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最,字殿之,射洪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授工部主事。督逋山西,悯其民贫,不俟奏报辄返。尚书李链劾之,有诏复往。最乃与巡按御史牛天麟极陈岁灾民困状,请缓其征。从之。历郎中,治水淮、扬。值世宗即位,上言:“宝应汜光湖西南高,东北下。运舟行湖中三十余里。而东北堤岸不逾三尺,雨霪风厉,辄冲决,阴阻运舟,监城、兴化、通、泰良田悉遭其害。宜如往年白圭①修筑高邮康济湖,专敕大臣加修内河,培旧堤为外障,可百年无患,是为上策。其次于缘河树札数重,稍障风波,而增旧堤,毋使庳薄,亦足支数年。若但窒隙补阙,苟冀无事,一遇霪潦,荡为巨浸,是为无策。”部议用其中策焉。出为宁波知府。请罢浙东贡币,诏悉以银充,民以为便。累迁贵州按察使,入为太仆卿。世宗好神仙。给事中顾存仁、高金、王纳言皆以直谏得罪。会方士段朝用者,以所炼白金器百余因郭勋以进,云以盛饮食物,供斋醮,即神仙可致也。帝立召与语,大悦。朝用言:帝深居无与外人接,则黄金可成,不死药可得。帝益悦,谕廷臣令太子监国.“朕少假一二年.亲政如初。”举朝愕不敢言。最抗疏谏曰:“陛下春秋方壮,乃圣谕及此,不过得一方士。欲服食求神仙耳。神仙乃山栖澡练者所为,岂有高居黄屋紫闼,衮衣玉食,而能白日辩举者?臣虽至愚,不敢奉诏。”帝大怒,立下诏狱,重杖之,杖未毕而死。
最既死,监国议亦罢。明年,勋以罪瘐死。朝用诈伪觉,亦伏诛。隆庆元年,赠最右副都御史,谥忠节。
《明史·列传九十七》
注:①白圭(.1419--1474),字宗玉,南宫人。明朝正统七年考取进士。曾任陕西按察副使、浙江右布政使、兵部右侍郎,累官工部尚书、兵部尚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悯其民贫,不俟奏报辄返。悯:同情,怜恤
B.专敕大臣加修内河,培旧堤为外障培:给堤坝垒土
C.请罢浙东贡币,诏悉以银充币:金钱
D.明年,勋以罪瘐死瘐;在狱中病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最乃与巡按御史牛天麟极陈岁灾民困状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
B.而增旧堤,毋使庳薄,亦足支数年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C.以所炼白金器百余因郭勋以进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云以盛饮食物,供斋醮,即神仙可致也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杨最忠直敢为的一组是()
①不俟奏报辄返 ②专敕大臣加修内河,培旧堤为外障
③请罢浙东贡币,诏悉以银充 ④累迁贵州按察使,人为太仆卿
⑤岂有高居黄屋紫闼,衮衣玉食,而能白狮举者
⑥最既死,监国议亦罢
A.①③⑤B.①②④c.②③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评价,错误的一项是()
A.杨最到山西催缴租税,看到百姓的贫困状况,于心不忍,没有向皇上请示就返回了,后来被人检举,才不得不再次奉诏前往山西。
B.杨最曾负责治理淮水、扬子江的水患,当时明世宗提出了上、中、下三条治理宝应汜光湖的对策,杨最和大家都认为中策最好。
C.明世宗喜好神仙之术,许多正直的大臣都因直言进谏而获罪,但杨最仍不顾自身安危提出反对意见,最后遭受杖刑重罚致死。
D.杨最死后,世宗令太子监国的想法没有实行,而蛊惑皇上的奸臣方士也都得到了惩罚,隆庆元年,杨最受到了朝廷的追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游三游洞记
刘大櫆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馀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涔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行歌①,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②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③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④,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⑤及黄鲁直⑥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徙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⑦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注:①薪采者行歌:樵夫们唱着歌。②白乐天:白居易,乐天是他的字。③元微之:元稹,微之是他的字。④知退:白行简的字。⑤欧阳永叔:欧阳修,永叔是他的字。⑥黄鲁直:黄庭坚,鲁直是他的字。⑦炙:烤,这里是“领略”的意思。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三游洞突出了扣击时发出的种种乐声,这是以动衬静的写法,将三游洞衬托得格外深邃幽静,如此妙境,令人陶醉。 |
B.对三游洞得名由来的交待对阐发本文主旨有着重要作用。作者认为三游洞是因白乐天(居易)等三人共游此洞,不忍离去,于是游览了三次而得名。 |
C.作者以白乐天、元微之等人作比,不难体会作者内心深沉的悲凉和不平,但作者并不直抒愤懑,而是点到为止,委婉含蓄,体现了其“文贵远,远必含蓄”的文学主张。 |
D.作者善于将自己人生的不幸推及开去,与山川风物紧密相连,本文尤其注重突出三游洞的“美好不外见”的特点,在感叹山川之不幸中寄予着作者对自己和一切怀才不遇者的深深叹惋。 |
文章首段作者不厌其详地叙述游洞前的旅游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子产论为政
