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维字摩诘,太原人。九岁知属辞,工草、隶,闲音律。岐王重之,维将应举,歧王谓曰:“子诗清越者,可录数篇,琵琶新声,能度一曲,同诣九公主第。”维如其言。是日,诸伶拥维独奏,主问何名,曰:“《郁轮袍》。”因出诗卷。主曰:“皆我习讽,谓是古作,乃子之佳制乎!”延于上座,曰:“京兆得此生为解头,荣哉!”力荐之。开元十九年状元及第,擢右拾遗,迁给事中。贼陷两京,驾出幸。维扈从不及,为所擒,服药,称喑病。禄山爱其才,逼至洛阳,供旧职,拘于普施寺。赋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时闻行在所。贼平后,授伪官者皆定罪,独维得免。仕至尚书右丞。维诗入妙品上上,画思亦然。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皆天机所到,非学而能。自为诗云:“当代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后人评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信哉!客有以按乐图示维者,曰:此《霓裳》第三叠最初拍也。”对曲果然。笃志奉佛,蔬食素衣,丧妻不再娶,孤居三十年。别墅在蓝田南辋川,亭馆相望。尝自写其景物奇胜,日与文士丘丹、裴迪、崔兴宗游览赋诗,琴樽自乐。后表宅请以为寺。临终,作书辞亲友,停笔而化。代宗访维文章,弟缙集赋诗等十卷上之,今传于世。
(选自《唐才子传·王维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岁知属辞,工草、隶,闲音律。 闲:熟习
B、禄山爱其才,逼至洛阳,供旧职。拘于普施幸。 爱:舍不得
C、当代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谬:差误
D、笃志奉佛,蔬食素衣,丧妻不再娶,孤居三十年。 笃:忠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维扈从不及,为所擒,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延于上座多于九土之城郭
C、非学而能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客有以按乐图示维者 不赂者以赂者丧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客有以按乐图示维者”相同的一项是( )
A、苟以天下之大 B、洎牧以谗诛
C、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D、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力荐之 B、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天下之奇才
C、辇来于秦 D、小则获益,大则得城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主请王维上座,是因为王维独奏的《郁轮袍》正是公主所讽讼的,而《郁轮袍》又是王维自己的佳作。
B、安禄山逼王维到洛阳,把它拘留在普施寺,是因为安禄山非常妒忌王维的才能。
C、曾经有人拿了按乐的图画给王维看,王维应答准确,说明王维对音乐非常精通。
D、王维除了善属辞,工草、隶,闲音律,通诗善画之外,还笃信佛教,吃蔬着素,足见其受佛教影响之深。
6、翻译下列句子:
(1)禄山爱其才,逼至洛阳,供旧职,拘于普施寺。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墨妙亭记 苏轼
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自广德移守吴兴。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
自莘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饥,将相率亡去。莘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当是时,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
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今乃于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此既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无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是亭之作否,无足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以不辨。故具载其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田皆不登登:(谷物)成熟,引申为“收成” |
B.躬自抚循劳来来:回来的灾民 |
C.朝廷方更化立法法:王安石的变法 |
D.今乃于此托于彼今:现在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虽金石之坚②不若长安君之甚 |
B.①皆争出谷以佐官②越国以鄙远 |
C.①而其理则不可以不辨②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
D.①是亭之作否,无足争者②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知命”的一组是( )
①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②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③自莘老之至,……出于至诚
④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⑤又以其余暇,……又皆集于此亭
