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李希烈陷汝州。(卢)杞乃建遣真卿:“四方所信,若往谕之,可不劳师而定。”诏可,公卿皆失色。至河南,河南尹郑叔则以希烈反状明,劝不行,答曰:“君命可避乎?”既见希烈,宣诏旨,希烈养子千余拔刃争进,诸将皆慢骂,将食之,真卿色不变。希烈以身捍, 麾其众退,乃就馆,逼使上书雪己,真卿不从。乃诈遣真卿兄子岘与从吏数辈继请,德宗不报。真卿每与诸子书,但戒严奉家庙,恤诸孤,讫无它语。希烈遣李元平说之,真卿叱日:“尔受国委任,不能致命,顾吾无兵戮汝,尚说我且八十,官太师,吾守吾节,死而后已,岂受若等胁邪!” 希烈大会其党,召真卿,使倡优斥侮朝廷,真卿怒曰:“公,人臣,奈何如是!”拂衣去。时朱滔、王武俊等使者皆在坐,谓希烈日:“闻太师名德久矣,公丛建大号乳而太师至,求宰相孰先太师者?”真卿叱日:“吾年诸贼失色。
希烈乃拘真卿,守以甲士,掘方丈坎于廷,传将坑之。真卿见希烈日:“死生分矣,何多为?”会其党周曾、康秀林等谋袭希烈,奉真卿为帅,事泄,曾死,乃拘送真卿蔡州。真卿度必死,乃作遗表、墓志、祭文,指寝室西壁下日:“此吾殡所也。”希烈僭称帝,使问仪式,对日:“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记诸侯朝觐耳!”
兴元后,王师复振,贼虑变,遣将辛景臻、安华至其所,积薪于廷日:“不能屈节,当焚死。”真卿起赴火,景臻等遽止之。希烈弟希倩坐朱此诛,希烈因发怒,使阉奴等害真卿,日:“有诏。”真卿再拜.奴日:“宜赐卿死。”日:“老臣无状,罪当死,然使人使日长安来?”奴日:“从大粱来。”骂曰:“乃逆贼耳,何诏云!”遂缢杀之,年七十六。
(节选自((新唐书·颜真卿传》)注:①建大号:即称帝。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若往谕之 谕:晓谕 B.但戒严奉家庙 戒:告诫
C.死生分矣,何多为? 分:区别 D.希烈僭称帝 僭:越位、超过本分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郑叔则以希烈反状明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希烈因发怒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C.此吾殡所也 予虽浩然无所愧怍
D.岂受若等胁邪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颜真卿明知去李希烈处传达圣旨,生还希望渺茫,但他认为君命不能违,所以没有以年老为借口,而是义无反顾,勇于赴死。
B.颜真卿入叛贼营后,李希烈大聚同党,并让艺人演唱,辱骂朝廷,颜真卿怒不可遏,斥责李希烈:“你是朝廷的臣子,怎么能这么做!”说罢拂袖而去。
C.在敌营中,颜真卿同周曾、康秀林等人谋划袭杀李希烈,未及施行,事情泄露,导致周曾被杀。
D.李希烈的弟弟李希倩因与朱、妣同谋,被朝廷处死,李希烈恼怒,就派太监宣旨赐颜真卿死,颜真卿大骂说:“分明是叛贼,怎能称圣旨。”最后颜真卿被勒死。
10.把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希烈以身捍,麾其众退,乃就馆,逼使上书雪己。(3分)
(2)公欲建大号而太师至,求宰相孰先太师者?(2分)
(3)希烈乃拘真卿,守以甲士,掘方丈坎于廷,传将坑之。(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
皇甫规,字威明,安定朝那人也。祖父棱,度辽将军。父旗,扶风都尉。
永和六年,西羌大寇三辅,围安定,征西将军马贤将诸郡兵击之,不能克。规虽在布衣,见贤不恤军事,审其必败,乃上书言状。寻而贤果为羌所没。郡将知规有兵略,乃命为功曹,使率甲士八百,与羌交战,斩首数级,贼遂退却。举规上计掾。
其年冬,征还拜议郎。论功当封。而中常侍徐璜、左倌欲从求货,数遣宾客就问功状,规终不答。璜等愤怒,陷以前事,下之于吏。官属欲赋敛请谢,规誓而不听,遂以余寇不绝,坐系廷尉,论输左校①。诸公及太学生张凤等三百余人诣阙讼之。会赦,归家。
