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员半千本名余庆,晋州临汾人。少与齐州人何彦先同师事学士王义方。义方嘉重之,尝谓曰:“五百年一贤,足下当之矣。”因改名半千。及义方卒,半千与彦先皆制服,丧毕而去。上元初,应八科举,授武陟尉。时频岁旱饥,劝县令殷子良开仓以赈贫馁,子良不从。会子良赴州,半千便发仓粟以给饥人。怀州郭刺史齐宗大惊,因而按之。时黄门侍郎薛元超为河北道存抚使,谓齐宗曰:“公百姓不能救之,而使惠归一尉,岂不愧也!”遂令释之。寻又应岳牧举,高宗御武成殿,召诸州举人,亲问曰:“兵书所云天阵、地阵、人阵,各何谓也?”半千越次而进曰:“臣观载籍,此事多矣。或谓:天阵,星宿孤虚;地阵,山川向背;人阵,偏伍弥缝。以臣愚见,谓不然矣。夫师出以义有若时雨,得天之时,此天阵也;兵在足食,且耕且战,得地之利,此地阵也;善用兵者,使三军之士如父子兄弟,得人之和,此人阵也。三者去矣,其何以战?”高宗甚嗟赏之。及对策,擢为上第。垂拱中,累补左卫胄曹,仍充宣慰吐蕃使。及引辞,则天曰:“久闻卿名,谓是古人,不意乃在朝列。境外小事,不足烦卿,宜留待制也。”即日使入阁供奉。半千因撰《明堂新礼》三卷,上之。则天封中岳,半千又撰《封禅四坛碑》十二首以进,则天称善。前后赐绢千余匹。五迁正谏大夫,封平原郡公。开元二年,卒。  (《大唐新语·政能第八》)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百年一贤,足下当之矣。足下:尊称,您。
B.劝县令殷子良开仓以赈贫馁贫馁:贫苦饥饿的人。
C.及义方卒,半千与彦先皆制服 制服:穿上丧服
D.及对策,擢为上第对策:提出对策。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因改名半千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①劝县令殷子良开仓以赈贫馁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C.①三者去矣,其何以战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D.①不意乃在朝列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说明员半千胆识才学出众的一组是()
①五百年一贤,足下当之矣。②会子良赴州,半千便发仓粟以给饥人。 ③三者去矣,其何以战?   ④及对策,擢为上第  ⑤久闻卿名,谓是古人,不意乃在朝列。  ⑥五迁正谏大大,封平原郡公。
A.①②⑥B.②③④C.③⑤⑥   D.①④⑤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晋州临汾人员半千青年时就得到齐州名师的夸奖,被认为是五百年才出现一次的贤人,他也因此改名为半千。
B.任武陟县尉时,员半千劝县令开仓赈灾,而县令殷子良不听。后来他趁县令不在时开仓发放粮食给灾民,上级官员对此举反应不一。
C.唐高宗特地向他询问对兵书上所说的天阵地阵人阵的看法时,员半千大胆地陈述了自己独特的观点,令皇帝既自叹不如,又大加赞赏。
D.员半千虽是贤才,但直到任宣慰吐蕃使被引见去告别时,他的言行才引起武则天的重视,武则天决定留下他,后来他受到重用。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百姓不能救之,而使惠归—尉,岂不愧也
译文:
②久闻卿名,谓是古人,不意乃在朝列。
译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仁愿,华州下邽人。有文武材。武后时,累迁殿中侍御史。御史郭弘霸者,称后乃弥勒佛身,又凤阁舍人张嘉福、王庆之请以武承嗣为皇太子,邀仁愿联章,仁愿正色拒之。后王孝杰为吐刺军总管,与吐蕃战不利,仁愿监其军,因入言状,孝杰坐免,擢仁愿侍御史。
万岁通天中,监察御史孙承景监清边军,战还,自图先锋当矢石状。武后叹曰:“御史乃能如是乎!”擢为右肃政台中丞,诏仁愿即叙其麾下功。仁愿先问承景破敌曲折,承景实不行,所问皆穷。仁愿劾奏承景罔上,虚列虏级。贬为崇仁令,以仁愿代为中丞,检校幽州都督。
