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衰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荀)或①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④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
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从破袁绍。绍死,又从讨谭、尚于黎阳,连战数克。诸将欲乘胜遂攻之,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嫡③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太祖曰:“善。”乃南征。军至西平,谭、尚果争冀州。谭为尚军所败,走保平原,遣辛毗乞降。太祖还救之,遂从定邺。又从攻谭于南皮,冀州平。太祖曰:“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及薨,临其丧,哀甚,谓苟攸等曰:“诸君能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四·郭嘉传》中华书局版)
注:①苟或:曹操的谋士。 ②太祖:曹操,其子曹丕称帝,追封其为魏太祖。 ③古时候称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候专指正妻所生的长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智者审于量主量主:估量主人
B.多端寡要寡要:抓不住要害
C.必死于匹夫之手匹夫:才智一般的人
D.不使孤至此至此:到这里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 月出于东山之上
B. 于是遂去之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C .以待其变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D.又从攻谭于南皮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郭嘉料事如神的一组是()
①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 ②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
③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④军至西平,谭、尚果争冀州
⑤唯奉孝为能知孤意 ⑥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
A.①②④B.①⑤⑥C.②③④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社会政治大动荡的时代,郭嘉根据自己的立场和观察选择自己的“主公”。他先是北见袁绍,后来又投靠曹操,表现了郭嘉“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的择主原则。
B.郭嘉是由于苟或的推荐才得到曹操的赏识的,他擅长于分析时局形势以及各个政治军事集团内在的矛盾,有利于曹操在政治军事上的决策,从而成为曹操重要的谋士。
C.“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是郭嘉在官渡之战后对是否乘胜追讨谭、尚作出的分析,这个看法的提出是建立在对人性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的,事实证明了郭嘉料事的准确,最终使得曹操坐收渔人之利。
D.曹操在郭嘉去世后南下荆州,结果“于巴丘遇疾疫,烧船”,惨败后的曹操想起了这位年轻而又诡奇的谋士,也令人对郭嘉能够一瞥之下看出他人肺腑的惊世才能产生无限遐想。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霄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杨万里忧国
杨万里①为人刚而偏②。孝宗③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④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⑤。万里曰:“官可弃,记不作可。”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⑥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⑦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⑧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日:“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⑨,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
(选自《宋史?杨万里传》[注释]①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力主抗金。②偏:固执。③孝宗:指宋孝宗赵昚(s hèn)。④韩侂(tuō)胄:南宋重臣,以外戚身份专政十多年,位在左右丞相之上。⑤掖垣:泛指高官。⑥僭(jiàn):超越本分。⑦邸(d ǐ):此指官府。⑧族子:宗族里的年轻人。⑨吾头颅如许:意为我头发已白,年已老。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善②用事③属④恚⑤怏怏⑥遽⑦亟⑧社稷⑨言
2.翻译:
