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种皓字景伯,河南洛阳人。顺帝末,为侍御使。时,所遣八使光禄大夫杜乔、周举等,多所纠奏,而大将军梁冀及诸宦官互为请救,事皆被寝遏。皓自以职主刺举,志案奸违,乃复劾诸为八使所举蜀郡太守刘宣等罪恶章露,宜伏欧刀。又奏请敕四府条举近臣父兄及知亲为刺史、二千石尤残秽不胜任者,免遭案罪。帝乃从之。擢皓监太子于承光宫。中常侍高梵从中单驾出迎太子,时太傅仁乔等疑不欲从,惶惑不知所为。皓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驰奏之。诏报,太子乃得去。乔退而叹息,愧皓临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
出为益州刺史,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岷山杂落皆怀服汉德。其白狼、槃木、唐菆、邛、僰诸国,自前刺史朱辅卒后遂绝;皓至,乃复举种向化。时永昌太守冶铸黄金为文蛇,以献梁冀,皓纠发逮捕,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冀由是衔怒于皓。会巴郡人服直聚党数百人,自称“天王”,皓与太守应承讨捕,不克,吏人多被伤害。冀因此陷之,传逮皓、承。太尉李固上疏救曰:“臣伏闻讨捕所伤,本非皓、承之意,实由县吏惧法畏罪,迫逐深苦,致此不详。比盗贼群起,处处未绝。皓、承以首举大奸,而相随罪,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梁太后省奏,乃赦皓、承罪,免官而已。
后凉州羌动,以皓为凉州刺史,甚得百姓欢心。被征当迁,吏人诣阙请留之,太后叹曰:“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乃许之。皓复留一年,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皓与相揖谢,千里不得乘车。及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迁使匈奴中郎将。时,辽东乌桓反叛,复转辽东太守,乌桓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坐事免归。
匈奴寇并凉二州,桓帝擢皓为度辽将军。皓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羌虏先时有生见获质于郡县者,悉遣还之。诚心怀抚,信赏分明,由是羌胡、龟兹、莎车、乌孙等皆来顺服。皓乃去烽燧,除候望,边方晏然无警。
(选自《后汉书·卷五十六》)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坐事免归坐:因为 |
B.擢皓监太子于承光宫擢:提拔 |
C.皓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宣:说明,传达 |
D.免遭案罪案:审查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弛奏之顷之,烟炎张天 |
B.诏报,太子乃得去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C.皓自以职主刺举,志案奸违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
D.顺帝末,为侍御使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下列句子分别遍为四组,全都表现种皓“不畏权势,严格执法”的一组是( )
①复劾诸为八使所举蜀郡太守刘宣等罪恶章露,宜伏欧刀
②奏请敕四府条举近臣父兄及知亲为刺史、二千石尤残秽不胜任者,免遭案罪
③皓与太守应承讨捕,不克
④皓纠发逮捕,驰传上言
⑤及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