默啜寇赵、定,还出塞,仁愿以兵邀之,贼引去,矢著其手,武后遣使劳问,赐药注傅。迁并州都督长史。神龙中,进左屯卫大将军,兼检校洛州长史。会谷贵多盗,仁愿一切捕杀,胔积府门,畿甸震慑,无敢犯。先是,贾敦颐尝为长史,有政绩,时人为之语曰:“洛有前贾后张,敌京兆三王。”
三年,朔方军总管沙吒忠义为突厥所败,诏仁愿摄御史大夫代之。既至,贼已去,引兵踵击,夜掩其营,破之。始,朔方军与突厥以河为界,北崖有拂云祠,突厥每犯边,必先谒祠祷解,然后料兵度而南。时默啜悉兵西击突骑施,仁愿请乘虚取漠南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绝虏南寇路。唐休璟以为“两汉以来皆北守河,今筑城虏腹中,终为所有”。仁愿固请,中宗从之。表留岁满兵以助功,咸阳兵二百人逃归,仁愿擒之,尽斩城下,军中股栗,役者尽力,六旬而三城就。三垒相距各四百余里,其北皆大碛也,斥地三百里而远。又于牛头朝那山北置烽候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敢逾山牧马,朔方益无寇,岁损费亿计,减镇兵数万。初建三城也,不置壅门、曲敌、战格。或曰:“边城无守备,可乎?”仁愿曰:“兵贵攻取,贱退守。寇至,当并力出拒,敢回望城者斩,何事守备,退忸其心哉!”后常元楷代为总管,始筑壅门,议者益重仁愿而轻元楷。
景龙二年,拜左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封韩国公。春还朝,秋复督军备边,帝为赋诗祖道,赏赉不赀。迁镇军大将军。睿宗立,乃致仕。加兵部尚书,禀禄全给。开元二年卒,赠太子少保。
仁愿为将,号令严,将吏信伏,按边抚师,赏罚必直功罪。后人思之,为立祠受降城,出师辄享焉。
(选自《新唐书》第四十六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敌京兆三王     敌:抵得上
B.表留岁满兵以助功  表:奏章
C.岁损费亿计     损:节省,节约
D.赏罚必直功罪    直:相当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现张仁愿“有文武材”的一组是(  )
①仁愿正色拒之          ②因入言状,孝杰坐名
③劾奏承景罔上,虚列虏级     ④夜掩其营,破之
⑤请乘虚取漠面地         ⑥号令严,将吏信伏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仁愿为人正直,做殿中侍御史时,御史郭弘霸称武后是弥勒佛转世,凤阁舍人张嘉福、王庆之为了讨好武则天,请求让武承嗣做皇太子,想联合他一起上表章,被他严词拒绝。
B.张仁愿做事坚持原则,吐刺军总管王孝杰与吐蕃作战失利,身为监军的张仁愿及时入朝说明情况,王孝杰获罪免官;监察御史孙承景监清边军时欺罔皇上,虚报敌人首级,被他弹劾,贬为崇仁县令。
C.张仁愿作战勇敢,与默啜作战时手部负伤,武则天赐药并派人慰问;代沙吒忠义任朔方军总管时率兵追击入侵的突厥兵,并夜袭敌营,打败了敌人;后人思念他,为他立祠祭祀。
D.张仁愿很有战略眼光,在突厥军全部西进的情况下,坚决请求乘虚夺取漠南土地,并筑起三座城堡,以便断绝突厥南侵的道路,在唐休璟的支持下,中宗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与刘大山[注]书
[清]戴名世
去年春正月,渡江访足下,留二宿,而足下出所为古文十余篇见示,皆有奇气。足下
固不自信,而谬以仆之文有合于古人法度,因从问其波澜意度所以然者。仆回秦淮,将欲
检箧中文字,悉致之足下,冀有以教我。会足下北游燕蓟之间,而仆亦东走吴越,遂不果。
今年冬,有金陵门人欲刻仆古文于板。仆古文多愤世嫉俗之作,不敢示世人,恐以言语获
罪,而门人遂以彼所藏抄本百篇雕刻行世。俟其刊成,当致一本于足下。其文皆无绝殊,
而波澜意度所以然者,仆亦未能以告人也。惟足下细加择别,摘其瑕疵,使得改定,且作
一序以冠其篇首,幸甚!幸甚!
