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以及植物无土栽培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请分析:
  (1)用于组织培养的培养液和无土栽培时所用的营养液相比,前者( )
  A.必须含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B.必须含有机物
  C.不一定含有植物激素       D.浓度必须小于细胞液浓度
  (2)组织培养技术不能直接用于( )
  A.快速繁殖  B.培育无病毒植株  C.植物产品的工厂化生产  D.培育抗病毒植株
  (3)用组织培养技术繁殖植物体时,不可能发生的是( )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
  C.染色体变异         D.染色体分离
  (4)Mg是植物体合成叶绿素所必需的矿质元素,某同学利用无土栽培技术设计以下实验来验证是植物的必需元素.

  取生长状况一致的大豆幼苗,用符合实验要求的容器进行培养,对照组容器内只有蒸馏水,实验组盛有用蒸馏水配制的镁盐溶液.两组置于相同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并对溶液通气,观察两组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

  ①进行无土栽培过程中,要不断向培养液中通入空气,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认为他能得出实验结论吗?为什么?请提出你的实验设计方案.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动物细胞工程的常用技术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滥用抗生素往往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1)细菌抗药性变异的来源属于
(2)尽管在细菌菌群中天然存在抗药性基因,但是使用抗生素仍可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菌群中
(3)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是抗生素对细菌进行 的结果,其内在实质是
(4)在抗生素的作用下,细菌往往只要一到两代就可以得到抗性纯系。而有性生殖的生物,淘汰一个原来频率较低的隐性基因,形成显性纯合子组成的种群的过程却需要很多代,原因是

蚕豆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12,科学家用3H标记蚕豆根尖细胞的DNA,可以在染色体水平上研究真核生物的DNA复制方式。实验的基本过程如下:
Ⅰ.将蚕豆幼苗培养在含有3H的胸腺嘧啶核苷的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的放射性情况。
Ⅱ.当 DNA分子双链都被3H标记后,再将根移到含有秋水仙素的非放射性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的放射性情况。
请回答相关问题:
(1)蚕豆根尖细胞进行的分裂方式是__________;秋水仙素能使部分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其作用的机理是_______________。
(2)Ⅰ中,在根尖细胞进行第一次分裂时,每一条染色体上带有放射性的染色单体有________条,每个DNA分子中,有________条链带有放射性。
Ⅱ中,若观察到一个细胞具有24条染色体,且二分之一的染色单体具有放射性,则表明该细胞的染色体在无放射性的培养基上复制________次,该细胞含有________个染色体组。
(3)上述实验表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________。

下图为DNA测序仪显示的某真核生物DNA片段一条链的碱基排列顺序图片。其中图l的碱基排列顺序已经解读,其顺序是:GGTTATGCGT,请解读图2并依据图2作答。

(1)2显示的碱基排列顺序
(2)该DNA片段中(A+C)/(T+G)=
(3)该基因片段控制多肽合成时必须经过 两个过程。
(4)某人用35S标记含该DNA片段的噬菌体,让其在不含35S的细菌中繁殖3代,含有35S标记DNA所占比例为 ,原因是

如图1为大肠杆菌的DNA分子结构示意图(片段),图2为DNA分子复制图解。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1、2、3结合在一起的结构叫__________。
(2)若图1中的3是鸟嘌呤,4的中文名字应该是__________。
(3)若图1片段含有200个碱基,碱基间的氢键共有260个,该DNA片段中共有腺嘌呤__________个,C和G共有__________对。
(4)图2中的复制过程完成后,A’链、B’链分别与__________链相同,因此该过程形成的两个子代DNA分子均保留了其亲代DNA分子的一条单链,所以完全相同,这种复制方式称为__________。

人们已经通过化学实验证明了细胞膜中含有磷脂分子。现在请你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成分。
(1)实验课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目的:利用化学试剂检测细胞膜中的蛋白质。
(3)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材料:细胞膜样液、稀释的蛋清、洁净试管、滴管、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等。
(5)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洁净试管2支,编号为甲、乙。
第二步:向甲试管中滴加2 mL的细胞膜样液,向乙试管中加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向甲、乙两试管中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现象:
甲试管中颜色 ____________ ,乙试管中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 。
(7)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