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①,怀英遇“坎” ②,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③,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④,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⑤,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⑥,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注] ①蓍(shī):一种草。古人用来占卜。②坎、离:均为卦名。坎在八卦中的方位为北方,离为南方。③掌书记:节度使的属官,掌管文书笺奏,亦可参议军务。④青兕(sì):传说为太上老君的坐骑。兕:犀牛一类的野兽。⑤缘:因为。归朝:归顺南宋朝廷。⑥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师蔡伯坚师:以……为师 |
B.弃疾间与之游游:游玩 |
C.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丐:给予,给 |
D.迁司农主簿迁:升职或调动官职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不赂者以赂者丧 |
B.怀英遇“坎” ,因留事金府吏得闻之,因求假暂归 |
C.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D.斩安国于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辛弃疾有勇有谋的一组是
①弃疾曰:“与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 ②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③即众中缚之以归 ④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 ⑤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 ⑥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②④ | D.②④⑤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30题。
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成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植尝乘车行驰道①中,开司马门②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建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三国志·魏书十九·陈思王植传》)
【注】①驰道:也称御道,专供天子行车之道。②司马门:即宫门,每门有司马主管。
25.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词义作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论:评论。
B.每进见难问难;诘难。
C.饮酒不节节:节制。
D.公车令坐死坐:判罪。
26.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使各为赋②故遂定为嗣
B.①应声而对②而植任性而行
C.①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②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
D.①以杨修颇有才策②于是以罪诛修
27.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太祖甚异之②植既以才见异
③文帝御之以术④宫人左右.并为之说
A.两个“异”字意思相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相同。
B.两个“异”字意思不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不同。
C.两个“异”字意思不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相同。
D.两个“异”字意思相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不同。
28.对曹植未能被立为太子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性简易,不治威严。
B.文帝暗用权术对付曹植,矫情自饰。
C.宫女和曹操身边的人都说曹植的坏话。
D.曹植饮酒不节,终因醉不能受救援曹仁之命。
29.太祖诛杀杨修的原因,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杨修是曹植的羽翼之一,引起太祖的狐疑。
B.太祖担心自己死后会出现祸变。
C.杨修很有才华,而且足智多谋。
D.杨修是政敌袁绍、袁术的外甥。
30.把下面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1)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8题。
乐广字彦铺,南阳清阳人也。父早卒,广孤贫,侨居山阳,寒素为业,人无知者。性冲约,有远识,寡嗜欲,与物无竞。尤善谈论,每以约言析理,以厌人之心,其所不知,默如也。王戎为荆州刺史,乃荐为秀才。后辟太尉掾,转太子舍人。尚书令卫瓘,见广而奇之,曰:“自昔诸贤既没,常恐微言将绝,而今乃复闻斯言于君矣。”命诸子造焉,曰:“此人之水镜,见之莹然,若披云雾而睹青天也。”王衍自言;“与人语甚简至,及见广,便觉己之烦。”出补元城令,迁中书侍郎,转太子中庶子,累迁侍中、河南尹。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厅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卫玠总角时,尝问广梦,广云是想。玠回:“神形所不接而梦,岂是想邪!”广曰;“因也。”玠思之经月不得,遂以成疾。广闻故,命驾为剖析之,玠病即愈。广叹曰:“此贤胸中当必无膏肓之疾!”广所在为政,无当时功誉,然每去职,遗爱为人所思。凡所论人,必先称其所长,则所短不言而自见矣。人有过,先尽弘恕,然后善恶自彰矣。先是河南官舍多妖怪,前尹多不敢处正寝,广居之不疑。尝外户自闭,左右皆惊,广独自若。顾见墙有孔,使人掘墙,得狸而杀之,其怪亦绝。
(《后汉书·乐广传》)
13.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性冲约,有远识冲约:谦和节俭。
B.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亲客:亲属客人。
C.沉疴顿愈沉疴:长久而重的病。
D.前尹多不敢处正寝正寝:住屋的正室。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每以约言析理,以厌人之心玠思之经月不得,遂以成疾
B.王戎为荆州刺史,乃荐为秀才而今乃复闻斯言于君矣
C.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复置酒于前处
D.广问其故,答曰广乃告其所以
15.下列句子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王衍)与人语甚简至,及见广,便觉己之烦。
B.广闻故,命驾为(玠)剖析之。
C.人有过,(人)先尽弘恕。
D.使人掘墙,(广)得狸而杀之。
1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乐广明理不受迷惑的一组是
①有远识,寡嗜欲,与物无竞。
②见之莹然,若披云雾而睹青天也。
③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
④尝问广梦,广云是想。
⑤凡所论人,必先称其所长。
③左右皆惊,广独自若。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②⑤
17 .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乐广青年时孤贫。后寄居山阳,家境贫寒致力学业。他很有见识,能用简明的话透彻分析事理。被荐举做官,受到几位名人的称赞。
B.乐广做河南尹时,一位客人饮酒见杯中有蛇,后因心中厌恶而生病。乐广分析验证是当时厅事壁上画有蛇的兽角的影子映在杯中所致。
C.卫玠儿童时曾问乐广梦的成因,乐广认为是心有所想,或凭借一定事物而联想所致。卫玠苦思成病,乐广亲自去为他治病。
