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弘
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家贫。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建元元年,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
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二岁中,至左内史。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
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卻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脱粟之饭,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士亦以此贤之。
淮南、衡山谋反。弘病甚,自以为无功而封,位至丞相,宜佐明主填抚国家,使人由臣子之道。今诸侯有畔逆之计,此皆宰相奉职不称。乃上书曰:“故曰‘力行近乎仁,好问近乎智,知耻近乎勇’。知此三者,则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后知所以治人。天下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此百世不易之道也。今陛下躬行大孝,建周道,兼文武,厉贤予禄,量能授官。今臣弘罢驾之质,无汗马之劳,陛下过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为列侯,致位三公。臣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塞责。愿归侯印,乞骸骨,避贤者路。”天子报曰:“古者赏有功,褒有德,守成尚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己,乃上书归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
因赐告牛酒杂帛。居数月,病有瘳,视事。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终。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称:称赞
B.食不重肉重:重叠
C.虽详与善详:通“佯”,假装
D.是章朕之不德也章:显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而又缘饰以儒术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B.故人所善宾客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C.力行近乎仁吾尝疑乎是
D.因赐告牛酒杂帛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距最远的一项是()
A.天子以为谦让B.淮南、衡山谋反
C.终无以报德塞责D.遭遇右武
4.下列全能说明公孙弘受天子赏识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为人恢奇多闻
②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③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
④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
⑤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
A.①③④B.②③④C.②④⑤D.①②④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弘小时候家里很穷,到中年才开始做学问,60岁还仕途不顺,属大器晚成之人。
B.公孙弘自己生活很节俭,但对人却很大方,将自己的俸禄全都供给别人,家里没什
么余财。
C.公孙弘不敢在朝廷与皇上争辩,曾经因顺从皇上的意图而背弃与大臣们的约定而遭
到汲黯的指责。
D.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时,公孙弘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做宰相的职分而主动请求辞官,
但遭到皇上的拒绝,最后终于任上。
文言文阅读
廖冀亨,字瀛海,福建永定人。康熙二十九年举人,四十七年,授江苏吴县知县。值岁旱,留漕赈饥,不足,自贷金易米以济。士人感其诚,相率捐助,赈以无乏。吴中赋额甲天下,县尤重,冀亨减火耗①,用滚单②,民皆称便。太湖中有芦洲,或垦成田,或种莲养鱼,官吏辄假清丈增粮名以自利。冀亨曰:“湖荡偶尔成田,未可久持,今增其赋,朝廷所得几何,而民累无尽期。”一无所问。
初,冀亨莅任时,有吴人语之曰:“吴俗健讼,然其人两粥一饭,肢体薄弱,凡讼宜少准、速决,更加二字曰‘从宽’。”冀亨悚然受之。收词不立定期,民隐悉达。尝自谓讼贵听,听之明,乃能速决而无冤抑。在吴三年,非奸盗巨猾,行杖无过二十,盖守此六字箴也。
有庠生授徒盐商家,自刎死,勘得实。或有谤其受贿者,冀亨无所避,卒释盐商勿罪。东山巡检报乡人弑父屠嫂,未遂,自尽。冀亨渡湖往验,大风,舟几覆,从者色变。冀亨曰:“县官伸冤理枉而来,神必佑之,何惧!”须臾抵岸。讯得父故杀状,巡检得贿诬报,俱论如律。
冀亨既有声于吴,他县疑狱,往往令推治。会有宜兴知县诬揭典史故勘平民为盗,刑夹致死,冀亨奉檄按验。知县者总督噶礼之私人也,或告宜少假借,冀亨不为动。检踝骨无伤,原揭皆诬。狱上,噶礼屡驳诘。再三审,卒如冀亨议,以是忤总督。时巡抚张伯行以清廉著,深契冀亨,布政使陈鹏年尤重之;而噶礼不怿于伯行,尤恶鹏年。四十九年,鹏年被劾,并及冀亨,以亏帑夺职。逾年,噶礼败,冀亨始复原官,以病不赴选。及卒,吴人祀之百花书院。
注:①火耗:征收赋税时比额定数量多收一部分,用作铸钱时的耗损。②滚单:康熙年间以规定户数为单位挨次催缴租税的一种单据。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冀亨莅任时莅:到 |
B.民隐悉达隐:内情,忧患 |
C.他县疑狱狱:牢狱 |
D.以亏帑夺职夺:剥夺,削除 |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含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乃能速决而无冤抑臣乃敢上璧 |
B.官吏辄假清丈增粮名以自利以勇气闻于诸侯 |
C.其人两粥一饭,肢体薄弱以其无礼于晋 |
D.不怿于伯行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廖冀亨任吴县知县时,逢大旱之年发生了饥荒,他就留下了本该外运的粮食救济灾民,不够的部分就自己借钱买粮补上。 |
B.廖冀亨听取了当地人的提醒,随时收取百姓诉状,即使对大奸大恶之人行刑也不超过二十杖,结果反而没有冤案错案。 |
C.有个秀才在盐商家自杀了,廖冀亨查得实情,但有人说他得了盐商的好处,他不避流言,照直判处,没有治盐商的罪。 |
D.宜兴知县诬告典史故意把平民审为盗匪,并用刑致死。廖冀亨奉命审理时,不怕得罪上司,照直议处。 |
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士人感其诚,相率捐助,赈以无乏。
▲▲▲
⑵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鸿门宴》)
▲▲▲
⑶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少时为薛狱吏,有罪,免。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养后母孝谨。
建元元年,天子初即位,招贤良文学之士,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
元光五年!有诏征文学,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弘让,谢国人曰:“臣已尝西应命,以不能罢归。愿更推选。”国人固推弘,弘至太常。太常令所征儒士各对策,百余人,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召入见,状貌甚丽,拜为博士。是时通西南夷道,置郡,巴蜀民苦之,诏使弘视之。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上不听。
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后母死,服丧三年。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廷争。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二岁中,至左内史。弘奏事,有不可,不庭辩之。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元朔三年,张欧免,以弘为御史大夫。是时通西南夷,东置沧海,北筑朔方之郡。弘数谏,以为罢敝中国以奉无用之地,愿罢之。于是天子乃使朱买臣等难弘置朔方之便。发十策,弘不得一。弘乃谢曰:“山东鄙人,不知其便若是,愿罢西南夷、沧海而专奉朔方。”上乃许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名。且臣闻管仲相齐,有三归,侈拟于君,桓公以霸,亦上僭于君。晏婴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丝,齐国亦治,此下比于民。今臣弘位为御史大夫,而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于小吏,无差,诚如汲黯言。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
