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邵宝,字国贤,无锡人。年十九,学于江浦庄昶。成化二十年举进士,授许州知州。月朔,会诸生于学宫,讲明义利公私之辨。巫言龙骨出地中为祸福,宝取骨,毁于庭,杖巫而遣之。躬课农桑,仿朱子社仓,立积散法,行计口浇田法,以备凶荒。
弘治七年,入为户部员外郎,历郎中,迁江西提学副使。修白鹿书院学舍,以处学者。江西俗好阴阳家言,有数十年不葬父母者。宝下令,士不葬亲者不得与试,于是相率举葬以千计。迁右布政使,与镇守太监勘处州银矿,宝曰:“费多获少,劳民伤财,虑生他变。”卒奏寝其事。进湖广布政使。
正德四年,擢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刘瑾擅政,宝至京,绝不与通。瑾怒漕帅平江伯陈熊,欲使宝劾之,遣校尉数辈要宝左顺门,危言恐之曰:“行逮汝。”张彩、曹元自内出,语宝曰君第劾平江无后患矣宝曰平江功臣后督漕未久无大过不知所劾二人默然出。越三日,给事中劾熊并及宝,勒致仕去。瑾诛,起巡抚贵州,寻迁户部右侍郎,进左侍郎。命兼左佥都御史,处置粮运。寻疏请终养归,乃拜南京礼部尚书,再疏辞免。世宗即位,起前官,复以母老恳辞。许之,命有司以礼存问。
宝三岁而孤,事母过氏至孝。甫十岁,母疾,为文告天,愿减己算延母年。及终养归,得疾,左手不仁,犹朝夕侍亲侧不懈。受知于李东阳,为诗文,典重和雅,以东阳为宗。博综群籍,有得则书之简,取程子“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之义,名之曰“日格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朔,会诸生于学宫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
B.躬课农桑督促 |
C.卒奏寝其事搁置 |
D.遣校尉数辈要宝左顺门拦截 |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语宝曰/君第劾/平江无后患矣/宝曰/平江功臣后/督漕未久/无大过/不知所劾 |
B.语宝曰/君第劾平江/无后患矣/宝曰/平江功臣/后督漕未久/无大过不知所劾 |
C.语宝曰/君第劾平江/无后患矣/宝曰/平江功臣后/督漕未久/无大过/不知所劾 |
D.语宝曰/君第劾平江/无后患矣/宝曰/平江功臣/后督漕未久无大过/不知所劾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邵宝重视教育,在许州知州任上,每月亲自到学校为众生员讲课;任江西提学副使时,在白鹿书院修建校舍,安置读书人。 |
B.邵宝极其孝顺,多次请求辞官奉养父母,最后才得到皇上同意;回家之后,自己有病,左手麻痹不仁,还是早晚奉侍在父母身边。 |
C.邵宝关心民生,重视农事,采取“积散法”等一系列措施防备饥荒发生;他不主张开采处州银矿原因之一,是怕劳民伤财。 |
D.邵宝好学不倦,博览群书,每当学有所得就写在竹片上,用宋代理学家程颐“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意思,取名“日格子”。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宝下令,士不葬亲者不得与试,于是相率举葬以千计。
(2)甫十岁,母疾,为文告天,愿减己算延母年。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21~25题。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侠。”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
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侠,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出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何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扰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于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作,马穷则佚。自古至今,未有穷其下而能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选自《孔子家语· 颜回》)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固有诬人也固:原来 | B.昔者帝舜巧于使民巧:灵巧 |
C.是以舜无佚民是:此,这 | D.岂足多哉多:称赞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鲁定公问于颜回曰 勾践说于国人曰 |
B.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C.善则善矣 此则国人之罪也 |
D.舜不穷其民力 樊哙侧其盾以撞 |
下列对鲁定公由“不悦”转而为“悦”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颜回的话在政事方面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 | B.颜回能公正地评价东野毕的驭术。 |
C.颜回详尽地分析了“马穷则佚”的原因。 | D.颜回准确地预测了东野毕“马将佚”。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
B.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
C.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
D.鲁定公心悦诚服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2)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3)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17~20题。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5·27)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19·21
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19·8)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7·31)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14·27)解释文中加点字词的意思:(每个1分,共3分)
