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则,字子正,婺州永康人。果敢有材气。以进士起家,补许田县尉。时灵、夏用兵,转运使索湘命则部送刍粮,为一月计。则曰:“为百日备,尚恐不支,奈何为一月邪?”湘惧无以给,遣则遂入奏。太宗因问以边策,对称旨,顾左右曰:“州县岂乏人?”命记姓名中书。后李继隆讨贼,久不解,湘语则曰:“微子几败我事。”一日,继隆移文转运司曰:“兵且深入,粮有继乎?”则告湘曰:“彼师老将归,欲以粮乏为辞耳,姑以有余报之。”已而果为则所料。后提举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得吏所匿铜数万斤,吏惧且死,则曰:“马伏波(西汉名将马援)哀重囚而纵之,吾岂重货而轻数人之生乎?”籍为羡余,不之罪。改江、淮制置发运使,累迁尚书户部员外郎。
初,丁谓举进士,客许田,则厚遇之,谓贵显,故则骤进用。至是,谓罢政事,出则为京西转运使,迁礼部郎中。……徙广西路转运使。有番舶遭风至琼州,且告食乏,不能去。则命贷钱三百万,吏白夷人狡诈,又风波不可期。则曰:“彼以急难投我,可拒而不与邪?”已而偿所贷如期。又按宜州重辟十九人,为辨活者九人。
乾兴初,坐丁谓党,降知信州,徙福州……复为太常少卿、知池州。未行,复谏议大夫,徙河北都转运使。初,则在河北,殿中侍御史王沿尝就则假官舟贩盐,又以其子为名祈买酒场。至是,张宗诲擿发之,按验得实,出则知陈州。逾月,授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刘随上疏言:“则奸邪贪滥闻天下,比命知池州,不肯行,今以罪去,骤加美职,何以风劝在位?”后徙杭州,再迁兵部侍郎致仕,卒。
则无廉名,喜交结,尚风义。在福州时,前守陈绛尝延蜀人龙昌期为众人讲《易》,得钱十万。绛既坐罪,遂自成都械昌期至。则破械馆以宾礼,出俸钱为偿之。(《宋史·列传第五十八·胡则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称旨 对称:回答符合 B.籍为羡余籍:没收
C.坐丁谓党 坐:犯…罪 D.再迁兵部侍郎致仕致仕:退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兵且深入,粮有继乎 B. 太宗因问以边策
存者且偷生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C. 彼以急难投我 D. 得吏所匿铜数万斤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现胡则“尚风义”的一组是()
①已而果为则所料。②籍为羡余,不之罪。③谓贵显,故则骤进用。④则命贷钱三百万。⑤为百日备,尚恐不支,奈何为一月邪?⑥则破械馆以宾礼,出俸钱为偿之。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胡则果敢有材气,一次入朝奏事时,宋太宗询问他边策之事,他凭借其回答而深受太宗赏识,名字被记进了中书省。
B.胡则提举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时,效仿西汉名将马援,对于那些私自藏匿铜钱的官吏宽大为怀,并没有加以追查。
C.胡则担任广西路转运使时,对落难求助的外国商人,不顾手下官吏的反对,借给了他们三百万钱,表现出了急人之困的品格。
D.胡则为官有才干,屡受重用,但“喜交结,尚风义”的性格也曾使他犯了不少错误,致使他一生仕途坎坷。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子几败我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又按宜州重辟十九人,为辨活者九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今以罪去,骤加美职,何以风劝在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醉书斋记
(清)郑日奎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尘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甫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倾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瞷②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 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③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④,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怅然久之, 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科头:不戴帽子。②瞷(jiàn):窥视。③刺:名帖。④刘伶断饮:刘伶或酒《管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对下列句子中相应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甫晨起,即科头 甫:刚刚 |
B.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 间:机会 |
C.客伺久,辄大怒诟诟:责骂 |
