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徐文长传
[明]袁宏道
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凡公所以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尝饮一酒楼,有数健儿亦饮其下,不肯留钱。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皆斩之,一军股栗。有沙门负资而秽,酒间偶言于公,公后以他事杖杀之。其信任多此类。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一日,饮其乡大夫家。乡大夫指筵上一小物求赋,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气韵遒逸,物无遁情,一座大惊。文长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死。张阳和力解,乃得出。既出,倔强如初。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梅客生尝寄余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诗奇于字,字奇于文,文奇于画。”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哉!悲夫!(节选自《徐渭集•附录》)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心而行信:任凭
B.凡公所以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饵:招待
C.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阴:暗中
D.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死论:判罪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徐文长“豪荡不羁”的一组是( )  
①恣臆谈谑,了无忌惮 ②其所见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
③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 ④显者至门,皆拒不纳
⑤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 ⑥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文长未能得志,于是寄情山水,游历北方,并以诗作记游抒怀。他写文章才思敏捷,意韵刚健飘逸;书法风格刚柔相济,富有情趣。
B.徐文长有才略,好出奇谋,深得胡公信任,参与军中机密。然而多次科举失利,晚年愤慨更深,狂疾益甚,最终心怀怨愤而死。
C.胡公统率重兵,威震东南,深为将士敬畏。有个和尚却依仗财势,在酒筵上对胡公出语不敬,后来胡公借其它事将他以杖刑处死。
D.石公认为古今文人忧愁困苦没有比得上徐文长的;梅客生认为徐文长不仅是个奇才,更是个奇人;作者认为徐文长的一生无所不奇。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
(2)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3分,共9分)
崔枢应进士,客居汴半岁,与海贾同止。其人得疾既笃,谓崔曰:“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今疾势不起,番人重土殡,脱殁,君能始终之否?”崔许之。曰:“某有一珠,价万缗,得之能蹈火赴水,实至宝也。敢以奉君。”崔受之。曰:“当一进士,巡州邑以自给,奈何忽蓄异宝?”伺无人,置于柩中,瘗于阡陌。后一年,崔游丐亳州,闻番人有自南来寻故夫,并勘珠所在,陈于公府,且言珠必崔秀才所有也。乃于亳来追捕,崔曰:“傥窀穸不为盗所发,珠必无他。”遂剖棺得其珠。汴帅王彦谟奇其节,欲命为幕,崔不肯。明年登第,竟主文柄,有清名。
注:①脱,如果。②瘗(yì):埋葬。③窀穸(zhūn xī):墓穴。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海贾同止同止:住在一起。 B.其人得疾既笃:深、重。
C.崔游亳州 丐:行乞。 D.有清名清名:清廉的名声。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外夷见忽敢奉君②荷君顾不以外夷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见”字不同。
B.两个“以”字不同,两个“见”字相同。
C.两个“以”字相同,两个“见”字也相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见”字也不同。

下列评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崔枢精心护理病笃的海贾,并能始终如一,既无民族偏见,又见其心地善良仁厚。
B.海贾临终赠珠,极力渲染其昂贵与奇异,而崔枢却弃而不取,置珠棺中,故终得有清名。
C.文中写番妇寻夫勘珠,官府前来追捕,目的在于反衬崔枢的品质清廉可贵。
D.崔枢不肯接受为汴帅幕僚,后终登进士第,进一步烘托了其耿直的性格。

将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3分,共9分)
(1)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2)伺无人,置于柩中,瘗于阡陌。
(3)汴帅王彦谟奇其节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3分,共9分)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与例句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云无心出岫

A.乐琴书消忧 B.木欣欣向荣
C.请息交绝游 D.登东皋舒啸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请息交以绝游:交往
B.悦亲戚之情话情话:动情的话
C.农人告余以春及:到
D.将有事于西畴西畴:西边的田地

下列各项中与其他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A.复驾言兮焉求 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曷不委心任去留 D.乐夫天命复奚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于仲文,字次武,少聪敏,髫龀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以功授开府。迥又遣其将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文。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之,为之下泣。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檀让以余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且至,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毗罗恃众来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设伏于麻田中,毗罗军大溃。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勒石纪功,树于泗上。史臣日: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许,平尉迥之乱,遂立功名。(节选自《隋书• 于仲文传》)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髫龀就学,阅不倦沉迷
B.仲文军蓼堤,去梁郡七里驻扎
C.毗罗恃众来官军轻视
D.给以鼓吹,驰传洛阳发兵到…… 去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于仲文“谋略”的一组是()
①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
②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
③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
④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
⑤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
⑥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