(选自《史记·列传第五十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毁:毁坏 |
B.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倍:通“背”,违背 |
C.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谢:道歉 |
D.且臣闻管仲相齐,有三归,侈拟于君拟:比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招贤良文学之士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B.以不能罢归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
C.弘乃病免归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D.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公孙弘“城府颇深,善用心机”的一组是()
①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廷争
②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上不听
③山东鄙人,不知其便若是
④后母死,服丧三年
⑤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
⑥臣已尝西应命,以不能罢归。愿更推选
A.①②④ | B.①③⑤ | C.②④⑥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朝开通西南夷的道路,皇帝派公孙弘前往视察,他了解了巴蜀人民对此感到困苦,要求皇帝废置边郡,没有得到皇帝批准。 |
B.公孙弘生活节俭,盖布被,少食肉;每次在朝廷上商议事情,他总是开陈其端,让皇帝自己选择决定,自己从不当廷争论。 |
C.公孙弘曾与大臣们有约,但到了皇帝面,却背弃先前的约定而顺从皇帝,汲黯因此责备公孙多诈而无情实。 |
D.元朔年间,朝廷开通西南夷,东边设置沧海郡,北边修建朔方郡,公孙弘屡次进谏,希望停止做这些事情,武帝答应了他。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安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隐逸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恸:极度悲哀,痛哭 |
B.因徙居华阴,欲求之因:因为 |
C.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壁屋写:描摹 |
D.与乎石门之徒异矣徒:同一类人 |
下列句子中,均能说明郑遨“节高”的一组是
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②后闻妻子卒,一恸而止
③欲以禄遨,遨不顾 ④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
⑤遭乱世不污于荣利 ⑥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
A.③④⑤ | B.①④⑤ | C. ①②⑥ | D. 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 |
B.郑遨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
C.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
D.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
翻译下列句子。
(1)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
▲
(2)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
▲
(3)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
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预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
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馀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
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馀,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
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
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
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
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操军不利,引次江北。次:驻扎 |
B.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著:居于 |
C.雷鼓大震,北军大坏。雷:像雷声 |
D.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舸:小船 |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C.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D.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
下面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吾得兄事之 |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
C.可烧而走也 |
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根据文段内容,以下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曹军向西挺进,与孙刘联军在赤壁交战,曹军失利,败于江北。 |
B.曹军把战舰钩连起来,使船头船尾互相连接,于是黄盖给周瑜出主意,用火攻使曹军败走。 |
C.当时东南风刮得正急,黄盖把十艘舰船驶在最前面……其余的船按照次序一起前进。 |
D.火烧赤壁,周瑜一方采用的“火攻”,分为黄盖诈降、乘风攻敌、火烧曹营、乘胜追兵几步进行,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大获全胜。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少时常与鲍叔牙游游:游玩,游览。 |
B.鲍叔遂进管仲进:推荐,进献。 |
C.管仲既用,任政于齐既:既然。 |
D.鲍叔不以我为不肖不肖:不贤,没有才能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鲍叔不以我为不肖②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B.①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C.①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 |
D.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下列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知我不羞小节”的“羞”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B.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
C.鲍叔事齐公子小白 | D.素善刘侯张良 |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管仲之贤的一组是 ( )
①管仲贫困,常欺鲍叔②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③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④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⑤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⑥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A.①③⑥ | B.②③⑤ | C.③④⑥ | D.④⑤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