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患 盗 论   刘敞
天下方患盗。或问刘子日:“盗可除乎?”对日:“何为不可除也?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或日:“请问盗源?”对曰:“衣食不足,盗之源也;政赋不均,盗之源也;教化不修,盗之源也。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二源慢,则操兵刃劫良民而为盗矣;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此所谓盗有源也。”
丰世无盗者,足也;治世无贼者,均也;化世无乱者,顺也。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是止水而不塞源也;不务化盗而务禁盗,是纵焚而救以升龠也。且律:使窃财者刑,伤人者死,兵法重矣;而盗不为止者,非不畏死也,念无以生,以谓坐而待死,不若起而图生也。且律:使凡盗贼能自告者,除其罪,或赐之衣裳剑带,官爵品秩,其恩深矣;而盗不应募,非不愿生也,念无以乐生,以谓为民乃甚苦,为盗乃甚逸也。然则盗非其自欲为之,由上以法驱之使为也。其不欲出也,非其自不欲出,由上以法持之使留也。若夫衣食素周其身,廉耻夙加其心,彼唯恐不得齿良人,何敢然哉?故惧之以死而不惧,劝之以生而不劝,则虽烦直指之使,重督捕之科,固未有益也。
今有司本源之不恤,而倚办于牧守,此乃臧武仲所以,辞不能诘也。凡人有九年耕,然后有三年之食;有三年之食,然后可教以礼义。今所以使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者,牧守乎哉?吾恐未得其益,而汉武沈命之敝,殆复起矣。故仲尼有言:“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推而广之,亦曰:“用兵吾犹人也,必也使无战乎!”引而伸之,亦日:“禁盗吾犹人也,必也使无盗乎!”盍亦反其本而已矣。
爰自元昊犯边,中国颇多盗,山东尤甚。天子使侍御史督捕,且招怀之,不能尽得。于是令州郡:“盗发而不辄得者,长吏坐之。”欲重其事。予以谓未尽于防,故作此论。
(选自《宋文鉴》卷九十五,有删改)
【注】①升龠(yuè):都是像酒杯一样的容器。
②臧武仲句:臧武仲是周代春秋时鲁国大臣。作者引用这个典故的意思是:如果说牧守捕盗不力是有罪当罚,那么朝廷不去正本清源,养成盗贼,不是一样有罪当罚吗。
③沈命之敝:“沈命法”是汉武帝时颁布的一项法律,规定“盗贼起,不发觉”,或捕盗不力者,就将有关大小官员一律处死。结果引发因官员怕治罪而相互隐瞒,以致盗贼更多,称作“沈命之敝”。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慢:缓慢
B.为盗乃甚逸也逸:快活
C.若夫衣食素周其身素:向来
D.用兵吾犹人也,必也使无战乎犹:相同,一样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不欲出也其信然邪?其梦邪?
B.使窃财者刑求人可使报秦者
C.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D.然后可教以礼义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说明“盗”的产生是由于“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一句话,是“由上以法驱之”造成的。
B.本文着重指出,如果不解决盗贼出现这些根本问题,任何严刑峻法,残酷镇压,以至招安诱骗,都都不能杜绝盗贼产生的土壤。
C.本文写作虽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但文中用生动的语言,论证了官逼民反这一客观的现实,有助于人们认识封建统治的本质。
D.作者引用孔子的名言,其主要用意是说明:做州县长官的捕获了盗贼,如果不如实公正地审理判决,就会激起更大的社会矛盾。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为不可除也?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5分)
译文:
(2) 故惧之以死而不惧,劝之以生而不劝(5分)
译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材料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下面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①也.⑴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②,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⑵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①遑:闲暇。②釐:福,神的赐福。
下列句子中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吴廷尉为河南太守,闻其秀才秀才:通过科举考试得以在府学、县学读书的人
B.又以谪去,意不自得意:心情
C.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害:嫉妒
D.贾生自伤为傅无状无状:无成绩,没当好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故木受绳则直
B.乃征为廷尉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自以为过之过秦论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贾生很有才学的一组是
①颇通诸子百家之书②贾生尽为之对③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④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⑤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⑥贾生自伤为傅无状

A.①⑤⑥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南郡守吴廷尉很赏识贾谊的才学,于是就把他召到自己的门下,后来又推荐贾谊到朝中做官。
B.贾谊刚到朝中为官时,就显示了非凡的才能,这时大家都感到不如贾谊,孝文帝也很喜欢他。
C.贾谊被任命为长沙王太傅,向孝文帝辞行后就向长沙出发。到了长沙,看到此处环境如此恶劣,心情也压抑起来。
D.贾谊被征召到京城后,成了梁怀王的老师,又屡次上书,主张限制诸侯的势力,最终也未被孝文帝采纳。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⑵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阅读下文,回答下面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①也.⑴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②,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⑵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①遑:闲暇。②釐:福,神的赐福。
下列句子中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吴廷尉为河南太守,闻其秀才秀才:通过科举考试得以在府学、县学读书的人
B.又以谪去,意不自得意:心情
C.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害:嫉妒
D.贾生自伤为傅无状无状:无成绩,没当好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故木受绳则直
B.乃征为廷尉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自以为过之过秦论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贾生很有才学的一组是
①颇通诸子百家之书②贾生尽为之对③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④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⑤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⑥贾生自伤为傅无状

