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的长期发展中,既有精神成果丰富的历史时期,也有综合实力特别强大的国家或地区.对其兴衰变化的分析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提出“轴心文明”的概念,他指出,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之间早期文明中心出现了一大批思想伟人,形成了一系列的科技创新,发生了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构成人类文明的第一个轴心时期。中国、希腊、印度时代是三个著名的轴心文明,代表了世界文化的三个核心。“这个轴心位于对人性的形成而言最卓有成效的历史之点,自它以后,历史产生了人类所能达到的一切”,“直至今日,人类一直靠轴心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
——《东西方“轴心文明”的比较》
回答:
(1)从以下方面概括雅斯贝尔斯有关第一个“轴心文明”理论的基本观点。
大体时间:
主要标志:
历史地位:
(2) 以希腊文明为例,选择每方面的一项代表性成就填入下表。
代表性文明名称 |
政治文明 |
经济成长 |
思想发展 |
希腊文明 |
|
|
|
材料二 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对此有人写道:“……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的民族国家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并联系史实说明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的进程发生了怎样的明显变化?简答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的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了完成这个历史使命,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无数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生命。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继续承担好这个历史使命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4)中共十七大重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有何现实条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由于当时欧洲和日本科学文化落后,欧洲人和日本人虽然见到了中国的火器,但却没有立即加以仿制和使用……16世纪以来,欧洲人在火炮上取得的任何一点新的进步,就即被运用到舰船上……欧洲国家重金聘用铸炮师和技术精湛的制炮工匠,英国伊丽莎白一世把大批犹太工匠请到国内,……给予优惠待遇,令其铸炮。1793年英使马嘎尔尼到北京谒见乾隆皇帝,在呈送的礼品单中包括8门每分钟可发射7颗炮弹的铜质野战炮。事后清廷将之束之高阁,未加认真研究和仿造。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册
材料二丁宝桢(洋务派)在办山东机器局和四川机器局期间“未雇用一洋人”,他认为雇请“洋匠”不但费用昂贵,“每名工值岁费二三千金”,更重要的是,“我方学彼之长,若再借彼人为工师,则西人之教法必将秘之而不能尽授”,凡“一切受制于洋匠”,制造亦不能精良。……他在督川期间选拔和起用了曾昭吉、高启文等精通机器制造、勤奋钻研的技术人员。他还在四川省内挑选“巧而朴者入局肄习”,为四川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
——2010年1月22日《中国民族报》
材料三自明治元年至三十一年,政府共聘请外籍专家四千多人……1879年专家开支占国家财政支出的2%……这些外籍专家被主要用在培养日本人才上,一旦日本自己的人才脱颖而出,便及时削减外籍专家人数……十分注意将引进的西方技术加以“日本化”。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册[
(1)唐宋时期,中国已开始使用哪些火药武器?根据材料一归纳16世纪以来英国火炮技术领先中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丁宝桢的人才政策及其理由,并分析丁宝桢在洋务运动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3)根据材料三,概括日本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日本“求知识于世界”的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怎样才能发挥好人才对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美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
——《孙中山全集》第六卷
材料二他(孙中山)总是寻觅合作伙伴,而向秘密会党、中国军阀、美国银行家、法国军官、日本官僚寻求支援。
——[法]白吉尔:《孙逸仙》
他的绝大部分计划都是非常不切实际的,在半个世纪还多一点的时间之内,中国并没有在什么地方铺设过那么多英里的铁路,可是,在袁世凯统治之下,在他担任铁路总办之时,他却打算在十年之内完成一个庞大的修造铁路的计划,除了一个自吹自擂的人以外,有谁愿意把这样一个有如幻想曲的《实业计划》加之于广大群众呢?
——韦慕庭《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
材料三孙中山不但为手创民国之元勋,且为中国及亚东历史上第一大人物。……对孙中山,勿爱其长而因铲其短,勿恨其过而并没其功,为天下惜人才,为万世存正论。
——张謇在南通各界纪念孙中山大会上的讲话(192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为什么要提出民生主义?这反映了孙中山怎样的思想特质?
(2)材料三的作者认为应该怎样评价孙中山?请运用这一视角并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孙中山的认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虽然侥幸没有小产了去,却成了先天很虚弱的一个孩子,连他的产婆(威尔逊)也弄得焦头烂额,把许多人对于他前途的热望,倒灰冷了一半。就此看来……这件东西,还未到真正瓜熟蒂落的时候。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 (1920年)
材料二国联的使命是维护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因此说国联是“强盗的联盟”是非常适当的。但是,自德意日法西斯相继出现,国联的性质已经发生改变。虽然联盟对抵制法西斯对外扩张不力,甚至纵容侵略者,但国联也进行了抵制侵略和维护和平的尝试。如宣布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占领为侵略行为,伪满洲国是非法的;国联发起的裁军运动实际上延缓了德国的扩军速度,对意大利的制裁是国联反法西斯的重要行动。
——摘自陈旭东《对国际联盟的再认识》
(1)威尔逊为什么要提出建立国际联盟?为什么说它“还未到真正瓜熟蒂落的时候”?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国际联盟的作用。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17年,杜亚泉在《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一文中,认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在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冲突,及与之相应的思想观念。他对我国人民传统的爱和平、讲中庸、尚仁义、重民本及均贫富等思想是很推崇的。同年7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一文,明确表示“所谓新者无他,即外来之西洋文化也。所谓旧者无他,即中国固有之文化也……两者根本相违,绝无折中之余地”。“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等鬼话来捣乱”。
一一《杜亚泉与陈独秀大论争》
材料二 “国家之接续主义,一方面含有开进之意味,一方面又含有保守之意味。盖接续云者,以旧业与新业相接续之谓。……近世之国家中,开进而兼能保守者,以英国为第一,用能以三岛之土地,威加海陆。即北美合众国之政治,亦根据于殖民时代之历史者为多。此接续主义对于国家之明效大验也。”
——杜亚泉《接续主义》(1914年《东方杂志》)
材料三 “欧洲之社会革命,其基础于哲学上之思想,既深且远;其关于生产上、政治上之运动方法,又甚周备,即吾国之知识阶级中,亦罕能言之;劳动阶级中,更无从得此知识,其不能发生自无疑义。”
——杜亚泉《中国政治革命不成就及社会革命不发生的原因》
(1)根据以上材料,分别概括杜亚泉和陈独秀的主要观点并指出二者的分歧焦点。
(2)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杜亚泉观点形成的原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修辞者不求大才,明经者不问大旨。师道既废,文风益浇。诏令虽繁,何以戒劝?士无廉让,职此之由。其源未澄,欲波之清,臣未之信也。傥国家不思改作,因循其弊,官乱于上,风坏于下,恐非国家之福也。”
——范仲淹《奏上时务书》
“朝廷每一令下,其意虽善,在位者犹不能推行,使膏泽加于民,而吏辄缘之为奸,以扰百姓”。因此,“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
——《王安石全集》
材料二 (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1)依据材料一指出范仲淹和王安石有何共识?二者推行改革时的中心措施是否围绕此共识?
(2)材料二中王安石、司马光争论的焦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