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为汉语的处境忧心不平    卢新宁
最近,一则关于汉语的消息让人百感交集。上海举行的一项翻译大赛爆出冷门:由于缺乏最好的译文,大赛不仅一等奖空缺,还将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其原因不仅在于他突出的英文水平,更在于他“流畅、优美的中文表达”。相形之下,国内选手提交的相当多的作品言不达意,其中用词不精当、标点符号误用等小错误“更比比皆是”。
这则消息让人隐约看到汉语的处境。
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语了。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托福成绩考试的高分可以一再打破,但即使是在高学历的青年中,也出现了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现象。
应当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母语、消解母语;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汉语视为不学自能的天赋。诗人余光中说得好: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事实证明,忽视母语修养所导致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它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韵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
我们的后辈可能不再会用“恻隐之心”,不懂“虽千万人吾往矣”,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看你可怜”、“老子跟你拼了”、“我要和你结婚”。试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在我们这个时代,该如何守护那曾经被庄子、屈原、李白、杜甫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绵延着几千年文化命脉、最切近我们心灵的母语?
发人深思的是,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仅仅存于典籍之间的希腊文、拉丁文基本上死了,但汉语却一直活着,在一代代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它引领我们这个五千年古国一路风霜走到如今,它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向何处去?
汉语,我为你忧心,为你不平!
联系文章,下面对“汉语的处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海举行的一次翻译大赛,不仅缺乏最好的译文,评不出一等奖,而且二等奖还被外国选手拿走,这种尴尬局布面让人反思。
B.国内选手相当多的翻译作品言不达意,其中用词不当、标点误用等小错误“更比比皆是”,这种现象反映出我们民族的母语面临危机。
C.与“全民学英语”热潮想比照,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这说明对于母语的忽视。
D.虽然全球“汉语热”不断升温,我们的后人也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汉语危机”不断的呼声却使我们不能尽展欢颜。

作者感叹“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下列不能作为这句话的论据的一项是(   )

A.后辈可能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要和你结婚”,若这样,就会失去东方民族的含蓄美。
B.方块字横平竖直,风格独特,而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必难以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C.100多个国家开了汉语课,但在汉语的故乡和高学历的青年中却出现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状况。
D.汉语隽永有致,承载丰富,那些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奥妙的人,不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则关于汉语的消息就让作者百感交集,忧心不平,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文化责任心。
B.“全民学英语”的热潮过热,致使汉语受到冷落,产生危机,因此,我们应把对母语与对外语的重视程度颠倒过来。
C.由于“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因此,我们书写语言要规范,词藻用语要丰富多彩,语言修养要不断加强。
D.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说明汉语独特的魅力;古希腊文、拉丁文基本死了,说明活着的汉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以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与“我们周围的空气多么沉重”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
B.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
C.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而死。 D.打开窗子吧!

不是造成“我们周围的空气多么沉重”的原因的一句是( )

A.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
B.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以死。
C.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
D.人类喘不过气来。

