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张仪诳楚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章击之。
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孟子》论之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
5.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 诚:的确
B.君臣皆贺,陈轸独吊 吊:悼念死者
C.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 绝:超过
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 来:使……到来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B.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7.下面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陈轸“远见卓识”与楚王“利令智昏”的一组是()
A.群臣皆贺,陈轸独吊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B.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
C.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
D.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 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孟子认为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张仪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实现了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D.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却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9.断句和翻译。
(1)用“/”为下面文段断句。
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
②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亢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命下吏交给 B.匈奴七百余里   击退
C.以黔首   使……愚昧 D.收天下之军队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从文言特殊句式的角度,选出与“为天下笑者,何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

A.不拘于时 B.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刘汲,字直夫,眉州丹棱人。绍圣四年进士。金人再犯京师,诸道不知朝廷动息者三月。冯延绪传诏抚谕,谓车驾出郊定和议,令诸道罢兵。汲谓副总管高公纯曰:“诏书未可遽信。”公纯问故,汲曰:“诏下以去年十二月,邓州去京七百里,今始至州,何也?安有议和以三月,而敌犹未退乎?此必金人胁朝廷以款勤王之师尔,可速进兵。”公纯难之,汲请自行,公纯不得已俱至南阳,不进,汲独驰数十骑赴都城,二帝已北行,汲素服恸哭。寻代公纯摄帅事,捐金帛飨士,为战守计。就加直龙图阁、知邓州兼京西路安抚使。
金人复渡河,谍知邓州为帝行在所,命其将银朱急攻京西,汲遣副总管侯成林守南阳,金人奄至,杀成林,汲集将吏谓曰:“吾受国恩,恨未得死所,金人来必死,汝有能与吾俱死者乎?”皆流涕曰:“惟命!”。民有请涉山作寨以避敌者,汲曰:“是弃城矣。然若属俱死无益。”乃下令曰:“城中有材武愿从军者听留,余从便。”得敢死士四百人,又令曰:“凡仕于此,其听送其家,寅出午反,违者从军法。”众皆感服,无一人失期。
及南阳陷,命将戚鼎将兵三千逆战,及命靳仪与赵宗印分西、南门犄之。汲自以牙兵四百登阵望,见宗印从间道遁,即自至鼎军中,麾其众阵以待,敌至皆死斗,敌却。俄而仪败,金人攻之益急,矢下如雨,军中请汲去,汲不许,曰:“使敌知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敌大至,汲死之。事闻,赠太中大夫,谥忠介。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七·忠义三》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代公纯摄帅事寻:不久
B.公纯之难:诘难,责难
C.寅出午反:通“返”,返回
D.敌大至,汲之死:为……而战死

下列各组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命其银朱急攻京西命戚鼎将兵三千逆战
B.麾其众以待汲自以牙兵四百登
C.邓州京七百里军中请汲,汲不许
D.谍邓州为帝行在所就加直龙图阁、邓州兼京西路安抚使。

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刘汲“有谋略”的一组是()
①此必金人胁朝廷以款勤王之师尔,可速进兵
②是弃城矣。然若属俱死无益
③凡仕于此,其听送其家,寅出午反,违者从军法
④麾其众阵以待,敌至皆死斗
⑤矢下如雨,军中请汲去,汲不许
⑥使敌知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汲认为“诏书未可遽信”,理由是诏令到达的时间过长,议和之后没见退兵。
B.刘汲独自率领几十名骑兵奔赴都城,但是二帝已经北行,刘汲穿上白衣服恸哭。
C.刘汲为了坚守城池,召集城中有才能和武力从军的人留下来,敢死战士有四百人,让做官的人把家人送走,众人都感动佩服。
D.赵宗印从小道隐蔽行军,随后来到戚鼎的军队中,指挥军队布阵来等待敌人,敌人到来之后他们都作殊死战斗。

翻译
(1) 俄而仪败,金人攻之益急,矢下如雨
(2)安有议和以三月,而敌犹未退乎?
(3)寻代公纯摄帅事,捐金帛飨士,为战守计。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后魏侍中济阴公之系孙。曾伯祖奭,高祖朝宰相。父镇,太常博士,终侍御史。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想,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朗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章奏,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已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子周六、周七,才三四岁。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
注释:①系孙:远世子孙。 ②郁悼(yù yáo):通“郁陶“,忧思郁积。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古为侔: 齐等
B.与之事图: 谋划
C.以男女钱质:以人或财物抵押、担保
D.时人之义: 通“议”,译为“议论”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后魏侍中济阴公系孙当时流辈咸推
B.同辈七人俱贬如何母偕行
C.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之凄恻
D.吾禹锡为执友名动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柳宗元的才学或品行的一组是()
①精裁密致,璨若珠贝。②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③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④即草章奏,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
⑤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⑥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多次升官,又多次遭贬官,起起伏伏,而他一生著述颇盛,坎坷的仕途境遇又造就了他感时伤世的文学创作。
B.王叔文曾经将柳宗元等人引入禁宫之中,和他们商议大事,后来运动失败,王叔文便和七名同辈一起都被贬谪了。
C.柳宗元不忍心看到好朋友刘禹锡远赴边疆播州任职而不能与年老的母亲团聚,因此主动提出要与刘禹锡交换任职的地方。
D.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期间,大胆改革柳州恶俗,并且出私钱将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

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
(2)把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即草章奏,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

