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珪
王珪,宇叔玠。性沉澹,为人雅正,恬于所遇,交不苟合。时大宗召为谏议大夫。帝尝曰:“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珪进曰:“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今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硅推诚进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它日进见,有美人侍帝侧。帝指之日:“庐江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平?”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为是邪?非邪?”帝曰:“杀人而取妻,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臣闻齐桓公之郭,问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帝嗟美其言。
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伎不进,数被让。珪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珪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死,陛下释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惭,遂罢。
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帝谓日:“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贤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口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举,巨不如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帝称善。
(选自《新唐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 正:正确
B、伎不进,数被让 让:责备
C、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 矜:怜悯
济繁治剧,众务必举 举:办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臣同德,则海内安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B、以其善善而恶恶也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 于是大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壁
D、陛下衿其性命,引置枢密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珪“为人雅正”的一组是
①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 ②珪推诚纳善,每存规益
③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
④彦博惧,谢罪,珪不谢 ⑤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
⑥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
A、①④⑤ ②③④ C、①⑤⑥ 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珪为人正直。任谏议大夫之职以来,无论是引喻规劝,还是直言相谏,抑或是犯颜廷争,他都以诚待上,以理服君,因而深得太宗的赏识与器重。
B、王珪发现太宗有纳庐江王美姬之意,便以郭公因善恶不分而致灭亡的史实作类比,劝谏太宗吸取教训,采纳善言,知恶而去之,终使太宗心悦诚服。
C、王珪与温彦博替祖孝孙辩解,致使太宗大怒。王珪毫不畏惧地直言,自己因报效皇上知遇之恩,且受命尽忠职守才这样做,过错不在自己而在皇上。
D、王珪评论朝中大臣之才时,向太宗坦言自己多方面不如他们,而自己的长处就是能“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表现他谨慎谦虚的品格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任事
(明)江盈科
天下有百世之计,有一世之计,有终岁之计。计有久近,而治乱之分数因之。国家自洪武至于今,二百四十年,承平日久,然所以保持承平之计,则日益促。自宗藩、官制、兵戎、财务以及屯田、盐法,率皆敝坏之极,收拾无策,整顿无绪。当其事者,如坐敝船中,时时虞溺,莫可如何。计日数月,寄幸迁转,以遗后来。后来者又后来,人复一人,岁复一岁,而愈敝愈极。虽有豪杰,安所措手?
盖闻里中有病脚疮者,痛不可忍,谓家人曰:“尔为我凿壁为穴。”穴成,伸脚穴中,入邻家尺许。家人曰:“此何意?”答曰:“凭他去邻家痛,无与我事。”又有医者,自称善外科,一裨将阵回,中流矢,深入膜内,延使治。乃持并州剪剪去矢管,跪而请谢。裨将曰:“簇在膜内者须亟治。”医曰:“此内科事,不应并责我。”
噫,脚入邻,然犹我之脚;镞在膜内,然亦医者之事也。乃隔一壁,辄思委脚;隔一膜,辄欲分科,然则痛安能已、责安能诿乎?今日当事诸公,见事之不可为,而但因循苟安,以遗来者,亦若委痛于邻家,推责于内科之意。
呜呼,忠臣事君,岂忍如此?古人盖有身死而尸谏、临终而荐贤者,岂其及吾之身,一策莫展,而但欲遗诸后人也哉!虽然,为之之道,盖亦甚难。我明任事如忠肃、忠宣①二公,皆不免以身为殉。信乎,任事之难哉!
