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散,闻追豫州,轻骑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选自《赤壁之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遂与鲁肃俱诣孙权诣:到……去 |
B.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国:中原地区,当时曹操占领的地方。 |
C.必蹶上将军蹶:跌倒 |
D.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机:关键 |
选出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
A.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B.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C.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
D.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一段写因形势危急,诸葛亮到东吴劝说孙权联刘抗曹,分析曹、刘情况,坚定孙权抗曹的意志。 |
B.诸葛亮善于外交辞令,不卑不亢,他直言![]() |
C.孙权心怀疑虑,诸葛亮说曹操已是强弩之末,不堪一击,刘备以逸待劳,必将击溃曹军,打消了孙权的顾虑。 |
D.孙权听了诸葛亮的一番劝说,又加上他也不甘心降曹,于是与臣下谋划抗曹事宜。 |
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把下列出自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邵宝,字国贤,无锡人。年十九,学于江浦庄昶。成化二十年举进士,授许州知州。月朔,会诸生于学宫,讲明义利公私之辨。巫言龙骨出地中为祸福,宝取骨,毁于庭,杖巫而遣之。躬课农桑,仿朱子社仓,立积散法,行计口浇田法,以备凶荒。
弘治七年,入为户部员外郎,历郎中,迁江西提学副使。修白鹿书院学舍,以处学者。江西俗好阴阳家言,有数十年不葬父母者。宝下令,士不葬亲者不得与试,于是相率举葬以千计。迁右布政使,与镇守太监勘处州银矿,宝曰:“费多获少,劳民伤财,虑生他变。”卒奏寝其事。进湖广布政使。
正德四年,擢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刘瑾擅政,宝至京,绝不与通。瑾怒漕帅平江伯陈熊,欲使宝劾之,遣校尉数辈要宝左顺门,危言恐之曰:“行逮汝。”张彩、曹元自内出,语宝曰君第劾平江无后患矣宝曰平江功臣后督漕未久无大过不知所劾二人默然出。越三日,给事中劾熊并及宝,勒致仕去。瑾诛,起巡抚贵州,寻迁户部右侍郎,进左侍郎。命兼左佥都御史,处置粮运。寻疏请终养归,乃拜南京礼部尚书,再疏辞免。世宗即位,起前官,复以母老恳辞。许之,命有司以礼存问。
宝三岁而孤,事母过氏至孝。甫十岁,母疾,为文告天,愿减己算延母年。及终养归,得疾,左手不仁,犹朝夕侍亲侧不懈。受知于李东阳,为诗文,典重和雅,以东阳为宗。博综群籍,有得则书之简,取程子“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之义,名之曰“日格子”。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朔,会诸生于学宫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
B.躬课农桑督促 |
C.卒奏寝其事搁置 |
D.遣校尉数辈要宝左顺门拦截 |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语宝曰/君第劾/平江无后患矣/宝曰/平江功臣后/督漕未久/无大过/不知所劾 |