当今文章一事,贱如粪壤,而仆无他嗜好,独好此不厌。生平尤留心先朝文献,二十
年来,搜求遗编,讨论掌故,胸中觉有百卷书,滔滔汩汩,欲触喉而出。而仆以为此古今
大事,不敢聊且为之,欲将入名山中,洗涤心神,餐吸风露,息虑屏气,乃敢命笔。而不
幸死丧相继,家累日增,奔走四方,以求衣食,其为困踬颠倒,良可悼叹。同县方苞以为
“文章者穷人之具,而文章之奇者,其穷亦奇,如戴子是也。”仆文章不敢当方君之所谓
奇,而欲著书而不得,此其所以为穷之奇也。
秦淮有余叟者,好琵琶,闻人有工为此者,不远千里谒之,学其术。果大工,号南中
第一手。然以是倾其产千金,至不能给衣食。乃操琵琶弹于市,乞钱自活,卒无知者,不
能救冻馁,遂抱琵琶而饿死于秦淮之涯。今仆之文章,乃余叟之琵琶也。然而琵琶者,夷
部之乐耳,其工拙得丧,可以无论。至若吾辈之所为者,乃先王之遗,将以明圣人之道,
穷造化之微,而极人情之态,乃与夷部之乐同其困踬颠倒。将遂碎其琵琶以求免于穷饿,
此余之所不为也。呜呼!琵琶成而适以速之死,文章成而适以甚其穷。今足下欲效仆之所
为,是又一余叟也。然为余叟者,始能知余叟之音,此仆之所以欲足下之序吾文也
(有删改)
【注】刘大山:作者挚发。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足下出所为古文十余篇见示见:通“现”,展示
B.摘其瑕疵摘:指出
C.仆文章不敢当方君之所谓奇当:相称
D.穷造化之微穷:探求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自己的文章人多是愤世嫉俗的作品,害怕因文字而获罪,不想让门生刻印。
B.方苞认为写文章是困窘之人的才能,文章奇特,境遇也奇特。对这种说法,作者并不认同。
C.在这封信中,作者反复请刘大山为自己的文章写序,主要是为了让他了解自己的心志。
D.作者以秦淮余叟学成琵琶却陷于困境来比况自我的遭遇,流露出自己对不平世道的愤恨。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万宝常。不知何许人也。父大通。从梁将王琳归于齐。后复谋还江南,事泄,伏诛。由是宝常被配为乐户。因而妙达钟律.遍l八音。造玉磬以献于齐。又尝与人方食,论及声调,时无乐器,宝常因取前食器及杂物,以箸扣之,品其高下,宫商毕备,谐于丝竹,大为时人所赏。然历周洎隋。俱不得调。
开皇初,沛国公郑译等定乐,初为黄钟调。宝常虽为伶人,译等每召与议,然言多不用。后译乐成奏之,上召宝常,问其可不,宝常日:“此亡国之音,岂陛下之所宜闻!”上不悦。宝常因极言乐声哀怨淫放,非雅正之音,请以水尺为律,以调乐器。上从之。宝常奉诏,遂造诸乐器。
太子洗马苏夔以钟律自命.尤忌宝常。夔父威,方用事,凡言乐者,皆附之而短宝常。数诣公卿怨望。苏威因诘宝常。所为何所传受。有一沙门谓宝常曰:“上雅好符瑞,有言征祥者,上皆悦之,先生当言就胡僧受学.云是佛家菩萨所传音律,则上必悦。先生所为,可以行矣。”宝常然之,遂如其言以答威。威怒日:“胡僧所传,乃是四夷之乐,非中国所宜行也。”其事竟寝。宝常尝听太常所奏乐,泫然而泣。人问其故,宝常曰:“乐声淫厉而哀,天下不久相杀将尽。”时四海全盛,闻其言者皆谓为不然。大业之末,其言卒验。
宝常贫无子,其妻因其卧疾,遂窃其资物而逃。宝常饥馁,无人赡遗,竟饿而死。将死也,取其所著书而焚之,曰:“何用此为?”见者于火中探得数卷,见行于世,时论哀之。
(选自《隋书》)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又尝与人方食尝:尝试
B.其声率下郑译调二律率:一概,都
C.皆附之而短宝常短:说坏话
D.其事竞寝寝:停止不用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明万宝常音乐才能的一组是
(1)妙达钟律,遍工八音
(2)宫商毕备,谐于丝竹
(3)然历周洎隋,俱不得调
(4)宝常虽为伶人,译等每召与议,然言多不用
(5)宝常尝听太常所奏乐,泫然而泣