结尾把“自由”与“英雄”放在一起,对其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是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的斗士,他将自由与英雄连在一起。
B.欧罗巴空气重浊,自由受到限制,英雄要担当患难,不能缺少自由。
C.凡英雄总与自由相关,没有自由就没有英雄,自由与英雄同在。
D.没有自由精神,就没有伟大的心灵,就不能在患难中进行超人的奋斗。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有人以为,只要拿起毛笔蘸了墨汁在宣纸上一挥,写上几个汉字就是书法了,甚至自称是书法艺术。其实,称得上“艺术”需要有“艺术性”,更需要有个性的创造力。若以现代的艺术概念来衡量,是应该对实用性的书写和艺术性的书写做点区别的。书法艺术是对书法的高要求,书法是对写字的规范化要求。书法艺术应体现书写者的人格和文化的双重魅力。而一般的书写者只是在写“字”——这是文字的功能。书法是以“法度”来规约书写者,而书法艺术则比法度的要求更高。显然,书写者(写字)不必具有书法和书艺的丰富因素,而书艺则必须包含书写和书法的因素。字外无字,写字匠所为;字外有人文,书法家所为。自古及今大量的书法作品严格说来只是“书法”和“写字”。好的书法艺术作品一定会集中透露书写者的生命感动与文化趣味以及书写习惯。
中国书法艺术在漫长发展过程中赖以生存的母体是汉文字,故人们往往将书写的内容当作书法艺术的内容,这是一个误会。书法艺术的内容在于书写的意与法的艺术性,要落实到“法”的美,而不是落实到“字”的是与非上。中国书法是形式上极为简约的艺术,它利用流字,寄生于汉字,但它有相对独立的生命。文字内容(文学性)可以引导和升华书写艺术,使意与法得到更完善的发挥,但从本质上而言,“字”的内容不是“书”的内容。“字”决定实用功能,“书”法(写意)决定欣赏功能。虽然历史上的书法存活常常两位一体,但是,在今天从学术立场不妨进行区别认定,不要混淆。从本质上说,艺术的精神含量决定了艺术品性。“字”“写”得好不好,标准可以不同,但“字”的“写”是书法之成为艺术的关键。因而,从传统的立场而言,理解书法的关键,在于理解书宽与性,理解对象何以“书写”和为何如此“书写”以及“书写”的如何。欣赏书法艺术,是一次生命节奏和文化程序的探索、体验;而创造书法艺术是一次不可重复的视觉心理运动。通过书法,我们可以感觉体验到不同的生命和文化力量,其中有无尽的活泼力量让人感动。书法和其他视觉造型艺术有个显著不同:它受制于一个母体——汉字。但是对艺术的书写而言,是不同的文化生命个体对汉字标准形态的不断“试对”和“试错”的过程。而书写本身就是一个对自我意思的“试对”和对他人规范的“试错”过程。其实,理解书法比理解绘画难多了。中国书法的美妙不是人人都能轻易体认的。
(摘自《光明日报》)
根据文意,下列对“书法艺术”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书法艺术是对写字的高要求,需要有艺术性。
B.书法艺术应体现书写者的人格和文化的双重魅力。
C.书法艺术比“法度”的要求更高,更需要创造力。
D.书法艺术应集中体现书写者的文化情趣和书写习惯。

下列观点不属于作者着重表述的一项是()

A.书法艺术应体现书写者的人格和文化的双重魅力。
B.人们往往将书写的内容当作书法艺术的内容,这是一个误会。
C.书法与其他视觉造型艺术有显著不同。
D.中国书法的美妙不是人人都能轻易体认的。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古代,对实用性书法和艺术性书法并没有明确的区别。
B.用今人的眼光来看,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国古代的书法作品并不能称得上是艺术。
C.为体现书写者的文化魅力和人格魅力,书写者可以不考虑书写的内容。
D.同一个书法家,在不同的场合可以创作出具有同样人格魅力和文化魅力的书法艺术