B.语宝曰/君第劾平江/无后患矣/宝曰/平江功臣/后督漕未久/无大过不知所劾 |
C.语宝曰/君第劾平江/无后患矣/宝曰/平江功臣后/督漕未久/无大过/不知所劾 |
D.语宝曰/君第劾平江/无后患矣/宝曰/平江功臣/后督漕未久无大过/不知所劾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邵宝重视教育,在许州知州任上,每月亲自到学校为众生员讲课;任江西提学副使时,在白鹿书院修建校舍,安置读书人。 |
B.邵宝极其孝顺,多次请求辞官奉养父母,最后才得到皇上同意;回家之后,自己有病,左手麻痹不仁,还是早晚奉侍在父母身边。 |
C.邵宝关心民生,重视农事,采取“积散法”等一系列措施防备饥荒发生;他不主张开采处州银矿原因之一,是怕劳民伤财。 |
D.邵宝好学不倦,博览群书,每当学有所得就写在竹片上,用宋代理学家程颐“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意思,取名“日格子”。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宝下令,士不葬亲者不得与试,于是相率举葬以千计。
(2)甫十岁,母疾,为文告天,愿减己算延母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萨布素,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四世祖充顺巴本,以勇力闻,世为岳克通鄂城长。太祖时,其后人哈木都率所部来归,屯吉林,遂家焉。萨布素初仕为宁古塔将军笔帖式,圣祖遣武默讷等瞻礼长白山,至吉林,欲得识路者导引,宁古塔将军巴海令萨布素率兵二百,携三月粮以从,成礼而还,授萨布素宁古塔副都统。
二十一年,罗刹侵额尔古纳,据雅克萨,诏率兵偕郎坦勘视雅克萨城形势,命建木城于黑龙江、呼玛尔两地,遽以巴海与萨布素统宁古塔兵千五百人往驻,造船备炮。萨布素疏言:“两城距雅克萨尚远,若驻兵两处,势必道阻。罗刹倘水陆运粮,增兵救援,更难为计。宜乘其积贮未备,速行征剿。俟造船毕,即直薄城下。”疏下王大臣议,如所请,上不许。寻以罗刹弃城而去,乃命巴海回守吉林,以萨布素偕宁古塔副都统瓦礼祜率兵驻额苏哩。
额苏哩在黑龙江、呼玛尔之间,为进攻雅克萨要地,有田陇旧迹,萨布素因移达呼尔防兵五百人赴其地耕种,并请调宁古塔兵三千更番戍守。上念兵丁更戍劳苦,命在卜奎建城,擢萨布素为黑龙江将军。既至,乃招抚罗刹降人,授以官职,更令转相招抚。
二十四年,罗刹复踞雅克萨,上以朋春等统兵克雅克萨城,命萨布素移驻墨尔根,建城防御。又命郎坦、班达尔沙会师,抵雅克萨。荷兰贡使以书谕俄罗斯察罕汗①,乃请遣使画界,然亟先释雅克萨围。上允之,命撤围。其后,俄罗斯使臣费耀多罗至尼布楚,命内大臣索额图、佟国纲等往会,寻议以大兴安岭及格尔必齐河为界,毁雅克萨城,徙其人去。
三十五年,上亲征噶尔丹,命大将军费扬古自归化城出西路,萨布素督盛京、宁古塔、科尔沁兵,扼其东路,自次克鲁伦河。噶尔丹西窜为费扬古所败诏分萨布素所部兵五百人隶费扬古军次年召至京师旋命回任奏请于墨尔根两翼立学,设助教,教习书义,是为黑龙江建学之始。
三十九年,卒。乾隆间,敕修盛京通志,列名宦,且称萨布素谙练明敏,得军民心,其平罗刹及黑龙江兴学,有文武干济才。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六十七》)
注:①察罕汗:即沙皇。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遣武默讷等瞻礼长白山礼:礼拜、膜拜 |
B.遽以巴海与萨布素统宁古塔兵千五百人往驻遽:急剧、急忙 |
C.自次克鲁伦河次:次第、顺序 |
D.俟造船毕,即直薄城下薄:迫近、逼近 |
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噶尔丹西窜/为费扬古所败/诏分萨布素所部兵五百人隶费扬古军/次年/召至京师/旋命回任 |
B.噶尔丹西窜/为费扬古所败诏/分萨布素所部兵五百人隶费扬古军/次年/召至京师/旋命回任 |
