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0分)“远亲不如紧邻”。东盟十国是中国周边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与东盟已决定于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今,中国与东盟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经济融合程度提高,呈现良性互动。
运用联系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为什么要重视发展与东盟的合作关系。

科目 政治   题型 填空题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农民“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为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和政府根据我国农村实际情况,在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同时,采取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的办法,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力求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用政治常识分析,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努力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的热切愿望。各级政府应站在人民利益的立场上,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助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注: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要素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正在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

恶 搞
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结合材料,运用政治常识,谈谈对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认识。

阅读材料并分析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古代文学家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环境优美、宁静祥和、富足平等、人们和睦相处,与当时现实社会完全对立的桃源关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给我们提供了一幅令人向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图景,这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
材料三: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
(1)运用价值观的判断标准,比较“桃源”理想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异同。(9分)
(2)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新农村建设如何实现“管理民主”。(10分)
(3)简要说明培育新农民的经济意义。(7分)

材料一: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上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温家宝总理也多次强调,并提出了解决民生问题,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快乐和幸福的执政理念。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交汇点,也是落脚点。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以人为本,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也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
材料二:在党的领导下,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下图是社保网络覆盖状况(单位:万人)

注: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县(市、区)。
结合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请分析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政治学依据。
(2)利用政党的有关知识,分析党领导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原因。

近年来,江苏省一些城市开展城市精神的讨论与提炼。如南京市将“厚德载物、同进文明”等四种提法纳入城市精神的表决;常州市将市民精神提炼为“勤学习、重诚信、敢拼搏、勇创业”;无锡市民展开了以“创新”为核心的城市精神大讨论……某市市委书记在参加城市精神的讨论时指出:城市的发展最终还是以文化论输赢,并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文化竞争力”,要把文化建设作为做强做大城市的强大推动力。只有繁荣的经济而没有昌盛的文化,只有物质的丰富而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就称不上“全面小康”。
联系材料,结合政治常识说明各级党委和政府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化竞争力”。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