①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
②皆其柄国之日也
③专权无上
专力则精,杂学则粗
词学以浙中为盛,余少时尝效焉。一日,嘉定②王凤喈(jiē)语休宁③戴东原曰:“吾昔畏姬传,今不畏之矣。”东原曰:“何耶?”凤喈曰:“彼好多能,见人一长辄思并之。夫专力则精,杂学则粗,故不足畏也。”东原以见告,余悚其言,多所舍弃,词其一也。
(选自清?姚鼐《惜抱轩集》)[注释]①余:本文作者清人姚鼐(nài)自称,他字姬传,是“桐城派”的杰出代表。②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③休宁:古县名,今浙江境内。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盛②焉③悚
2.翻译:
①彼好多能,见人一长辄思并之
②东原以见告
3.“多所舍弃,词其一也”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很多爱好都抛弃了,只有词没放弃;
②很多爱好抛弃了,词便是其中之一;
③很多爱好没放弃,词便是其中之一;
④很多爱好没放弃,只有词抛弃了。
4.理解:姚鼐感到自己的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0—12题。
单箭易折,众箭难断
夫人爪之利,不及虎豹;膂力之强,不及熊罴;奔走之疾,不及麋鹿;飞飏之高,不及燕雀。苟非群聚以御外患,则反为异类食矣。是故圣人教之以礼,使之知父子兄弟之亲。人知爱其父,则知爱其兄弟矣;爱其祖,则知爱其宗族矣。如枝叶之附于根干,手足之系于身首,不可离也。岂徒使其粲然条理以为荣观哉!乃实欲更相依庇,以捍外患也。
吐谷浑阿豺有子二十人,病且死,谓曰:“汝等各奉吾一支箭,将玩之。”俄而命母弟慕利延曰:“汝取一支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支箭折之。”慕利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否?单者易折,众者难摧。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言终而死。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
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故爱亲者,所以爱其身也;爱民者,所以爱其亲也。如是则其身安若泰山,寿如箕翼,他人安得而侮之哉!故自古圣贤,未有不先亲其九族,然后能施及他人者也。彼愚者则不然,弃其九族,远其兄弟,欲以专利其身。殊不知身既孤,人斯戕之矣,于利何有哉?昔周厉王弃其九族,诗人刺之曰:“怀德惟宁,宗子惟城;毋俾城坏,毋独斯畏;苟为独居,斯可畏矣。”
宋昭公将去群公子,乐豫曰:“不可。公族,公室之枝叶也。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荫矣。葛藟犹能庇其根本,故君子以为比,况国君乎?此谚所谓‘庇焉而纵寻斧焉’者也,必不可,君其图之。亲之以德,皆股肱也。谁敢携贰!若之何去之?”昭公不听,果及于乱。
华亥欲代其兄合比为右师,谮于平公而逐之。左师曰:“汝亥也,必亡。汝丧而宗室,于人何有?人亦于汝何有?”既而,华亥果亡。
(选自司马光《家范》)
|
A.苟非群聚以御外患,则反为异类食矣苟:如果 |
B.是故圣人教之以礼,使之知父子兄弟之亲之:代词,这里指代“人们” |
C.乃实欲更相依庇,以捍外患也捍:捍卫 |
D.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未:不够 |
下面不属于正面论述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苟非群聚以御外患,则反为异类食矣。 |
B.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 |
C.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 |
D.不可。公族,公室之枝叶也。 |
下面对文章内容及方法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说人若不抱成一团就会被异类吃掉,接着又用树木枝叶与根干的关系作比喻。 |
B.举吐谷浑阿豺的例子是要说明,连戎狄都知道保住自己祖业的重要性,何况我们是中原内地的人呢? |
C.作者提到甥舅、婚媾、姻娅等关系,是说仅仅自己本宗族的人力量太单薄,所以又用这些关系来作为辅助。 |
D.本文说理清楚,论据充分,言辞恳切,正反阐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祭十二郎文(韩愈)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妆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
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妆。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妆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天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天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日:“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竞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致斯乎?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A.比(等到)得软脚病辍汝而就(接近)敛不凭(凭借)其棺 |