D.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 赚:获取。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焉:书架书箫各四,古今籍在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B.以:竹床一,坐以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
C.且: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臣死且不避 |
D.之:与怅然久之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后的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 |
B.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世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来访的客人,因而经常得罪来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 |
C.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 |
D.作者本打算戒除“醉书”的习性,但又考虑到男人痴迷诗文总胜于沉溺女色等因素,最终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放弃了这种打算。 |
对文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 |
B.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 |
C.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 |
D.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 |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
②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
③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
用“/”线给下面画线的语句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胡母班,字季友,泰山人也。曾至泰山之侧,忽于树间逢一绛衣驺(穿红衣服的骑士),呼班云:“泰山府君(招收魂魄的神)召。”班惊楞,逡巡未答。复有一驺出呼之,遂随行。数十步,驺请班暂瞑,少顷,便见宫室,威仪甚严。班乃入阁拜谒,主为设食,语班曰:“欲见君,无他,欲附书与女婿耳。”班问:“女郎何在?”曰:“女为河伯妇。”班曰:“辄当奉书,不知缘何得达?”答曰:“今适河中流,便扣舟呼青衣,当自有取书者。”班乃辞出。昔驺复令闭目,有顷,忽如故道。
遂西行,如神言而呼青衣。须臾,果有一女仆出,取书而没。少顷复出。云:“河伯欲暂见君。”婢亦请瞑目。遂拜谒河伯。河伯乃大设酒食,词旨殷勤。临去,谓班曰:“感君远为致书,无物相奉。”于是命左右:“取吾青丝履来!”以贻班。班出,瞑然,忽得还舟。
遂于长安经年而还。至泰山侧,不敢潜过。遂扣树,自称姓名:“从长安还,欲启消息。”须臾,昔驺出,引班如向法而进。因致书焉。府君请曰:“当别再报。”班语讫,如厕,忽见其父着械徒作,此辈数百人。班进拜流涕,问:“大人何因及此?”父云:“吾死不幸,见遣三年,今已二年矣,困苦不可处。知汝今为明府所识,可为吾陈之。乞免此役。便欲得社公(土地神)耳。”班乃依教,叩头陈乞。府君曰:“生死异路,不可相近,身无所惜。”班苦请,方许之。于是辞出,还家。
岁余,儿死亡略尽。班惶惧,复诣泰山,扣树求见。昔驺遂迎之而见。班乃自说:“昔辞旷拙,及还家,儿死亡至尽。今恐祸故未已,辄来启白,幸蒙哀救。” 府君拊掌大笑曰:“昔语君:‘死生异路,不可相近’故也。”即敕外召班父。须臾至,庭中问之:“昔求还里社,当为门户作福,而孙息死亡至尽,何也?”答云:“久别乡里,自欣得还,又遇酒食充足,实念诸孙,召之。”于是代之。父涕泣而出。班遂还。后有儿皆无恙。
(选自干宝 《搜神记》)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伯乃大设酒食,词旨殷勤。殷勤:热情 |
B.昔驺出,引班如向法而进引:拉 |
C.如厕,忽见其父着械徒如:到、往 |
D.吾死不幸,见遣三年见:被 |
下列各组语句全都属于胡母班神奇经历的一组是()
①遂拜谒河伯②于长安经年而还③ 如厕,忽见其父着械徒作
④见遣三年,今已二年矣⑤岁余,儿死亡略尽⑥于是代之
A.①③⑤ | B.①②⑥ | C.②④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母班一开始帮助泰山府君,虽然有惧怕的因素,但主要在于他愿意帮忙。 |
B.胡母班苦苦请求,泰山府君答应了他的请求,但此时他就已经知道了胡母班儿子要死去的结局。 |
C.胡母班和泰山府君三次见面都很惧怕,原因都一样。 |
D.答应父亲的要求,并且儿子死去后,胡母班并没有责备父亲,显现了他敬重父亲的品质。 |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适河中流,便扣舟呼青衣,当自有取书者。
(2)感君远为致书,无物相奉。
(3)府君拊掌大笑曰:“昔语君:‘死生异路,不可相近’故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浩,字浩然,辽阳渤海人。天辅中,辽东平,浩以策干太祖,太祖以浩为承应御前文字。太宗将幸东京,浩提点缮修大内,超迁卫尉卿。
