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士方栋,颇有才名,而佻脱不持仪节。每陌上见游女,辄轻薄尾缀之。
清明前一日,偶步郊郭。见一小车,朱茀①绣幰②,青衣数辈,款段③以从。内一婢乘小驷,容光绝美。稍稍近觇之,见车幔洞开,内坐二八女郎,红妆艳丽,尤生平所未睹。目炫神夺,瞻恋弗舍,或先或后,从驰数里。忽闻女郎呼婢近车侧,曰:“为我垂帘下。何处风狂儿郎,频来窥瞻!”婢乃下帘,怒顾生曰:“此芙蓉城七郎子新妇归宁,非同田舍娘子,放教秀才胡觑!”言已,掬辙土扬生。
生眯目不可开。才一拭视,而车马已渺。惊疑而返,觉目终不快,倩人启睑拨视,则睛上生小翳,经宿益剧,泪簌簌不得止;翳渐大,数日厚如钱;右睛起旋螺。百药无效,懊闷欲绝,颇思自忏悔。闻《光明经》能解厄,持一卷浼人教诵。初犹烦躁,久渐自安。旦晚无事,惟趺坐捻珠。持之一年,万缘俱净。
忽闻左目中小语如蝇,曰:“黑漆似,叵耐杀人!”右目中应曰:“可同小遨游,出此闷气。”渐觉两鼻中蠕蠕作痒,似有物出,离孔而去。久之乃返,复自鼻入眶中。又言曰:“许时不窥园亭,珍珠兰遽枯瘠死!”生素喜香兰,园中多种植,日常自灌溉,自失明,久置不问。忽闻此言,遽问妻兰花何使憔悴死?妻诘其所自知。因告之故。妻趋验之,花果槁矣,大异之。静匿房中以俟之,见有小人,自生鼻内出,大不及豆,营营然竟出门去。渐远遂迷所在。俄连臂归,飞上面,如蜂蚁之投穴者。如此二三日。又闻左言曰:“隧道迂,还往甚非所便,不如自启门。”右应曰:“我壁子厚,大不易。”左曰:“我试辟,得与尔俱。”遂觉左眶内隐似抓裂。少顷开视,豁见几物。喜告妻,妻审之,则脂膜破小窍,黑睛荧荧,才如劈椒。越一宿,幛尽消;细视,竟重瞳也。但右目旋螺如故。乃知两瞳人合居一眶矣。生虽一目眇,而较之双目者殊更了了。由是益自检束,乡中称盛德焉。
(选自《聊斋志异·瞳人语》有删节)
【注】①茀(fú):古代车箱上的遮蔽物。②幰(xiǎn):车上的帷幔。③款段:此指骑马慢行。④翳(yì):凡眼内、外障眼病所生遮蔽视线影响视力的症状皆可称翳。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清明前一日,偶步郊郭步:行走
B.稍稍近之,见车幔洞开稍:稍微
C.营营然竟出门去 营营:急忙
D.喜告妻,妻审之 审:仔细看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属于方栋“改过自新”的内容的一项是()
①掬辙土飏生。生眯目不可开 ②倩人启睑拨视,则睛上生小翳 ③懊闷欲绝,颇思自忏悔 ④持之一年,万缘俱净 ⑤翳渐大,数日厚如钱 ⑥旦晚无事,惟跌坐捻珠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安有一个人士叫方栋,很有才华和名气,但是轻佻冒失不守礼节。每当在路上见到游玩的女子,就神态轻薄的尾随。
B.清明前一日,方栋偶然到城郊散步,看见一个绝色女子,就控制不住自己,不远不近地跟着,被发觉后遭到了严重的惩罚。
C.方栋眼瞎后,听说《光明经》能解除灾难,就拿来一卷《光明经》,求人教他诵读。开始他还心烦气躁,时间长了心情就逐渐平静了下来。
D.蒲松龄通过一个虚构的故事,说明了轻薄者必受惩罚,受惩罚并不可怕,只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照样会得到人们的敬重的道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目炫神夺,瞻恋弗舍,或先或后,从驰数里。
译文:
(2)倩人启睑拨视,则睛上生小翳,经宿益剧,泪簌簌不得止。
译文:
(3)生虽一目眇,而较之双目者殊更了了。由是益自检束,乡中称盛德焉。
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建陵侯卫绾者,代大陵人也。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文帝且崩时,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 及文帝崩,景帝立,岁余不诮呵绾,绾日以谨力。
景帝幸上林,诏中郎将参乘,还而问曰:“君知所以得参乘乎? ”绾曰:“臣从车士幸得以功次迁为中郎将,不自知也。”上问:“吾为太子时召君,君不肯,何也? ”对曰:“死罪,实病。”上赐之剑。绾曰:“先帝赐臣剑凡六,剑,不敢奉诏。”上曰:“剑,人之所施易,独至今乎?”绾曰:“具在。”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有功,常让他将。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乃拜绾为河间王太傅。吴楚反,诏绾为将,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拜为中尉。三岁,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
其明年,上废太子,诛栗卿之属。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五岁,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然自初官以至丞相,终无可言。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
为丞相三岁,景帝崩,武帝立。建元年中,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其后绾卒,子信代。坐酎金失侯。(《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功次迁为中郎将(依次) | B.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通“嘱”) |
C.常让他将(责备) | D.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辅佐)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而绾称病不行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
B.文帝且崩时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 |
C.上赐之剑 执其手而与之谋 |
D.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 |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下列四句中句式和所给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
A.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 B.安在其不辱也。 |
C.绾长者,善遇之。 | D.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 |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卫绾“醇谨敦厚”的一组是()
①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
②有功,常让他将
③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
④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
⑤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
⑥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
A.①②④ | B.②③⑤ | C.①⑤⑥ | D.③④⑥ |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剑,人之所施易,独至今乎?