①已矣乎()②人皆仰之()③君而知礼()依据上下文,在括号内补写出下面两个句子所省略的内容。(每空1分,共3分)
①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②巫马期以()告()翻译下列各句:(每句2分,共4分)
①小人之过也必文。
②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对于人之“过”,孔子发表了哪些观点?请分条简要说明,至少两条。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14~16题。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每个1分,共4分)
(1)君子周而不比(2)友便佞,损矣
(3)事君数(4)以友辅仁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每句3分,共6分)
(1)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2)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对待朋友的错误行为,孔子认为应采取怎样的做法?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裴政,字德表,河东闻喜人也。政幼明敏,博闻强记,达于时政,为当时所称。政明习故事。簿案盈几,剖决如流,用法宽平,无有冤滥。囚徒犯极刑者,乃许其妻子入狱就之,至冬,将行决,皆曰:“裴大夫致我于死,死无所恨。”其处法详平如此。
转左庶子,多所匡正,见称纯悫。东宫凡有大事,皆以委之。右庶子刘荣,性甚专固。时武职交番,通事舍人赵元恺作辞见帐,未及成。太子有旨,再三催促,荣语元恺云:“但尔口奏,不须造帐。”及奏,太子问曰:“名帐安在?”元凯曰:“禀承刘荣,不听造帐。”太子即以诘荣,荣便拒讳,云“无此语”。太子付政推问。未及奏状,有附荣者先言于太子曰:“政欲陷荣,推事不实。”太子召责之,政奏曰:“凡推事有两,一察情,一据证,审其曲直,以定是非。臣察刘荣,位高任重,纵令实语元恺,盖是纤介之愆。计理而论,不须隐讳。又察元恺受制于荣,岂敢以无端之言妄相点累。二人之情,理正相似。元恺引左卫率崔茜等为证,茜等款状悉与元恺符同。察情既敌,须以证定。臣谓荣语元恺,事必非虚。”太子亦不罪荣,而称政平直。
政好面折人短,而退无后言。时云定兴数入侍太子,为奇服异器,进奉后宫,又缘女宠,来往无节。政数切谏,太子不纳。政因谓定兴曰:“公所为者,不合礼度。又元妃暴薨,道路籍籍,此于太子非令名也。愿公自引退,不然将及祸。”定兴怒,以告太子,太子益疏政,由是出为襄州总管。妻子不之官,所受秩奉,散给僚吏。民有犯罪者,阴悉知之,或竟岁不发,至再三犯,乃因都会时,于众中召出,亲案其罪,五人处死,流徒者甚众,合境惶慑,令行禁止,小民苏息,称为神明。尔后不修囹圄,殆无争讼。卒官,年八十九。及太子废,高祖追忆之曰:“向遣裴政、刘行本在,共匡弼之,犹应不令至此。”
(选自《隋书·列传第六十六》)
9.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裴大夫致我于死,死无所恨恨:遗憾,不满意
B. 于众中召出,亲案其罪案:审查,审理
C. 令行禁止,小民苏息禁:不准,不许
D. 尔后不修囹圄,殆无争讼讼:诉讼,打官司
10.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审其曲直,以定是非
作师说以贻之B. 岂敢以无端之言妄相点累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www.jk.zy.w.com
C. 此于太子非令名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 乃因都会时,于众中召出
因击沛公于座
11. 下列各句中全都表现裴政“善于断案”的一项是()。
①用法宽平,无有冤滥②多所匡正,见称纯悫
③察情既敌,须以证定④政数切谏,太子不纳
⑤所受秩奉,散给僚吏⑥民有犯罪者,阴悉知之
A. ①③④B. ②④⑤C. ②⑤⑥D. ①③⑥
12.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 裴政小时候就很聪明敏锐,了解当时社会的治理情况,很受人们称赞;步入仕途后,熟悉典章制度,执法宽仁公正,为官清正廉明,善于断案,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
B. 裴政在受命审理刘荣一案时,面对刘荣党羽的诬陷与太子的责难,一方面坚持根据情理进行合理推断,一方面又重视旁人的证词,最终得出正确结论,太子虽没有怪罪刘荣,却称赞裴政断案公平正直。
C. 裴政执法理民恩威并重,对于将处死刑的犯人,允许家属到狱中和他们团聚;对那些初次犯法的人也尽量给予改正的机会;而对那些屡教不改的人,才依法严惩不贷,这也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D. 裴政刚正不阿,曾因犯颜直谏被太子疏远,外放为襄州总管,但高祖皇帝还是很看重他,在他死后还怀念他,认为如果他和刘行本还在,让他们辅佐太子,太子就不至于被废
黜了。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簿案盈几,剖决如流。
(2)纵令实语元恺,盖是纤介之愆。
(3)政好面折人短,而退无后言。
逢蒙学射于羿
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
孟子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孟子·离娄下》第二十四章
【注】“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您反而说我们有生路了,这是什么道理呢?
1、下列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
A、庾公之斯也。 B、夫尹公之他,端人也。
C、刘备天下枭雄。D、予未得为孔子之徒也。
2、下列对“薄乎云尔,恶得无罪?”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接近云天了,怎么能说没有罪过呢? B、只是说不重罢了,谁不憎恨他的这种罪过呢?
C、只是说不重罢了,怎么能说没有罪过呢? D、接近云天了,谁不憎恨他的这种罪过呢?
3、下列对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逢蒙学射于羿②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
③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④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也相同B、①和③不相同,②和④也不相同
C、①和③不相同,②和④相同 D、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