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结合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下列案例中企业是如何从"第一曲线"向"第二曲线"转化的。

某市素有"中国锁都"之称。近年来,铜、锌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该市锁具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改变以模仿为主的制造工艺,使用新型、便宜的人工合成材料,使产品种类不断推陈出新,销售量持续上升。

某市某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只是一个中型集团企业。1992年,该公司任命新总裁。他敏锐地意识到无线通讯产品在全球将有巨大的市场,果断决定放弃和压缩电缆、电视等原有的核心业务,集中资金和人力生产移动通讯产品。适时的业务转变,使公司成为全球无线通讯市场的佼佼者。

甲乙丙企业都是中国有影响力的家电销售企业,前者的全国整体实力优势较为明显,后者在长三角等地区具有较大市场份额。二者合并后,新集团保留原有品牌,进行双品牌经营,既保持了原有优势,又通过统一采购、物流和管理,形成全国"一盘棋"格局。

某语言培训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突破,于2000年成立了投资有限公司,又于2006年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最终从一个私人企业成长为国际化的教育科技集团。

科目 政治   题型 填空题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面对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强烈冲击,中国近期及时出台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根据部署,未来两年将安排约4万亿元投资,仅此就可以每年拉动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对于中国出台的4万亿元投资安排,海内外高度关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近日对4万亿元的具体安排作了披露:保障性安居工程2800亿元;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3700亿元;铁路、公路、机场、城乡电网18000亿元;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400亿元;生态环境投资3500亿元;自主创新结构调整1600亿元;灾后恢复重建1万亿元。
材料二: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要扩大内需。扩大内需包括扩大投资和扩大消费两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突飞迅猛的发展,百姓生活有了质的飞跃。但在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和社会事业领域,确实存在不少历史欠账。这使得百姓在消费时顾虑较多,经济增长更多依赖出口和投资拉动。这种发展模式,在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国内经济增速下滑的今天,已经到了必须调整的时候了。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常识知识,谈谈我国4万亿投资安排对扩大内需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常识知识,说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当前为什么要特别扩大消费需求、优化消费结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漫画《引力加大》(2007年)






材料三:2007年全年企业通过证券市场发行、配售股票共筹集资金8432亿元,比上年增加2838亿元。2007年企业共发行债券17084亿元,比上年增加3520亿元。2007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7036亿元,比上年增长25.0%。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结合材料二、三,运用经济常识知识,分析引起材料一的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上,财政“蛋糕”越做越大。从1978年1000多亿元到2007年5.1万亿元,全国财政收入30年间增长了近50倍!以前,我国的财政支出主要用于经济建设,属于“建设型财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财政用于经济建设的支出比重下降较快,用于公共事业、民生事业的支出比重大大上升。“十五”时期,中央财政用于“三农”资金达1.13万亿元,5年年均递增17%,是改革开放以来投入增加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之一。 在加大“三农”投入的同时,财政部门积极支持社会事业发展,保障优先发展教育,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帮助城市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困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08年全国教育支出预算9081.95亿元,比去年增长27.5%;医疗卫生支出2499.06亿元,增长26.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预算6684.33亿元,增长23.9%;中央财政安排廉租住房保障资金68亿元,增长33.3%。
(1)结合材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政策的取向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2)运用经济常识知识,说明我国财政政策取向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008年5月12日,我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受灾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了巨大损失。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迎难而上,迅速展开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和灾区重建工作。为此,国家决定投资10000亿元用于灾区重建工作,下调银行利率,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个百分点。
运用经济常识知识,说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灾区重建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2008年10月12日,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村地处山区,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苦。八十年代后,该村实行包产到户逐步取代了人民公社体制,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提高了,粮食产量一年一个新台阶。九十年代,该村先后兴办了制衣、水泥、煤炭运输等企业,并投资3000万元建设了生产燃料乙醇的工厂以及沼气发电等新项目。并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建起吃住行一体化的森林公园,发展生态旅游。农民人均收入从88年180元上升到2000年的3910元。近年来根据资源和区位优势,围绕本地优势产品、特色产品和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果蔬等农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该村逐渐走上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之路。
材料二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1)上述材料反映了该村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该村的变化给我们什么启示?
(3)政府应如何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建设?(10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