(2)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
(3)其后绾卒,子信代。坐酬金失侯。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题目。(选择题每题2分,翻译9分,共15分)
书韩魏公①黄州诗后
苏轼
黄州山水清远,土风醇厚。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士静而文,朴而不陋。虽闾巷小民,知尊爱贤者,曰:“吾州虽远小,然王元之、韩魏公,尝辱居焉。”以夸于四方之人。元之自黄州迁蕲州,没于蕲,然世之称元之者,必曰黄州,而黄人亦曰“吾元之也”。魏公去黄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诗。
夫贤人君子,天之所以遗斯民,天下之所共有,而黄人独私以为宠,岂其尊德乐道,独异于他邦也欤?抑二公与此州之人,有宿昔之契?不可知也。元之为郡守,有德于民,民怀之不忘也固宜。魏公以家艰,从其兄居耳,民何自知之?《诗》云:“有斐君子,如金如锡,如圭②如璧。”金锡圭璧之所在,瓦石草木被其光泽矣,何必施于用?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奉议郎孙贲公素,黄人也,而客于公。公知之深,盖所谓教授③书记者也。而轼亦公之门人,谪居于黄五年,治东坡,筑雪堂,盖将老焉,则亦黄人也。于是相与摹公之诗而刻之石,以为黄人无穷之思。而吾二人者,亦庶几托此以不忘乎?21*cnjy*com
【注释】①韩魏公,北宋大臣韩琦,封魏国公。与范仲淹齐名,历任边疆大臣,功勋卓著。②圭,一种玉器。③教授,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朴而不陋陋:浅陋 |
B.魏公去黄四十余年去:离开 |
C.天之所以遗斯民遗:给予 |
D.瓦石草木被其光泽矣被:覆盖 |
下列各选项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民寡求而不争/朝济而夕设版焉 | B.有宿昔之契/亦犹今之视昔 |
C.魏公以家艰/又申之以揽茝 | D.民何自知之/贵贱情何薄 |
下列各选项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吾元之也”充分表现出黄人因元之曾为官黄州的自豪之情以及对元之的亲切喜爱之感。 |
B.文章第二段叙写王元之,主要是用他的德政来衬托韩魏公的品行:虽然韩魏公未曾在此为官,但其醇厚闲静的品性依然感染黄州人士。 |
C.第三段中“则亦黄人也”一句既写苏轼对黄州风土人情的喜爱,也有谪居黄州多年,且年已渐老而无所成就的悲苦之情。 |
D.首尾两端均用一“思”字,有韩魏公对黄州百姓的思念,有黄州百姓对韩魏公的怀念,两种“思”互为影响,使高尚之士,淳善之乡相得益彰。 |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黄州山水清远,土风厚善
(2)民怀之不忘也固宜。
(3)治东坡,筑雪堂,盖将老焉,则亦黄人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众贵之者,()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 ……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晁错《论贵粟疏》节选)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贵五谷而贱金玉贵:以……为贵 |
B.鬻子孙以偿债者矣鬻:同“育”,养育 |
C.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卑:鄙视 |
D.粟有所渫渫:流通 |
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众贵之者,()上用之故也。
A.且然而以 | B.夫于是其 |
C.夫然而以 | D.且而乃 |
下列用"/"给文中画 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
A.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 |
B.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 |
C.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 |
D.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 |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本文告诫统治者要做到重视五谷而轻视金玉,提醒国家要重视积蓄粮食,否则人民就不能生活安定,国家也将充满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 |
B.作者指出,要鼓励种粮的积极性,必须提高粮价,让老百姓丰收后通过买粮得到封官或赎罪的好处。尖锐地批评了当时重商抑农的错误政策。 |
C.作者尖锐地指出,当下的社会实际情况是农民生活极度艰辛困苦,而商人们则牟取大量利润,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让国家富强稳定,是不可能的。 |
D.文中提出如果能从富有的人那里得到货物来供政府使用,那么百姓担负的赋税就可减轻 ,这是顺乎民心的好事。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
(2)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
