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开始和失败的标志分别是
| A.《定国是诏》、戊戌政变 | B.《变法通译》、《定国是诏》 |
| C.《盛世危言》、戊戌政变 | D.《盛世危言》、《定国是诏》 |
1845年,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其势日就增加”的原因主要是
|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 B.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 |
| C.中国即将进入半殖民地社会 |
| D.中国自然经济面临着解体危机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文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①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③近代中国产生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清朝康熙帝说:“赋敛日繁,而民心涣散。”“与民休息,道在不扰。”“欲使群生乐利,比户丰盈,唯频减赋。”这反映出满洲贵族统治者已接受儒家文化中的
| A.克已服礼的主张 | B.为政以德的思想 |
| C.以民为本的思想 | D.天下为公的主张 |
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 A.社会形态转变 | B.政权更替加快 |
| C.民族矛盾尖锐 | D.文化类型迥异 |
黄仁宇曾评价说:“他的学说破坏性强而建设性弱。他没有能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原因不在于他缺乏决心和能力,而在于当时的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他所评价的是
| A.孔子“克己服礼”的思想 | B.董仲舒“天人合一”的主张 |
| C.朱熹“格物致知”的主张 | D.李贽“非圣无法”“革故鼎新”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