作品。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欧洲发现巨大金字塔
提到金字塔,人们自然会想到埃及和南美的著名金字塔,而近来在欧洲也发现巨大金字塔的消息立刻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2006年4月16日,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开始了被认为是金字塔的巨大丘陵的发掘调查工作。据说,被命名为“太阳金字塔”的这个丘陵,也许是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位于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首都萨拉热窝西北大约30公里的维索科小镇。在这个海拔差不多的丘陵,其中的维索奇卡之丘,在初期的调查中发现,其45度倾斜的四个角具有完备的金字塔形状.专家从人造卫星摄影的照片中发现,附近还有两个同样金字塔形的丘陵高地。
指挥该项发掘调查工作的是研究南美马雅金字塔长达15年的当地民间考古学家塞米尔•奥斯马纳吉奇。他指出,维索奇卡金字塔丘陵因为风化严重,所以其原形才没有保留下来,因它具有南美“阶梯式金字塔”特征,所以,其被命名为“太阳金字塔”.在奥斯马纳吉奇的指挥下,在对“太阳金字塔”的发掘中很快就发现了覆盖在金字塔外壁的巨大石板。石板堆积成几层,石板被研磨过,大概长4米、宽12米,估计每块重量达10—20吨。而且,在丘陵底部附近,还发现了人工挖掘的地道。据推测,这个地道把3个丘陵连接起来。当下到这个地道差不多250米时,地道由于塌陷被堵塞。在调查中还发现地道里有巨大的沙岩,岩上有似箭头、“E”及羽毛样的神秘文字。
欧洲考古协会会长安尼•哈丁认为:“它们完全是自然的东西”,并否定金字塔之说.长期研究埃及金字塔的地质学家巴拉卡特博士,进入现场考察后却对“太阳金字塔”之说持肯定态度。他认为“丘陵的基础部分”正对着东南西北的方向,而且“发掘出的石板由人上研磨过”。另外就是“在堆积的石板之间有白色物质”.据说,这与用于吉萨大金字塔的粘合物很相似.随后,巴拉卡特博士还在附近调查了另一个金字塔——“月亮金字塔”(在普塞维卡之丘下)并认为丘陵两侧面的阶梯状构造是人造物.
据说当地已接受埃及金字塔研究权威扎西•哈瓦斯的建议,开始组织更专业的考古队进行发掘。众所周知,以往在欧洲已经确认不存在金字塔。那么,这次在波黑发现的所谓金字塔,究竟是什么?是什么时候谁建造的呢?中世纪的维索科,是波斯尼亚的首都。据说,公元2世纪,由波斯尼亚王建造的城堡就在这里.
近年,德国考古学家,从当地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如果按照人类学家的说法,大约在7000年前,人们就已经迁入维索科.据当地的传说,在上古时代,丘陵的周围已经存在着高度的文明了,但由于洪水而崩溃了.包括“太阳全字塔”在内的金字塔形之丘,也许就是那个消失的古代文明的遗迹吧.目前,“太阳金字塔”作为UNESCO(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候补名录也被列入调查项目之中。
(选自《奥秘》2007年第1期)
下列有关文中“太阳金字塔”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太阳金字塔”位于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首都萨拉热窝西北大约30公里的维索科小镇,它也许是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
B.塞米尔•奥斯马纳吉奇指出,维索奇卡之丘之所以被命名为“太阳金字塔”,是因为其具有南美“阶梯式金字塔”特征。
c.“太阳金字塔”外壁覆盖有被研磨过的巨大石板,石板大概长4米、宽12米,估计每块重量达10--20吨。
D.地质学家巴拉卡特博士肯定“太阳金字塔”之说,并认为“太阳金字塔”的粘合物与吉萨大金字塔的粘合物相同。
下列不符合考古学家塞米尔•奥斯马纳吉奇调查发现的一项是
