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中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瑾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注:宴请百姓)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日:“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从中可以看出,范仲淹救灾的具体措施有①组织百姓竞渡,提供饮食 ②鼓励佛寺大兴土木③组织民众进行生产自救 ④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安于现状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 | D.①②③ |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
A.中原人口南移,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工具及技术 |
B.南方的自然环境优越,社会环境稳定 |
C.南方地区自身蕴藏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
D.南方统治者对本地区经济开发的重视 |
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三次南迁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主要是
A.中原地区自然灾害严重 | B.中原地区大规模的社会动荡 |
C.中原地区人口增长太快 | D.中原地区逐渐丧失经济重心地位 |
下列符合四大经济区的特点是
①山东、山西两区是传统的农业区②龙门碣石以北属于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
③江南地区在中国古代一直属于落后的经济区域 ④汉代江南地区经济开发还相对缓慢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元代王桢指出:“田尽而地,地尽而山,山乡细民,必求垦佃,犹不胜稼。”这反映的问题是
A.小农经济生产规模小 | B.小农经济阻碍经济发展 |
C.自耕农经济非常脆弱 | D.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 |
自宋代始,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 | B.农民乐于接受这种经营方式 |
C.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彻底废除 | D.商品经济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