郑子产有疾,谓于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太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崔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诗》曰:‘民亦劳止,汔(1)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也。‘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2)遏寇虐,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竞不求,不刚不柔,布政优优⑶,百禄是遒。’和之至也。”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选自陈蒲清《古文观止·左传》)
【注释】⑴汔(qì):差不多,将近。⑵式:助词,无实义。⑶竞:急。求:缓。优优:温和宽厚的样子。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国的子产在病中对大叔的一番话语中,透露出一种观点:推行宽政要更难一些。 |
B.郑国的盗贼很多,与大叔不忍心行猛政有关联,但在他调兵攻打之后,盗贼稍有了收敛。 |
C.孔子对子产的称赞与落泪,与子产将“宽(德政)”放在“猛(严政)”之上密切相关。 |
D.制止残暴的抢夺者,因为他们从不惧法度,这是用平和的政治来纠正偏差的做法。 |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倡导的为政之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秦以关中之地,日夜东猎六国,百有余年,悉禽灭之。虽云得地利,善为兵,故百战百胜,以予考之,实六国自有以致之也。韩、燕弱小,置不足论。彼四国者,魏以惠王而衰,齐以闵王而衰,楚以怀王而衰,赵以孝成王而衰,皆本于好兵贪地之故;魏承文侯、武侯之后,表里山河,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而惠王数伐韩、赵,志吞邯郸,挫败于齐,军覆子死,卒之为秦国所困,国日以蹙,失河西七百里,去安邑而都大梁,数世不振,讫于殄国。闵王承威、宣之后,山东之建国莫强焉,而狃①于伐宋之利;南侵楚,西侵三晋,欲并二周而为天子,遂为燕所屠。虽赖田单之力,得复亡城,子孙沮气,孑孑自保,终堕秦计,束手为虏。怀王贪商於六百里,受诈张仪,失其名都,丧其甲士,不能偿,囚辱以死。赵以上党之地,代韩受兵,利令智昏,轻用民死,同日坑于长平者过四十万,几于社稷为墟,幸不即亡,终以不免。此四国之君,苟为保境睦邻,畏天自守,秦虽强大,岂能加我哉!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狃(niǔ):贪。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若属皆且为所虏”中“为”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卒之为秦国所困,国日以蹙
B.欲并二周而为天子,遂为燕所屠。
C.终堕秦计,束手为虏。
D.苟为保境睦邻,畏天自守。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皆本于好兵贪地之故。
(2)惠王数伐韩、赵,志吞邯郸,挫败于齐。
(3)山东之建国莫强焉,而狃于伐宋之利。
(4)怀王贪商於六百里,受诈张仪,失其名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昔者,秦缪公乘马①而为败②,右服③失而野人④取之。缪公自往求之,见野人方将食之于岐山之阳。缪公叹曰:“食骏马之肉而不饮酒,余恐其伤女也!”于是遍饮而去。处一年,为韩原之战。晋人已环缪公之车矣,晋梁由靡已扣缪公之左骖矣,晋惠公之右路石奋殳⑤而击缪公甲,缪公中指者已六扎矣。野人之尝食马肉于岐山之阳者三百有余人,毕力为缪公疾斗于车下,遂大克晋,反获惠公以归。此《诗》文所谓曰:“君君子则正,以行其道;君贱人则宽,以尽其力”者也。人主胡可以无务行德爱人乎?
【注】①马:此指马车。②败:此指车坏。③右服:右侧驾辕的马。④野人:此指农夫。⑤殳:一种兵器。下列语句画线部分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野人之尝食马肉于岐山之阳者
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 |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C.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野人方将食之于岐山之阳。
(2)于是遍饮而去。
(3)毕力为缪公疾斗于车下。
(4)人主胡可以无务行德爱人乎?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延陵季子出游,见路有遗金。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于地,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庄,语言之野也?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季子谢之,请问姓字。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字!”遂去不顾。下面的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加点的词全部属于名词用作动词的一组是()
①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
②仪貌之庄,语言之野
③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
④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字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④ |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
(2) 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字!”遂去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