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中央电视台隆重推出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引起广泛关注和思考。阅读下列选自《大国崛起》的解说词,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国之谜依然是一个难解的题目,各国的学者提供的答案也是众说纷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上百位接受采访的国内外专家在谈论这个话题时,都十分看重思想文化的影响力在大国崛起中的作用。”
(1)在16━17世纪,推动英国崛起的文化成就有哪些?
材料二:“大国之谜,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17世纪时,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造,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2)根据材料指出荷兰、英国、美国在经济体制创新方面的贡献。这些创新的共同特征、共同作用各是什么?
材料三:“所有的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所以它们总是为世界秩序出谋划策。实际上,那些正在崛起的国家想要打破这种秩序,因为他们试图取代以前的大国。”“历史的教训是:一意逞雄的国家,等于是放弃了从容崛起的主动,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
(3)20世纪后期哪个国家的兴衰最能说明“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而且“一意逞雄的国家……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结合该国史实具体加以说明。
材料四:“成为大国的原因,或许是一个无法穷尽的话题。大国之谜,无疑是一个多解的答案。”“历史一再证明:没有永远的霸权国家。大国的兴衰交替,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法则。”
(4)某学校一学生研究小组欲对大国崛起的历史进行进一步探究,请你为其确定个探究主题,并简要说明理由。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与政治理论,偏重在政府的职分与责任,
要求政府能尽职胜任,选贤与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
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用游士。……于是君主与
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为有用的,亦不可不引用游士。选举之局益盛,世袭
之制愈微。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
材料二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
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
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
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四(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
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
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
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的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二、三,比较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
(3)据材料四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战国至隋朝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了哪一历史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手书
图1孙中山像和题词图2“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材料二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
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
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
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
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在南方谈话
(1)材料一图l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图2指出,20世纪初孙
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何历史作用?
(2)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毛泽东充满诗意的语言反映他怎样的一种情怀?在井冈
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3)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
思想是什么?
(4)综合三则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题后问题:
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
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
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
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宣称:《六经》全是孔子所作,《六经》中记
载的有关尧、舜的“盛德大业”都是假托古圣先王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变革
主张的。
——摘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1905年邓实先生的名文《古学复兴论》:“十五世纪为欧洲古学复兴之世,
而二十世纪为亚洲古学复兴之世。夫周秦诸子,则犹之希腊七贤也。土耳其毁灭罗马图
籍,犹之嬴秦氏之焚书也。旧宗教之束缚,贵族封建之压制,犹之汉武之罢黜百家也。
呜呼!西学入华,宿儒瞠目,而考其实际,多与诸子相符。于是而周秦学派遂兴,吹秦
灰之已死,扬祖国之耿光。亚洲古学复兴,非其时邪?”
⑴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主张有何共同之处?说明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
上,二者有何不同?
⑵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康有为主要的政治主张。材料三中康有为为什么宣传孔子是主张变
革的先师?
⑶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实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异同。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3小题,共18分)
材料一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
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
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
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宗《中国大
历史》
材料二 《古今图书集成》统计的烈女节妇人数
唐代 |
宋代 |
明代 |
1人 |
267人 |
36000人 |
朱熹:“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朱子语类》
明清时代,《内训》、《古今列女传》、《规范》等女教读物铺天盖地,明清帝王都曾下过不少
诸如此类的诏书、制文。”
材料三西汉巨商卓王孙的新寡女儿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一见钟情,琴心相挑,终成眷属。
明末李贽认为卓文君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1)依据材料一,分析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6分)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儒
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唐至明代“烈女节妇”由少到多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说明李贽这一看法形成的原因。(4
分)
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古代东西方先哲,面对社会的动荡与衰败,
都设计了治世良方,以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材料二除非哲学家就是王,或者这个世界上的王和君主都具有哲学的精神和力量,使
政治的伟大和智慧合而为一,并把那些只追求两者之一而不顾另一的平庸的人们驱逐到
一旁去;否则城邦就绝不会免于灾难而得到安宁……而且,我相信就连全人类也不会得
到安宁……唯有到了那时候,我们的这个国家才有获得生命并见到天日的可能。
——《柏拉图全集》第二卷
材料三城邦以正义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
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要使事物合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
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
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良好的法律。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主张建立的社会秩序的特点。简要分析孔子提出这一主张的社
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家方案。你是怎样看待柏拉图
《理想国》这一的设计方案的?
(3)材料三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建立有序社会秩序的途径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孔子
与柏拉图治国主张的相同点以及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治国理念的不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