?敢问:桀纣,君诛乎,民诛乎?”公曰“寡人固也。”于是赐封人麦丘以为邑。(取材于《晏子春秋》)
【注】①宰:卿大夫家臣。②免:此指免掉忧患。③胡:指齐国前代国君胡公静,长寿。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致之,终再拜而辞致:给予,赐给
B.退得罪于士退:后退,退却
C.足于中,免矣中:心中,内心
D.今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逮:及,达到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君之赐也厚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圣王见贤以乐贤申之以孝悌之义
C.善哉!子其祝我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D.使君之年长于胡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晏子具有民本思想”和“齐景公虚心纳谏”的一组是()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晏子认为,臣子拿国君所赐的丰厚财物施惠于百姓,是越权行为,表现了忠正之臣对国君权威的维护。
B.晏子认为管仲接受封赏是智者的千虑一失,而自己面对封赏赐“再拜而不敢受”,正是愚人的千虑一得。
C.齐景公目睹一位背着柴草的长者面有饥色,心生怜悯,命令官吏供养此人,充分说明他深明治国之本。
D.景公认为,百姓可能在君王那里获罪,而君王不可能在百姓那里获罪,后经晏子劝谏,才终有所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国语·周语》)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堪命矣堪:能忍受 B.是以事行而不悖悖:违逆
C.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阜:丰富 D.三年,乃流王于彘流:流放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以告,则杀之 B.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
C.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D.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下列各句括号中列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A.召公告(厉王)曰:“民不堪命矣!”
B.王怒,得卫巫,使(之)监谤者,以(之)告,(王)则杀之。
C.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厉王)成而行之。
D.吾能弭(国人)谤矣,(国人)乃不敢言。

全都表明天子听取谏言重要性的一项是()
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②为民者宣之使言③是以事行而不悖④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⑤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⑥三年,乃流王于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⑥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历史,对了解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实,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B.在如何对待百姓公开议论朝政的问题上,厉王没有听取召公的意见,而是听从了卫巫的主张,对百姓采取“弭”的态度,予以镇压,施行暴政。
C.厉王对自己“弭谤”的做法沾沾自喜,而召公以“川壅而溃”设喻,劝说厉王对待百姓的议论应该采用“导”的方法,使他们能够畅所欲言,这样才能使国家昌盛。
D.厉王没有听从召公的劝谏,把老百姓都流放到彘这个地方,使他们再也无法议论朝政。

翻译上段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
(1)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0090507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威王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不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
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傍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镒,白璧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威王大说,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亲有严客,髡待酒于前,时赐馀沥,奉觞上寿,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若朋友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三。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齐王曰:“善。”乃罢长夜之饮,以髡为诸侯主客。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委:托付给
B.不过一斗径醉矣径:竟然
C.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几何:多少
D.日暮酒阑,合尊促坐阑:将尽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
B.好为淫乐长夜之饮以髡为诸侯主客
C.髡恐惧俯伏而饮主人留髡而送客
D.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镒

下列句子属于因淳于髡的“滑稽多辩”而产生的结果的一组是()
①数使诸侯,未尝屈辱 ②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镒
③淳于髡仰天大笑 ④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
⑤酒极则乱,乐极则悲 ⑥乃罢长夜之饮

A.①④⑤ B.③⑤⑥ C.①②⑥ D.②③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齐威王曾沉迷于酒色之中,朝政荒芜,百官没有谁敢劝谏。但齐威王善听忠告,勇于改过,奋发有为,这一点是值得称道的。
B.楚国大举进攻齐国,齐威王派淳于髡到赵国请救兵,赵王给了他十万精兵千乘兵车。楚国听到消息连夜撤了兵。
C.齐威王同淳于髡谈论喝酒的事情。淳于髡趁此机会委婉劝谏,齐威王听罢称善,并停止了“长夜之饮”的旧习。
D.淳于髡出身并不高贵,相貌也不出众,但他善于巧谏,寓救国大计于诙谐的谈吐中,其胆识才智确有过人之处。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依次为2、3、5分)
(1) 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
译文:
(2) 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
译文:
(3) 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也。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谓父老曰:“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乡人多怀土犹豫,莫有随者,彧独将宗族至冀州。
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绍内怀不服。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于宛。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于常,众皆谓以失利于张绣故也。钟繇以问彧,彧曰:“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则见太祖问之,太祖乃以绍书示彧,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亦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①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太祖悦。
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以彰殊勋,密以咨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评曰:“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选自《三国志·魏书十·荀彧传》,有删节。)
①问:通“闻”,名声,虚名。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异:看重 B.除亢父令除:废除
C.殆有他虑。殆:恐怕,大概 D.会征孙权会:正赶上,恰逢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荀彧有“王佐之才”的一组是( 3分) ()
①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亦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②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③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④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以彰殊勋,密以咨彧。⑤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⑥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彧疾留寿春。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荀彧年少的时候,南阳何颙就认为他不同于一般,有王佐才,很看重他。
B.太祖迎天子后,四面受敌。袁绍给他写了一封言辞傲慢无礼的书信,太祖看后很生气,出入的举动不同于平常,众人都说是因为失利于张绣的缘故,只有荀彧认为有其他忧虑。
C.荀彧死后的第二年,太祖就升为魏公了。
D.十七年,董昭等认为太祖应该晋升爵位为国公,以表彰他的特殊功勋,荀彧也认为应该这样做,太祖因此对他更加重用。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
答:
②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