A.在丘陵底部附近,人工挖掘的地道把附近的3个丘陵连接起来。
B.丘陵底部附近地道里的沙岩上有似箭头、“E”及羽毛样的神秘文字。
c.覆盖在金字塔外壁的巨大石板堆积成几层,而且石块被人工研磨过。
D.维索奇卡之丘45度倾斜的四个角因风化严重其金字塔原形没有保留下来。
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欧洲发现巨大金字塔的消息对以往在欧洲已经确认不存在金字塔一说产生了冲击。
B.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对“太阳金字塔”发掘调查工作已经开始并且有了一些发现。
c.维索奇卡之丘附近还有两个同样金字塔形的丘陵商地,其中之一被称为“月亮金宇塔”。
D.包括维索奇卡金字塔在内的金字塔形丘陵是已经消失的上古时代古代文明的遗迹。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遗传工程树——潘多拉之盒?
为使树木能够在更高的海拔生长,或产出更多的水果,或更容易地转变成纸浆,或更快地成材,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力求更多地改变树木的基因。
此外,遗传工程树的支持者还指出新型树种某种程度上对传统树种大有裨益。例如,采伐新型树种能够使传统树种免遭砍伐。还有些人说,如果20世纪初美国栗树枯萎病爆发时这种技术已经存在,就可能使美因栗树免于濒临灭绝。
然而评论家却把这些森林群落的最新成员称为“弗兰肯斯泰因怪树”,认为这些有可能产生有害变种的树种预示着一个时代的到来——美国自然主义者约翰•缪尔的“尊贵君主”松树也许会被实验室制造的巨树所取代。正当中国和巴西对松树和苹果树进行遗传工程改造时,美国的论战已经超越了实验室、象牙塔和试验林的边界,
南卡罗来纳州南方林业网络的负责人佩里说:“我们观察到美国的土地正在遭受巨大的影响,尤其是美国南部。自然系统正不可避免地面临永久性改变。”美国南部对转基因农作物的商业利用始于1986年首次种植遗传工程烟草之时,而美国科学家在此前l0年才刚刚找到通过截取和粘贴DNA片断改良基因的方法。
现在,对森林进行整治时,关键问题不在于如何种植新的树种,而在于是否该这么做。南部——美国成长最快的纸浆生产地——最有可能成为种植商用试验林的地区。美国农业部收到100多份申请,要求使用遗传工程树。即便在金考公司(Kinko’s)这样的用纸大户表示不再使用遗传工程产品的情况下,这一技术仍然大行其道:
联合国批准种植比普通树木吸收更多二氧化碳的遗传工程树,以抵消过度的工业排放。为抵抗虫灾,夏威夷官员批准种植防虫番木瓜树。虫灾几乎使当地的种植毁于一旦。新的树种已经形成巨大的经济效益。国防部命令对树木预警系统进行研究——例如,有些树木的树叶在遭受生化袭击时会变色。与大豆、小麦等转基因农作物不同的是遗传工程树生长在野生的环境中。
忧虑之一是试验树种的种子会附在野生环境中扩散,改变森林的原有面貌。但科学家告诫,这并不意味着新树种的种子会缓慢入侵,最终存活下来的树木须保留长寿必需的基因。树木基因专家吉姆•赫姆里克说:“在新树种野化的过程中,新的基因物质也许会有不同的表现,或者根本就不会显现出来。”
除潜在的环境影响之外,这些树也会影响木材的商业用途。如果某些用来造纸的木质较松软的树木在林中出现,锯木厂可能会在无意间将它们锯下当木材使用,最终发现它们过于松软,无法制成有用的板材。赫姆里克说:“还是保守一点好。需要有人来提醒我们警惕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尽管发生灾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选自2004.4.18《参考消息》)
下列对“遗传工程树”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能在更高海拔生长,或产出更多水果,或更容易转变成纸浆,或更快成材的树种。
B.能在被采伐时使传统树种免遭砍伐的新型树种。
C.可能产生有害变种的森林群落的最新成员,被称为“弗兰肯斯泰因怪树”的树种。
D.在实验室通过截取和粘贴DNA片断改变基因的方法培育的树种。

