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7—21题。
向敏中,字常之,开封人。父瑀,仕汉符离令。性严毅,惟敏中一子,躬自教督,不假颜色。尝谓其母曰:“大吾门者,此儿也。”及冠,继丁内外忧,能刻厉自立,有大志,不屑贫窭。太平兴国五年进士,任右赞善大夫,后命为枢密直学士。
时通进、银台司主出纳书奏,领于枢密院,颇多壅遏,或至漏失。敏中具奏其事,恐远方有失事机,请别置局,命官专莅,校其簿籍,诏命敏中与咏领其局。太宗欲大任敏中,当途者忌之。会有言敏中在法寺时,皇甫侃监无为军榷务 ,以贿败,发书历诣朝贵求为末减,敏中亦受之。事下御史,按实,尝有书及门,敏中睹其名,不启封遣去。俄捕得侃私僮诘之,云其书寻纳筒中,瘗临江传舍。驰驿掘得,封题如故。太宗大惊异。时西北用兵枢机之任专主谋议敏中明辨有才略,遇事敏速。
真宗即位,命敏中为鄜延路缘边安抚使,俄还京兆。是冬,真宗幸澶渊,赐敏中密诏,尽付西鄙,许便宜从事。敏中得诏藏之,视政如常日。会大傩,有告禁卒欲倚傩为乱者,敏中密使麾兵被甲伏庑下幕中。明日,尽召宾僚兵官,置酒纵阅,无一人预知者。命傩入,先驰骋于中门外,后召至阶,敏中振袂一挥,伏出,尽擒之,果各怀短刃,即席斩焉。既屏其尸,以灰沙扫庭,张乐宴饮,坐客皆股栗,边藩遂安。
天禧初,进右仆射兼门下侍郎,监修国史。是日,翰林学士李宗谔当对,帝曰:“朕自即位,未尝除仆射,今命敏中,此殊命也,敏中应甚喜。”又曰:“敏中今日贺客必多,卿往观之,勿言朕意也。”宗谔既至,敏中谢客,门阑寂然。宗谔与其亲径入,徐贺曰:“今日闻降麻,士大夫莫不欢慰相庆。”敏中但唯唯。又曰:“自上即位,未尝除端揆,非勋德隆重,眷倚殊越,何以至此。”敏中复唯唯。又历陈前世为仆射者勋德礼命之重,敏中亦唯唯,卒无一言。既退,使人问庖中,今日有亲宾饮宴否,亦无一人。明日,具以所见对。帝曰:“向敏中大耐官职。”
(节选自《宋史·向敏中传》)
[注]①榷务:宋设立的管理贸易和税收的机构。②降麻:唐宋任免将相。③端揆,指相位。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冠,继丁内外忧 忧:忧愁
B.请别置局,命官专莅别:另外
C.既屏其尸,以灰沙扫庭 屏:隐藏
D.向敏中大耐官职 耐:胜任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以贿败君子不以言举人
B.先驰骋于中门外 徘徊于斗牛之间 
C.卿往观之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D.宗谔与其亲径入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1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向敏中“有才略”的一组是
①能刻厉自立,有大志
②请别置局,命官专莅,校其簿籍
③按实,尝有书及门
④敏中得诏藏之,视政如常日
⑤敏中振袂一挥,伏出,尽擒之
⑥敏中谢客,门阑寂然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敏中是符离县令向瑀之子,从小被父亲严格教诲,成年后,胸有大志,甘于清贫,刻苦学习,后应试中举。
B.向敏中为官廉洁,不入浊流,太宗欲委以大任,有人控告他与贪官皇甫侃有牵连,经查证,纯属无中生有。
C.向敏中富于谋略,得知有禁军士兵想趁傩会作乱,他将计就计,部署士兵埋伏在廊下的幕布中,伺机将傩人一打尽。
D.向敏中被任命为仆射,接待翰林学士李宗谔时,心知他是皇帝派来特意道贺的,连声诺诺,更显对皇恩的感激之情。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俄捕得侃私僮诘之,云其书寻纳筒中,瘗临江传舍。
⑵真宗幸澶渊,赐敏中密诏,尽付西鄙,许便宜从事。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追和陶渊明诗引
苏 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癯而实腴 癯:清瘦 
B.与物多忤 忤:抵触
C.终不能悛 悛:悔改
D.其出处进退 处:处所

