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更番上下(轮值)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兵)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
—摘自《新唐书》卷50
材料二:府兵大都是从均田户中选拔充任的……“于六户中等以上,家有三丁者,选材力(勇武有力)一人,免其身租庸调”……须自己置办各种用具和武器。……固然兵役负担很重,但由于他们尚能分配到足够的永业、口分田(均田制下分配的两类土地),府兵本人也能够免除租庸调,因此他们的经济比较优裕……到了唐高宗晚年和武则天统治时代,均田制逐渐破坏,府兵受田很难足额,这样,他们的经济就逐渐衰落下来。
—摘自王仲荣《隋唐五代史》上册
材料三:初,诸卫府兵,自成丁(成年)从军,六十而免,其家又不免杂徭,浸以贫弱,逃亡略尽,百姓苦之。(开元十年)张说建议,请招壮士充宿卫,不问色役(免除各种徭役),优为之制;逋逃者争出应募。上(唐玄宗)从之。旬日,得精兵十三万,分隶诸卫,更番上下。后农之分,从此始矣。
—摘自《资治通鉴》卷212
材料四:到了开元二十五年,唐政府索性下敕:“于诸色征人及客户中,召募丁壮,长充边军。”称之为“长征健儿”。从此以后,更替戍边的制度,已经不复存在,征募到长征健儿,便成为终身职业兵。……过去的府兵,因为“取之土著,恐累亲族”,所以不敢“外叛内侮及杀师自擅”。现在既然是职业兵,“于是师不土著,无家族之顾”,藩镇的将帅,就利用这一弱点,威胁利诱,使士兵服从他,来对抗朝廷。
—摘自王仲荣《隋唐五代史》上册
请回答:
(1)分析府兵制与均田制的关系及其对唐前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2)分析唐后期叛乱割据与均田制、府兵制破坏之间的关系。
材料三
材料四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美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1892年内燃拖拉机在美国研究成功……1930年上升到93万台,农业基地实现机械化。与此同时,大规模农场经营占主导地位,到1910年,美国共有573.7万个农场,平均每个经营面积为892亩,到1930年,农场数上升到629.5万个,平均经营面积增加到953亩。这些大规模的农场,耕作方法先进,单位面积农产品的收获量高,其农产品价格比小块土地面积的自耕农便宜。
——彭南生《近代农民离村与城市社会问题》
材料五建国初期农民货币收入和消费品购买增长表
1949年 |
1950年 |
1951年 |
1952年 |
|
农民净货币收入(亿元) |
68.5 |
87.4 |
111.4 |
127.9 |
农民消费品购买力(亿元) |
65.3 |
80.7 |
102.1 |
117.5 |
建国初期,随着土地改革的进行,人民政府将疏通工农业产品流通渠道、开展城乡物资交流作为恢复国民经济的基本措施。打开农村土特产品销路以疏通流通渠道。同时,收集农村对工业品的需求信息.带工业品下乡,打开工业品的农村市场。由此促进了农副业的发展,城市工商业由此获得了原料和销路。这对刺激工商业恢复、增加财政收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从材料一的图片中,你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4)根据材料二分析,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农业和农村变革有哪些主要特点?
(5)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农民购买力增强的原因及其对当时国家经济建设的意义。
世界文明的发展是各种文明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结果,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流的过程中出现过“中学西传”为主到“西学东渐”为主再到如今东西文化双向交流频繁的演变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材料二不同文明的相遇必然涉及到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从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到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中外文明的交往变化起伏,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随之发生变化。郑和七次下西洋,沿途到过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进行物品和人员的交流。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所著《农政全书》包含了一部分西方新知识,还同汤若望合作修订历法。林则徐虎门销烟,编写《四洲志》,购置西方大炮加强防务。
材料三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摘自《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赞誉俄国革命为“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和世界的新潮流”,并且预言20世纪的文明将以俄国革命为契机而发生巨变。
——摘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马克思所说“三大发明”对欧洲文明进程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归纳郑和、徐光启、林则徐对外部世界认识或态度的不同。
(3)概括指出材料三体现的三种基本主张。归纳这一时期中国在学习世界文明方面的突出特点。(10分)
(4)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关系的认识。(4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奥斯维辛纳粹集中营是德军在1939年建立的。到苏军解放时为止,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因此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这里成为了犹太人永远的“噩梦”。1947年7月2日,波兰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将集中营原址辟为殉难者纪念馆,并在其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1970年,奥斯维辛纳粹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材料二2005年1月24日,联大举行了一整天的特别会议,纪念奥斯维辛纳粹集中营解放60周年。联合国大楼的底层大厅里还举办了两个展览:一个是“奥斯维辛——死亡的深渊”,用真实的历史照片和速写,重现了纳粹大屠杀惨不忍睹的历史;另一个是“悲剧之后——这是你的一部分”,用各国年轻人在参观奥斯威辛集中营时自己所拍的照片和留言,告诉年轻的一代:历史不能忘记。
(1)与其他世界文化遗产相比,奥斯维辛集中营有何特殊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什么将奥斯维辛集中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残酷迫害犹太人基于什么理念?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纬30度,地球的一根纬线,奇迹诞生的地方。这条纬线上,产生了人类最早最辉煌的上古文明——青铜文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都曾令世界为之倾倒。三星堆的发现令中国迈上了世界青铜文明的制高点。关于它的来源有一种说法是:本土文化和中原文化融合的产物。其理由有:……而黄金面罩和金杖都是比较小的器物,不具有代表性。这表明,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远远大于其他任何文化。
材料二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遗址与部分出土文物。(如下图)
(1)请为“……”填写合理的论据。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三星堆遗址发现的重大意义。
民生问题自古有之,不同时期解决方式不尽相同。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请回答:
(1)图一中的历史人物为解决民生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出现了什么局面?
(2)孙中山为解决民生问题是怎样不断与时俱进的?
(3)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哪些解决民生问题的主张?
(4)孙中山和邓小平在解决民生问题上有何相似之处?这对今天有何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