B.不省所怙(依靠)遽(突然)去吾而殁使者妄称以应(答应)之乎 |
C.其又何尤(怨恨)抱无涯之戚(忧伤)吊(抚慰)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
D.远具(准备)时羞止(停止)一岁既(既然)又与汝就食江南 |
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
B.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
C.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 |
D.汝之子始十岁始速祸焉 |
加点的“其”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 | 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 |
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 | 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 |
下列对课文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韩愈幼年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与十二郎虽是两辈人,但如兄弟,感情很深。 |
B.《祭十二郎文》是少为长祭。作者追以往,念后事,有切肤之痛,一字字,一句句,都从心底流出,跌宕顿挫,感人肺腑。 |
C.《祭十二郎文》中,作者用了九个“呜呼”,悲天抢地;四十个“汝”字,如对其人,一称叫、一伤痛、一悲切、一呜咽,催人泪下。 |
D.全文贯注着一个“情”字,“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表明作者整篇都是用感情、用心血写成的。祭文是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是韩愈为侄儿韩老成而作,其感情深挚,凄恻动人,与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并举。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三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2)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
(3)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李浩,字德远,其先居建昌,迁临川。浩早有文称。绍兴十二年,擢进士第。
时秦焙①挟宰相子以魁多士,同年皆见之,或拉浩行,毅然不往。调饶州司户参军、襄阳府观察推官,继调金州教授,改太常寺主簿,寻兼光禄寺丞。
乞外,得台州。州有禁军五百人,训练官贪残失众心,不逞者因谋作乱,忽露刃于庭,浩谓之曰:“汝等欲为乱乎?请先杀我。”众骇曰:“不敢。”乃徐推其为首者四人黥徙之,迄无事。除直秘阁。并海有宿寇久不获浩募其徒自缚赎罪即得其魁。
明年,除司农少卿。时朝廷籴米八万,董其事者隐克官钱,户部不敢诘。浩白发其奸,下有司穷竞。户部欲就支稽见数,大理附会之,浩争蛡曰:“非但惠奸,且亏军食。”上是其言。会大理②奏结他狱,上顾辅臣曰:“棘寺官得刚正如李浩者为之。”已而卿缺,又曰:“无以易浩。”遂除大理卿。
浩至郡,旧有灵渠通漕运及灌溉,岁久不治,命疏而通之,民赖其利。邕管所隶安平州,其酋恃险,谋聚兵为边患,浩遣单使谕以祸福,且许其引赦自新,即日叩头谢过,焚彻水栅,听太府约束。
浩天资质直,涵养浑厚,不以利害动其心。少力学为文辞,及壮益沈潜理义。立朝慨然以时事为己任,忠愤激烈,言切时弊,以此见忌于众。平居未尝假人以辞色,不知者以为傲,或谮于上前,上谓:“斯人无他,在朕前亦如此,非为傲者。”小人惮之,诱以禄利,正色不回。谋害之者无所不至,独赖上察其衷,始终全之。为郡尤洁己,自海右归,不载南海一物。平生奉养如布衣时,风裁素高,人不敢干以私云。
(节选自《宋史·李浩传》)
【注】①秦熺:秦桧之子
②大理:官署名,掌管刑狱,又名大理寺、棘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太常寺主簿,寻兼光禄寺丞。寻:不久 |
B.浩白发其奸,下有司穷竟穷竟:追究到底 |
C.浩遣单使谕以祸福谕:口谕 |
D.不知者以为傲,或谮于上前谮:诬陷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现李浩“正直”的一组是
①或拉浩行,毅然不往②汝等欲为乱乎?请先杀我
③浩争曰:非但惠奸,且亏军食④棘寺官得刚正如李浩者为之
⑤命疏而通之,民赖其利⑥平生奉养如布衣时,风裁素高
A.①③④ | B.③⑤⑥ | C.①②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熺凭借宰相秦桧儿子的身份考中状元,招揽读书人,同年考中的都去拜见他,李浩毅然不去。 |
B.台州训练禁军的官员贪婪残暴,于是禁军中有人图谋作乱,被李浩用语言震慑住。李浩查出为首的四个人,施以黥刑后流放,事情得以平定。 |
C.朝廷买米八万石,李浩检举负责的官员克扣官钱。户部打算凑一个数目蒙混过去,大理寺跟着附和,李浩力争严查,得到皇上认可。 |
D.李浩为人傲慢,平时从来不给人好脸色看,对用金钱诱惑他的小人,不予理睬。图谋害他的人用尽各种方法,但是皇上始终保全庇护他。 |
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用斜线(/)断句(2分)
并 海 有 宿 寇 久 不 获 浩 募 其 徒 自 缚 赎 罪 即 得 其 魁。
(2)翻译:
①会大理奏结他狱,上顾辅臣曰:“棘寺官得刚正如李浩者为之。”(4分)
译文:
②立朝慨然以时事为己任,忠愤激烈,言切时弊,以此见忌于众。(4分)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