C.噶尔丹西窜为费扬古所败/诏分萨布素所部兵五百人/隶费扬古军/次年/召至京师/旋命回任 |
D.噶尔丹西窜/为费扬古所败/诏分萨布素所部兵五百人隶费扬古军/次年/召至京师旋命回任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萨布素出身行伍世家,其四世祖充顺巴本以勇猛和气力而闻名,世代为岳克通鄂城长。萨布素初登仕途,即为宁古塔将军笔帖式,后又多次立功,不断得到升迁。 |
B.在平定噶尔丹叛乱的战役中,康熙帝御驾亲征,萨布素奉命担任东路总指挥,结果噶尔丹向西逃窜,被西路总指挥费扬古击败。 |
C.萨布素恪尽职守,多次上疏陈述边关战略及开荒屯田部署,均因朝中君臣反对而未被允可。但他没有因此获罪,反而被委以重任,甚至被钦定为黑龙江将军。 |
D.萨布素治军有方,深得人心。任黑龙江将军期间修城筑镇,招抚罗刹兵,并建学兴教,为巩固东北边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两城距雅克萨尚远,若驻兵两处,势必道阻。罗刹倘水陆运粮,增兵救援,更难为计。
(2)上念兵丁更戍劳苦,命在卜奎建城,擢萨布素为黑龙江将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徐石麒,字宝摩,号虞求,嘉兴人。天启壬戌进士,授工部主事。御史黄尊素坐忤魏忠贤,下狱。石麒为尽力,忠贤怒,诬以赃私,削其籍。崇祯中,起官南京;历十二年,始入为通政司,升刑部侍郎、署部事。时帝以刑威驭下,法官引律大抵深文①;石麒多所平反。寻进尚书,论诛兵部尚书陈新甲。后有熊、姜之狱,卒以执法去位。
江南立国,起右都御吏;未至,改吏部尚书。再疏力辞,举郑三俊自代,不允。乃入朝,即奏陈省庶官、慎破格、行久任、重名器、严起废、明保举、交堂廉七事;皆褒纳之。石麒方以进贤退奸为任,而马士英、阮大铖植党树私,货贿公行,权倾中外;石麒时以祖宗之法裁之。士英欲得侯封,讽司礼监韩赞周入言之,请加恩定策,五等延世。石麒奏曰:“世宗以外藩入继,将封辅臣伯爵,而杨廷和、蒋冕谦不受。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 士英恶之,凡所上考选,少所称可。
先是,御史刘宗周矢公甄别,拟庄元辰等十三人为科道,士英庇其私人,更易殆半。御史黄耳鼎、陆朗有物议,石麒以例出之;朗急贿阉人内侍留用。石麒愤甚,因发朗内通之罪;朗恚诋石麒,石麒遂称焱乞休。无何,耳鼎亦两疏劾石麒,士英助之。石麒益愤,因力请罢斥,卒引疾去。去后以登极恩,加太子太保。
明年嘉都亡,石麒移居嘉兴城外,扁舟水宿。及城守将破,至城下呼曰:“吾大臣,不可野死,当与城俱。”复入居城中,朝服自缢死;时闰六月二十七日也。僧真实藏之柜中,逾二旬始殓,颜色如生。仆祖敏、李升从死。闽中唐王立,谥“忠襄”。
石麒立朝刚方清介,值权奸用事,郁郁不得志。中贵田成辈纳赂请属,皆拒不应,且疏劾之。其博闻强识,尤长于国家典制。性乐易爱人,与人言移日不倦。下吏寒士有才者,汲引不遗余力。(节选自《南疆逸史》,有删改)
【注】深文:引用法律过于严苛。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诛兵部尚书陈新甲论:议论 |
B.讽司礼监韩赞周入言之讽:暗示 |
C.士英庇其私人,更易殆半殆:接近 |
D.因发朗内通之罪发:揭发 |
对文中画框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启,是明朝皇帝的年号,下文的崇祯也是明朝皇帝的年号。 |
B.出,指罢黜官职,与“拜、除、领、迁”等词一样都是跟官职有关的词。 |
C.旬,是计时间的单位,在这里,一旬是指十天,二旬就是指二十天。在我国古代,一旬还可以指十岁或十二年。 |
D.谥,也称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任吏部尚书后,徐石麒向皇帝陈奏了有关官吏考核任用的七件事,都被皇帝采纳了。 |
B.徐石麒死后,真实和尚把他的尸身藏在柜子中,二十天后入殓,面色还和活着一样,很有传奇色彩。 |