(6)大业之末,其言卒验

A.(1)(2) B.(3)(5)
C.(4)(6) D.(2)(5)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万宝常曾和别人吃饭时,谈起了音乐,当时手头没有乐器,他就用筷子敲击手边的餐具和各种杂物,奏出的音乐,其和谐动听不亚于一支丝竹俱全的乐队,使大家十分赞赏。
B.隋文帝开皇初年,沛国公郑译修定了宫廷中的乐谱和有关音乐礼仪的规章制度,文帝召见宝常,问他郑译修订的音乐如何,宝常说那音乐是亡国之音,并极力反对。
C.万宝常创作的乐曲,旋律十分清新淡雅,他的大部分乐曲都流行开来。他认为太常所演奏的音乐哀伤淫糜,预示着天下不久就要大乱。后果然如此。
D.万宝常出身于地位低贱的乐户,一生不得志。他的音乐理论和实践,受到权势派的压抑,不得为世所用,他本人也就在病饿中离开人世。其大部分著作也因疾愤而付之一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宋必达,字其在,湖北黄州人。顺治八年进士,授江西宁都知县。土瘠民贫,清泰、怀德二乡久离寇,民多迁徙,地不治。请尽蠲①逋赋以徕之,二岁田尽辟。县治濒河,夏雨暴涨,城且没。水落,按故道疏治之,自是无水患。
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叛,自福建出攻掠旁近地,江西大震,群贼响应。宁都故有南、北二城,南民北兵。必达曰:“古有保甲、义勇、弓弩社,民皆可兵也。王守仁破宸濠尝用之矣。”如其法训练,得义勇二千。及贼前锋薄城下,营将邀必达议事,曰:“众寡食乏,奈何?”必达曰:“人臣之义,有死无二。贼本乌合,掩其始至,可一鼓破也。”营将遂率所部进,贼少却,必达以义勇横击之,贼奔。已而复率众来攻,巨炮堕雉堞,辄垒补其缺,备御益坚。会援至,贼解去。或言于巡抚,县堡砦②多从贼,巡抚将发兵,必达刺血上书争之,乃止。官军有自汀州还者,妇女在军中悲号声相属,自倾橐③计口赎之,询其姓氏里居,护之归。
县初食淮盐,自明王守仁治赣,改食粤盐,其后苦销引之累,必达请以粤额增淮额,商民皆便。卒以粤引不中额,被论罢职,宁都人哭而送之,饯贻皆不受,问道赴南昌。中途为贼所得,胁降不屈,系旬有七日。忽夜半有数十人持兵逾垣入,曰:“宋爷安在?吾等皆宁都民。”拥而出,乃得脱。
既归里,江西总督董卫国移镇湖广,见之,叹曰:“是死守孤城者耶?吾为若咨部还故职,且以军功叙。”必达逊谢之。既而语人曰:“故吏如弃妇,忍自媒乎?”褐衣蔬食,老于田间,宁都人岁时祀之。越数年,滇寇韩大任由吉安窜入宁都境,后令④踵必达乡勇之制御之,卒保其城。 (选自《清史稿》)
注:①蠲(juān):免除。 ②砦:通“寨”。 ③橐(tuó):口袋。④令:宁都县令。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清泰、怀德二乡久离寇离骚者,犹离忧也
B.会援至,贼解去项羽解而东归
C.巨炮堕雉堞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D.妇女在军中悲号声相属 于是乃使以马属太官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4分)

A.必达刺血上书争之,乃止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B.宁都人哭而送之余扃牖而居
C.必达以义勇横击之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D.吾为若咨部还故职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江西宁都条件恶劣,清泰、怀德两乡寇患频仍,百姓生存艰难,许多人迁离家乡,宋必达到任后,把这里治理得井井有条。
B.耿精忠反叛,响应者甚众,势力很大。当叛军攻至宁都时,地方上的营将不知所措,然而,宋必达却镇定自若,沉着指挥,终于化解了危机。
