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中学生在研究中国服饰变化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案例:①北魏孝文帝“更姓易服”;②唐女装“袒露”与宋女装“清雅”;③民国时期的“中山装”“旗袍”;④新中国初期的“列宁装”“绿军装”。从中可归纳出服饰的变化趋势及特点,以下表述恰当的是
| A.社会政治的变化是服饰变化的根本原因 |
| B.受时代观念、文化交流的影响 |
| C.表明人们的等级观念日趋淡漠 |
| D.反映了人们所处的不同阶层和职业 |
“梭伦的金钱政治对于当时的雅典还不失为一次革命。我们不能忘掉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阶级的寡头专政,平民不仅无权议政,而且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这一评论基于梭伦改革
| A.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 B.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
| C.确立了财产等级的参政制度 | D.颁布了免除一切债务的“解负令” |
在制度的规定层面上,君主被赋予无限的权力,并且随着中国历史的延续,这种“制度化”的权力似有不断加强之势;而在制度的运行层面上,则往往由于君主事实上的“无能”而使君主的专制权力流于“象征化”的状态。材料反映了
| A.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 B.中央集权制的危害 |
| C.专制主义制度的影响 | D.分封制的残余 |
1982年,里根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称,“我现在要叙述的长期计划和希望——自由和民主的前进,将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弃置在历史的灰烬之中,正如它曾将其他压抑人民自由、禁止人民表现自我的暴政弃置一样。”l984年尼克松在《真正的和平》中鼓动美国政府:“对于苏联来说,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他们的思想、人民、社会同我们相接触。……如果我们不这样做,而是孤立东方,减少它同我们的联系,我们就丢掉了我们对付克里姆林宫领导人的一件最有效的武器。”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其标志着美国“和平演变”战略的正式实施 |
| B.其实质与杜鲁门主义相同 |
| C.其表明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战略攻势 |
| D.其目的在于推行自由、民主价值观 |
学者彭慕兰在《大分流》中提出,英国及欧洲的工业化几乎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偶然”;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煤的广泛使用和美洲新大陆殖民这两项“根本性的突破”,才使欧洲胜出。作者意在强调
| A.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和议会制度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必然因素 |
| B.中国从西汉时期开始用煤,历史悠久,可以进行工业革命 |
| C.西欧兴起有偶然性,市场扩大与煤的利用是西欧胜出的关键 |
| D.煤的利用与社会结构、社会分工、整个生产力的发展阶段脱钩 |
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出版于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作者的这一提醒主要是为了防止
| A.劳资矛盾的激化 | B.城乡差别的扩大 |
| C.经济危机的发生 | D.垄断现象的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