征拜度辽将军,至营数月,上书荐中郎将张奂以自代。日:“臣闻人无常俗,而政有治乱;兵无强弱,而将有能否。伏见中郎将张奂,才略兼优,宜正元帅,以从众望。若犹谓愚臣宜充军事者,愿乞冗官,以为奂副。”朝廷从之,以奂代为度辽将军,规为使匈奴中郎将。及奂迁大司衣,规复代为度辽将军。
规为人多意算,自以连在大位,欲退身避第,数上病,不见听。会友人上郡太守王旻丧还,规缟素越界,到下亭迎之。因令客密告并州刺史胡芳,言规擅远军营,公违禁宪,当急举奏。芳曰.“威明欲避第仕净.故激发我耳-.吾当为朝廷爱才,何能申此子计邪!”遂无所问。及党事大起。天下名贤多见染逮。规自以西州豪杰,耻不得与②,乃先自上曰:“臣前荐故大司农张奂,是附党也,又臣昔论输左校时,太学生张凤等上书讼臣,是为党人所附也。臣宜坐之。”朝廷知而不问,时人以为规贤。
(节选自《后汉书?皇甫张段列传》)
【注】①左校:汉代劳工营的名称。②与:这里指被牵连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西羌大寇三辅,围安定寇:贼寇
B.坐系廷尉,论输左校论:判决
C.宜正元帅,以从众望从:顺从
D. 欲退身避第,数上病,不见听数:屡次
3. 以下各组产子中,全都表明皇甫规荐贤让贤的一组是( )(。分)
①见贤不恤军事,审其必败
②上书荐中郎将张奂以自代
③伏见中郎将张奂,才略兼优
④愿乞冗官,以为奂副
⑤规缟素越界,到下亭迎之
⑥因令客密告并州刺史胡芳,言规擅远军营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⑥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郡将知规有兵略,乃命为功曹。
译文:
(2)璜等愤怒,陷以前事,下之于吏。
译文:
(3)天下名贤多见染逮。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耶律楚材,字晋卿,辽东丹王八世孙。父履,以学行事金世宗,特见亲任,终尚书右丞。
楚材生三岁而孤,母杨氏教之学。及长,博极群书,下笔为文,若宿构者。楚材欲试进士科,章宗诏如旧制。问以疑狱数事,时同试者十七人,楚材所对独优,遂辟为掾。太祖定燕,闻其名,召见之。楚材身长八尺,美髯宏声。帝伟之,曰:“辽、金世仇,朕为汝雪之。”对曰:“臣父祖尝委质事之,既为之臣,敢仇君耶!”帝重其言,处之左右。
丙戌冬,从下灵武,诸将争取子女金帛,楚材独收遗书及大黄药材。既而士卒病疫,得大黄辄愈。帝自经营西土,未暇定制,州郡长吏,生杀任情,至孥人妻女,取货财,兼土田。燕蓟留后长官石抹咸得卜尤贪暴,杀人盈市。楚材闻之泣下,即入奏,请禁州郡,非奉玺书,不得擅征发,囚当大辟者必待报,违者罪死,于是贪暴之风稍戢。
……
皇后乃马真氏称制,崇信奸回,庶政多紊。奥鲁剌合蛮以货得政柄,廷中悉畏附之。楚材面折廷争,言人所难言,人皆危之。后以御宝空纸,付奥都剌合蛮,使自书填行之。楚材曰:“天下者,先帝之天下。朝廷自有宪章,今欲紊之,臣不敢奉诏。”事遂止,又有旨:“凡奥都剌合蛮所建白,令史不为书者,断其手。”楚材曰:“国之典故,先帝悉委老臣,令史何与焉。事若合理,自当奉行,如不可行,死且不避,况截手乎!”后不悦。楚材辨论不已,因大声曰:“老臣事太祖、太宗三十余年,无负于国,皇后亦岂能无罪杀臣也。”后虽憾之,亦以先朝旧勋,深敬惮焉。
辰夏五月,薨于位,年五十五。皇后哀悼,赙赠甚厚。后有谮楚材者,言其在相位日久,天下贡赋,半入其家。后命近臣麻里扎覆视之,唯琴阮十余及古今书画、金石、遗文数千卷。
(选自《元史·耶律楚材传》有删节)
8.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笔为文,若宿构者宿:往日,先前
B.问以疑狱数事狱:牢狱
C.崇信奸回,庶政多紊庶:众多,各种
D.后有谮楚材者谮:说人坏话,诬陷人
9.以下四组句子,分别表现耶律楚材的治国有方和为人刚正一组的是()
A.时同试者十七人,楚材所对独优皇后哀悼,赙赠甚厚
B.帝重其言,处之左右即入奏,……于是贪暴之风稍戢
C.国之典故,先帝悉委老臣后不说,楚材辩论不己
D.天下贡赋,半入其家楚材独收遗书及大黄药材
10、下列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耶律楚材是辽国的后裔,他很受金国皇帝的赏识,因为辽金之间有世仇,所以皇帝
打算帮助他报仇,但被他婉言拒绝了。