⑥皓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②④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常侍高梵无诏令驾车迎接太子,太傅杜乔不知如何处置。种皓指出太子在国家中地位重要,没有诏令不能妄动并以死抗争,最终获得了皇帝的赞赏。 |
B.种皓做了三年益州刺史,向偏远少数民族传达皇帝的恩德,后巴郡服直聚众叛乱,种皓因镇压不力被梁冀陷害逮捕,后得李固相救,又被赦免。 |
C.种皓做凉州刺史时,甚得民心,后转任汉阳太守,凉州男女老少千里送至汉阳界,乌桓反叛,但得知种皓做了汉阳太守,又很快归附。 |
D.匈奴侵犯,并、凉二州,汉桓帝提拔种皓为度疗将军,他恩威并用,放还羌人先前俘虏;对拒不降服的部族,加以征讨,很快使边境安定。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李时勉,名懋,以字行,安福人。成童时,冬寒,以衾裹足纳桶中,诵读不已。中永乐二年进士。性刚鲠,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十九年,三殿灾,诏求直言。条上时务十五事。成祖决计都北京。而时勉言营建之非,忤帝意。已,观其他说,多中时病,抵之地;复取视者再,卒多施行。寻被谗下狱。岁余得释,杨荣荐复职。
洪熙元年复上疏言事。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对不屈。命武士扑以金瓜,胁折者三,曳出几死。明日,改交阯道御史,命日虑一囚,言一事。章三上,乃下锦衣卫狱。时勉于锦衣千户某有恩,千户适莅狱,密召医,疗以海外血竭,得不死。
宣帝即位已逾年,或言时勉得罪先帝状。帝震怒,命使者:“缚以来,朕亲鞫,必杀之。”已,又令王指挥即缚斩西市,毋入见。王指挥出端西旁门,而前使者已缚时勉从端东旁门入,不相值。帝遥见骂曰:“尔小臣敢触先帝!疏何语?趣言之。”时勉叩头曰:“臣言谅闇①中不宜近妃嫔,皇太子不宜远左右。”帝闻言,色稍霁。徐数至六事止。帝令尽陈之。对曰:“臣惶惧不能悉记。”帝意益解,曰:“是第难言耳,草安在?”对曰:“焚之矣。”帝乃太息,称时勉忠,立赦之,复官侍读。
宣德五年修《成祖实录》成,迁侍读学士。帝幸史馆,撒金钱赐诸学士。皆俯取,时勉独正立。帝乃出余钱赐之。正统六年代贝泰为祭酒。八年乞致仕,不允。
十二年春乃得请。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三千人,或远送至登舟,候舟发乃去。
时勉为祭酒六年,列格、致、诚、正四号,训励甚切。崇廉耻抑奔竞别贤否示劝惩诸生贫不能婚葬者节省餐钱为赡给督令读书灯火达旦吟诵声不绝人才盛于昔时。
(《明史·李时勉传》)
【注】:①谅闇:也作“凉阴”,指帝王居丧。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相值值:遇到 |
B.缚以来,朕亲鞫鞫:审问 |
C.帝闻言,色稍霁霁:消散、缓和 |
D.疏何语?趣言之趣:知趣 |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时勉言营建之非多中时病,抵之地 |
B.复取视者再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三千人 |
C.以衾裹足纳桶中命武士扑以金瓜 |
D.帝乃太息候舟发乃去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崇廉耻 / 抑奔竞 / 别贤否 / 示劝惩 / 诸生贫不能婚葬者 / 节省餐钱为赡给 / 督令读书 / 灯火达旦 / 吟诵声不绝 / 人才盛于昔时 |
B.崇廉耻 / 抑奔竞 / 别贤否 / 示劝惩诸生 / 贫不能婚葬者节省餐钱 / 为赡给督令读书 /灯火达旦 / 吟诵声不绝 / 人才盛于昔时 |
C.崇廉耻 / 抑奔竞 / 别贤否 / 示劝惩诸生 / 贫不能婚葬者 / 节省餐钱为赡给督令 / 读书灯火达旦 / 吟诵声不绝 / 人才盛于昔时 |