D.乐广为官治政能功在长远,论人能先称人之长,恕人之过。河南官舍闹妖怪的事,他不听信,经观察后发现是一野狸猫作怪。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尤善谈论,每以约言析理,以厌人之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所论人,必先称其所长,则所短不言而自见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李义琰,魏州昌乐人,其先出陇西望姓。及进士第,补太原尉。李勣为都督,僚吏惮其威,义琰独敢廷辨曲直,勣甚礼之。徙白水令,有能名,擢司刑员外郎。义琰姿体魁秀,博学,有智识,累迁中书郎。上元中,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兼太子右庶子。高宗欲使武后摄国政,义琰与郝处俊固争,事得寝。章怀太子①之废,尽赦宫臣罪,庶子薛元超等皆蹈舞,义琰独引咎涕泣,搢绅②义之。帝每顾问,必鲠切不回。宅无正寝,弟义琎为市堂材送之。义琰曰:“以吾为国相,且自愧,尚营美宇,是速吾祸,岂爱我者邪?”义琎曰:“凡仕为丞尉,且崇第舍,兄位高,安可逼下哉?”答曰:“不然。事难全遂,物不两兴。既处贵仕,又广居宇,非有令德,必受其殃。”卒不许。后其木久腐,乃弃之。
——《新唐书·李义琰传》
【注】① 章怀太子:李贤,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章怀”为封号。
② 搢绅:同“缙绅”,代指士大夫阶层的官僚。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擢司刑员外郎 擢:提拔
B、义琰与郝处俊固争 固:坚决
C、事得寝 寝:停止
D、是速吾祸 速:加速
2、比较下列两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弟义琎为市堂材送之 ② 以吾为国相,且自愧
凡仕为丞尉 凡仕为丞尉,且崇第舍
A、①组中两个“为”字相同,②组中两个“且”字不同
B、①组中两个“为”字不同,②组中两个“且”字也不同
C、①组中两个“为”字不同,②组中两个“且”字相同
D、①组中两个“为”字相同,②组中两个“且”字也相同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义琰刚正不屈的一组是( )
①义琰独敢廷辨曲直 ②义琰与郝处俊固争
③义琰独引咎涕泣 ④既处贵仕,又广居宇,非有令德,必受其殃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4、下列各项叙述与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义琰任太原尉时,太原的官员都惧怕都督李勣的威势,唯独李义琰敢在朝廷上与他分辩是非曲直。因此李义琰遭到了李勣的忌恨。
B、上元年间,李义琰入朝为官。此时,皇后武则天已经代替唐高宗管理朝政,对于这种做法,李义琰与大臣郝处俊是坚决反对。
C、章怀太子被废黜,朝廷赦免了太子手下所有大臣的罪,身为太子手下庶子之职的薛元超极为高兴,李义琰对他的这副嘴脸十分憎恶。
D、李义琰的弟弟认为,李义琰的居住条件与其身份地位不相称,因此主张兴修宅院。可李义琰认为这样做会招致祸患,因此坚决不许,这体现出他的谨慎、小心。
(晋)文 公 问 于 郭 偃 曰 始 也 吾 以 治 国 为 易 今 也 难 对 曰 君 以 为 易 其 难 也 将 至 矣 君 以 为 难 其 易 也 将 至 矣
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文字。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①,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 ,何也?”何曰 :“臣不敢亡也 ,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 上,指汉王刘邦。
1、下列句中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信度何等已数言上 /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B、若亡,何也 /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C、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 /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D、此乃信所以去也 /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中的“奇”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既来之,则安之
C、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萧何重视韩信的一组是( )
①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②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
③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④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⑤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⑥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多次与萧何交谈,但迟迟得不到萧何的推荐,不被刘邦重用,于是韩信深感失望,就想逃跑到别处另谋高就。
B、萧何发现韩信具有帮助刘邦争夺天下的才干,多次向刘邦推荐。在韩信未得刘邦重用而逃跑后,又立即追回韩信,并说服刘邦拜韩信为大将。
C、刘邦对萧何十分信任,言听计从。他知道了萧何追回了韩信 ,并听了萧何对韩信的介绍就“欲召信拜之”,表现了他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从谏如流。
D、当时,诸将多有逃亡,刘邦为稳定军心,急欲拜将。但他向来傲慢无礼,在萧何的规劝下,终于隆重的举行仪式拜韩信为大将,军中诸将无不感到惊喜。
虽 有 嘉 肴 弗 食 不 知 其 旨 也 虽 有 至 道 弗 学 不 知 其 善 也 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 教 然 后 知 困 知 不 足 然 后 能 自 反 也 知 困 然 后 能 自 强 也 故 曰 教 学 相 长 也
——《礼记·学记》
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文字。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然明②谓子产③曰:“毁乡校如何?”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注】① 乡校:乡间的公共场所。 ② 然明:字蔑,郑国大夫。
③ 子产:孔子弟子。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注音、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人朝夕退而游焉 夫:读 fú 相当于“这”
B、以议执政之善否 否:读 fǒu 坏
C、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恶:读 è 厌恶
D、不如小决使道 道:读 dǎo 通“导”,疏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我闻忠善以损怨 / 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B、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 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
C、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 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
D、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 / 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指代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我师也,若之何毁之 “是”指代的是“郑人”
B、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之”指代的是“郑人的议论”
C、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 “此”指代的是“乡校”
D、仲尼闻是语也 “是语”指代的是“然明的话”
4、对文中不同人物观点的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子产认为,阻止人们谈论执政者,其后果和危害就像洪水泛滥一样,因而执政者应该放开言论,加以疏导。
B、子产不毁乡校的主要目的,是想听取百姓的正确意见,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C、然明的观点始终与子产的观点相反,他认为不毁乡校,就会危害国家的治理。
D、孔子对子产的观点是赞同的,他认为,从子产不毁乡校的话中就可以看出子产是仁义的。
某 恶 鼠 破 家 求 良 猫 厌 以 腥 膏 眠 以 毡 罽①猫 既 饱 且 安 率 不 食 鼠 甚 者 与 鼠 游 戏 鼠 以 故 益 暴 某 怒 遂 不 复 蓄 猫 以 为 天 下 无 良 猫 也
【注】① 罽:读 jì,毯子。
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