(节选《江盈科集》)
【注释】①忠肃、忠宣:指于谦、刘大夏。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日益促促: 急促,赶快 |
B.时时虞溺虞: 担心 |
C.跪而请谢谢: 辞别,告辞 |
D.不应并责我责: 要求 |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然所以保持承平之计②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
B.①而但因循苟安②蒙故业,因遗策 |
C.①无与我事②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
D.①乃隔一壁②今君乃亡赵走燕 |
以下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任事者无所作为,互相推诿的一组是()
①收拾无策,整顿无绪②时时虞溺,莫可如何
③计日数月,寄幸迁转④凭他去邻家痛,无与我事
⑤此内科事,不应并责我⑥而但因循苟安,以遗来者
A.①②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⑥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末年,社会败坏到了极点,绝大部分任事者只为个人安危考虑,对社会现状的改变却无能为力。 |
B.文中引用“病脚疮者”“治箭伤医者”两则寓言,揭示社会痼疾不能转嫁和表面文章不能根治之理,讽喻因循守旧、互相推委的任事者。 |
C.作者在文末列举于谦、刘大夏等忠臣良将以身殉职的事例,说明任事之艰难的道理,认为不必责怪那些“委痛于邻家,分科于膜外者”。 |
D.用寓言故事进行形象生动地说理,构成了本文的一大艺术特色;用浅显的比喻来描摹人物的心态,呈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计有久近,而治乱之分数因之
⑵一裨将阵回,中流矢,深入膜内,延使治
⑶然则痛安能已、责安能诿乎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答吴充秀才书
欧阳修
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①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
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何其用功少而至于此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杨雄、王通,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道未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有删节)
注①:伥伥,惆怅的样子。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而读之发:打开 |
B.夫学者未始不为道为:探求 |
C.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工:精细工巧 |
D.何其用功少而至于此也何其:多么 |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欧阳修表达谦虚之意的一项是()
A.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 |
B.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
C.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 |
D.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 |
对这篇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虽受人尊敬,但仍担心没有人开导自己以求更进一步,这是他好学自谦的话。 |
B.很多求学的人想探求道而不能到达道的境界,原因多是沉湎于文章之中。 |
C.欧阳修说吴充若追求不止,达到孟子、荀子的境地也是不难的,有说客套话的味道。 |
D.欧阳修主张要在实践中“充道”,反对作家脱离实际,在书斋里空谈作文。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杨维岳传
戴名世
杨维岳,庐州巢县人也。生而孝谨,好读书,毅然自守以正。尝以文见知于郡守。一日往谒,适富民有犯法者,守教维岳为之代请,可得金数百。维岳谢曰:“犯罪自有公法。使此人不当罪,而维岳受其金,则不祥;使此人当罪,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维岳兢兢自守,惧无以报德,其敢以是为公累?”郡守由是益敬重之。尝读书至忠孝大节,往往三复流涕。慕文文山之为人也,画像祀之。
崇祯中,陕西盗起,都御史史可法巡抚淮扬。维岳曰:“此当代伟人也,不可以不见。”乃徒步诣军门往谒。居无何,寇益急,诏天下勤王。时可法已拜南京兵部尚书,以府库虚耗,军资竭,兵不得出,传檄谕天下捐赀救国。维岳捧檄泣曰:“国事如此,吾何以家为!”即毁家以为士民倡。
崇祯十七年,上崩于煤山。维岳闻之,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未一岁,北兵渡江,京师溃,而史可法以大学士督师扬州,城破死之。维岳泣曰:“国家养士三百年,以身殉国,奈何独一史公!”于是设史公主①,为文祭之而哭于庭。家人进粥食,麾之去;平日好饮酒,亦却之。曰:“今值国事如此,饮食能下咽乎!”居三日,北兵至,下令剃发。维岳不肯。人谓:“先生曷避诸?”维岳曰:“避将何之?吾死耳!吾死耳!”其子对之泣,维岳曰:“小子!吾生平读书何事?一旦苟全幸生,吾义不为!吾今得死所矣,小子何泣焉?”人有来劝慰,偃卧唯唯而已。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凡不食七日,气息仅存。亲属人来观者益众,忽张目,视其子曰:“前日见志之语,慎毋以示世也。”顷之遂卒,年五十六。闻者莫不为之流涕,私谥为文烈公。
呜呼!三代以来,变故多矣,为人臣者,往往身为大官不能为国死,而布衣、诸生又以死非吾事,则是无一人死也,君臣之义几何而不绝也哉!
(选自《南山集》,有删节)
注:①主:死者的牌位。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维岳故贳之贳:赦免
B.累昼夜不能寝食累:连续
C.北兵渡江,京师溃溃:攻破
D.慎毋以示世也慎:小心
6.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杨维岳忠义大节的一组是(▲ )
①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②即毁家以为士民倡
③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④避将何之?吾死耳
⑤乃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⑥闻者莫不为之流涕
A.①⑤⑥ B.①③⑤C. ②③④ D.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维岳喜好读书,坚守正道。他宁可不要数百两银子,也不为犯法的富民“代请”。郡守因此越发敬重他的为人。
B.杨维岳一直很敬重文天祥和史可法,他画了文天祥画像经常祭拜;在史可法死后,为杨维岳又设牌位写文章哭祭他。
C.清兵南下后,下令士民剃发。杨维岳既不剃发,也不躲藏,决心以死明志,别人来劝慰他,他也卧床不应,绝食多日而亡。
D.作者谴责了在民族危难之际贪生怕死的达官贵人,以及不明大义的平民、书生,肯定了杨维岳为守君臣之义而献身的行为。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维岳兢兢自守,惧无以报德,其敢以是为公累?
