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即以船炮而言,本为防海必需之物,虽一时难以猝办,而长久计,亦不得不先事筹维。……从此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似经费可以酌减,即裨益实非浅鲜矣。
——林则徐《密陈夷务不能歇手折》
材料二 即款之后(款:《南京条约》的赔款,这里指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失败),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之法
———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三 臣等就今日之势论之:发、捻交乘,心腹之害也。俄国壤地相接,有蚕食上国之志,肘腋之忧也;英国志在通商,暴虐无人理,不为限制,则无以自立,肢体之患也。故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
材料四 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筹办夷务始末》
材料五 窃自同治元年陈军到沪以来,随时购买外洋枪炮,设局铸造开花炮弹,以资攻剿,甚为得力。
————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
回答:①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师夷制夷”主张的社会背景和主要内容。
②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师夷制夷”主张的进步性和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性。
③把材料三、四、五内容归纳成几个方面,主条列出。(不要摘抄原文)
④有人说;洋务派继承了“师夷制夷”的主张,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阅读下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初,有一个叫哈尔科特的德意志商人,在幽静的鲁尔山谷找到一座被遗弃的城堡,建起了一座工厂,他立志要成为“德国的瓦特”。然而实施起来非常困难,缺少工人,尤其是缺少熟练工人很快让他陷入了困境,就像他自己所说的:“有些工人我真想把他们吊死,可是打个比方说,又不得不把他们从绞架上放下来,因为我总得有人干活。”他的产品在国内有一定市场,但是各地之间的交通实在是太糟糕了,用哈尔科特的话说,“简直布满了死亡陷阱”。他的雄心壮志给他本人和合作伙伴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苦心经营了16年后,决定停止生产。
——整理自《西方社会史》
(1)从哈尔科特的信念和行动中可以折射德意志地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2)从材料看,导致哈尔科特工厂停产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汉时规定了“三互法”:“婚姻之家的两州人不得交互为官,并于第三州有亲属关系亦不能交互为官。”即在选任官吏时,凡婚姻之家和两州人不得交互为官,并把其作为澄清吏治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推行。唐宋时期,回避制度既继承汉代的做法又有所创新和发展,要求地方官避本籍;中央高官避亲属;中央要官子弟不得任监、谏官职;亲戚避同属联事,即有亲戚关系的人不能在同一个部门任职。到了宋代,回避制度又有了新的发展,规定:执政大臣子弟亲属回避要职;也不得担任谏、监察官。明清时,对本籍和邻籍的回避更为具体严格,回避制趋于完善。
——《中国古代政治智慧与现代民主政治》
材料二美国每四年政府换届时,都有3000~5000名联邦政府高级官员易职,这些一般是随政务官进出的官员。易职的方式如1970年的《政府间人员法》所规定的,主要是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之间人员交流。这种交流可以为期一年或一年以上。在1976年,约有1500名联邦官员被派到全国各地,担任州及地方政府的职务。州和地方政府也派同等数量的人员到联邦政府工作。
——《民主政治与回避制度并不矛盾》
材料三英国1918年《国民参政法》要求拥有被选举权的条件是“6个月以上”的居住期限,到1928年降低到3个月。美国也要求参议员、众议员及州长等官员必须在选举时是其选出州的居民。这就不仅要求全力的合法性缘自本土,更要求地方首脑出自本土,因此,西方现代民主政治在地方治理中摒弃了政务官的地区任职回避。为何“土官任职”在西方社会地方治理中被推崇?有哪些社会条件使“土官任职”发挥其功效而不违背民主政治的精神?
——《政治科学》(2009年第7期)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归纳指出中国古代官员轮换回避制度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做法有何重要影响?
⑵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官员轮换回避制与西方古代和近现代官员轮换制有何不同。
⑶材料三中的“回避”与材料一的“回避”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的“为何‘土官任职’在西方社会地方治理中被推崇?”。
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经济结构越合理就越能充分发挥经济优势,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请回答下列问题。
(1)明朝中后期起,江南地区陆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是至到鸦片战争前仍未能进入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阶段,请简析其原因。
(2)近代西方经济发展迅速,试结合19世纪以来的史实说明西方经济结构的变化。
(3)为了实现工业化,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是怎样向苏联学习经济建设的?并说明其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欧美各国的国会或议会都曾取得过“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很大的权力。不论是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精髓都是使权力分散,以达到权力间相互制约的目的。因此,各国的议会或国会不但拥有立法权,而且拥有对政府进行监督的权力,结果造成议会权力膨胀、政府权力菱缩的状况。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以后,各国都加强了国家元首的权力,减弱了国会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在英国,内阁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几乎垄断了全部立法提案权。1875年,首相狄士累利未经议会同意,擅自购买了苏伊士运河44%的股票。
——以上材料均摘自马世力主编《世界史纲•下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欧美国家的政治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政治特征对欧美社会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
(2)以英国为例,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3)在欧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影响下,19世纪末中国的政治运动中提出了什么政治主张?这场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2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国初年中国的政治发展其实应视为近现代中国史上的第一次民主转型.下图记录了1833—1913年“民主”“共和”这两个关键词在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的频率.
一一《真假共和——1912中国宪政实验的台节幕后》
材料二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强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一一《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一一《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33—1913年“民主”“共和”字眼出现的频率呈现什么趋势?当时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重大政治事件有哪些?分析近代中国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的主要观点。并简单说明我国是如何实现毛泽东所说的两个步骤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是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