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思想解放发挥着重要作用。
材料一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李毓秀(1647~1729)《弟子规》总叙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圣人”的主要思想主张?联系作者所处时代分析编写此书的目的。
材料二 如果有人问,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哪些思想家通过他们的存在、人格和学说对人类文化的影响最大?……德国哲学家卡尔·亚斯佩尔斯在其著作《伟人》中,将这些伟大的人物压缩为四人,即苏格拉底、释迦牟尼、孔子和耶稣。
西方国家有这么长的发展时间乃是他们的幸事。对此作出贡献的肯定还有诸如柏拉图、亚理士多德、亚当·斯密和康德等哲学家,他们对个人主义发展和理性的完善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影响,而受儒家影响的亚洲国家则更倾向于集体的制度。现代化的市场经济没有哲学和政治的自由是不可想象的。
──(德)乌利希·道姆《欧洲人眼中的孔子和苏格拉底》
(2)苏格拉底的思想对近代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你怎样理解康德 “对个人主义发展和理性的完善发挥了重要影响”?
材料三 1906年发布的《同盟会宣言》反映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某同学从中找到这样一段材料:“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3)请指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基本原则并加以评价。(4分)
材料四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身处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同学们对社会发展变化感触颇深。结合邓小平南方谈话,某同学提议以“改革开放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为主要内容写文纪念。
(4)以下为同学们列出的写作题目,请你仿照示例,选择其一,并说明写作的要点。(4分)
题目一:重新焕发活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题目二:开放的窗口——经济特区
示例题目:乡村巨变——农村改革
要点:克服平均主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生产积极性;撤销集中的管理体制(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促进经济发展。
材料一由于英国煤的蕴藏量非常丰富,建立工厂十分方便.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历史已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材料二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其重工业畸轻而轻工业畸重,从而形成一种“超轻结构”。规模庞大的轻工业加上规模同样庞大(甚至更为庞大)的农业,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
——李伯重《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三马嘎尔尼访华并没有带来满意的结果。英国对工业文明成果的高度自信,在乾隆朝中高级官员以及皇帝眼中的只有不屑。清政府对马嘎尔尼的所有请求概不答应,最后马嘎尔尼使团除了带着一堆乾隆帝赐予的无用赏赐经广州入海外,一无所获。西方人心中关于中国形象最后一点崇高崩塌了。马嘎尔尼在其《纪事》中写道:“中国自满洲鞑靼占领以来,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的说反而倒退了。”
材料四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融入世界的脚步不断加快。2000年至2006年中国GDP增长率为8.4%、8.3%、9.1%、10.0%、10.1%、10.4%、10.7%,另据统计,2007年GDP增速11.4%。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4 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加快0.3个百分点,连续五年增速达到或超过10%。——网易财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与英国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分析马嘎尔尼出使中国的深层次原因。这一原因给近代中国经济带来了什么积
极影响?
(3)有人说:中国经济在明清(1840以前)时期落下了营养不良、先天不足的毛病,这一顽疾一直影响着近代经济的发展。依据上述材料说明这一“毛病”是怎样造成的?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一顽疾对近代中国经济造成的主要影响。
(4)根据材料四中2000—2007年中国GDP数据的变化,说明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明清时期)“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官吏们因循苟且,阿谀逢迎,百务废弛,效率极低,钱粮亏空,讼案山积。”
——摘自教科书和戴逸:《简明清史》
材料二“《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权力。”“英国的行政权由内阁行使,对议会负责;司法权由议会上院行使;立法权在议会下院。”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教科书和《历史研究与资源丛书》
材料三美国总统可提名大法官,可否决国会的法律;美国国会可弹劾总统,总统提名大法官须经参议院批准;美国最高法院可宣布总统法令违宪,可宣布国会通过法律违宪无效。
材料四众议院应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一次之议员组成……众议院人数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参议院由州议会选举两名参议员组成之,参议员的任期为六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
材料五本宪法及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都应受其约束,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州政府的官员由各州自行选举产生,联邦政府无权任命州长或州级官员。
——材料三、四、五摘编自《1787年美国宪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两国君主的主要差异,并说明两国分别实行的是何种政治体制?
(2)根据材料四,分析这些规定实现了哪些平衡?
(3)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三、五中所反映的美国政治制度有哪些优越性?
(4)根据材料三、四、五,指出1787年美国宪法的原则。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把抽象的哲理与具体的罗马法相结合,认为法源于自然,“自然赋予所有人理性”,所以也赋予所有人“法”;自然界存在着一种普遍法则,它永恒不变。
材料二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吏的职责,或提出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
——《民法大全》
材料三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和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议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议会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的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和询问。
——英国《权利法案》
材料四美国1787年宪法是迄今为止,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
——英国威廉·格莱斯顿
材料五 1917年,美国妇女为选举权上街请愿
材料六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提炼(用最简洁的语言)西塞罗的观点。(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内容是否可以否定罗马法的历史作用?(1分)为什么?(2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主要取得了什么权力?(2分)该法案的实质作用是什么?(2分)
(4)论从史出是历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如果材料四是结论,那么材料五能作为其论据吗?为什么? (4分)
(5)根据材料六,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1787年美国宪法的相同点。(2分)
(6)综观上述材料,你认为制订宪法或法律最重要的依据应该是什么?(2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日:“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贞观政要》
【材料二】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俗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新唐书》
【材料三】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阼(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述唐太宗对于战争的态度及边疆政策。(4分)
(2)据材料三,归纳唐太宗“成功”的原因,并指出其历史影响。(6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73年9月日本遣外使团考察记述)(欧洲)上下皆以快美生活为主意,相互精于生理,并以勤劳之力达到其主意为荣,以无为依人而食为耻。……然欧美一般皆生活于利欲之中。如按前所述,其政俗精神属我四民之类。而所谓自主之理,只在一味追营私利,并以此为勤劳之生业。此等固执,余等不敢渝薄。而高等人物中,皆以立议会、设会社、论国政为成就。
——《欧罗巴州政俗总论》
【材料二】邦人迄今习欧美之风有两误端。其一为不习欧美人之所以致文明之路,而仅习文明后呈现之皮相;其二为应后习之物为先习,而应先习之物为后习,实为颠倒了本末前后之顺序。至此,吾人习欧美之风虽近二十年有余,而似文明开化之物唯止于其外表之相,致使吾国力日渐疲惫,人心日渐陷于浮薄。
——西村茂树《文明开化的顺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欧洲“政俗精神”的主要特征。列举所学史实说明日本政府对待“考察记述”的态度。(6分)
(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学习西方带来的消极后果及原因。(4分)