下列句子中,对苏轼追和陶诗的理由解释最恰当的一组是

A.① 未有追和古人者     ② 少而穷苦
B.① 诗有古人之风 ② 其学日进
C.① 其诗质而实绮 ② 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D.① 平生出仕,以犯世患 ② 自托于渊明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垂暮之年,远谪天涯,生活非常艰难,其他读书写作活动大都终止了,惟喜写诗,尤喜读陶渊明的诗歌,追和陶诗。
B.文章第一段虽不是直接论苏轼和陶诗,却谈了苏轼和陶诗的写作背景,暗示苏轼和陶诗与他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有关。
C.文中对陶渊明其诗其人的评价全用苏轼来信的原文来表现,引文占全文的三分之一,这样更贴近苏轼的本意,也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作评论的态度。
D.本文是苏辙应苏轼要求为其和陶诗写的序言,文章充分肯定了苏诗的成就,对苏轼追和陶诗的心迹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相信后人自有公论。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

(2) 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3) 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孟子)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齐宣王)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度之!”
……
曰:“吾阍,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挟太山以超北海超:超过
B.权,然后知轻重权:秤量
C.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乐岁:丰年
D.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故民之从之也轻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其”字也相同
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其”字不同
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其”字也不同
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其”字相同

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孟子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的一项是
①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②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⑥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下面是对选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用“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两个比喻,阐明了“不能”和“不为”的区别,目的是说明齐宣王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
B.“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中的“本’指的是,使百姓具有使生活长久富足的产业。
C.孟子认为,老百姓如果过上不饥不寒的生活,就能讲礼义做好事,就会拥戴国君实现王道。
D.孟子在阐述王道仁政模式图时,以一组排比句对称说出,显得很有气势。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固:坚固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辞:推辞
C.和无寡,安无倾倾:倾覆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谋:图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②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③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④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译文:
(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景字仲通,乐浪冉邯人也。景少学《易》,遂广窥众书,又好天文术数之事,沈深多伎艺。辟司空伏恭府。时有荐景能理水者,显宗诏与王吴共修浚仪渠。吴用景堰流法,水乃不复为害。初,平帝时,河汴决坏,未及得修。建武十年,阳武令张汜上言,“河决积久,日月侵毁,济渠所漂数十许县。修理之费,其功不难,宜改修堤防,以安百姓。”书奏,光武即为发卒。方营河功,而浚仪令乐俊复上言:“昔元光之间,人庶炽盛,缘堤垦殖。而瓠子(黄河一段堤岸名,在河南滑县境内)河决,尚二十余年,不即拥塞。今居家稀少,田地饶广,虽未修理,其患犹可。且新被兵革,方兴役力,劳怨既多,民不堪命。宜须平静,更议其事。”光武得此遂止。后汴渠东侵,日月弥广,而水门故处,皆在河中。兖、豫百姓怨叹,以为县官恒兴他役,不先民急。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乃引见景,问以理水形便。景陈其利害,应对敏给,帝善之。夏,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绩(应作"碛",砥碛:指河中的沙堆、石头),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明年夏,渠成。景由是知名。建安八年,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蓄水池名)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遂铭石刻誓,令民知常禁。又训令蚕织,为作法制,皆著于乡亭,庐江传其文词。卒于官。
(节选自《后汉书·王景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有荐景能理水者治理
B.济渠所漂数十许县淹没
C.民不堪命忍受
D.以为县官恒兴他役坚持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宜改修堤防,以安百姓/樊啥侧其盾以撞
B.致地力有余而食不足/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C.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书奏,光武即为发卒/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景年少学《易》,后又博览群书,并喜好天文术数一类的知识。王景性格沉稳,多才多艺。被征召到司空伏恭府任职。
B.阳武县令张汜上书认为,应改筑和修理堤防。而浚仪县令乐俊则认为,当时修筑堤防不合时宜,光武帝最终采用了乐俊的建议。
C.永平十二年夏天,皇帝征发民工数十万,派王景与王吴负责从荥阳以东到千乘海口一千多里的修渠筑堤的工程。
D.王景任庐江太守时,逼迫官吏百姓修整农田,用牛用犁耕种。从此,庐江百姓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文言文阅读
廖冀亨,字瀛海,福建永定人。康熙二十九年举人,四十七年,授江苏吴县知县。值岁旱,留漕赈饥,不足,自贷金易米以济。士人感其诚,相率捐助,赈以无乏。吴中赋额甲天下,县尤重,冀亨减火耗,用滚单,民皆称便。太湖中有芦洲,或垦成田,或种莲养鱼,官吏辄假清丈增粮名以自利。冀亨曰:“湖荡偶尔成田,未可久持,今增其赋,朝廷所得几何,而民累无尽期。”一无所问。
初,冀亨莅任时,有吴人语之曰:“吴俗健讼,然其人两粥一饭,肢体薄弱,凡讼宜少准、速决,更加二字曰‘从宽’。”冀亨悚然受之。收词不立定期,民隐悉达。尝自谓讼贵听,听之明,乃能速决而无冤抑。在吴三年,非奸盗巨猾,行杖无过二十,盖守此六字箴也。
有庠生授徒盐商家,自刎死,勘得实。或有谤其受贿者,冀亨无所避,卒释盐商勿罪。东山巡检报乡人弑父屠嫂,未遂,自尽。冀亨渡湖往验,大风,舟几覆,从者色变。冀亨曰:“县官伸冤理枉而来,神必佑之,何惧!”须臾抵岸。讯得父故杀状,巡检得贿诬报,俱论如律。
冀亨既有声于吴,他县疑狱,往往令推治。会有宜兴知县诬揭典史故勘平民为盗,刑夹致死,冀亨奉檄按验。知县者总督噶礼之私人也,或告宜少假借,冀亨不为动。检踝骨无伤,原揭皆诬。狱上,噶礼屡驳诘。再三审,卒如冀亨议,以是忤总督。时巡抚张伯行以清廉著,深契冀亨,布政使陈鹏年尤重之;而噶礼不怿于伯行,尤恶鹏年。四十九年,鹏年被劾,并及冀亨,以亏帑夺职。逾年,噶礼败,冀亨始复原官,以病不赴选。及卒,吴人祀之百花书院。
注:①火耗:征收赋税时比额定数量多收一部分,用作铸钱时的耗损。②滚单:康熙年间以规定户数为单位挨次催缴租税的一种单据。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冀亨莅任时莅:到
B.民隐悉达隐:内情,忧患
C.他县疑狱狱:牢狱
D.以亏帑夺职夺:剥夺,削除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含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乃能速决而无冤抑臣乃敢上璧
B.官吏辄假清丈增粮名以自利以勇气闻于诸侯
C.其人两粥一饭,肢体薄弱以其无礼于晋
D.不怿于伯行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廖冀亨任吴县知县时,逢大旱之年发生了饥荒,他就留下了本该外运的粮食救济灾民,不够的部分就自己借钱买粮补上。
B.廖冀亨听取了当地人的提醒,随时收取百姓诉状,即使对大奸大恶之人行刑也不超过二十杖,结果反而没有冤案错案。
C.有个秀才在盐商家自杀了,廖冀亨查得实情,但有人说他得了盐商的好处,他不避流言,照直判处,没有治盐商的罪。
D.宜兴知县诬告典史故意把平民审为盗匪,并用刑致死。廖冀亨奉命审理时,不怕得罪上司,照直议处。

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士人感其诚,相率捐助,赈以无乏。
▲▲▲
⑵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鸿门宴》)
▲▲▲
⑶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
▲▲▲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