B.燕蓟地方官员有违法乱纪的行为,耶律楚材深恶痛绝,他向朝廷请旨禁止地方的政
令,并处罚了地方官员,使地方平静下来。
C.耶律楚材做官刚正不阿,很有原则,面对权势能够据理力争,虽然皇后威胁他,但
他仍然坚持维护了朝廷政局的秩序。
D.耶律楚材最后死在任期之内,他一生为官清廉,虽然多年担任朝廷的要职,但死后
只留下他喜欢的书画而没有什么财产。
11.把文言文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奥鲁剌合蛮以货得政柄,廷中悉畏附之。楚材面折廷争,言人所难言,人皆危之。
(2)后虽憾之,亦以先朝旧勋,深敬惮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也。高唐为齐名都,衣冠无不游行市里。歆为吏,休沐出府,则归家阖门。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同郡陶丘洪亦知名,自以明见过歆。时王芬与豪杰谋废灵帝。芬阴呼歆、洪共定计,洪欲行,歆止之曰:“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洪从歆言而止。后芬果败,洪乃服。孙策略地江东,歆知策善用兵,乃幅巾奉迎。策以其长者,待以上宾之礼。后策死。太祖在官渡,表天子征歆。孙权欲不遣,歆谓权曰:“将军奉王命,始交好曹公,分义未固,使仆得为将军效心,岂不有益乎?今空留仆,是为养无用之物,非将军之良计也。”权悦,乃遣歆。宾客旧人送之者千余人,赠遗数百金。歆皆无所拒,密各题识,至临去,悉聚诸物,谓诸宾客曰:“本无拒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单车远行,将以怀璧为罪,愿宾客为之计。”众乃各留所赠,而服其德。
太和中,明帝遣曹真从子午道伐蜀,车驾东幸许昌。歆上疏曰:“兵乱以来,过逾二纪。大魏承天受命,陛下以圣德当成、康之隆,宜弘一代之治,绍三王之迹。虽有二贼负险延命,苟圣化日跻,远人怀德,将襁负而至。夫兵不得已而用之,故戢①而时动。臣诚愿陛下先留心于治道,以征伐为后事。且千里运粮,非用兵之利;越险深入,无独克之功。如闻今年征役,颇失农桑之业。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士之心,则天下幸甚,二贼之衅,可坐而待也。臣备位宰相,老病日笃,犬马之命将尽,恐不复奉望銮盖,不敢不竭臣子之怀,唯陛下裁察!”帝报曰:“君深虑国计,朕甚嘉之。贼凭恃山川,二祖劳于前世,犹不克平,朕岂敢自多,谓必灭之哉!诸将以为不一探取,无由自弊,是以观兵以窥其衅。若天时未至,周武还师,乃前事之鉴,朕敬不忘所戒”。时秋大雨,诏真引军还。太和五年,歆薨,谥曰敬侯。
(《三国志·华歆传》)
注:①戢:收敛,收藏。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衣冠无不游行市里衣冠:借指士族。
B.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持平:与别人的观点一样
C.歆皆无所拒,密各题识识:标记
D.二祖劳于前世,犹不克平,朕岂敢自多多:夸赞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洪从歆言而止吾兄之盛行而夭其嗣乎
B.众乃各留所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二祖劳于前世不拘于时,学于余
D.是以观兵以窥其衅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歆作为高唐官吏,为人低调。陶丘洪自以为比华歆高明,他想参与王芬谋废灵帝一事,被华歆劝阻,他因此佩服华歆。
B.华歆先是投靠孙权,并受以孙权的礼待。当他准备应曹操之征离开孙权的时候,孙权并不想放他走,最后孙权被他说服。
C.在华歆离开孙权的时候,很多人都给华歆送礼,华歆也回赠了他们价值相等的礼物,这些人都佩服华歆的品行。
D.魏明帝征伐蜀国,华歆认为应当以德服人,让百姓衣食无忧是治国的根本。明帝非常赞许华歆,并撤回了军队。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奉王命,始交好曹公,分义未固,使仆得为将军效心,岂不有益乎?