下列不属于文中生物学家“自然系统正不可避免地面临永久性改变”这一判断依据的一项是()

A.10年前刚刚找到改良基因的方法,美国南部对转基因农作物的商业利用就已经开始了。
B.美国南部有可能成为商用试验树的种植地和纸浆生产基地,且农业部又收到100多份要求使用该树的申请。
C.联合国批准种植比普通树木吸收更多二氧化碳的遗传工程树以抵消过度的工业排放。
D.防虫番木瓜新树种使夏威夷的番木瓜树免受虫灾,巨大的经济效益让人们看到了改变自然物种所带来的美好前景。

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和巴西的遗传工程树研究刚起步时,美国土地上已是成片遗传工程体,且早被商业利用。
B.遗传新树种现在已经不是如何种植的问题,而是在对森林进行整治时,该不该种的问题。
C.遗传工程树通过种子扩散到野生环境中后,最终存活下来的树能够保留长寿的基因。
D.遗传工程树通过实验室的培育,然后使它生长在野生环境中,形成人工的商业经济林。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茶文化源远流长。据传茶的发现约于公元前2700多年的神农时代。最早祖先们利用的是野生茶树,人工栽培约在3000多年前,巴蜀地区是中国茶树的起源地之一。东晋史书《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一带已用当地所产茶叶作贡品,说明当时茶叶生产已有一定规模。而后茶的栽培从巴蜀地区南下云贵,东移楚湘,转粤赣闽,入江浙,北移淮河流域,形成广阔的产茶区。
原始社会人类在对植物的长期食用中发现茶树叶有解渴、提神和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就把它熬煮成茶水作饮料。长期以来,茶只是用来治病,大约到西周初期,茶叶才发展为茶食,即“生煮羹饭”,后又成为祭品,最终从煮水清饮改进到泡饮。
秦以前,各地语言文字不统一,茶的名称众说纷纭。商周时茶叶首次有了名字,叫“荼”,因其苦涩,又叫“苦荼”。据唐代陆羽《茶经》载,唐以前,茶有“荼”、“贾”等名,自《茶经》问世后,正式将“荼”字减去一横,称之为“茶”。
春秋战国时期,茶叶已传至黄河中下游地区。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到了汉代,茶的保健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西汉王褒在《僮约》中提到“武阳买荼”,说明当时已有了专卖茶叶的茶叶市场。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的风气传播到长江中下游,茶叶已成为待客、宴会、祭礼的饮料。南齐武帝临终遗诏说:“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惟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从此茶叶成为祭祀时必备的祭品。
唐代中期,饮茶之风盛行全国。各地制茶技术日益提高,出现很多名茶。有关茶的诗歌众多,据统计,李白、杜甫等100多人写了400多篇涉及茶事的诗歌,唐代还首次出现描绘饮茶场面的绘画。宋代,茶成为普及的饮料,特别是上层社会嗜茶成风。制茶的技术达到了精巧奢华的地步,如龙凤团饼茶的制作技术就非常复杂,有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等工序。1391年,明太祖下诏“罢造龙团,惟采茶牙以进”。皇室提倡饮用散茶,民间蔚然成风,并将煎煮法改为冲泡法,这是饮茶方法史上的一次革命。明代茶的加工炒制方法和品饮都有了创新,出现了炒青技术和功夫茶艺,从而推动了名茶发展和许多茶类的创新。
茶自发现以后,通过各种渠道传向国外。目前世界上50多个产茶国的茶种、饮茶风尚都来自中国。中国茶叶约在汉代就传入日本,唐代又有大批日本僧人来华,回国时带回茶种。中国茶叶传入欧洲是在1607年。东印度公司成立的第二年,荷兰船首次将茶由澳门转运到爪哇。1669年,英国印度公司把14万磅茶叶运到英国,当时只在伦敦咖啡馆中供应少量中国茶。17世纪初明神宗万历年间,中国大使将少量茶叶运入俄国,大量输入是在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后,1893年,俄国聘请中国茶工发展茶叶生产。此后中国茶叶又从欧洲和中国传入了东南亚各国。
下列选项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西周时,作为中国茶树的起源地之一的巴蜀地区的茶叶生产已有一定规模,所产茶叶已作为贡品。
B.西周初年,茶叶的功用由治病发展为泡饮,其间经历茶食、煮水清饮和祭品三个发展阶段。
C.西汉时已有了专卖茶叶的茶叶市场,茶的保健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D.魏晋南北朝时,饮茶的风气已传至长江中下游,茶叶成为祭祀时必备的祭品。

中国茶“通过各种渠道传向国外”,对“各种渠道”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大批日本僧人来华后,回国时偷偷带回茶种。
B.东印度公司刚刚成立,就将大批茶叶运到英国。
C.清代,中国茶叶大量输入俄国的同时,中国茶工也被聘请到俄国。
D.后来中国茶叶又由日本、欧洲传入东南亚各国。

下列推断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祖先最早利用的是野生茶树,茶树的人工栽培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000多年。
B.唐代陆羽被后人尊为“茶圣”,是因为他最先为茶正名,即将“荼”字减去一横,称之为“茶”。
C.唐代中期,饮茶之风盛行,文人画士的创作涉及茶事,促进了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
D.明代是中国茶发展的特殊阶段,茶叶的加工工艺和茶类形式有极大创新,品饮方法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