A.①⑤⑥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南郡守吴廷尉很赏识贾谊的才学,于是就把他召到自己的门下,后来又推荐贾谊到朝中做官。
B.贾谊刚到朝中为官时,就显示了非凡的才能,这时大家都感到不如贾谊,孝文帝也很喜欢他。
C.贾谊被任命为长沙王太傅,向孝文帝辞行后就向长沙出发。到了长沙,看到此处环境如此恶劣,心情也压抑起来。
D.贾谊被征召到京城后,成了梁怀王的老师,又屡次上书,主张限制诸侯的势力,最终也未被孝文帝采纳。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⑵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阅读下文,回答下面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①也.⑴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②,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⑵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①遑:闲暇。②釐:福,神的赐福。
下列句子中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吴廷尉为河南太守,闻其秀才秀才:通过科举考试得以在府学、县学读书的人
B.又以谪去,意不自得意:心情
C.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害:嫉妒
D.贾生自伤为傅无状无状:无成绩,没当好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故木受绳则直
B.乃征为廷尉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自以为过之过秦论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贾生很有才学的一组是
①颇通诸子百家之书②贾生尽为之对③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④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⑤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⑥贾生自伤为傅无状

A.①⑤⑥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南郡守吴廷尉很赏识贾谊的才学,于是就把他召到自己的门下,后来又推荐贾谊到朝中做官。
B.贾谊刚到朝中为官时,就显示了非凡的才能,这时大家都感到不如贾谊,孝文帝也很喜欢他。
C.贾谊被任命为长沙王太傅,向孝文帝辞行后就向长沙出发。到了长沙,看到此处环境如此恶劣,心情也压抑起来。
D.贾谊被征召到京城后,成了梁怀王的老师,又屡次上书,主张限制诸侯的势力,最终也未被孝文帝采纳。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⑵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是孔子对君子形象的描述,也是他对君子人格的要求,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一种表现。
24.
(甲)请写两个体现孔子中庸之道的成语。
(甲)结合两则文字,说说“民鲜久矣”的原因。
(乙)就上述论述,请你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读李翱文
欧阳修
予始读翱《复性书》三篇,曰:此《中庸》之义疏尔。智者识其性,当复中庸;愚者虽读此,不晓也,不作可焉。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 以谓翱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使其得志,亦未必。然以韩为秦汉间好侠行义之一豪隽,亦善谕人者也。最后读《幽怀赋》,然后置书而叹叹已复读不自休恨翱不生于今不得与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时与翱上下其论也。
凡昔翱一时人,有道而能文者莫若韩愈。愈尝有赋矣,不过羡二鸟之光荣,叹一饱之无时尔;推是心,使光荣而饱,则不复云矣。若翱独不然,其赋曰:“众嚣嚣而杂处兮,咸叹老而嗟卑;视予心之不然兮,虑行道之犹非。” 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后世子孙不能以天下取河北,以为忧。呜呼,使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与亡哉!
然翱幸不生今时,见今之事;则其忧又甚矣!奈何今之人不忧也?余行天下,见人多矣,脱有一人能如翱忧者,又皆贱远,与翱无异;其余光荣而饱者,一闻忧世之言,不以为狂人,则以为病痴子,不怒则笑之矣。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
景祐三年十月十七日,欧阳修书。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中庸》之义疏尔疏:说明,注释
B.然以韩为秦汉间好侠行义之一豪隽“隽”通“俊”,才智出众的人
C.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怪:责怪
D.脱有一人能如翱忧者,又皆贱远贱:社会地位低下的人

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作可焉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B.推是心,使光荣而饱某所,而母立于兹
C.视予心之不然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可叹也夫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写《读李翱文》,实际上是借李翱文表达自己的忧时之心,由李翱所处的时代联系到北宋当时的现状。
B.所谓读李翱文,主要是读李翱的《幽怀赋》,先写对李翱《复性论》《与韩侍郎荐贤书》的看法是为了铺垫。
C.文中将李翱与韩愈加以比较,主要目的是为了批评韩愈没有忧国忧民之心,作者的这一观点有失偏颇。
D.文末作者愤慨地说“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这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有“/”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最后读《幽怀赋》,然后 置 书 而 叹 叹 已 复 读 不 自 休 恨 翱 不 生 于 今 不 得与 之 交 又 恨 予 不 得 生 翱 时 与 翱 上 下 其 论 也。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谓翱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使其得志,亦未必。
(2)呜呼,使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与亡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