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的长期发展中,既有精神成果丰富的历史时期,也有综合实力特别强大的国家或地区.对其兴衰变化的分析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提出“轴心文明”的概念,他指出,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之间早期文明中心出现了一大批思想伟人,形成了一系列的科技创新,发生了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构成人类文明的第一个轴心时期。中国、希腊、印度时代是三个著名的轴心文明,代表了世界文化的三个核心。“这个轴心位于对人性的形成而言最卓有成效的历史之点,自它以后,历史产生了人类所能达到的一切”,“直至今日,人类一直靠轴心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
——《东西方“轴心文明”的比较》
回答:
(1)从以下方面概括雅斯贝尔斯有关第一个“轴心文明”理论的基本观点。
大体时间:
主要标志:
历史地位:
(2) 以希腊文明为例,选择每方面的一项代表性成就填入下表。
代表性文明名称 |
政治文明 |
经济成长 |
思想发展 |
希腊文明 |
|
|
|
材料二 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对此有人写道:“……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的民族国家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并联系史实说明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的进程发生了怎样的明显变化?简答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的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了完成这个历史使命,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无数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生命。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继续承担好这个历史使命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4)中共十七大重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有何现实条件?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古代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影响深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就是就某些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烦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
材料二 古代罗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
材料三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
——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雅典民主制鼎盛时期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什么?古代雅典对军国大事决策方式的特点如何?(4分)
(2)归纳材料二中所说罗马法包含的基本原则。(4分)
(3)依据材料三中“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 请说明以“古代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和以“古代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在政治制度方面的最主要成就分别是什么?(2分)并简要说明希腊政治文明特殊的原因?2分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若,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材料三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历经汉魏、隋唐至宋元,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中央与地方的争权斗争接连不断,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
——高中历史教材必修1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秦朝政治制度大变动是指什么?唐朝为加强君权又有什么变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具体说明《朱子语类》中所说的“一切收了”在宋朝的措施?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明太祖、清王朝的雍正皇帝为加强君主权力,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4)简述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国民决心通过正式选出的国会中的代表而行动,为了我们和我们的子孙,确保与各国人民合作而取得的成果和自由带给我们全国的恩惠,消除因政府的行为而再次发生的战祸,兹宣布主权属于国民,并制定本宪法。国政源于国民的严肃信托,其权威来自国民,其权力由国民的代表行使,其福利由国民享受。
日本国民期望持久的和平,深知支配人类相互关系的崇高理想,信赖爱好和平的各国人民的公正与信义,决心保持我们的安全与生存。我们希望在努力维护和平,从地球上永远消灭专制与隶属、压迫与偏见的国际社会中,占有光荣的地位。
我们相信,任何国家都不得只顾本国而不顾他国,政治道德的法则是普遍的法则,遵守这一法则是维持本国主权并欲同他国建立对等关系的各国的责任。
日本国民衷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武力行使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
为达到前项目的,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1946年(昭和21年)11月《日本国宪法》
材料二自日本现行宪法颁布之日开始,护宪派与修宪派之间的较量和斗争从未中断。修改宪法,为日本成为政治、军事大国扫清“障碍”,一直是日本新保守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的奋斗目标。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80年代,随看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日本曾掀起三次修宪风潮。但由于护宪派的有力牵制和日本民众的坚决反对,保守政党的修宪企图才未能得以实现。
—— 李文《日本修宪及其对亚太政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宪法体现的原则及产生的时代背景。(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修宪热出现的原因及企图。(6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人民是国家主权的主体、拥有者和行使者。主权“是完全绝对的、神圣的、完全不可侵犯的”。主权“永远不可转让;并且主权者既然只是一个集体的生命,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来代表本人”;“正如主权是不能转让的一样,同理,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如果任何人拒不服从公共意志,全体就要强迫他服从,“这即是说,人们要迫使他自由”。
——摘编自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人民主权的原则……是无可争议的”,但“主权只是一个有限的和相对的存在”。 “如果你确信人民主权不受限制,你就等于随意创造并向人类社会抛出了一个本身过度强大的权力,不管它落到什么人手里,它必定构成一项罪恶。”
18世纪英国政治理论家伯克说:“我相信,如果卢梭还活着,在他短暂的神志清明时刻,一旦看到他的思想引起那么疯狂的实践后果(指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专政”),他一定会吓昏过去。”
——摘自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卢梭人民主权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法国大革命的史实,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评价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意志)“所有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应该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1520年)
材料二 《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第一版印了4000册,不到一周便销售一空。这本书在一年之中,至少重版了十三次。
——克利斯坦《宗教改革》
材料三 《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
(1)据材料一指出马丁·路德的主张。为什么材料二所述“公开书”销量这么大?
(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推动了“点燃了整片森林”的力量还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