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岘山亭记
欧阳修
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其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至今人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
传言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以谓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余谓君如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敬书也。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考自得之。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详者,皆不复道。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记。
注释:①隐然:高大突出的样子。②羊祜、杜预,人名,均为西晋名臣。③荆州、地名,治所在襄阳。
6.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盖:大概
B.然皆足以垂于不朽垂:流传
C.既周以回廊之壮周:四周环绕
D.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胜:美好
7.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岂非以其人哉②宜其览者自得之
B.①因亭之旧,广而新之②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
C.①乃来以记属于余②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
D.①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②元凯铭功于二石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  
B.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
C.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乎吴而成晋业
D.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
9.下列四组句子中,全都是说明其人“好名”的一组是()
①遂以平吴而成晋业②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
③元凯铭功于二石④因亭之旧,广而新之
⑤名其后轩为光禄堂⑥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
A.①②⑥B.②③⑤C.①④⑤D.③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作者为岘山亭写一的篇碑记,但文章几乎未写岘山自然风景,而着重抒发由
这一名胜所引起的感想。
B.本文写了羊祜、杜预先后带兵从荆州出发与东吴军交战,最终“平吴而成晋业”,都
立下了赫赫战功。
C.本文既肯定了羊枯、杜预“垂于不朽”的功业,也指出了他们“汲汲于后世之名”
的过于看重名声的心理。
D.本文围绕“名”字层层铺叙,谈古论今,把山、亭、堂及三个人物巧妙地钩连在一起,形成浑然整体。
11.用“/”线给下面未断句处断句,并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世 皆 称 盖 君 能 得 士 士 以 故 归 之 而 卒 赖 其 力 以 脱 于 虎 豹 之 秦
嗟 乎 孟 尝 君 特 鸡 鸣 狗 盗 之 雄 耳 岂 足 以 言 得 士 ?不然,擅齐之强,得一
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难鸣狗盗之力哉?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之也。
——《读孟尝君转》(王安石)
①断句在原文上进行
②翻译画线的句子
译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战马记
[明]罗洪先
王公桢,济阳公孙也。济阳死靖难,公死贼,获赠于朝,任一子广,吉水称忠义家莫过之。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
始公以大学生除夔州府通判,才五月,会荆襄贼流劫入夔,焚巫山县治。是时同知苏州王公授牒捕贼,性柔怯而狡猾,故托疾不敢出一兵。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即代勒民兵昼夜行,至则巫山已破,贼方聚山中,索击之,杀渠桀三十三人,余尽遁。居三日,贼复劫属邑大昌,公促王,王又不行,而翟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且激公曰:“公诚为国家出力气,肯慨然复行乎?“公即声应。即日勒民兵,夹曹、柴两人赴之,与贼夹水阵。已而麾民兵毕渡趣战,曹、柴望走,公陷围中,误入淖田,不得脱。贼欲降之,公大奋骂。贼怒以刀断其喉及右臂,堕淖中,马逸去。
始公赴大昌道,宿木商家。商公,知贼不敌,不敢言。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商惊祝曰:“为王公耶?果尔,当三啸止。”如其言。商秘与家人负往寻乱尸,见衣白纱丰臂者,公也。载上,令不深没。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马奔归府,门阖,长嘶踢其扃,若告急状。守者纳之,血淋漓,毛尽赤,众始骇公已死,而贼尤不解。后死之二十五日,子广始随木商往殓之,面如生,不以暑腐。然贫甚,不能归,尽售行李与马为资。而王意在马,不偿直,竞徒手得之。距殓之二十五日,夜且半,马哀鸣特异。王命秣者加莝 豆,不止。王疑秣者绐已,自起视枥。马骤前啮其项,不释口,久乃得脱。复奋首捣胸,仆之地,不省人。翌日,呕血数升死。贼既平,有司正功罪,曹、柴亦被诛。
呜呼!自昔相传义马事不一二,皆言临难能相济也。世尝言至灵者人,畜之至贱宜莫犬马若也。衔所制,鞭策所驱,固有衣冠介胄所不逮者。呜呼!可不畏哉!可不戒哉!
