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符合奥斯曼帝国统治之下的埃及状况的是( )
①埃及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 ②彻底消灭了残存的马木路克 ③帕夏为埃及的最高行政长官④马木路克可单独组建一支军队
A.①③④ | B.①③ | C.②④ | D.①②③④ |
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维新党”在政治上的核心主张是()
A.君主专制 | B.君主立宪制 |
C.民主共和制 | D.民主和科学 |
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
A.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带有爱国的性质 |
B.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C.欧洲列强放宽了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
D.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
有关右图历史事件的评述,从现代化史观角度分析,最恰当的是()
A.排外仇教(洋教)的暴民运动 |
B.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碰撞的反应 |
C.儒家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冲突 |
D.农民阶级反侵略的爱国运动 |
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写道:“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A.瓦解着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
C.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
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从本质上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要求()
A.用廉价商品打开中国的市场 | B.在中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
C.在中国大规模的投资设厂 | D.利用传教对中国进行思想渗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