译文:
(2)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士之心,则天下幸甚,二贼之衅,可坐而待也。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注]①常平:官仓名。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甫冠,名闻四方 甫:刚刚
B.贼良民,力能动权豪贼:残害
C.实欲携贰其徒 贰:离间
D.安石轻富贵,何吝也? 轻:轻易
7.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曾巩仁政措施的一组是()
①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②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
③自是外户不闭 ④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
⑤资其食饮衣衾之具 ⑥巩先期区处猝集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巩估计常平仓储粮不足,乡民又不能都到城里购粮,平仓赈济灾民,就告示属县,劝说富人以比常平仓储粮稍高的价格卖给百姓,从而解决了饥荒问题。
B.曾巩为了保护百姓,打击盗贼,嘱咐百姓编制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行踪,有情况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救援,所以每次都能将盗贼捕获。
C.曾巩享有才名,却长期做地方官,世人便认为他时运不好。而与此同时,一些晚生后辈却春风得意仕途显达,但曾巩对此非常淡泊。
D.曾巩在年轻的时候曾同王安石交往,当时王安石的声誉不高,曾巩把他引荐给欧阳修。在神宗面前,他又高度评价王安石的才能,认为连扬雄也比不上。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
(2)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3)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赡思,字得之,其先大食国人。赡思生九岁,日记古经传至千言。比弱冠,以所业就正于翰林学士承旨王思廉之门,由是博极群籍,见诸践履,皆笃实之学,故其年虽少,己为乡邦所推重。延祐初,诏以科第取士,有劝其就试者,赡思笑而不应。泰定三年,诏以遗逸①征至上都,见帝于龙虎台,眷遇优渥。时倒剌沙柄国,西域人多附焉,赡思独不往见,倒剌沙屡使人招致之,即以养亲辞归。至元二年,拜陕西行台监察御史。戚里有执政陕西行省者,恣为非道,赡思发其罪而按之,辄弃职夜遁,会有诏勿逮问,然犹杖其私人。及分巡云南,按省臣之不法者,其人即解印以去,远藩为之震悚。三年,除佥浙西肃政廉访司事,即按问都转运盐使、海道都万户、行宣政院等官赃罪,浙右郡县,无敢为贪墨者。复以浙右诸僧寺,私蔽猾民,有所谓道人、道民、行童者,类皆渎常伦,隐徭役,使民力日耗,契勘②嘉兴一路,为数已二千七百,乃建议请勒归本族,俾供王赋,庶以少宽民力。朝廷是之,即著以为令。赡思历官台宪,所至以理冤泽物为己任,平反大辟③之狱,先后甚众,然未尝故出人罪,以市私恩。尝与五府官决狱咸宁,有妇宋娥者,与邻人通,邻人谓娥曰:“我将杀而夫。”娥曰:“张子文行且杀之。”明日,夫果死,迹盗数日,娥始以张子文告其姑,五府官以为非共杀,且既经赦宥,宜释之。赡思曰:“张子文以为娥固许之矣。且娥夫死及旬,乃始言之,是娥与张同谋,度不能终隐,故发之也,岂赦可释哉?”枢密判官曰:“平反活人,阴德也。御史勿执常法。”赡思曰:“是谓故出人罪,非平反也。且公欲种阴德于生者,奈死者何!”乃独上议刑部,卒正娥罪。其审刑当罪多类此。十一年,卒于家,年七十有四。谥曰文孝。
(节选自《元史》卷一九O)
【注】①遗逸:指遗才。②契勘:查证。③大辟:死刑。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倒剌沙柄国柄:权柄。
B.有劝其就试者劝:劝说。
C.且既经赦宥,宜释之宥:宽恕。
D.尝与五府官决狱咸宁狱:案件。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赡思执法严厉的一组是()
①西域人多附焉,赡思独不往见②会有诏勿逮问,然犹杖其私人
③按省臣之不法者,其人即解印以去④乃建议请勒归本族,俾供王赋
⑤平反大辟之狱,先后甚众⑥乃独上议刑部,卒正娥罪
A.①④⑤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②③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赡思淡泊功名。延祐初年,皇帝下令科第取士,有人“劝其就试”,他只是笑笑而已。
赡思不攀附权贵,当时擅权的倒剌沙多次让人去请他,他都以奉养父母而告归。
B.赡思自幼好学,九岁时已能每天记诵古代经典文章达千言,二十岁左右,师从名儒
王思廉,博览群书,并付之实践;所以,他虽然还年轻,但已名著乡里。
C.赡思为政正直,为整顿吏制作了许多具体工作;赡思历任司法部门官职,以伸冤昭
雪为己任,先后平反多起冤狱,“宋娥案”即是其中的典型案件。
D.赡思体察民情。他曾到嘉兴深入调查,发现逃避官府徭役的达二千七百人之多,于
是建议将他们遣返乡里,让他们供纳国家赋役,以减少其他民众负担,朝廷采纳了
他的建议。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赡思发其罪而按之,辄弃职夜遁,会有诏勿逮问,然犹杖其私人。
译文:;
(2)是娥与张同谋,度不能终隐,故发之也,岂赦可释哉?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