[注]①莝(cuõ):铡碎的草。ò②绐(dài ):欺骗。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代勒所民兵昼夜行部:部署
B.与王素结避祸党:勾结
C.商公,知贼不敌稔:熟悉
D.王命秣者加莝豆,不止为:因为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战马“义”的一组是()
①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②长嘶踢其扃,若告急状
③而王意在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 ④复奋首捣胸,仆之地,不省人
⑤夜且半,马哀鸣特异⑥自昔相传义马事不一二,皆言临难能相济也

A.①⑤⑥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③④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王桢,是济阳公的孙子。济阳公死于靖难,王桢死于贼寇之手,他们都获得朝廷的封赠,承担过很多重任,在吉水以忠义之家著称。
B.王桢任夔州府通判时,遇到荆襄的贼寇前来大肆劫掠,而夔州同知王公和军吏曹能、柴成却不敢出兵。危急时刻,王桢出于义愤带兵击贼,壮烈牺牲。
C.王桢遇难后,朋友及家人找到了他的遗体,准备送回家乡安葬,但因贫穷,只好卖行李和战马作路费。战马落入夔州同知王公手中。
D.王桢战死后,他的战马狂奔三百多里夔州府报讯;在同知王公的马槽旁,哀鸣不已,最后将仇人王公置于死地,替主人报了仇。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
②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商惊祝曰:“为王公耶?果尔,当三啸止。”如其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典字曼成,山阳钜野人也。典从父乾,有雄气,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初平中,以众随太祖,破黄巾于寿张,又从击袁术,征徐州。吕布之乱,太祖遣乾还乘氏,慰劳诸县。布别驾薛兰、治中李封招乾,欲俱叛,乾不听,遂杀乾。太祖使乾子整将乾兵,与诸将击兰、封。兰、封破,从平兖州诸县有功,稍迁青州刺史。整卒,典徙颍阴令,为中郎将,将整军,迁离狐太守。
时太祖与袁绍相拒官渡,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绍破,以典为将军,屯安民。太祖击谭、尚于黎阳,使典与程昱等以船运军粮。会尚遣魏郡太守高蕃将兵屯河上,绝水道,太祖敕典、昱:“若船不得过,下从陆道。”典与诸将议曰:“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击之必克。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宜亟击之。”昱亦以为然。遂北渡河,攻蕃,破之,水道得通。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 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从围邺,邺定,与乐进围高干于壶关,击管承于长广,皆破之。迁捕虏将军,封都亭侯。
典宗族部曲三千余家,居乘氏,自请愿徙诣魏郡。太祖笑曰:“卿欲耿纯邪?”典谢曰:“典驽怯功微,而爵宠过厚,诚宜举宗陈力;加以征伐未息,宜实郊遂之内,以制四方,非慕纯也。”遂徙部曲宗族万三千余口居邺。太祖嘉之,迁破虏将军。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孙权率众围之,辽欲奉教出战。进、典、辽皆不睦,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乃率众与辽破权。增邑百户,并前三百户。
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年三十六薨,子祯嗣。文帝践阼,谥典曰愍侯。(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八》)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绍破,以典为将军——裨:副贰
B.卿欲耿纯邪——慕:羡慕
C.进、典、辽皆不睦——素:平素
D.乃率众与辽破权——走:使┅┅逃跑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典有良将谋略之才的一组是() ( 3分 )
①与诸将击兰、封。兰、封破②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击之必克
③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④宜实郊遂之内,以制四方
⑤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⑥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在黎阳攻打袁谭、袁尚时,负责运送军粮的李典与程昱被高蕃阻断水路,李典等未按太祖指令转走陆路,果断渡河击败高蕃,打通了水路。
B.李典随夏侯惇阻击刘备时,夏侯惇不听李典劝阻,受刘备引诱,误中埋伏,多亏留守的李典率部及时施救,刘备望见救兵赶到,这才撤军。
C.李典伯父李乾在世时,即与宗亲宾客数千人定居乘氏,后李典为替太祖充实郊野地区,主动申请移民魏郡,并最终率宗族一万三千人移居邺。
