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发生的新变化主要有
①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②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③由半殖民地状态走向了殖民扩张道路 ④封建等级制被形式上的平等所取代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③ |
阅读“1956—1966年中国经济发展对比表”(以1956年为基数)
分类 年份 |
工农业 总产值 |
国家财政 收入 |
国民收入 总额 |
工业固定 资产 |
农业 总产值 |
粮食 产量 |
棉花 产量 |
1956年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966年 |
约200% |
194.4% |
近180% |
300% |
124% |
111% |
161.7% |
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表相关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已经走向成熟
B.周恩来、邓小平在经济领域进行了有效地调整和整顿
C.社会主义建设虽有曲折,但成就仍是主流
D.国际国内建设环境已经得到全面改善
【原创】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二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但就二者来说,其出现的共同原因,均是不同阶段生产力发展推动的结果。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又是极其微妙的:“先期,二者间有较大矛盾和冲突,最终,矛盾却化解了”。以下对材料“经济区域集团与经济全球化”观点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都是生产力发展推进的结果 |
B.前者是实现后者的步骤和途径,后者则是前者的最终归宿 |
C.在经济的初期阶段,前者阻碍后者,总体上却起推动作用 |
D.由于二者的共同目标是一致的,从而最终实现了合二为一 |
1924年《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讲:“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这表明()
A.皇权至上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 |
B.皇权加强是权力斗争的必然结果 |
C.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制约大大加强 |
D.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终结 |
【改编】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在论及史料与历史研究时说:“研究历史,固然要有正确的科学方法,但方法的本身,并不就是历史,也不会自动地变成历史。”德国哲学家李凯尔特又说:“历史主要是研究人的,但是在人的生活中,并不是一切事物都对历史具有同样意义……只有价值联系才使我们重视此一事件而忽视彼一事件……。”以下对上述材料关于历史研究的认识与理解,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中西方关于历史研究的方法呈现出较大的不同 |
B.历史研究进程中,务必注重一系列的科学选择 |
C.历史研究进程中的方法和史料的地位同等重要 |
D.历史研究就是人们对史料的再认识的主观体现 |
【原创】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到清末时期,孙中山对黄宗羲及和孟德斯鸠的思想推崇备至,诸如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并相继不断地努力实践了他们的思想主张。以下对孙中山极力推崇二者思想主张具体原因的解读,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黄宗羲、孟德斯鸠两人的思想主张均适应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需要 |
B.前者侧重于反封建专制之思想武器,后者侧重于资产阶级共和国实践 |
C.黄宗羲、孟德斯鸠两人的思想主张引领了时代要求,深受孙中山喜欢 |
D.黄宗羲、孟德斯鸠两人思想主张的相通性,导致孙中山难以作出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