⑥物之有成必有坏,……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
A.①③⑤⑥ | B.②③⑤⑥ | C.②③④⑥ | D.①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文中可知,墨妙亭系莘老知湖州时所建,收藏湖州境内古代石刻,以求长存。 |
B.苏轼在熙宁四年十二月因事来到湖州,莘老请苏轼为他写一篇记述文章。 |
C.“记”中借作者之言立为反论,然后引出己论,阐明了自己关于知命的观点。 |
D.作者认为,尽管万物有成必有坏,但不能在天命面前无所作为,而应当极尽人事至于无可奈何而后已,这才叫知命。 |
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莘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
译文:
(2)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
译文:
(3)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秦穆公闲,问由余曰:“古者明王圣帝,得国失国当何以也?”由余曰:“臣闻之,当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穆公曰:“愿闻奢俭之节。”由余曰:“臣闻尧有天下,饭于土簋,啜于土铏,其地南至交阯,北至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尧释天下,舜受之,作为食器,斩木而裁之,销铜铁,修其刃,犹漆黑之以为器。诸侯侈,国之不服者十有三。舜释天下而禹受之,作为祭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缯帛为茵褥,觞勺有彩,为饰弥侈,而国之不服者三十有二。夏后氏以没,殷周受之,作为大器,而建九傲,食器雕琢,觞勺刻镂,四壁四帷,茵席雕文,
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五十有二。君好文章,而服者弥侈,故曰
俭其道也。”由余出,穆公召内史廖而告之曰:“寡人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圣人也,寡人患之。吾将奈何?”内史廖曰:“夫戎僻而辽远,未闻中国之声也,君其遗之女乐以乱其政,而厚为由余请期,以疏其间。彼君臣有间,然后可图。”君曰:“诺。”乃以女乐三九遗戎王,因为由余请期;戎王果见女乐而好之,设酒听乐,终年不迁,马牛羊半死。由余归谏,谏不听,遂去。入秦,穆公迎而拜为上卿。问其兵势与其地利,既已得矣,举兵而伐之,兼国十二,开地千里。穆公奢主,能听贤纳谏,故霸西戎。西戎淫于乐,诱于利,以亡其国,由离质朴也。(取材于《说苑·卷二十·反质》)
【注释】①铏:古代盛羹的器皿。②傲:通“旒(liú)”,龙旗九旒,周天子仪仗。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闻奢俭之节节:关键 |
B.莫不宾服宾服:归顺 |
C.君好文章,而服者弥侈文章:文字作品 |
D.设酒听乐,终年不迁迁:迁移(放牧的地方)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故曰俭其道也广故数言欲亡 |
B.东西至日所出入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
C.夫戎僻而辽远,未闻中国之声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D.因为由余请期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者明王圣帝,得国失国当何以也?
(2)今由余圣人也,寡人患之。吾将奈何?
(3)君其遗之女乐以乱其政,而厚为由余请期,以疏其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檀道济,高平金乡人也,世居京口。少孤,居丧备礼,奉兄姊以和谨称。宋武帝建义,道济与兄韶祗等从平京城,俱参武帝建武将军事。累迁太尉参军,封作唐县男。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径进洛阳,议者谓所获俘囚,应悉戮以为京观。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于是中原感悦,归者甚众。长安平,以为琅邪内史。
元嘉八年,到彦之侵魏。已平河南,复失之。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北略地,转战至济上。魏军盛,遂克滑台。道济时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军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余,故不复追。以降者妄,斩以徇。时道济兵寡弱,军中大惧。道济乃命军士悉甲,身自服乘舆,徐出外围。魏军惧有伏,不敢逼,乃归。道济虽不克定河南,全军而反,雄名大振。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还进位司空,镇寿阳。
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文帝寝疾累年,屡经危殆。领军刘湛贪执朝政,虑道济为异说;又彭城王义康亦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复可制。十二年,上疾笃,会魏军南伐,召道济入朝。其妻向氏曰:“夫高世之勋,道家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及至,上已间。十三年春,将遣还镇,下渚未发,有似鹪鸟集船悲鸣。会上疾动,义康矫诏召入祖道,收付廷尉,及其子八人并诛。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皆曰“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自是频岁南伐,有饮马长江之志。二十七年,魏军至瓜步,文帝登石头城望,甚有忧色。叹曰:“若道济在,岂至此!”