D.李典年龄虽小,但在军中被奉为长者,与他的道德修养、处事作风不无关联,如合肥一战,他大公无私,主动请战,与张辽并力击退孙权。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宜亟击之。
(2) “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

文言文阅读
晏 殊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召,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时相寇准曰:“殊江外人。”帝曰:“张九龄非江外人耶!”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殊奏:“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擢秘书省正字,累官翰林学士,迁左庶子。帝每访以事,率用方寸小纸细书,已答奏,辄并稿封上,帝重其慎密。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权听政,宰相丁谓、枢密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无得见,议遂定。后拜枢密副使。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太后旨,罢知宣州,改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召拜御史中丞,兼三司使。拜参知政事。陕西方用兵,请罢内臣监兵,兼以阵图接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费。凡他司之领财利者,悉罢还度支。悉为施行。
康定中,拜同平章事兼枢密使。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帝亦奋然,欲因群材以更治。徙陈州许州,稍复礼部刑部尚书,以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徙河南府,以疾请归京师访医药。逾年,病寝剧,乘舆将往视之,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已而薨,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
殊性刚简,奉养清俭,累典州,吏民颇畏其悁急。善知人,富弼、杨察,皆其婿也。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诗,闲雅有情思,晚岁笃学不倦。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岁,能文属:写作
B.笔立成援:拿
C.太后旨忤:违反
D.尤诗工:工整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体现晏殊刚正率直的一组是()
①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②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
③天下学校兴学自殊始④请罢内臣监兵,兼以阵图授诸将
⑤凡他司之领财利者,悉罢还度支⑥以疾请归京师访医药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殊小时被誉为神童,并被张知白举荐给朝廷。在廷诗中表现出过人的才华,受到皇帝的称赞。
B.晏殊行事很谨慎,仁帝即位后,他用“垂帘听政”的办法解决了大臣丁渭和曹利用之间的争端。
C.晏殊很注重向朝廷举荐贤能的人才,当时名士范仲淹、孔道辅等人都是他的门生,并都受到了他的举荐。
D.晏殊在外遭贬期间生病,后来回京治病。这期间仁宗曾亲自探问,但不久晏殊病逝,引起仁宗深深痛惜。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擢秘书省正字,累官翰林学士,迁左庶子。
(2)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吏部侍郎李林甫,柔佞多狡数,深结宦官及妃嫔家,伺候上动静,无不知之,由是每奏对,常称旨,上悦之。时武惠妃宠幸倾后宫,生寿王清,诸子莫得为比,太子渐疏薄。林甫乃因宦官言于惠妃,愿尽力保护寿王;惠妃德之,为内助,由是擢黄门侍郎。
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于是上罢九龄政事,以林甫兼中书令。
上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绂、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也。九龄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
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悔之何及?”补阙杜琎尝上书言事,明日,黜为下邽令。自是谏争路绝矣。
李林甫谨守格式,百官迁,各有常。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好以甘言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凡为上所厚者,始则亲结之,及位势稍逼,辄以计去之。虽老奸巨猾,无能逃于其术者。(取材于《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一》)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内助暗中