(3)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文言文阅读。(共12分,选择题每题2分)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怪异的事物 |
B.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形容迅速往上升 |
C.野马也,尘埃也游动的雾气 |
D.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很饱的样子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鹏之徙于南冥也放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 |
B.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示选择,是……还是…… |
C.而后乃今培风然后才开始 |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用得着……呢”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后乃今将图南
A.襟三江而带五湖 | B.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
C.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 D.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
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莫之夭阏者
A.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B.访风景于崇阿 |
C.南冥者,天池也。 | 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每句2分)
①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 之二虫又何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庐山黄石岩禅院记
(唐)刘轲
古老有言曰:太极之气,积而为山岳,泄而为川渎。然则匡阜①之气,其大矣乎。
庚辰岁,山客刘轲,采拾怪异,自麓至顶,却下半里余,次于黄石岩。岩中有栖禅子②,不知其几许腊③,而瑰行峻节,人事难能。仆高其人,而信宿忘返。及颐其轻重,颇见其宅心之地,乃问其住年,但手指松桂云:“初毫发我植,今环人臂。乌飞兔走④吾复何齿况卯戌之昏旦霜炎之冻炙生落之荣悴去留之沿溯虽云云自彼而于我蔑如也。”
于戏!向非岩房峭绝,僧行孤峙,则人境两失。固其宜也,复何言哉?观夫烟云生于履舄⑤,岚霭出于襟袖,群形浩扰,并入眸子。每至烟雨初霁,山光澄练,泠泠仙语,如在耳右。况又耸凌兢上,焉知不能与洪崖⑥接袂,浮丘连驾,盈缩造化,吐纳颢气,绝惭容于厚面,远喧卑于腥秽乎?不得而然者,盖钩也、饵也,名为利钩,利为名饵,吞钩食饵,手足羁锁,彼焉得跳跃于此乎?夫禅子脱去桎梏,四支宣展,动与云无心,静将石何机,物我一致,端邪塞径,仆所谓非斯人不能住斯境也。
禅师宜春人,俗姓刘,名常进,时人以师久住,遂以其姓易其岩名也。
(选自《晚唐小品文选译》)
【注】①匡阜:庐山。庐山别称匡庐。②栖禅子:栖居行禅的僧人。③腊:僧人受戒后,每年于夏季三个月安居一处,称为“一腊”。后来也将一年称为“一腊”。④乌飞兔走:比喻时光如箭,日月如梭。⑤舄(xì):古代一种复底鞋。⑥洪崖:传说中的仙人。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积而为山岳,泄而为川渎渎:河流 |
B.仆高其人,而信宿忘返高:推崇 |
C.岚霭出于襟袖岚:山林中的雾气 |
D.呑钩食饵,手足羁锁锁:枷锁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则匡阜之气,其大矣乎其孰能讥之乎 |
B.不知其几许腊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C.彼焉得跳跃于此乎焉用亡郑以陪邻 |
D.焉知不能与洪崖接袂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
下列用“/”给文中画 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乌飞兔走/吾复何齿/况卯戌之昏旦/霜炎之冻炙/生落之荣悴/去留之沿溯/虽云云/自彼而于我蔑如也 |
B.乌飞兔走/吾复何齿况/卯戌之昏旦/霜炎之冻炙/生落之荣悴/去留之沿溯/虽云云/自彼而于我蔑如也 |
C.乌飞兔走/吾复何齿/况卯戌之昏旦/霜炎之冻炙/生落之荣悴/去留之沿溯/虽云云自彼/而于我蔑如也 |
D.乌飞兔走/吾复何齿况/卯戌之昏/旦霜炎之冻/炙生落之荣/悴去留之沿/溯虽云云自彼/而于我蔑如也 |
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赞美庐山黄石岩禅院的禅师远避尘俗,脱去桎梏而超然出世的行为。 |
B.作者留连庐山美景,仰慕禅师节操,决意隐居山中,不再回到世俗社会。 |
C.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力求超脱名利,希望与天地共为一体的生活哲学观。 |
D.本文叙事与议论相结合,写景与抒情相交融,是一篇游记式的议论杂文。 |
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采拾怪异,自麓至顶,却下半里余,次于黄石岩。
(2)夫禅子脱去桎梏,四支宣展,动与云无心,静将石何机。
(3)时人以师久住,遂以其姓易其岩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