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秦以关中之地,日夜东猎六国,百有余年,悉禽灭之。虽云得地利,善为兵,故百战百胜,以予考之,实六国自有以致之也。韩、燕弱小,置不足论。彼四国者,魏以惠王而衰,齐以闵王而衰,楚以怀王而衰,赵以孝成王而衰,皆本于好兵贪地之故;魏承文侯、武侯之后,表里山河,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而惠王数伐韩、赵,志吞邯郸,挫败于齐,军覆子死,卒之为秦国所困,国日以蹙,失河西七百里,去安邑而都大梁,数世不振,讫于殄国。闵王承威、宣之后,山东之建国莫强焉,而狃于伐宋之利;南侵楚,西侵三晋,欲并二周而为天子,遂为燕所屠。虽赖田单之力,得复亡城,子孙沮气,孑孑自保,终堕秦计,束手为虏。怀王贪商於六百里,受诈张仪,失其名都,丧其甲士,不能偿,囚辱以死。赵以上党之地,代韩受兵,利令智昏,轻用民死,同日坑于长平者过四十万,几于社稷为墟,幸不即亡,终以不免。此四国之君,苟为保境睦邻,畏天自守,秦虽强大,岂能加我哉!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狃(niǔ):贪。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若属皆且为所虏”中“为”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卒之为秦国所困,国日以蹙
B.欲并二周而为天子,遂为燕所屠。
C.终堕秦计,束手为虏。
D.苟为保境睦邻,畏天自守。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皆本于好兵贪地之故。
(2)惠王数伐韩、赵,志吞邯郸,挫败于齐。
(3)山东之建国莫强焉,而狃于伐宋之利。
(4)怀王贪商於六百里,受诈张仪,失其名都。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即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五年未曾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把下列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退秦师》)
(2) 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荆轲刺秦王》)
(3)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曹景宗,字子震,新野人也。父欣之,为宋将,位至征虏将军、徐州刺史。景宗幼善骑射,好畋猎。常与少年数十人泽中逐麞鹿,每众骑赴鹿,鹿马相乱,景宗于众中射之,人皆惧中马足,鹿应弦辄毙,以此为乐。
未弱冠,欣之于新野遣出州,以匹马将数人,于中路逢蛮贼数百围之。景宗带百余箭,乃驰骑四射,每箭杀一蛮,蛮遂散走,因是以胆勇知名。颇爱史书,每读《穰苴》《乐毅传》,辄放卷叹息曰:“大丈夫当如是!”
建武四年,太尉陈显达督众军北围马圈,景宗从之,以甲士二千设伏,破魏援拓跋英四万人。及马圈,显达论功,以景宗为后,景宗退无怨言。魏主率众大至,显达宵奔,景宗导入山道,故显达父子获全。
五年,魏拓跋英寇钟离,围徐州刺史昌义之。高祖诏景宗督众军援义之,豫州刺史韦睿亦预焉,而受景宗节度。先是,高祖诏景宗等预装高舰,使与魏桥等,为火攻计。令景宗与睿各攻一桥,睿攻其南,景宗攻其北。六年三月,春水生,淮水暴长六七尺。睿遣所督将冯道根、李文钊、裴邃、韦寂等乘舰登岸,击魏洲上军尽。景宗因使众军皆鼓噪乱登诸城,呼声震天地。(魏将)杨大眼于西岸烧营,英自东岸弃城走。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淮水为之不流。景宗令军主马广大眼至涉水上,四十余里,伏尸相枕。义之出逐英至洛口,英以匹马入粱城,缘淮百余里,尸骸枕藉。生擒五万余人,收其军粮器械,积如山岳,牛马驴骡,不可胜计。景宗乃搜军所得生口万余人,马千匹,遣献捷。
景宗为人自恃尚胜,每作书,字有不解,不以问人,皆以意造焉。虽公卿无所推,惟韦睿年长,且州里胜流,特相敬重。同宴御筵,亦曲躬谦逊,高祖以此嘉之。高祖数宴见功臣,共道故旧,景宗醉后谬妄,或误称下官,高祖故纵之,以为笑乐。
(选自《南史》卷五十五)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中路逢蛮贼数百围之卒:最终
B.及马圈,显达论功,以景宗为后克:攻占
C.击魏洲上军尽殪:杀死
D.景宗命军主马广大眼至涉水上蹑:追击

下面五句话中全部表现曹景宗“技能很多、才干卓异超拔”的一组是()
①鹿马相乱,景宗于众中射之②每箭杀一蛮,蛮遂散走③每读《穰苴》《乐毅传》,辄放卷叹息曰:“大丈夫当如是!”④击魏洲上军尽殪⑤不以问人,皆以臆造⑥景宗导入山道,故显达父子获全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④⑥ D.①②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宗年少时不仅擅长骑马射箭,而且酷爱读书,有远大的志向,认为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像穰苴、乐毅那样为国家建功立业。
B.在马圈之战中,景宗用两千奇兵击破北魏援军中山王拓跋英的四万人马,战后论功却被陈显达排到了后面,景宗毫无怨言,仍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使显达父子得以保全性命。
C.在增援徐州刺史昌义之的战役中,景宗采用火攻烧毁魏军营垒,俘虏五万多人,收缴的军粮、武器装备堆积如山,牛马驴骡不可胜数。
D.武帝经常设宴接见功臣,共叙故旧。景宗酒后胡言乱语,有时讲错下属官吏的名字。武帝故意任他讲下去,以此取笑娱乐。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不超过6处)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则,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讥刺而已也。汉兴以来,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本文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注】①渐:渐进发展② 经事:常规之事。 ③论次:论述编次。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A.君不君则犯:犯罪
B.之空言而不敢辞被:遭受
C.万事既具,各序其宜咸:全部
D.犹不能尽其意宣:颂扬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春秋》者,礼仪之大宗也”的一组是()
①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②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③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④《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⑤《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⑥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

A.①⑤⑥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③④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司马迁与壶遂的对话来看,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是他曾担任太史令的职务,不愿弃置天子圣明盛德而不予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而不予载述,从而违背先父的临终遗言。
B.因为上没有圣明君主,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孔子撰写《春秋》。留下一部空洞的史文来裁断礼义,当作一代帝王的法典。
C.《春秋》之中记载了三十六次弑君事件,五十二次亡国事件和诸侯不计其数的不能保其国家的事件。所以《春秋》是一部讥刺历史的著作。
D.司马迁开始论述编次所得文献和材料。到了第七年,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祸,被囚禁狱中,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使读者不禁掩卷叹息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2)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
(3)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