B.一鸣辄斥离开
C.百官迁贬官
D.各有常制度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写李林甫为人阴险、玩弄权术的一组是()
①深结宦官及妃嫔家
②林甫乃因宦官言于惠妃,愿尽力保护寿王
③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④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
⑤百官迁除,各有常度
⑥虽老奸巨猾,无能逃于其术者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林甫特意收买宦官和后宫嫔妃,刺探、揣测皇帝的心思,是为了自己能够“奏对称旨”,无所顾忌地行奸作佞。
B.张九龄虽然以文学为玄宗所重,而且也看出了李林甫的险恶,但由于皇帝昏聩失察,终究不免为李林甫所陷害。
C.为了尽快树立自己的个人权威,李林甫明目张胆地恐吓谏臣,使其缄口,企图在朝中形成万马齐喑的局面。
D.在李林甫的掌控下,朝中的许多才俊被束缚在难以发挥才智的职位上,而善于搞歪门邪道的人却能得到重用提拔。

翻译下例句子(10分)
(1)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2)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隽不疑字曼倩,渤海人也。治《春秋》,为郡文学,进退必以礼,名闻州郡。
武帝末,郡国盗贼群起,暴胜之为直指使者,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督郡国,东至海,以军兴诛不从命者,威振州郡。胜之素闻不疑贤,至勃海,遣吏请与相见。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门下欲使解剑,不疑曰:“剑者,君子武备,所以卫身,不可解。请退。”吏白胜之。胜之开阁延请,望见不疑容貌尊严,衣冠甚伟,胜之徒履起迎。登堂坐定,不疑据地曰:“窃伏海濒,闻暴公子威名旧矣,今乃承颜接辞。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然后树功扬名,永终天禄。”胜之知不疑非庸人,敬纳其戒,深接以礼意,问当世所施行。门下诸从事皆州郡选吏,侧听不疑,莫不惊骇。至昏夜,罢去。胜之遂表荐不疑,征诣公车,拜为青州刺史。
久之,武帝崩,昭帝即位,而齐孝王孙刘泽交结郡国豪杰谋反,欲先杀青州刺史。不疑发觉,收捕,皆伏其。擢为京兆尹,赐钱百万。京师吏民敬其威信。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不疑;“有所平反,活几何人?”即不疑多有所平反,母喜笑,为饮食语言异于他时;或亡所出,母怒,为之不食。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
始元五年,有一男子乘黄犊车,建黄旐,衣黄襜褕‚,著黄冒,诣北阙,自谓卫太子。公车以闻,诏使公卿、将军中二千石杂识视。长安中吏民聚观者数万人。右将军勒兵阙下,以备非常。丞相御史中二千石至者立并莫敢发言。京兆尹不疑后到,叱从吏收缚。或曰:“是非未可知,且安之。”不疑曰:“诸君何患于卫太子!昔蒯聩违命出奔,辄距而不纳,《春秋》是之。卫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来自诣,此罪人也。”连送诏狱。
天子与大将军霍光闻而嘉之,曰:“公卿大臣当用经术于大谊。”由是名声重于朝廷,在位者皆自以不及也。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不疑固辞,不肯当。久之,以病免.终于家。
(选自《汉书·卷七十一》)
【注】旐(zhào):上面画着龟蛇的旗子。②襜褕(chānyú):古代一种较长的单衣。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逐捕盗贼,督郡国课:考核
B.收捕,皆伏其辜:罪过
C.昔蒯聩违命出奔,辄距而不纳:采纳
D.公卿大臣当用经术于大谊明:通晓

以下各组句子中能表现隽不疑谙于“刚柔之道”的一组是()
①剑者,君子武备,所以卫身,不可解②以军兴诛不从命者,威振州郡
③不疑为吏,严而不残④州郡选吏,侧听不疑,莫不惊骇
⑤京兆尹不疑后到,叱从史收缚⑥在位者皆自以不及也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⑥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隽不疑拜见暴胜之时,举止高雅从容,谈吐不凡,使暴胜之深感敬佩,恭敬地采纳了他的告诫。
B.隽不疑做京兆尹时,审理属县案件多有平反,这也与他的母亲有关。囚犯中如果没有能够被释放的,他的母亲就会很生气,并因此不吃饭。
C.因为卫太子获罪于先帝,逃跑在外而不接受死刑,而如今才来到皇城自首,所以隽不疑认为他有罪,命人当场拘捕。
D.隽不疑处理大事的才能在朝廷中很受官员们的钦佩,官员们都觉得赶不上他,大将军霍光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隽不疑,他坚决推辞,不肯接受。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然后树功扬名,永终天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安中吏民聚观者数万人。右将军勒兵阙下,以备非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