译文:▲
⑵以府库虚耗,军资竭,兵不得出,传檄谕天下捐赀救国。
译文:▲
⑶而史可法以大学士督师扬州,城破死之。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桓荣字春卿,沛郡龙亢人也。少学长安,事博士九江来普。常客佣以自给,精力不倦,十五年不窥家园。至王莽篡位乃归。会来普卒,荣奔丧九江,负土成坟,因留教授,徒众数百人。莽败,天下乱。荣抱其经书与弟子逸匿山谷,虽常饥困而讲论不辍,后复客授江淮间。
建武十九年,年六十余,始辟大司徒府。时,显宗始立为皇太子,选求明经,乃擢荣弟子豫章何汤为虎贲中郎将,以《尚书》授太子。世祖从容问汤本师为谁,汤对曰:“事沛国桓荣。”帝即召荣,令说《尚书》,甚善之。拜为议郎,赐钱十万,入使授太子。每朝会,辄令荣于公卿前敷奏经书。帝称善,曰:“得公几晚!”会欧阳博士缺,帝欲用荣。荣叩头让曰:“臣经术浅薄,不如同门生郎中彭闳、扬州从事皋弘。”帝曰:“俞,往,女谐。”因拜荣为博士,引闳、弘为议郎。
车驾幸大学,会诸博士论难于前,荣被服儒衣,温恭有蕴籍,辩明经义,每以礼让相厌,不以辞长胜人,儒者莫之及,特加赏赐。后荣入会庭中,诏赐奇果,受者皆怀之,荣独举手捧之以拜。帝笑指之曰:“此真儒生也。”以是愈见敬厚,常令止宿太子宫。
二十八年,大会百官,诏问谁可傅太子者,群臣承望上意,皆言太子舅执金吾原鹿侯阴识可。博士张佚正色曰:“今陛下立太子,为阴氏乎?为天下乎?即为阴氏,则阴侯可;为天下,则固宜用天下之贤才。”帝称善,曰:“欲置傅者,以辅太子也。今博士不难正朕,况太子乎?”即拜佚为太子太傅,特加赏赐,而以荣为少傅,赐以辎车、乘马。又诏诸生雅吹击磬,尽日乃罢。荣大会诸生,陈其车马、印绶,曰:“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可不勉哉!”
三十年,拜为太常。荣初遭仓卒,与族人桓元卿同饥厄,而荣讲诵不息。元卿嗤荣曰:“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荣笑不应。及为太常,元卿叹曰:“我农家子,岂意学之为利乃若是哉!”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常饥困而讲论不辍 辍:停止,中止。 | B.十五年不窥家园 窥:注意,留心。 |
C.荣叩头让曰 让:责备,问责 | D.始辟大司徒府 辟:被征召,被任命。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能体现桓荣“刻苦自励,教学不怠”的一组是①
常客佣以自给,精力不倦 ②虽常饥困而讲论不辍 ③臣经术浅薄,不如同门生郎中彭闳
④荣被服儒衣,温恭有蕴籍 ⑤荣独举手捧之以拜 ⑥与族人桓元卿同饥厄,而荣讲诵不息
A.③⑤⑥ | B.①②⑥ | C.②⑤⑥ | D.①③④ |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桓荣六十多岁时才做官,后来被命令教授太子,皇帝每次朝会都会让他在公卿面前讲述经书,同他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
B.桓荣年轻时求学长安,拜博士九江人来普为师。老师死后,他奔丧九江,背土筑坟,并留在九江,教授学生数百人。 |
C.桓荣深得皇帝信任,敢于进谏。在谁能做太子的问题上,他不惧权贵,据理力争,最后,皇帝同意了他的意见,并赏赐他很多财物。 |
D.桓荣后来被任命为太子少博,皇帝赐予他马车等财物,他认为这些都是研习古事的功劳。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称善,曰:“欲置傅者,以辅太子也。今博士不难正朕,况太子乎?”
答:
(2)及为太常,元卿叹曰:“我农家子,岂意学之为利乃若是哉!”
答:
阅读下文,回答20-24题。
养竹记
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①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②,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③者斩焉,彗④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⑤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鸣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注释:①庭实:原指将贡品或礼物陈列于庭,让人观赏。这里是指将竹子种植在庭院中,随时观赏。②殄瘁:枯萎凋谢的样子。③篚:竹制的盛器。④彗:扫帚。这里作动词。⑤封:培土。作者以竹的□□、□□、□□、□□的特点比喻君子之德。
庭院中的竹子“枝叶殄瘁,无声无色”的原因是
(用文中的语句回答)。“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这句话表达了作者
。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在庭院中种竹子的人,大多是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
B.相国死了以后,他的故居捐赠出来,给人居住。 |
C.本文以“竹似贤”一句,统领全文,娓娓道来。 |
D.本文从多方面写“养竹”的方法,内容详实丰富。 |
E.作者在长安的居所,原是关相国私人住宅的东亭。
F.“见贱俗人之目”意思是,被低贱的俗人所见。文中说对人才要“异之”,“异之”的意思是。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