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12分,每小题3分)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东越相攻,上使黯往视之。不至,至吴而还,报曰:“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黯耻为令,病归田里。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称之。上闻,召以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治务在无为而已,弘大体,不拘文法。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脩絜,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常慕傅柏、袁盎之为人也。善灌夫、郑当时及宗正刘弃。亦以数直谏,不得及居位。
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蚡为丞相,中二千石为拜谒,蚡不为记。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天下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大将军青既益尊,姊为皇后,然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益贵,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过于平生。
淮南王谋反,惮黯,曰:“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至如说丞相弘,如发蒙振落耳。”  (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2,4,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屋比延烧 比:紧挨着
B.臣谨以便宜便宜:趁便见机行事
C.群臣或数黯 数:列举过失,指责
D.遇黯过于平生 过:拜访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或父子相食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B.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凡四方之士无不过而拜且泣者
D.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以下六个句子,全都直接表现汲黯倨傲忠直的一组是   (   )
①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
②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
③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
④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⑤然黯与亢礼
⑥好直谏,安节死义,难惑以非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⑥ D.③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汲黯两次奉旨出使,都中途变卦,或半路而返,或自作主张发放官粮赈济灾民。皇帝虽认可了他的作法,但还是让他出朝廷为官。
B.汲黯批评别人的过失,从来不留情面,即使对至尊的君主也敢当面谏诤指责,无所顾忌。多次犯颜武帝,群臣都为之震恐、责怨。
C.汲黯为人倨傲严正,从不屈从权贵,对田蚡、卫青等朝中重臣也不多加礼敬,引起他们的不满。
D.汲黯信仰黄老学说,崇尚无为清静之治,反对扰乱民生的“多欲”政治,治理郡务不拘小节,取得了良好的政绩。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
译文:
(2)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益贵,君不可以不拜。
译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送孟东野序(节选)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敚,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耶?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耶?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趋也或梗之(通“促”催促)
B.其沸也或炙之(烤)
C.其他浸淫乎汉氏矣(在水中滋润,此处指积累渐而扩及)
D.东野之役于江南也(任职)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而使鸣国家之盛耶
B.维天之于时也亦然
其于人也亦然
C.人声之精者为言
凡出乎口而为声者
D.三子者之鸣信善矣