C.马士英上疏向皇帝讨要封赐,徐石麒坚决反对,认为在这个时候这样做很不合适,因而被马士英怀恨在心。 |
D.徐石麒博闻强识,明晓典律,爱人荐贤,为官清正刚直,却因奸臣当道,屡遭排挤打击。 |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再疏力辞,举郑三俊自代,不允。
(2)吾大臣,不可野死,当与城俱。”复入居城中,朝服自缢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崔沔字善冲,京兆长安人,自博陵徙焉。纯谨无二言,事亲笃孝,有才章。擢进士。举贤良方正高第,不中者诵訾之,武后敕有司覆试,对益工,遂为第一。再补陆浑主簿,入调吏部,侍郎岑义叹曰:“君今郤诜也!”荐为左补阙。性舒迟,进止雍如也,当官则正言,不可得而诎。
睿宗召授中书舍人,以母病东都不忍去,固辞求侍,更表陆浑尉郭邻、太乐丞封希颜、处士李喜以代己处。诏改虞部郎中,俄检校御史中丞。请发太仓粟及减苑囿鸟兽所给以赈贫乏,人赖其利。监察御史宋宣远与卢怀慎姻家,恃以弄法;姚崇子彝留司东部,通宾客,招贿赂。沔将按劾,崇、怀慎方执政,共荐沔有史才,转著作郎,去其权,盖惮之也。久之,为太子左庶子。母亡,受吊庐前,宾客未尝至柩室。语人曰:“平生非至亲不升堂入谒,岂以存亡变礼邪?”中书令张说数称之。服除,迁中书侍郎。
玄宗以仙州数丧刺史,欲废之,沔请治舞阳,舞阳,故樊哙国也,更为樊州,帝不纳,州卒废。沔既喜论得失,或曰:“今中书宰相承制,虽侍郎贰之,取充位而已。”沔曰:“百官分职,上下相维,以成至治,岂可俯首怀禄邪?”凡诏敕曹事,多所异同,说不悦,出为魏州刺史。雨潦败稼,沔弛禁便人。召还,分掌吏部十铨,以左散骑常侍为集贤修撰,历秘书监、太子宾客。
太常议加宗庙笾豆,又欲增丧服。沔曰:“加笾豆未足尽天下美物,而措诸朝,徒近侈耳。”韦述等议与沔合,又诏中书门下参裁,于是宗庙笾豆坐各六,余仍旧制。
每朝廷有疑议,皆咨逮取衷。卒年六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孝沔俭约自持禄禀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四》,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纯谨无二言,事亲笃孝笃孝:非常孝顺 |
B.当官则正言正言:说正确的话 |
C.监察御史宋宣远与卢怀慎姻家姻家:结为亲家 |
D.以成至治至治:大好局面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卒/年六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孝/沔俭约/自持禄禀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 |
B.卒/年六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孝/沔俭约自持/禄禀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 |
C.卒/年六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孝/沔俭约自持禄禀/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 |
D.卒/年六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孝/沔俭约自持/禄禀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沔有才学,能经得住检验。他考中进士,在贤良方正科考试中成绩优等,后遭人公开诋毁,经主管部门的审察复试后,他最终名列第一。 |
B.崔沔为人纯正,孝顺父母。睿宗征召他担任中书舍人,而他在东都的母亲生病,他不忍心离开母亲去任职,于是坚决请辞,请求能亲自侍奉母亲。 |