(《南史》卷十五列传五)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奉兄姊以和谨称 称:赞扬 |
B.以降者妄,斩以徇徇:示众 |
C.全军而反,雄名大振反:通“返”,撤回 |
D.义康矫诏召入祖道矫:假托,诈称 |
下边各句中,全都表现檀济道是朝廷“万里长城”的一项是
①武帝北伐,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②于是中原感悦,归者甚众
③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④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
⑤彭城王义康亦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复可制 ⑥若道济在,岂至此
A.①③⑤ | B.②③⑥ | C.②④⑥ | D.①②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檀道济为武帝刘裕北伐作前锋,占领洛阳后拒绝了“杀降”建议,将俘虏全部释放,体现了他仁义的一面。 |
B.檀道济在收复河南的战事中,军资粮草用尽又遇上有人以此向魏军告密,危急中用计谋迷惑了敌人除掉了叛徒,体现了他机智的一面。 |
C.檀济道有很强的人格魅力,军中的左右心腹都是一同身经百战的生死至交,儿子们又多有才气,这些都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 |
D.魏国人听说檀济道已经死去,都说吴国的那些小子们不再值得害怕了——从敌人心态的角度,侧面表现檀道济的军事才干。 |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
(2)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
(3)“夫高世之勋,道家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原才
曾国藩
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
民之生,庸弱者戢戢(1)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2)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3)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4),所从来久矣。
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5),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同“反”)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6)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注释:(1) 戢戢:聚集众多的样子。 (2) 腾:传播。 (3) 蒸:兴起、渐成。
(4) 雠:应答、响应、应验。 (5) 自尸于高明之地:尸,主事、居位。高明,地位显贵。地,地位。 (6) 一命:官阶之最低者。周制:任官自一命至九命,九命为最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君:拥戴 |
B.其风民也皆以义风:教化 |
C.谓之不诬,可乎?诬:欺骗 |
D.而坏风俗,而贼人才贼:杀害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作者“陶铸人才以移风易俗”观点的一组是()
①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
②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③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
④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
⑤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
⑥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
A.①③④ | B.②④⑤ | C.②⑤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不过是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 |
B.作者认为选拔人才,强调君王应担负主要责任,为臣者应当谨慎地“循是为之”。 |
C.众人的追求,会形成大势所趋的局面,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 |
D.作者反驳了在势君子“天下无才”的谬说,认为所有官吏都有选拔人才的职责。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
译文:
(2)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译文:
(3)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
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2—16题(共18分)
王式
王式字翁思,东平新桃人也。事免中徐公及许生。式为昌邑王师。昭帝崩,昌邑王嗣立,以行淫乱废,昌邑群臣皆下狱诛,唯中尉王吉、郎中令龚遂以数谏减死论。式系狱当死,治事使者责问曰:“师何以无谏书?”式对曰:“臣以《诗》三百五篇朝夕授王,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复诵之也;至于危亡失道之君,未尝不流涕为王深陈之也。臣以三百五篇谏,是以亡谏书。”使者以闻,亦得减死论,归家不教授。
山阳张长安幼君先事式,后东平唐长宾、沛褚少孙亦来事式,问经数篇,式谢曰:“闻之于师具是矣,自润色之。”不肯复授。唐生、褚生应博士弟子选,诣博士,抠衣登堂,颂礼甚严,试诵说,有法,疑者丘盖不言。诸博士惊问:“何师?”对曰:“事式。”皆素闻其贤,共荐式。诏除下为博士。式征来,衣博士衣而不冠,曰:“刑余之人,何宜复充礼官?”既至,止舍中,会诸大夫、博士,共持酒肉劳式,皆注意高仰之,博士江公世为《鲁诗》宗,至江公著《孝经说》,心嫉式,谓歌吹诸生曰:“歌《骊驹》。”式曰:“闻之于师:客歌《骊驹》,主人歌《客毋庸归》。今日诸君为主人,日尚早,未可也。”江翁曰:“经何以言之?”式曰:“在《曲礼》。”江翁曰:“何狗曲也!”式耻之,阳醉于地。式客罢,让诸生曰:“我本不欲来,诸生强劝我,竟为竖子所辱!”遂谢病免归,终于家。
张生、唐生、褚生皆为博士。张生论石渠,至淮阳中尉。唐生楚太傅。由是《鲁诗》有张、唐、褚氏之学。张生兄子游卿为谏大夫,以《诗》授元帝。其门人琅邪王扶为泗水中尉,授陈留许晏为博士。由是张家有许氏学。初,薛广德亦事王式,以博士论石渠,授龚舍。广德至御史大夫,舍泰山太守,皆有传。 (节选自《汉书》)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式谢曰谢:推辞 |
B.诏除下为博士除:授官 |
C.阳醉于地阳:假装 |
D.让诸生曰让:辞让![]()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衣博士衣而不冠 ②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
B.①何宜复充礼官 ②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
C.①竟为竖子所辱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
D.①以博士论石渠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王式“谦谨”和“有才学”一组是
A.①臣以三百五篇谏②式耻之,阳醉于地 |
B.①问经数篇,式谢曰:“……自润色之。” ②客歌《骊驹》,主人歌《客毋庸归》 |
C.①衣博士衣而不冠 ②张生、唐生、褚生皆为博士 |
D.①遂谢病免归,终于家 ②式为昌邑王师 |
翻译下列句子
①至于危亡失道之君,未尝不流涕为王深陈之也。
②闻之于师具是矣,自润色之。
③诸博士惊问:“何师?”对曰:“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