D.崇廉耻 / 抑奔竞 / 别贤否 / 示劝惩 / 诸生贫不能婚葬者 / 节省餐钱为赡给督令 / 读书灯火达旦 / 吟诵声不绝 / 人才盛于昔时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时勉曾多次上疏言事,因直言敢谏屡次触怒龙颜;其忠诚终被宣宗发现,因此受到了重用。 |
B.李时勉上书言事,惹怒了仁宗皇帝,又不屈服,因此被打得几乎死去。 |
C.李时勉进谏仁宗,居丧期间不可以寻欢作乐,皇太子不宜离开皇上。 |
D.宣帝继位命令李时勉详细陈述触犯先帝的事情,可李时勉只陈述了六件事就因为过于恐惧记不清其他事了。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明日,改交阯道御史,命日虑一囚,言一事。
②是第难言耳,草安在?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李时勉“性刚鲠”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是故辞主乎达,不主乎简。刘器之曰:《新唐书》叙事好简略其辞,故其事多郁而不明,此作史之病也。且文章岂有繁简耶?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 不 出 于 自 然 而 有 意 于 繁 简 则 失 之 矣 当 日 《进〈新唐书〉表》 云 其 事 则 增 于 前 其 文 则 省 于 旧 《新唐书》 所 以 不 及 古 人 者 其 病 正 在 此 两 句 也。
(节选自顾炎武《日知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①李之才,字挺之,青社人。天圣八年同进士出身。为人朴且率,自信,无少矫厉。师河南穆伯长。伯长性庄严寡合,虽挺之亦频在诃怒中。挺之事先生益谨。尝与参校柳文者累月,卒能受《易》。
②挺之初为卫州获嘉县主簿,权共城令。所谓康节先生邵尧夫者,时居母忧于苏门山百源之上,布裘菜食,且躬爨以养其父。挺之叩门上谒劝其习性命之学。康节谨拜,悉受业。世所谓康节先生之《易》者,实受之挺之。
③挺之器大,难乎识者,栖迟久不调。或惜之,则曰:“宜少贬以荣进。”友人石曼卿独曰:“时不足以容君,君盍不弃之隐去?”再调孟州司法参军。时范忠献公守孟,亦莫之知也。忠献初建节钺守延安,送者不用故事,出境外。挺之独别近郊。或病之,谢曰:“故事也。”居顷之,忠献责安陆,独挺之见之洛阳。前日远境之客,无一人来者。忠献于是乎恨知挺之之晚。
④友人尹师鲁以书荐挺之于叶舍人道卿,因石曼卿致之曰:“孟州司法参军李之才,年三十九。能为古文章,语直意邃,不肆不窘,固足以蹈及前辈,非吾所敢品目。而安于卑位,颇无仕进意,人罕能知之。其才又达世务,使少用于世,必过人远甚。幸其贫无赀,不能决其归心,知之者当共成之。”曼卿报师鲁曰:“今之业文好古之士至鲜,且不张,苟遗若人,其学益衰矣,是师鲁当尽心以成之者也。吾素不喜屈谒贵仕,以挺之书,凡四五至道卿之门,通焉而后已。道卿且乐荐之,以是不悔。”挺之遂得应铨新格,改大理寺丞。会曼卿与龙图阁直吴学士遵路调兵河东,辟挺之泽州佥署判官。于是泽人刘仲更从挺之受历法,世称刘仲更之历,远出古今。在泽,转殿中丞,丁母忧。甫除丧,暴卒于怀州守舍。时友人尹子渐守怀也,子渐哭挺之过哀感疾,不逾月亦卒。挺之葬青社。
(选自赵与时《宾退录》,有删改)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能受《易》受:传授 |
B.因石曼卿致之曰因:通过 |
C.曼卿报师鲁曰报:上报 |
D.丁母忧,甫除丧丁:遭逢 |
下面与李挺之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李挺之恭敬地侍奉经常怒斥他的师长河南穆伯长。 |
B.李挺之被邵尧夫成功劝说学习关于万物的“性命之学”。 |
C.范忠献被责守安陆,只有李挺之一人赶到洛阳见他。 |
D.刘仲更的历法远出古今,跟李挺之传授有密切关系。 |
第④段中,尹师鲁、石曼卿竭力推荐李挺之的原因是什么?请概括。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挺之器大,难乎识者,栖迟久不调。