平阳多盗,临汾男子夜掠人妇,浩捕得,榜杀之,盗遂衰息。近郊有淫祠,郡人颇事之。庙祝、田主争香火之利,累年不决。浩撤其祠屋,投其像水中。强宗黠吏屏迹,莫敢犯者。郡中大治,乃缮葺尧帝祠,作击壤遗风亭。
贞元元年,浩进拜平章政事。浩请凡四方之民欲居中都者,给复十年,以实京城,从之。未几,改封蜀王,进拜左丞相。正隆二年,改封鲁国公。表乞致仕。海陵曰:“人君不明,谏不行,言不听,则宰相求去;宰相老病不能任事则求去。卿于二者何居?”浩对曰:“臣羸病不堪任事,宰相非养病之地也,是以求去。”不许。
海陵欲伐宋,将幸汴,而汴京大内失火,于是使浩与敬嗣晖营建南京宫室。浩从容奏曰:“往岁营治中都,天下乐然趋之。今民力未复,而重劳之,恐不似前时之易成也。”不听。浩朝辞,海陵问用兵利害。浩不敢正谏,乃婉词以对,欲以微止海陵用兵,奏曰:“臣观天意,欲绝赵氏久矣。”海陵愕然曰;“何以知之?” 对 曰 赵 构 无 子 树 立 疏 属 其 势 必 生 变 可 不 烦 用 兵 而 服 之 海 陵 虽 喜 其 言 而 不 能 从 也。
海陵至汴,累月不视朝,日治兵南伐,部署诸将。浩欲奏事,不得见。会海陵遣周福儿至浩家,浩附奏曰:“诸将皆新进少年,恐误国事。宜求旧人练习兵者,以为千户谋克。”而海陵部署已定,恶闻其言,乃杖之。
初,近侍有欲罢科举者,上曰:“吾见太师议之。”浩入见,上曰:“自古帝王有不用文学者乎?”浩对曰:“有。”曰:“谁欤?”浩曰:“秦始皇。”上顾左右曰:“岂可使我为始皇乎!”事遂寝。
是岁,薨。上辍朝一日。谥曰文康。(选自《金史·张浩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焦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浩以策干太祖干:求见 | B.郡中大治治:安定太平 |
C.表乞致仕致仕:降职 | D.事遂寝寝:停止,搁置 |
④浩请凡四方之民欲居中都者,给复十年,以实京城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浩办事干练的一组是
①正隆二年,改封鲁国公②浩捕得,榜杀之,盗遂衰息 ③宰相老病不能任事则求去④浩请凡四方之民欲居中都者,给复十年,以实京城 ⑤而海陵部署已定,恶闻其言,乃杖之⑥乃缮葺尧帝祠,作击壤遗风亭
A.①②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问张浩攻打宋朝的利弊,张浩想阻止又不敢正面劝谏,于是用委婉的话回答,皇帝虽然喜欢他的话,但却没有听从。 |
B.金太祖和金太宗对张浩都很器重,先任张浩为承应御前文字、提点等职务,后来还越级升任为卫尉卿。 |
C.皇帝想废除科举制,张浩暗示皇帝自古以来的帝王除秦始皇外,都任用儒生。于是废科举之事从此不再提了。 |
D.由于汴京大内宫廷失火,皇帝命令张浩等人营建南京宫室。张浩认为民力没有恢复,不宜大兴土木,但皇帝海陵王没有听张浩的劝谏。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太宗将幸东京,浩提点缮修大内,超迁卫尉卿。
(2)浩请凡四方之民欲居中都者,给复十年,以实京城,从之。
(3)宜求旧人练习兵者,以为千户谋克。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断句。(限断6处)
对 曰 赵 构 无 子 树 立 疏 属 其 势 必 生 变 可 不 烦 用 兵 而 服 之 海 陵 虽 喜 其 言 而 不 能 从 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向下送。 |
B.又欲肆其西封封:封地。 |
C.秦伯说说:说话,谈话。 |
D.夫晋,何厌之有厌:讨厌,厌烦。 |
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②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 既东封郑④ 又欲肆其西封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封”字不同 |
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封”字也相同 |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封”字相同 |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封”字也不同 |
下列对文段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一个“缒”字体现出这次行动是秘密进行的。大军压境,烛之武敢只身前往虎狼之军,足见其勇纾解国难的勇气。 |
B.烛之武从秦国的利益出发,先分析“越国以鄙远”的难处,接着指出亡郑实际上是增加了秦国的土地,秦强就意味着晋弱,晋国国君是不会轻易让秦国就这样得到好处的。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 |
C.烛之武重提“朝济而夕设版焉”这段历史,是为了让秦伯警惕晋的狡猾:灭郑以后秦国仍然会一无所获。 |
D.从一“说”一“盟”一“还”,可知烛之武的一席话扭转了战局,秦伯不但撤军,还与郑结盟。烛之武的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请用(/)给下面的文言短文的划线处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唯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