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他查阅了以下相关的历史书籍。依据你的判断,他研究的历史主题可能是
A.民族复兴之路 | B.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
C.近代中国屈辱的历程 | D.中国人民之抗争 |
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这种做法在本质上()
A.标志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
B.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
C.切断了农民与市场的有机联系 |
D.杜绝了贱买贵卖的剥削方式 |
“这一原则让中国同冷战中的美苏保持了距离;这一原则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大、最成功的价值理念的输出;这一原则写进了1954年宪法”。“这一原则”是指()
A.不结盟原则 | B.睦邻友好原则 |
C.“一国两制”原则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1927年全国华商纱厂拥有纱锭数为209.90万枚,1936年达到274.60万枚;华商纱厂布机由1927年的1.35万台增加到1936年的2.55万台。从1931年到1936年,华商电厂发电量年平均增长率都在13%以上。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
A.南京国民政府的支持 |
B.国内官僚资本的萎缩 |
C.列强对华侵略的削弱 |
D.国内革命运动的推动 |
“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君主复辟运动、军阀割据,以及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加剧。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和人民。”这里的“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是指()
A.自由与平等 | B.法制与科学 |
C.民主与自由 | D.民主与科学 |
20世纪最初十年,天津工业发展迅速,如以5000元以上的设厂数量与1900年前相比,约增加6倍;资金数字也大体如此增长。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清政府实施新的经济政策 |
B.西方侵华经济手段的变化 |
C.倡导国货运动的有力推动 |
D.实业救国社会思潮的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