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方面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中日两国)同意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1972年9月29日中日《联合声明》
材料二:中日双方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两国间持久和平的友好关系……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1978年8月12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材料三:对全世界的战死者、牺牲者表示哀悼……超越对过去战争的历史观不同的历史教训……在永久的和平理念下,开辟人类共同的未来。
——1995年6月日本自民党、社会党、
新党三党联合政权通过的《以历史为教训重申和平决心的决议》
材料四:1995年8月15日,当时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等八名内阁成员参拜供奉有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
1996年8月15日,日本内阁六名大臣以及一些国会议员参拜了靖国神社。现任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也多次参拜靖国神社。请看下列事实:第一次参拜:2001年8月13日;小泉随后也公开表示将每年参拜一次; 第二次参拜:2002年4月21日; 第三次参拜:2003年1月14日; 第四次参拜:2004年1月1日; 第五次参拜:2005年10月17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中日两国对待霸权主义的态度有何重要意义? 
(2)根据材料三,三党联合政权在对待日本历史上发动的侵略战争的态度错在哪里?其实质是什么? 
(3)综观以上材料,你对发展中日两国持久和平友好关系有何看法? 

科目 历史   题型 简答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太祖(后周郭威)崩,养子(柴)荣继位。是时,胡人南侵,民徙亡,田亩荒。(955年2月)荣下诏:“应逃户庄田,并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租税:如三周年内本户来归者,其桑田不计荒熟,并交一半;二周年内归业者,三分交还一分;北地诸州自藩界来归者,五年内三分交还两分;十年内交还一半。”同时诏令拆毁佛寺,勒令僧尼还俗。
(958年)诏令:诏左散骑常侍艾颖等三四十人分行诸州,均定田租。诸州并乡村,率以百户为团,团置耆长三人。浚汴口,导河流达于淮,于是江淮舟楫使通。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世宗改革的目的。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周世宗改革的历史作用。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据来源:Maddison世界经济历史统计数据库(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World Economy. 2010)。西欧包括30个国家,其中有希腊、古罗马/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等。单位是1990 Int. GK$(International Geary - Khamis dollars)
从图中提取两项有关历史人均GDP走势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 1 、图 2 ,提取两项有关洋务运动与新中国“一五”计划工业建设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代书院(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地方官学、国子监的课程设置相近,以四书五经为主。
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
材料二 1912年1月蔡元培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制定“壬子癸丑学制”,实行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
袁世凯上台以后,规定“各学校均应崇奉古圣贤,以为师法”,“中小学均加读经一科”。
材料三 1917年北京大学开始改革时,陈独秀刚满38岁,胡适26岁,钱玄同30岁,刘半农28岁,鲁迅36岁,李大钊29岁,蔡元培41岁。同年,林纾已经65岁,严复已经63岁,奉鸡铭60岁,段祺瑞53岁北大的新旧之争就不奇怪了。
(1)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与清代书院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
(2)蔡元培和袁世凯对于读经的做法,各自目的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概括当时北大教员构成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2分)

选择重要的人或事进行学习是了解大国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只要有人被认为独揽一切,握有全部立法和执行的权力,……人民的损失或不幸就无法得到救济或解决”、“立法权是最高权力,其他一切权力必须处于从属地位”、“谁握有立法权或最高权力,谁就应该向全国公布法律,而不是以临时的命令实现统治。”
——[英]洛克《政府论》(1690)
材料二 19世纪上半期,英国有一半以上的工业品要靠国外市场上销售,而国内消费的大部分原料又靠国外来供应,其中以棉纺织业为最。此期,英国的煤、铁、机器的输出不断增加。先后发生在美国和欧洲大陆各国的工业革命,都是在不同程度上靠从英国输入的技术装备进行的。
——摘编自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20世纪40年代英国外交大事节录
1940年5月,首相丘吉尔向美国提出借40或50艘旧驱逐舰。
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
8月,美英联合发表《大西洋宪章》。
1942年,英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1944年,英美苏中代表共同决定成立联合国组织。
1945年,雅尔塔会议上丘吉尔主张法国参与对德分区占领,意在战后联法抗苏。
1947年,首相艾德礼宣布英国将在1948年6月之前撤离印度。
1949年,英国加入北约组织。


(1)有学者认为“《政府论》是一部适逢其时的政治启蒙导论”。说明光荣革命后至18世纪初的英国政治如何体现材料一中洛克的主张。
(2)提炼材料二信息,写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含义。结合史实,简析英国政府在其成为世界工厂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3)根据材料三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英国外交的重要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