C.崔沔为官正直,敢于同权奸斗争。宋宣远依仗卢怀慎的权势玩弄法律,姚崇的儿子姚彝收受贿赂,事情被崔沔知道后,崔沔不畏权势,坚决弹劾了二人。 |
D.崔沔爱护百姓,设法救济穷人。他曾请求散发太仓的粮食,削减苑囿中的鸟兽的饲料,来赈济贫穷的百姓;在魏州刺史任上,他放宽禁令,来给百姓提供方便。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语人曰:“平生非至亲不升堂入谒,岂以存亡变礼邪?”中书令张说数称之。
(2)凡诏敕曹事,多所异同,说不悦,出为魏州刺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李燮字德公,后汉谏臣李固之子。其父逆梁冀,知不免祸,乃遣三子归乡里。时,燮年十三,姊文姬为司郡赵伯英妻,贤而有智,见二兄归,具知事本,默然独悲曰:“李氏灭矣!自太公已来,积德累仁,何以遇此?”密与二兄谋预藏匿燮,托言还京师,人咸信之。有顷难作,下郡收固三子。二兄受害,文姬乃告父门生王成曰:“君执义先公,有古人之节。今委君以六尺之孤,李氏存灭,其在君矣。”成感其义,引燮入徐州,变姓名为酒家佣。
李燮从受学,酒家异之,意非恒人,以女妻燮。燮专精经学。后梁冀既诛而灾眚屡见。明年大赦天下,燮乃以本末告酒家,酒家具车重厚遣之,皆不受,遂还乡里。姊弟相见,悲感傍人。既而戒燮曰:“今弟幸而得济,岂非天邪!宜杜绝众人,慎无一言加于梁氏。加梁氏则连主上,祸重至矣。唯引咎而已。”燮谨从其诲。后王成卒,燮以礼葬之,感伤旧恩,每四节为设上宾之位而祠焉。
州郡礼命,四府并辟,皆无所就,后征拜议郎。及其在位,廉方自守,所交皆舍短取长,好成人之美。时,颍川荀爽、贾彪,虽俱知名而不相能,燮并交二子,情无适莫,世称其平正。
灵帝时拜安平相。先是安平王续为张角贼所略,国家赎王得还,朝廷议复其国。燮上奏曰:“续在国无政,为妖贼所虏,守籓不称,损辱圣朝,不宜复国。”时议者不同,而续竟归藩。燮以谤毁宗室,输作左校。未满岁,王果坐不道被诛。
擢迁河南尹。时既以货赂为官,诏书复横发钱三亿,以实西园。燮上书陈谏,辞议深切,帝乃止。先是,颍川甄邵诌附梁冀,为邺令。有同岁生得罪于冀,亡奔邵,邵伪纳而阴以告冀,冀即捕杀之。邵当迁为郡守,会母亡,邵且埋尸于马屋,先受封,然后发丧。邵还至洛阳,燮行涂遇之,使卒投车于沟中,笞捶乱下,大署帛于其背曰“谄贵卖友,贪官埋母”。乃具表其状。邵遂废锢终身。燮在职二年卒,时人感其世忠正,咸伤惜焉。
(节选自《后汉书 李燮传》有改动)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酒家异之,意非恒人恒:平常的、普通的 |
B.梁冀既诛而灾眚屡见眚:灾难 |
C.州郡礼命,四府并辟辟:征召 |
D.虽俱知名而不相能能:胜任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李燮刚正不阿的一项是
①燮上奏曰:守籓不称,损辱圣朝,不宜复国 ②燮并交二子,情无适莫
③时人感其世忠正,咸伤惜焉④燮以谤毁宗室,输作左校
⑤燮上书陈谏,辞议深切,帝乃止⑥使卒投车于沟中,笞捶乱下
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燮的姐姐文姬贤能又有智谋,看到兄长归来预知李家有灭族之祸,与兄长商量将李燮藏匿起来,并对外托词说李燮返回京城了。 |
B.文姬劝解李燮应当与外人彻底断绝来往,谨慎小心不要去说梁家的坏话,若提及梁家则会牵连到皇帝,祸殃恐怕会再次降临。 |
C.后来王成逝世,李燮也按照应有的礼节为其安葬,追念他过去的救命之恩。到每年祭祀的节日都会为王成设上宾之位而祭拜。 |
D.甄邵的一个朋友得罪了梁冀,逃走去投奔甄邵,甄邵假装接纳而暗中通知梁冀,梁冀将此人逮捕并杀害。 |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君执义先公,有古人之节。今委君以六尺之孤,李氏存灭,其在君矣。
续在国无政,为妖贼所虏,守籓不称,损辱圣朝,不宜复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