A.③④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①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仲文年青时候就胸怀大志,气度超凡。尉迥发动叛乱,并派人联合于仲文,但于仲文不为所动,予以拒绝。尉迥对此极为愤怒,派遣宇文威对他实施进攻。
B.在平定尉迥之乱中,于仲文出谋划策,力经数战,最终生擒檀让。有鉴于此,朝廷为他勒石纪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滨。从此,于仲文功成名就。
C.《孙子•计》云:“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于仲文可谓深谙此道,在城武一役中,他在贼兵将士一片松懈之时,挑选精锐骑兵,火速出击,一举攻占了城武。
D.于仲文受到贼兵两路合击,被迫率领六十多个骑兵突围而逃,而贼兵穷追不舍,十七八个骑兵为阻击贼兵而战死,最终只有于仲文一人死里逃生,到达京师。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
译文:
(2)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桓彝,字茂伦,谯国龙亢人。彝少孤贫,虽箪瓢,处之晏如。性通朗,早获盛名。有人伦识鉴,拔才取士,或出于无闻,或得之孩抱,时人方之许、郭。少与庾亮深交,雅为周顗所重。
于时王敦擅权,嫌忌士望,彝以疾去职。尝过舆县,县宰徐宁,通朗博涉,彝遇之,欣然停留累日,结交而别。先是,庾亮每属彝觅一佳吏部,及至都,谓亮曰:“为卿得一吏部矣。”亮问所在,彝曰:“人所应有而不必有,人所应无而不必无。徐宁真海岱清士。”因为叙之,即迁吏部郎,竟历显职。
明帝将伐王敦,拜彝散骑常侍,引参密谋。及敦平,以功封万宁县男。丹阳尹温峤上言:“宣城阻带山川,频经变乱,宜得望实居之,窃谓桓彝可充其选。”帝手诏曰适得太真表如此今大事新定朝廷须才不有君子其能国乎方今外务差轻欲停此事彝上疏深自捴挹内外之任并非所堪但以坟柏在此郡欲暂结名义遂补彝宣城内史。在郡有惠政,为百姓所怀。
苏峻之乱也,彝纠合义众,欲赴朝廷。其长史裨惠以郡兵寡弱,山人易扰,可案甲以须后举。彝厉色曰:“夫见无礼于其君者,若鹰鹯之逐鸟雀。今社稷危逼,义无晏安。”乃遣将军硃绰讨贼别帅于芜湖,破之。彝寻出石硊。会朝廷遣将军司马流先据慈湖,为贼所破,遂长驱径进。彝以郡无坚城,遂退据广德。寻王师败绩,彝闻而慷慨流涕,进屯泾县。时州郡多遣使降峻,裨惠又劝彝伪与通和,以纾交至之祸。彝曰:“吾受国厚恩,义在致死,焉能忍垢蒙辱与丑逆通问!如其不济,此则命也。”遣将军俞纵守兰石。峻遣将韩晃攻之。纵将败,左右劝纵退军。纵曰:“吾受桓侯厚恩,本以死报。吾之不可负桓侯,犹桓侯之不负国也。”遂力战而死。晃因进军攻彝。彝固守经年,势孤力屈。贼曰:“彝若降者,当待以优礼。”将士多劝彝伪降,更思后举。彝不从,辞气壮烈,志节不挠。城陷,为晃所害,年五十三。
注:①许、郭:许劭,东汉末年著名的人物评论家,曾评曹操为“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郭隗,战国时燕国人,有劝燕王“筑台而师之”以招徕贤士之美谈 。②温峤:字泰真,亦作太真。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四十四》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人之许、郭方:比拟,比方
B.为周顗所重雅:交情,交往
C.庾亮每彝觅一佳吏部属:通“嘱”,叮嘱
D.以交至之祸纾:解除,排除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少与庾亮深交,雅周顗所重/因叙之,即迁吏部郎
B.及敦平,功封万宁县男/裨惠又劝彝伪与通和,纾交至之祸
C.夫见无礼于其君者,若鹰鹯逐鸟雀/吾不可负桓侯,犹桓侯之不负国也
D.时王敦擅权,嫌忌士望/夫见无礼其君者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桓彝“志节不挠”的一组是
①虽箪瓢,处之晏如②彝以疾去职③彝上疏深自捴挹④今社稷危逼,义无晏安⑤寻王师败绩,彝闻而慷慨流涕⑥焉能忍垢蒙辱与丑逆通问

A.①④⑤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彝善于识才且爱才。在一次弃官离任途中结识了舆县县宰徐宁,认为他学识品行俱佳,便向好友庾亮积极推荐。
B.桓彝因才干突出得到朝廷信任并重用。曾协助明帝讨伐并荡平王敦;后改任宣城施行仁政,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
C.桓彝积极征讨叛军。苏峻之乱时,他虽兵少力弱,但以国家利益为重,说服部下并亲自率军赴芜湖,打败了叛军。
D.桓彝忠于朝廷。在多数州郡派人与叛军通降、叛贼诱降、部下也劝他诈降情况下,他不为所动,最终被叛军杀害。

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帝 手 诏 曰 适 得 太 真 表 如 此 今 大 事 新 定 朝 廷 须 才 不 有 君 子 其 能 国 乎 方 今 外 务 差 轻 欲 停 此 事 彝 上 疏 深 自 捴 挹 内 外 之 任 并 非 所 堪 但 以 坟 柏 在 此 郡 欲 暂 结 名 义 遂 补 彝 宣 城 内 史
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每句3分)
①宣城阻带山川,频经变乱,宜得望实居之,窃谓桓彝可充其选。
②其长史裨惠以郡兵寡弱,山人易扰,可案甲以须后举。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第二》)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第二》)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章孔子谈到了如何尽孝的问题,即要做到“无违”。
B.孔子这里所说的“孝”,主要是指对父母要孝敬孝顺。
C.如果我们做到了孔子所说的“无违”,就算真正做到了“孝”。
D.“孝”是孔子思想核心“仁”中的重要内容,属于人格培养与塑造的范畴。

结合上面的选段,说说孔子认为怎样才算做到了孝。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