忌不自信
下列对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着眼于一个“鸣”字,从自然界的“物不得其平则鸣”,推论到人世间人们的鸣,鸣贯穿始终,意脉清晰,主旨显豁。
B.“有不得已者而后言”一句,说明诗文一方面是客观现实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一方面又是情动于中,而言之于外的结果。
C.人“不得其平则鸣”或“鸣国家之盛”,或“自鸣其不幸”,在作者认为,这全“悬乎天矣”,即把这些情形全归于天意,可见作者在宣扬的唯心主义观点,对此,我们应当摒弃。
D.如果从行文来看,作者结论好像在说天意起决定作用,其实,这是作者借天意指责当政者不重用孟东野之类的人材,为孟东野鸣不平。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黄溍字晋卿,婺州义乌人。溍生而俊异,比成童,授以《书》《诗》,不一月成诵。迨长,以文名于四方。
中延祐二年进士第,授台州宁海丞。民有后母与僧通而酖杀其父者,反诬民所为,狱将成,溍变衣冠阴察之,具知其奸伪,卒直其冤。恶少年名在盗籍者,而谋为劫夺,未行,邑大姓执之,图中赏格。初无获财左验,事久不决,溍为之疏剔,以其狱上,论之如本条,免死者十余人。
迁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石堰西场运判,改诸暨县判官,巡海官舸。例以三载一新,费出于官,而责足于民。有余,则总其事者私焉。溍撙节泛蠹(节省不必订的开支),以余钱还民。奸民以伪钞钩结党与,胁攘人财,官若吏听其谋,挟(依仗,指依官吏的纵容)往新昌、天台、宁海、东阳诸县,株连所及数百家,民受祸至惨。郡府下溍鞫治,溍一问,皆引伏,官吏除名,同谋者各杖遣之。
入为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转国子博士。视弟子如朋交,未始以师道自尊、轻纳人拜,而来学者滋益恭。业成而仕,皆有闻于世。
溍天资介特,在州县唯以清白为治,俸弗给,每鬻产以佐其费。及升朝行,挺立无所附,足不登巨公势人之门,君子称其清风高节,如冰壶玉尺,纤尘弗污。溍之学,博极天下之书,而约之于至精。剖析经史疑难,及古今因革制度名物之属,旁引曲证,多先儒所未发。文辞布置谨严,援据精切,俯仰雍容,不大声色,譬之澄湖不波,一碧万顷,鱼鳖蛟龙,潜伏不动,而渊然之光,自不可犯。
(《元史》卷一百八十)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恶少年名在盗籍者籍:名册。
B.初无获财左验左验:凭证,作凭证。
C.每鬻产以佐其费鬻:赊欠。
D.旁引曲证,多先儒所未发曲证:多方考证。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费出于官,而责足于民
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B 业成而仕,皆有闻于世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C 在州县唯以清白为治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 旁引曲证,多先儒所未发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叙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黄溍在宁海任职时,有个人的继母与人私通并杀害此人之父,事后反诬是此人所为。黄溍查清了真相,为此人雪洗了冤屈。
B.黄溍任诸暨县判官时,有一群奸民使用假钞侵夺别人财物,四处为害。黄溍查清了此案,惩治了罪犯和包庇的官史。
C.黄溍在国子监任博士时,;平等对待学生,破除师道尊严,不轻易跪拜孔子,受到学生的尊重。他的学生也都学有所成。
D.黄溍的文章不动声色,像澄静的湖面,水波不兴,一碧万顷,但文章所放射出的深邃的光芒,却是凛然不可侵犯的。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司马池,字和中。少丧父,家赀数十万,悉推诸父,而自力读书。后中第,授永宁主簿。出入乘驴。与令相恶,池以公事谒令,令南向踞坐不起,池挽令西向偶坐论事,不为少屈。历建德、郫县尉。蜀人妄言戍兵叛,蛮将入寇,富人争瘗金银逃山谷间。令闾丘梦松假他事上府,主簿称疾不出,池摄县事。会上元张灯,乃纵民游观,凡三夕,民心遂安。调郑州防御判官、知光山县。禁中营造,诏诸州调竹木,州符期三日毕输。池以土不产大竹,转市蕲、黄,非三日可致,乃更与民自为期,约过不输者罪之,既而输竹先诸县。
枢密使曹利用奏为群牧判官,辞不就,朝廷固授之。利用尝委括大臣所负进马价,池曰:“令之不行,由上犯之。公所负尚多,不先输,何以趣他人。”利用惊曰:“吏绐我已输矣。”亟命送官,数日而诸负者皆入。利用贬,其党畏罪,徒而毁短者甚众,池独扬言于朝,称利用枉,朝廷卒不问。内侍皇甫继明给事章献太后阁,兼领估马司,自言估马有羡利,乞迁官。事下群牧司,阅无羡利。继明方用事,自制置使以下皆欲附会为奏,池独不可。除开封府推官,敕至阁门,为继明党所沮,罢知耀州。
召知谏院,上表恳辞。仁宗谓宰相曰:“人皆嗜进,而池独嗜退,亦难能也。”加直史馆,复知凤翔。有疑狱上谳,大理辄复下,掾属惶遽引咎。池曰:“长吏者政事所繇,非诸君过。”乃独承其罪,有诏勿劾。岐阳镇巡检夜饮富民家,所部卒执之,俾为约,不敢复督士卒,而后释其缚;池捕首恶诛之,巡检亦坐废。累迁尚书兵部员外郎,遂兼侍御史知杂事。尝言:“陕西用兵无宿将,刘平好自用而少智谋,必误大事。”后平果败。更户部度支、盐铁副使。岁满,中书进名,帝曰:“是固辞谏官者。”擢天章阁待制、知河中府,徙同州,又徙杭州。
池性质易,不饰厨传①,剸剧②非所长,又不知吴俗,以是谤讥闻朝廷。转运使江钧、张从革劾池决事不当十余条,及稽留德音③,降知虢州。初,转运使既奏池,会吏有盗官银器,械州狱,自陈为钧掌私厨,出所卖过半;又越州通判载私物盗税,乃从革之姻,遣人私请。或谓池可举劾以报仇,池曰:“吾不为也。”人称其长者。
(节选自《宋史》卷一百零四列传第五十七)
【注】①厨传:供应食宿、车马的驿站②剸剧:统领裁处繁剧的事务③德音:唐、宋时的一种恩诏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池挽令西向偶坐论事偶:并列
B.州符期三日毕输符:限期
C.不先输,何以趣他人趣:说服
D.巡检亦坐废坐:定罪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司马池“为人正直”和“富于远见卓识”的一组是()

A.乃纵民游观,凡三夕,民心遂安
自制置使以下皆欲附会为奏,池独不可
B.池以土不产大竹,转市蕲、黄,非三日可致
事下群牧司,阅无羡利
C.枢密使曹利用奏为群牧判官,辞不就
长吏者政事所繇,非诸君过
D.池独扬言于朝,称利用枉,朝廷卒不问