②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

卖酒者传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量酌之,曰:“毋盗瓶中酒,受主翁笞也。”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有事聚饮者,必会其肆。里中有数聚饮,平事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多墨色。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平事不得决,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乙得金欣然,以为甲终不负己也。四年,甲乃仅偿卖酒者四百金。
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非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啖,酬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
术者谈五行,立决人死,疏先后宜死者六人矣。卖酒者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舍主毕至,曰:“吾往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之乎?价毋亏乎?”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又召诸子贷者曰:“汝贷金若干,子母若干矣。”能偿者损其息,贫者立券还之,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及期,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卖酒者颜色阳阳如平时,戚友相候视,至夜分,乃散去。其后第八人以下各如期死,卖酒者活更七年。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
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卖酒者姓郭名节,他善事颇众。予闻之欧阳介庵云。
①事:评议事情。②子母:利息和本金。③责券:求取借据。④谈五行:以五行之术测算命运。
下列加线词语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或遣童婢沽:买 B.以为甲终不己也负:欠钱
C.疏先后死者六人宜:合适 D.能偿者其息损:损害

下列加线词意义与用法完全一致的一组是:

A.①善酿致富②更注酒,使持
B.①中心愿之乎②汝贷金若干,子母干矣。
C.①至夜分,散去②主人取客钱买酒肉耶
D.①客偿博负行②召买田舍主毕至

下列各组中能全部表现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的一项是
①平生不欺人②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③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④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⑤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⑥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④⑤⑥

对文章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卖酒者平生没有欺骗别人,特别是对于仆人丫鬟来买酒的,他都要关切的嘱咐几句。
B.为了能让寄宿的客人肯吃喝,卖酒者以赌博为名,将赢取的钱来吃喝,最终分文未取。
C.卖酒者爱好赌博,他从来不肯与别人赌博,是为了不让孩子把自己的家产败掉。
D.卖酒者待人仁慈宽厚,乐善好施,寿命超过术士的预言,这体现民间善有善报的观念。

翻译下列语句:
①能偿者损其息,贫者立券还之,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
②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贾黄中,字娲民,沧州南皮人,唐相耽四世孙。父玭严毅,善教子,士大夫子弟来谒,必谆谆诲诱之。
  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六岁举童子科,七岁能属文,触类赋咏。父常令蔬食,曰:“俟业成,乃得食肉。”十五举进士,授校书郎、集贤校理,迁著作佐郎、直史馆。
  岭南平,以黄中为采访使,廉直平恕,远人便之。还奏利害数十事,皆称旨。会克江表,选知宣州。岁饥,民多为盗,黄中出己奉造糜粥,赖全活者以千数,仍设法弭盗,因悉解去。
  太宗即位,迁礼部员外郎。太平兴国二年,知升州。时金陵初附,黄中为政简易,部内甚治。一日,案行府署中,见一室扃钥甚固,命发视之,得金宝数十匮,计直数百万,乃李氏宫阁中遗物也,即表上之。上览表谓侍臣曰:“非黄中廉恪,则亡国之宝,将污法而害人矣。”赐钱三十万。
  黄中素重吕端为人,属端出镇襄阳,黄中力荐于上,因留为枢密直学士,遂参知政事。当世文行之士,多黄中所荐引,而未尝言,人莫之知也。然畏慎过甚,中书政事颇留不决
明年,知襄州,上言母老乞留京,改知澶州。辞日,上戒之曰:“夫小心翼翼,君臣皆当然;若太过,则失大臣之体。”黄中顿首谢。上因谓侍臣曰:“朕尝念其母有贤德,七十余年未觉老,每与之语,甚明敏。黄中终日忧畏,必先其母老矣。” 因目参知政事苏易简曰:“易简之母亦如之。自古贤母不可多得。”易简前谢曰:“陛下以孝治天下,奖及人亲,臣实何人,膺兹荣遇。”  
二年,以疾卒,年五十六,其母尚无恙,卒如上言。赠礼部尚书。上闻其素贫,别赐钱三十万。既葬,其母入谢,又赐白金三百两。上谓之曰:“勿以诸孙为念,朕当不忘也。”
黄中端谨,能守家法,廉白无私。多知台阁故事,谈论亹癖①,听者忘倦焉。在翰林日,太宗召见,访以时政得失。黄中但言:”臣职典书诏,思不出位,军国政事非臣所知。“上益重之,以为谨厚。及知政事,卒无所建明,时论不之许。
①癖:亹wěi,美好;癖:癖好。(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四》,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展书卷之比:等 B.远人便之便:方便
C.仍设法盗弭:平息 D.黄中顿首谢:道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悉解去留为枢密直学士 B.课诵读上闻素贫
C.俟业成,得食肉李氏宫阁中遗物也 D.则亡国宝则失大臣

下列各句组,都能表现贾黄中“廉直平恕”的一组是()
①还奏利害数十事②黄中出己奉造糜粥③黄中为政简易,部内甚治
④得金宝数十匮,计直数百万,乃李氏宫阁中遗物也,即表上之
⑤而未尝言,人莫之知⑥上言母老乞留京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黄中的父亲对他要求很严格,贾黄中五岁的时候,他父亲每天要他早起学习,督促他诵读,并告诉他学业未成,只有粗茶淡饭。
B.贾黄中担任宣州知州的时候,遇上饥荒,很多老百姓都去当盗贼,贾黄中上奏了数十条利弊,还拿出自己的俸钱买米煮成粥,保全数千名百姓的性命。
C.贾黄中处理政事简便易行,将升州治理得秩序井然,并把可能玷污法律、害人的前朝数百万珍宝如数上缴朝廷,得到皇帝的嘉赏。只是他有时行事不能当机立断。
D.贾黄中的母亲被皇帝召见,皇帝对贾黄中的母亲评价甚高,认为她七十余岁未觉年老,每次与她交谈,贤德明敏,可与古代孟子的母亲相媲美。

翻译下面句子。
①然畏慎过甚,中书政事颇留不决。
②黄中终日忧畏,必先其母老矣。
③多知台阁故事,谈论亹癖,听者忘倦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