C.宋必达因擅自要求百姓改食淮盐,被朝廷罢职,然而,百姓仍然十分爱戴他,纷纷赠送礼物,要为他饯行,他一概不受,体现出两袖清风的高洁品质。
D.宋必达的宁都保卫战影响深远,江西总督对他极为钦佩,甚至想要帮助他官复原职,但宋必达委婉拒绝了。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中途为贼所得,胁降不屈,系旬有七日
译文:
⑵后令踵必达乡勇之制御之,卒保其城
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金安节,字彦亨,歙州休宁人。资颖悟,日记千言,博洽经史,尤精于《易》。宣和六年,由太学擢进士第,调洪州新建县主簿。迁殿中侍御史。韩世忠子彦直直秘阁,安节言:“今彦直复因父任而授,是自废法也。”不报。任申先除待制致仕,安节劾其忿戾,乞追夺。秦桧兄梓知台州,安节劾其附丽梁师成,梓遂罢,桧衔之。未几,丁母忧去,遂不出。桧死,起知严州,除浙西提刑。
迁礼部侍郎。迁侍讲、给事中。金主亮犯淮,安节陈进取、招纳、备守三策,而以备守为进取、招纳之本。杨存中议省江、淮州县,安节言:“庐之合肥,和之濡须,皆昔人控扼孔道。魏明帝云:‘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于三城之下’。孙权筑濡须坞,魏军累攻不克,守将如甘宁等,常以寡制众。盖形势之地,攻守百倍,岂有昔人得之成功,今日有之而反弃之耶?且濡须、巢湖之水,上接店步,下接江口,可通漕舟,乞择将经理。”存中议遂格。
孝宗嗣位,龙大渊、曾觌以潜邸①旧恩,隆兴改元,大渊、觌并除知阁门事,时台谏相继论列,奏入不出,上意未回,安节与给事中周必大奏:“陛下即位,台谏有所弹劾,虽两府大将,欲罢则罢,欲贬则贬,独于二臣乃为迁就讳避。臣等若奉明诏,则臣等负中外之谤;大臣若不开陈,则大臣负中外之责;陛下若不俯从,则中外纷纷未止也。”上怒,安节即自劾乞窜,上意解。潜邸旧人李珂擢编修官,安节又奏罢之,上谕之曰“朕知卿孤立无党。”张浚闻之,语人曰:“金给事真金石人也。”
与秦桧忤,不出者十八年,及再起,论事终不屈,人以此服之。拜兵部侍郎。逾年,权吏部尚书兼侍读。乾道六年卒,年七十七。
(选自《宋史》卷三八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注] ①潜邸:皇帝即位前的住所。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梓遂罢,桧衔之衔:怨恨
B.皆昔人控扼孔道扼:把守
C.存中议遂格格:搁置
D.则臣等负中外之谤谤:过失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博洽经史,尤精于《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B.而以备守为进取、招纳之本云无心以出岫
C.盖形势之地,攻守百倍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D.虽两府大将,欲罢则罢如有地动,尊则振龙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安节天资聪慧,博览经史,在太学就被朝廷选拔为进士及第,足见其年青时代才华就十分出众。
B.金安节连权臣秦桧的哥哥也敢于弹劾,后因母亲丧事去官不出,十八年后,秦桧死后才出任官职,表现了他不趋炎附势的性格特点。
C.金安节一味忠于职守,皇帝说知道他不结党营私,意思是让他灵活一些,多结交一些同僚;张浚批评他象金石一样的心,对人缺少感情。
D.金安节在抗击外族入侵的战略主张上,批驳杨存中放弃江淮州县的荒谬,引经据典,又结合实战情况,强调合肥、濡须的战略重要性。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