刘平好自用而少智谋,必误大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池有谋略,在蜀地任职时,谣传当地士兵叛乱,蛮族也将入侵。于是富人争相躲避,县里的主要官员也都吓得不上班。司马池独撑局面,巧妙化解,使民心安定下来。
B.司马池担任群牧判官时,曹利用曾经委托他负责征收大臣们所欠的进马费用。司马池首先对曹利用晓之以理,劝其带头缴纳,结果数日之中就顺利完成了此项任务。
C.司马池曾经参与考察内侍皇甫继明的相关政绩,从制置使以下都纷纷附名上奏要求提拔皇甫继明,司马池加以拒绝,而他随后遭到皇甫继明的直接报复。
D.司马池被朝廷召回担任谏院主管,他上书恳切推辞。宋仁宗对此深表示赞许,直到他后来改任其他官职任职期满,中书阁准备提升其职务时,仁宗还提及此事。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成字咸熙。其先唐之宗室,五季艰难之际,流寓于四方,避地北海,遂为营丘人。父祖以儒学吏事闻于时。家世中衰,至成犹能以儒道自业。善属文,气调不凡,而磊落有大志。因才命不偶,遂放意于诗酒之间,又寓兴于画,精妙,初非求售,唯以自娱于其间耳。
故所画山林、薮泽、平远、险易、萦带、曲折、飞流、危栈、断桥、绝涧、水石、风雨、晦明、烟云、雪雾之状,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如孟郊之鸣于诗,张颠之狂于草,无适而非此也。笔力因是大进。于是凡称山水者,必以成为古今第一,至不名而曰李营丘焉。然虽画家号为善褒贬者,无不敛衽①以推之。尝有显人孙氏知成善画得名,故贻书招之。成得书且愤且叹曰:“自古四民不相杂处,吾本儒生,虽游心艺事,然适意而已,奈何使人羁致入戚里宾馆,研吮丹粉而与画史冗人同列乎?此戴逵之所以碎琴也。”却其使不应。孙忿之,阴以贿厚赂营丘之仕相知者,冀其宛转以术取之也。不逾时而果得数图以归。未几成随郡计赴春官较艺,而孙氏卑辞厚礼复招之,既不获已,至孙馆,成乃见前之画,张于谒舍中。成作色振衣而去。其后王公贵戚,皆驰书致币恳请者不绝于道,而成漫不省也。
晚年好游江湖间,终于淮阳逆旅。子觉以经术知名,践历馆阁。孙宥尝为天章阁待制,出金帛以购成之所画甚多,悉归而藏之。自成殁后名益著,其画益难得,故学成者皆摹仿成所画峰峦泉石,至于刻画图记名字等,庶几乱真,可以欺世,然不到处,终为识者辨之。第名之不可掩而使人慕之如是,信公议所同焉。或云又兼善画龙水,亦奇绝也。但所长在于山水之间,故不称云。(选自《宣和画谱》,有删改)
注释:①衽:衣服前下摆。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属文,气调不凡属:连缀
B.皆驰书致币恳请者不绝于道驰:奔走
C.奈何使人羁致入戚里宾馆羁:束缚
D.第名之不可掩而使人慕之如是第:只是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父祖以儒学吏事闻于时敛赀财以送其行
B.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十有一月耳
C.终于淮阳逆旅故燕王欲结于君
D.然不到处,终为识者辨之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成本是唐朝皇族后代,家道中落,还能以儒家道德自守,文章写得不同凡响,磊落有大志,不屑于结交权贵,才纵情于诗酒和画画之中。
B.李成画山水如同唐诗人孟郊鸣唱于诗歌,像书法家张旭颠倒狂放纵飘逸于狂草。在当时凡谈论山水画的人,都必定以李成为古今第一人。
C.李成以善画得名,当时的王公贵戚很多都想用高价购买他的画,但他却认为自己画画是为了个人身心自娱,不是用来赚钱谋利,所以不理会他们求购的恳请。
D.李成死后,他的画更加难得,有些人摹仿他的画几乎达到了乱真的程度,甚至可以蒙蔽世人,这从侧面也说明了人们对他画的爱慕和认同。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庄子••外物》)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故往贷粟于监河侯贷:借
B.庄周忿然作色曰忿然:生气的样子
C.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游:游玩
D.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肆:店铺、市场

对下面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②激西江之水而迎子
③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④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A.两个“而”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
B.两个“而”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C.两个“而”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D.两个“而”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

下列对上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庄子因家贫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很大方,答允秋后收得税金后借给他三百金。
B.粮对于庄子、水对于鲋鱼,都是赖以养生的急需品,虽少即可养生。监河侯对于庄子,远赐等于见死不救。
C.这篇寓言构思精巧,寓言中引寓言,故事中套故事,于俗事中见深理。
D.在人物刻画上,监河侯的虚伪,庄子的迂腐无不跃然纸上。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