(2)或病之,谢曰:“故事也。”
(3)幸其贫无赀,不能决其归心,知之者当共成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李苗,字子宣,叔父畎。畎为梁州刺史,大著威名。王足之伐蜀,梁武命畎拒足于涪,许其益州。及足退,梁武遂改授。畎怒,将有异图,事发被害。苗年十五,有报雪志。延昌中归魏,仍陈图蜀计。大将军高肇西伐,诏苗假龙骧将军乡导。次晋寿,宣武宴驾①,班师。苗有文武才干,以大功不就,家耻未雪,常怀慷慨。乃上书陈平定江南之计,其文理甚切于时。明帝幼冲,无远略之意,竟不能纳。
正光末,三秦反叛,侵及三辅。时承平既久,人不习战。苗以陇兵强悍,且群聚无资,乃上书以为:“食少兵精,利于速战;粮多卒众,事宜持久。今陇贼猖狂,非有素蓄,虽据两城,本无德义,其势在于疾攻,迟则人情离阻,坐受崩溃。今且宜勒大将,深沟高垒,坚守勿战。别命偏师,精卒数千,出麦积崖以袭其后,群妖自散。”于是诏苗为统军,隶行台魏子建。子建以苗为郎中,仍领统军,深见知待。
孝昌中,兼尚书左丞,为西北道行台,与大都督宗正珍孙讨汾、绛、蜀贼,平之。及杀尔朱荣,荣从弟世隆拥部曲还逼都邑。孝庄幸大夏门,集群臣博议,百僚计无所出。苗独奋衣起曰:“今朝廷有不测之危,正是忠臣烈士效节之时,请以一旅之众,为陛下径断河梁。”庄帝壮而许焉。苗乃募人于马渚上流,以师夜下。去桥数里,放火烧船,俄然桥绝,贼没水死者甚众。官军不至,贼乃涉水与苗死斗,众寡不敌,苗浮河而没。帝闻,哀伤久之,谥忠烈。
苗少有节操,志尚功名。每读《蜀书》,见魏延请出长安,诸葛不许,叹息谓亮无奇计。及览《周瑜传》,未曾不嗟咨绝倒。解鼓琴,善属文咏,工尺牍之敏,当世罕及。死之日,朝野悲壮之。
(节选自《北史·李苗传》)
注:①宴驾:对帝王之死的委婉说法。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诏苗假龙骧将军乡导假:代理 |
B.次晋寿,宣武宴驾次:驻扎 |
C.明帝幼冲,无远略之意,竟不能纳竟:竟然 |
D.迟则人情离阻,坐受崩溃坐:空,徒然 |
下列各句,能表现李苗有文武才干的一组是()
①苗年十五,有报雪志
②乃上书陈平定江南之计,其文理甚切于时
③今且宜勒大将,'深沟高垒,坚守勿战
④请以一旅之众,为陛下径断河梁
⑤贼乃涉水与苗死斗,众寡不敌,苗浮河而没
⑥解鼓琴,善属文咏,工尺牍之敏
A.①②⑤ | B.①③④ |
C.②③⑥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苗对叔父李畎被害一事耿耿于怀,归魏后仍陈说伐蜀之计,后朝廷曾出师西伐,但因皇帝驾崩而不得不班师回朝。 |
B.李苗在三秦反叛时,根据敌情提出正面坚守不战,选派精兵偷袭敌后的方略,一举击溃了叛军。 |
C.李苗在众大臣对尔朱荣的堂弟率部下逼近都邑束手无策时,主动请缨,招募兵员与敌作战,后因寡不敌众而死。 |
D.李苗崇尚功名,读《蜀书》时,会因诸葛亮不同意魏延请求出兵长安而叹息;读《周瑜传》时,总是深深感叹折服。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子建以苗为郎中,仍领统军,深见知待。
(2)去桥数里,放火烧船,俄然桥绝,贼没水死者甚众。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世 之 治 也 行 善 者 获 福 为 恶 者 得 祸 及 其 乱 也 行 善 者 不 获 福 为 恶 者 不 得 祸 变 数 也 智 者 不 以 变 数 疑 常 道 故 循 福 之 所 自 来 防 祸 之 所 由 至 也 遇 不 遇 非 我 也 守 其 所 志 而 已 矣。
(取材于《中论·修本》)
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2)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3)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